史记里记载着一句有关大禹治水的话是什么? 请问史记中描写大禹治水的一段是什么?我要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谢...

作者&投稿:米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摘自《史记·夏本纪》

============================================
禹。夏禹,◇集解谥法曰:“受禅成功曰禹。”□正义夏者,帝禹封国号也。帝王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名曰文命。索隐尚书云“文命敷于四海”,孔安国云“外布文德教命”,不云是禹名。太史公皆以放勋、重华、文命为尧、舜、禹之名,未必为得。孔又云“虞氏,舜名”,则尧、禹、汤皆名矣。盖古者帝王之号皆以名,后代因其行,追而为谥。其实禹是名。故张晏云“少昊已前,天下之号象其德;颛顼已来,天下之号因其名”。又按:系本“鲧取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云“高密,禹所封国”。□正义帝王纪云:“父鲧妻修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大戴礼云‘高阳之孙,鲧之子,曰文命’。杨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於石纽’。”括地志云:“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按:广柔,隋改曰汶川。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索隐皇甫谧云:“鲧,帝颛顼之子,字熙。”又连山易云“鲧封於崇”,故国语谓之“崇伯鲧”。系本亦以鲧为颛顼子。汉书律历志则云“颛顼五代而生鲧”。按:鲧既仕尧,与舜代系殊悬,舜即颛顼六代孙,则鲧非是颛顼之子。盖班氏之言近得其实。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当帝尧之时,鸿水○索隐一作“洪”。鸿,大也。以鸟大曰鸿,小曰雁,故近代文字大义者皆作“鸿”也。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原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索隐言无功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正义殛音纪力反。鲧之羽山,化为黄熊,入于羽渊。熊音乃来反,下三点为三足也。束晳发蒙纪云:“鳖三足曰熊。”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呤咕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信;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索隐言禹声音应锺律。身为度,◇集解王肃曰:“以身为法度。”○索隐按:今巫犹称“禹步”。称以出;◇集解徐广曰:“一作‘士’。”○索隐按:大戴礼见作“士”。又一解云,上文声与身为律度,则权衡亦出於其身,故云“称以出”也。亹亹穆穆,为纲为纪。集解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集解尚书“傅”字作“敷”。马融曰:“敷,分也。”○索隐尚书作“敷土随山刊木”。今案:大戴礼作“傅土”,故此纪依之。傅即付也,谓付功属役之事。若尚书作“敷”,敷,分也,谓令人分布理九州之土地也。表木,谓刊木立为表记,与孔注书意异。定高山大川。◇集解马融曰:“定其差秩祀礼所视也”。骃案:尚书大传曰“高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集解马融曰:“祭祀丰絜。”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集解包氏曰:“方里为井,井间有沟,沟广深四尺。十里为成,成间有淢,淢广深八尺。”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集解徐广曰:“他书或作‘蕝’。”骃案:孟康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如淳曰“橇音‘茅蕝’之‘蕝’。谓以板置泥上以通行路也”。正义按:橇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起,人曲一脚,泥上擿进,用拾泥上之物。今杭州、温州海边有之也。山行乘暐。◇集解徐广曰:“暐,一作‘桥’,音丘遥反。”骃案:如淳曰“暐车,谓以铁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又音纪录反。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也。暐音与是同也。左准绳,右规矩,◇集解王肃曰:“左右言常用也。”○索隐左所运用堪为人之准绳,右所举动必应规矩也。载四时,◇集解王肃曰:“所以行不违四时之宜也。”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斋
集解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集解孔安国曰:“尧所都也。先施贡赋役载於书也。”郑玄曰:“两河间曰冀州。”□正义:按理水及贡赋从帝都为始也。黄河自胜州东,直南至华阴,即东至怀州南,又东北至平州碣石山入海也。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壶口,治梁及岐。◇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之东南,梁山在左冯翊夏阳,岐山在右扶风美阳。”○索隐郑玄曰:“地理志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之东南,梁山在左冯翊夏阳,岐山在右扶风美阳。”□正义括地志云:“壶口山在慈州吉昌县西南五十里冀州境也。梁山在同州韩城县东南十九里,岐山在岐州岐山县东北十里,二山雍州境也”孔安国曰:“从东循山理水而西也。”既修太原,至于岳阳。◇集解孔安国曰:“太原今为郡名。太岳在太原西南。山南曰阳。”○索隐岳,太岳,即冀州之镇霍太山也。按:地理志霍太山在河东彘县东。凡如此例,不引书者,皆地理志文也。□正义括地志云:“霍太山在沁州沁原县西七八十里。”覃怀致功,◇集解孔安国曰:“覃怀,近河地名。”郑玄曰:“怀县属河内。”○索隐按:河内有怀县,今验地无名“覃”者,盖“覃怀”二字或当时共为一地之名。至於衡漳。集解孔安国曰:“漳水横流。”○索隐案:孔注以衡为横,非。王肃云“衡,漳,二水名。”地理志清漳水出上党沾县东北,至阜城县入河。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东,至邺入清漳也。□正义括地志云:“故怀城在怀州武陟县西十一里。衡漳水在瀛州东北百二十五里平舒县界也。”其土白壤。◇集解孔安国曰:“土无块曰壤。”赋上上错,◇集解孔安国曰:“上上,第一。错,杂也,杂出第二之赋。”田中中,◇集解孔安国曰:“九州之中为第五。”常、卫既从,大陆既为。◇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恒水出恒山,卫水在灵寿,大陆泽在钜鹿。”○索隐此文改恒山、恒水皆作“常”,避汉文帝讳故也。常水出常山上曲阳县,东入滱水。卫水出常山灵寿县,东入虖池。郭璞云“大陆,今钜鹿北广河泽是已”。为亦作也。鸟夷皮服。◇集解郑玄曰:“鸟夷,东之民食鸟兽者。”孔安国曰:“服其皮,明水害除。”□正义括地志云:“靺鞨国,古肃慎也,在京东北万里已下,东及北各抵大海。其国南有白山,鸟兽草木皆白。其人处山林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至接九梯。养豕,食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贵臭秽不絜,作厕於中,圜之而居。多勇力,善射。弓长四尺,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葬则交木作椁,杀猪积椁上,富者至数百,贫者数十,以为死人之粮。以土上覆之,以绳系於椁。头出土上,以酒灌酹,绳腐而止,无四时祭祀也。”夹右碣石,◇集解孔安国曰:“碣石,海畔之山也。”入于海。◇集解徐广曰:“海,一作‘河’。”○索隐地理志云“碣石山在北平骊城县西南”。太康地理志云“乐浪遂城县有碣石山,长城所起”。又水经云“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盖碣石山有二,此云“夹右碣石入于海”,当是北平之碣石。在此济、河维沇州:◇集解郑玄曰:“言沇州之界在此两水之间。”九河既道,◇集解马融曰:“九河名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雷夏既泽,雍、沮会同,◇集解郑玄曰:“雍水沮水相触而合入此泽中,地理志曰雷泽在济阴城阳县西北。”索隐尔雅云“水自河出为雍”也。正义括地志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泽西北平地也。”桑土既蚕,於是民得下丘居土。◇集解孔安国曰:“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就桑蚕。”其土黑坟,◇集解孔安国曰:“色黑而坟起。”草繇木条。◇集解孔安国曰:“繇,茂;条,长也。”田中下,◇集解孔安国曰:“第六。”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集解郑玄曰:“贞,正也。治此州正作不休,十三年乃有赋,与八州同,言功难也。其赋下下。”其贡漆丝,其篚织文。◇集解孔安国曰:“地宜漆林,又宜桑蚕。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浮於济、漯,通於河。◇集解郑玄曰:“地理志云漯水出东郡东武阳。”○索隐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东,其流至济阴,故应劭云“济水出平原漯阴县东,漯水出东郡东武阳县北,至千乘县而入于海”。主正义海岱维青州:◇集解郑玄曰:“东自海,西至岱。东岳曰岱山。”□正义按:舜分青州为营州、辽西及辽东。堣夷既略,◇集解马融曰:“堣夷,地名。用功少曰略。”○索隐孔安国云:“东表之地称嵎夷。”按:今文尚书及帝命验并作“禺铁”,在辽西。铁,古“夷”字也。潍、淄其道。◇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潍水出琅邪,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索隐潍水出琅邪箕县,北至都昌县入海。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北,东至博昌县入济也。□正义括地志云:“密州莒县潍山,潍水所出。淄州淄川县东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其土白坟,海滨广潟,◇集解徐广曰:“一作‘泽’,又作‘斥’。”厥田斥卤。◇集解郑玄曰:“斥谓地咸卤。”○索隐卤音鲁。说文云:“卤,咸地。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田上下,赋中上。◇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三,赋第四。”厥贡盐絺,海物维错,◇集解孔安国曰:“絺,细葛。错,杂,非一种。”郑玄曰:“海物,海鱼也。鱼种类尤杂。”岱畎丝、枲、铅、松、怪石,◇集解孔安国曰:“畎,谷也。怪异好石似玉者。岱山之谷出此五物,皆贡之。”莱夷为牧,◇集解孔安国曰:“莱夷,地名,可以牧放。”○索隐按:左传云莱人劫孔子,孔子称“夷不乱华”,又云“齐侯伐莱”,服虔以为东莱黄县是。今按:地理志黄县有莱山,恐即此地之夷。其篚酓丝。◇集解孔安国曰:“酓桑蚕丝中琴瑟弦。”隐尔雅云“檿,山桑”,是蚕食檿之丝也。浮於汶,通於济。◇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济。”主

、沂海岱及淮维徐州:◇集解孔安国曰:“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淮、沂其治,蒙、羽其�。◇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沂水出泰山盖县。蒙,羽,二山名。”孔安国曰:“二水已治,二山可以种�。”○索隐水经云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南过下邳县入泗。蒙山在泰山蒙阴县西南。羽山在东海祝其县南,殛鲧之地。大野既都,◇集解郑玄曰:“大野在山阳钜野北,名钜野泽。”孔安国曰:“水所停曰都。”东原厎平。◇集解郑玄曰:“东原,地名。今东平郡即东原。”○索隐张华博物志云:“兖州东平郡即尚书之东原也。”正义广平曰原。徐州在东,故曰东原。水去已致平复,言可耕种也。其土赤埴坟,◇集解徐广曰:“埴,黏土也。”草木渐包。◇集解孔安国曰:“渐,长进;包,丛生也。”其田上中,赋中中。◇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二,赋第五。”贡维土五色,◇集解郑玄曰:“土五色者,所以为大社之封。”□正义韩诗外传云:“天子社广五丈,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黄土。将封诸侯,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为社也。”太康地记云:“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锡之茅土,用为社。此土即禹贡徐州土也。今属密州莒县也。”羽畎夏狄,◇集解孔安国曰:“夏狄,狄,雉名也。羽中旌旄,羽山之谷有之。”峄阳孤桐,◇集解孔安国曰:“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郑玄曰:“地理志峄山在下邳。”□正义括地志云:“峄山在兖州邹县南二十二里。邹山记云‘邹山,古之峄山,言络绎相连属也。今犹多桐树’。”按:今独生桐,尚徵,一偏似琴瑟。泗滨浮磬,◇集解孔安国曰:“泗水涯水中见石,可以为磬。”郑玄曰:“泗水出济阴乘氏也。”□正义括地志云:“泗水至彭城吕梁,出石磬。”淮夷蠙珠臮鱼,◇集解孔安国曰:“淮、夷二水,出蠙珠及美鱼。”郑玄曰:“淮夷,淮水之上夷民也。”○索隐按:尚书云“徂兹淮夷,徐戎并兴”,今徐州言淮夷,则郑解为得。蠙,一作“玭”,并步玄反。臮,古“暨”字。臮,与也。言夷人所居淮水之处,有此蠙珠与鱼也。又作“滨”。滨,畔也。其篚玄纤缟。◇集解郑玄曰:“纤,细也。祭服之材尚细。”□正义玄,黑。纤,细。缟,白缯。以细缯染为黑色。浮于淮、泗,□正义括地志云:“泗水源在兖州泗水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道,因以为名。”通于河。淮海维扬州:◇集解孔安国曰:“北据淮,南距海。”彭蠡既都,阳鸟所居。◇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彭蠡泽在豫章彭泽西。”孔安国曰:“随阳之鸟,鸿雁之属,冬月居此泽也。”○索隐都,古文尚书作“猪”。孔安国云“水所停曰猪”,郑玄云“南方谓都为猪”,则是水聚会之义。□正义蠡音礼。括地志云:“彭蠡湖在江州浔阳县东南五十二里。”三江既入,○索隐韦昭云:“三江谓松江、钱唐江、浦阳江。”今按:地理志有南江、中江、北江,是为三江。其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中江从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海。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故下文“东为中江”,又“东为北江”,孔安国云“有北有中,南可知也。”震泽致定。◇集解孔安国曰:“震泽,吴南太湖名。言三江已入,致定为震泽。”○索隐震,一作“振”。地理志会稽吴县“故周泰伯所封国,具区在其西,古文以为震泽”。又左传称“笠泽”,亦谓此也。□正义泽在苏州西南四十五里。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松江,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三百馀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娄江:於其分处号曰三江口。顾夷吴地记云“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是也。言理三江入海,非入震泽也。按:太湖西南湖州诸溪从天目山下,西北宣州诸山有溪,并下太湖。太湖东北流,各至三江口入海。其湖无通彭蠡湖及太湖处,并阻山陆。诸儒及地志等解“三江既入”皆非也。周礼职方氏云“扬州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按:五湖、三江者,韦昭注非也。其源俱不通太湖,引解“三江既入”,失之远矣。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菱湖在莫厘山东,周回三十馀里,西口阔二里,其口南则莫厘山,北则徐侯山,西与莫湖连。莫湖在莫厘山西及北,北与胥湖连;胥湖在胥山西,南与莫湖连:各周回五六十里,西连太湖。游湖在北二十里,在长山东,湖西口阔二里,其口东南岸树里山,西北岸长山,湖周回五六十里。贡湖在长山西,其口阔四五里,口东南长山,山南即山阳村,西北连常州无锡县老岸,湖周回一百九十里已上,湖身向东北,长七十馀里。两湖西亦连太湖。河渠书云“於吴则通渠三江、五湖”。货殖传云“夫吴有三江、五湖之利。”又太史公自叙传云“登姑苏,望五湖”是也。竹箭既布。◇集解孔安国曰:“水去布生。”其草惟夭,其木惟乔,◇集解少长曰夭。乔,高也。其土涂泥。◇集解马融曰:“渐,洳也。”田下下,赋下上上杂。◇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九,赋第七,杂出第六。”贡金三品,◇集解孔安国曰:“金、银、铜。”。郑玄曰:“铜三色也。”瑶、琨、竹箭,◇集解孔安国曰:“瑶,琨,皆美玉也。”齿、革、羽、旄,◇集解孔安国曰:“象齿、犀皮、鸟羽、旄牛尾也。”□正义周礼考工记云:“犀甲七属,兕甲六属。”郭云:“犀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椭角,好食棘也。亦有一角者。”按:西南夷常贡旄牛尾,为旌旗之饰,书诗通谓之旄。故尚书云“右秉白旄”,诗云“建旐设旄”,皆此牛也。岛夷卉服,◇集解孔安国曰:“南海岛夷草服葛越。”□正义括地志云:“百济国西南渤海中有大岛十五所,皆邑落有人居,属百济。”又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国,在百济南,隔海依岛而居,凡百馀小国。此皆扬州之东岛夷也。按:东南之夷草服葛越,焦竹之属,越即苎祁也。其篚织贝,◇集解孔安国曰:“织,细缯也。贝,水物也。”郑玄曰:“贝,锦名也。诗云‘成是贝锦’。凡织者,先染其丝,织之属百济。”又倭国,武皇后改即成矣。”其包橘、柚锡贡。◇集解孔安国曰:“小曰橘,大曰柚。锡命乃贡,言不常也。”郑玄曰:“有锡则贡之,或时乏则不贡。锡,所以柔金也。”均江海,通淮、泗。◇集解郑玄曰:“均,读曰沿。沿,顺水行也。”知
�唬荆及衡阳维荆州:◇集解孔安国曰:“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江、汉朝宗于海。◇集解孔安国曰:“二水经此州而入海,有似於朝,百川以海为宗。宗,尊也。”□正义括地志云:“江水源出岷州南岷山,南流至益州,即东南流入蜀,至泸州,东流经三硖,过荆州,与汉水合。孙卿子云‘江水其源可以滥觞’也。”又云:“汉水源出梁州金牛县东二十八里嶓冢山。”九江甚中,集解孔安国曰:“江於此州界,分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郑玄曰:“地理志九江在寻阳南,皆东合为大江。”索隐按:寻阳记九江者,乌江、蚌江、乌白江、嘉靡江、沙江、畎江、廪江、堤江、箘江。又张浈九江图所载有三里、五畎、乌土、白蚌。九江之名不同。沱、涔已道,◇集解孔安国曰:“沱,江别名。涔,水名。”郑玄曰:“水出江为沱,汉为涔。”索隐涔,亦作“潜”。沱出蜀郡郫县西,东入江。潜出汉中安阳县西,北入汉。故尔雅云“水自江出为沱,汉出为潜”。□正义括地志云:“繁江水受郫江。禹贡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源出益州新繁县。潜水一名复水,今名龙门水,源出利州绵谷县东龙门山大石穴下也。”云土、梦为治。◇集解孔安国曰:“云梦之泽在江南,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为耕作畎亩之治。”○索隐梦,一作“瞢”,邹诞生又音蒙。按:云土、梦本二泽名,盖人以二泽相近,或合称云梦耳。知者,据左传云楚子济江入于云中,又楚子、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则是二泽各别也。韦昭曰:“云土今为县,属江夏南郡华容。”今按:地理志云江夏有云杜县,是其地。其土涂泥。田下中,赋上下。◇集解孔安国曰:“田第八,赋第三。”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干、栝、柏,◇集解郑玄曰:“四木名。”孔安国曰:“干,柘也。柏叶松身曰栝。”砺、砥、砮、丹,◇集解孔安国曰:“砥细於砺,皆磨石也。砮,石中矢镞。丹,朱类也。”维箘簬、楛,◇集解徐广曰:“一作‘箭足杆’。杆即楛也,音怙。箭足者,矢镞也。或以箭足训释箘簬乎?”骃案:郑玄曰“箘簬,聆风也”。三国致贡其名,◇集解马融曰:“言箘簬、楛三国所致贡,名善也。”包匦菁茅,◇集解郑玄曰:“匦,缠结也。菁茅,茅有毛刺者,给宗庙缩酒。重之,故包裹又缠结也。”□正义括地志云:“辰州卢溪县西南三百五十里有包茅山。武阳记云‘山际出包茅,有刺而三脊,因名包茅山’。”其篚玄纁玑组,◇集解孔安国曰:“此州染玄纁色善,故贡之。玑,珠类,生於水中。组,绶类也。”九江入赐大龟。◇集解孔安国曰:“尺二寸曰大龟,出於九江水中。龟不常用,赐命而纳之。”浮于江、沱、涔、汉,逾于雒,至于南河。知
铀�荆河惟豫州:◇集解孔安国曰:“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正义括地志云:“荆山在襄州荆山县西八十里。韩子云‘卞和得玉璞於楚之荆山’,即此也。”河,洛州北河也。伊、雒、瀍、涧既入于河,◇集解孔安国曰:“伊出陆浑山,洛出上洛山,涧出渑池山,瀍出河南北山,四水合流而入河。”○索隐伊水出弘农卢氏县东,洛水出弘农上洛县冢领山,瀍水出河南谷城县朁亭北,涧水出弘农新安县东,皆入于河。□正义括地志云:“伊水出虢州卢氏县东峦山,东北流入洛。洛水出商州洛南县冢领山,东流经洛州郭内,又东合伊水。瀍水出洛州新安县东,南流至洛州郭内,南入洛。涧水源出洛州新安县东白石山,东北与谷水合流,经洛州郭内,东流入洛也。”荥播既都,◇集解孔安国曰:“荥,泽名。波水已成遏都。”○索隐古文尚书作“荥波”,此及今文并云“荥播”。播是水播溢之义,荥是泽名。故左传云狄及卫战於荥泽。郑玄云:“今塞为平地,荥阳人犹谓其处为荥播。”道荷泽,被明都。◇集解孔安国曰:“荷泽在胡陵。明都,泽名,在河东北,水流泆覆被之。”○索隐荷泽在济阴定陶县东。明都音孟猪。孟猪泽在梁国睢阳县东北。尔雅、左传谓之“孟诸”,今文亦为然,唯周礼称“望诸”,皆此地之一名。正义括地志云:“荷泽在曹州济阴县东北九十里定陶城东,今名龙池,亦名九卿陂。”其土壤,下土坟垆。◇集解孔安国曰:“垆,疏也。”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坟垆也。”田中上,赋杂上中。◇集解孔安国曰:“田第四,赋第二,又杂出第一。”贡漆、丝、絺、纻,其篚纤絮,◇集解孔安国曰:“细釂也。”锡贡磬错。◇集解孔安国曰:“治玉石曰错,治磬错也。”浮於雒,达於河。知
艉华阳黑水惟梁州:◇集解孔安国曰:“东据华山之南,西距黑水。”□正义括地志云:“黑水源出梁州城固县西北太山。”汶、嶓既�,◇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岷山在蜀郡湔氐道,嶓冢山在汉阳西。”○索隐汶,一作“頠”,又作“郤”。郤山,封禅书一云渎山,在蜀都湔氐道西徼,江水所出。嶓冢山在陇西西县,汉水所出也。□正义括地志云:“岷山在岷州溢乐县南一里,连绵至蜀二千里,皆名岷山。嶓冢山在梁州金牛县东二十八里。”湔音子践反。氐音丁奚反。沱、涔既道,◇集解孔安国曰:“沱、潜发源此州,入荆州。”蔡、蒙旅平,◇集解孔安国曰:“蔡,蒙,二山名。祭山曰旅。平言治功毕也。”郑玄曰:“地理志蔡、蒙在汉嘉县。”○索隐此非徐州之蒙,在蜀郡青衣县。青衣后改为汉嘉。蔡山不知所在也。蒙,县名。□正义括地志云:“蒙山在雅州严道县南十里。”和夷厎绩。◇集解马融曰:“和夷,地名也。”其土青骊。◇集解孔安国曰:“色青黑也。”田下上,赋下中三错。◇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七,赋第八,杂出第七第九三等。”贡璆、铁、银、镂、砮、磬,◇集解孔安国曰:“璆,玉名。”郑玄曰:“黄金之美者谓之镠。镂,刚铁,可以刻镂也。”熊、罴、狐、狸、织皮。◇集解孔安国曰:“贡四兽之皮也。织皮,今罽也。”西倾因桓是来,◇集解马融曰:“治西倾山因桓水是来,言无馀道也。”郑玄曰:“地理志西倾山在陇西临洮。”○索隐西倾在陇西临洮县西南。桓水出蜀郡郤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也。?跽狖謇ǖ刂驹疲骸拔髑闵浇覃山强}台山,在洮州临潭县西南三百三十六里。”浮于潜,逾于沔, ◇集解孔安国曰:“汉上水为沔。”郑玄曰:“或谓汉为沔。”入于渭,乱于河。◇集解孔安国曰:“正绝流曰乱。”古
莺印黑水西河惟雍州:◇集解孔安国曰:“西距黑水,东据河。龙门之河在冀州西。”○索隐地理志益州滇池有黑水祠。郑玄引地说云“三危山,黑水出其南”。山海经“黑水出昆仑墟西北隅”也。弱水既西,◇集解孔安国曰:“导之西流,至于合黎。”郑玄曰:“众水皆东,此独西流也。”○索隐按:水经云“弱水出张掖删丹县西北,至酒泉会水县入合黎山腹”。山海经云“弱水出昆仑墟西南隅”也。泾属渭汭。◇集解孔安国曰:“属,逮也。水北曰汭。言治泾水入於渭也。”郑玄曰:“地理志泾水出安定泾阳。”○索隐渭水出首阳县鸟鼠同穴山。说文云:“水相入曰汭。”□正义括地志云:“泾水源出原州百泉县西南笄头山泾谷。渭水源出渭州渭原县西七十六里鸟鼠山,今名青雀山。渭有三源,并出鸟鼠山,东流入河。”按:言理泾水及至渭水,又理漆、沮亦从渭流,复理沣水,亦同入渭者也。漆、沮既从,□正义括地志云:“漆水源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沮水一名石川水,源出雍州富平县,东入栎阳县南。汉高帝於栎阳置万年县。十三州志云‘万年县南有泾、渭,北有小河,即沮水也’。诗云古公去邠度漆、沮,即此二水。”沣◇集解音丰。水所同。◇集解孔安国曰骸捌帷⒕谥��汛尤胛肌c闼�����谖家病!薄鹚饕�帷⒕诙���崴�鲇曳龇缙嵯匚鳎�谒�乩碇疚尬模����咯V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祋祤县入洛。说文亦以漆、沮各是一水名。孔安国独以为一,又云是洛水。沣水出右扶风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正义括地志云:“雍州鄠县终南山,沣水出焉。”荆、岐已旅,◇集解孔安国曰:“荆在岐东,非荆州之荆也。”□正义括地志云:“荆山在雍州富平县,今名掘陵原。岐山在岐州岐山县东北十里。”尚书正义云:“洪水时祭祀礼废。已旅祭,言理水功毕也。”按:雍州荆山即黄帝及禹铸鼎地也。襄州荆山县西荆山即卞和得玉璞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集解孔安国曰:“三山名,言相望也。”郑玄曰:“地理志终南、敦物皆在右扶风武功也。”○索隐按:左传中南山,杜预以为终南山。地理志云“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山古文以为敦物”,皆在扶风武功县东。正义括地志云:“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肺山,在雍州万年县南五十里。”原隰厎绩,至于都野。

早在大禹之前,已经有人治水.史记中说“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但是鲧能力有限,“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舜帝即位后,“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不成样子),乃殛鲧于羽山以死”。也就是把鲧处以了流放之刑。

然而其实这种处罚是很有问题的。首先,尧在任用鲧时就意识到鲧“负命毁族,不可(用)”。但他仍用鲧治水,且鲧自己并没有推荐过自己,是别人(四岳)推荐的。治水无功,实在只是能力问题。可见,鲧其实是没有过错的。相反,尧却有用人不当之嫌,明知不可用而用之,还把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这和今天很多领导倒是十分相似。

鲧被流放了,于是大禹出场了。

大禹是谁?他就是被流放的鲧的儿子!

他是自愿治水吗?不是!他也是别人推荐的。“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于是大禹被舜命去治水,而他的老爸就因为治水不成就被流放,还客死他乡。有这样的前车之鉴,谁还会不“勤劳刻苦”地治水?谁还敢不勤劳地治水?!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史记〉的描述是非常精当的:“禹伤先人父鲧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请注意两点:一,大禹伤的是“父鲧之不成受诛”,而不是“父鲧之不成”,也就是说重点是“受诛”。二,禹是“过家门不敢入”,而不是过家门不入。为什么不敢呢?当然了,如果他治水不成,很可能就是他老爸鲧的下场翻版。在这种脑袋都不一定保得住的情况下,他若还有心思回家,我可真服了他!

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畼二渠以引其河。[一一]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禹伤先人父鲧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史记〉的描述是非常精当的:“禹伤先人父鲧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请注意两点:一,大禹伤的是“父鲧之不成受诛”,而不是“父鲧之不成”,也就是说重点是“受诛”。二,禹是“过家门不敢入”,而不是过家门不入。为什么不敢呢?当然了,如果他治水不成,很可能就是他老爸鲧的下场翻版。

关键的那句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史记》
汉·司马迁
夏本纪第二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大禹治水是不是史记里的故事?~



史记中的故事-夏朝的故事

夏朝的开国之主是启,启是禹的儿子。史记中记载着其实禹同志也不是故意要破坏著名的“禅让”政策的。禹同志当时也是依照惯例,选择了益这位好同志当自己的接班人,不过意外的是禹同志死的太早。在选拔完益之后,禹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死了,所以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益同志来完成权力交接的工作。虽然禹死的时候,还是把位子传给了益,益也依照惯例去了叫箕山的地方象征性的进行隐居,以表示不愿意继承帝位,要让给启同志。但是与前两次流程不同的是,史载启同志还是非常不错的一个人,而且益同志没有长时间的辅佐禹治理国家的经历,大家对他并不十分认可,于是一古脑地去朝见启,说这才是咱们的帝王禹的儿子啊。就这样,启同志即了天子的位子,我们有志于做伟大人物的益同志,只能在箕山这个地方,孤独地伟大下去了。所以说:经验主义害死人啊。益同志就是明证。

禹同志虽然算不上夏朝的开国之君,但是鉴于没有禹就没有启,没有禹的统治地位,就有没有启的后来,所以禹同志的诸多事迹,还是在夏本纪这一章做了记载。

禹同志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在我看来莫过于治理成功了从尧统治时间就开始肆虐的洪水。禹同志的家世也很显赫,他的父亲就是治水失败被杀的鲧,而鲧是颛顼的嫡传子孙。当年尧为了治理洪水,向下面寻求贤人能够治水,下面的人一致说道:鲧可以做这件事情。尧同志看人还是比较准的,说鲧有性格缺点,一定干不成这件事情,但是架不住所有的人都说鲧可以,终于还是派了他去治水。结果怎么样,大家是都知道的,鲧治水九年不成,这个时候舜同志登基了,就把他杀了,而下面的人也一致说道:杀的好啊(寒一个,这都是什么人啊)。

舜杀了鲧,但是任用了鲧的儿子禹来治理洪水。禹同志也不记前嫌(杀父之仇与夺妻之恨可是中国男人最要报的两大仇啊),尽心竭力来做这件事情,他任用益与后稷帮他治理洪水。治理洪水的十三年时间里,九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儿子启十几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怪不得没感情)。禹同志汲取父亲治水以“堵”为主因而失败的经验,采用疏导为主的方针,开九州,通九道,终于把滔天的洪水都导入到大海里面去了,终于治理成功,中原人民不用当渔民了,大家可以开香槟庆祝了。

禹同志治理国家的能力,我没有见到什么太过正式的记载,不过考虑到这几位从基层选择出来的统治者,一般来说,实际能力还都是不错的。所以禹统治的时候,天下基本还是安定的。

后来启继位以后,诸侯有扈氏不服,于是启征代,因为军纪严明,大胜而归,剿灭有扈氏。

启传位给儿子太康,太康同志喜欢游猎,结果因此被羿逐出了国都,再也没有回去过(奇怪,没搞懂羿的来历及事情的原委)。讲到羿,大家一定可以想到后羿,在民间传说里,关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那可是大大的有名。传说中当时天上有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本来大家每天值一个班,上去在天空上走一圈,其它时间都在天宫里逍遥自在,挺自由的。不过有一天这十个太阳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觉得一人一天去值班挺无聊,于是一股脑地都跑到天空上去值班去了。按说这免费加班倒也是有功无过的事情,可坏就坏在这太阳可不是一般的职位,想加班就加班的。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的结果,就是天下大旱,地上寸草不生,江河湖海都被晒干了,地上的人也都快活不成了。这事情天帝知道了,觉得要管一管,不过说来这天帝也很奇怪,自己的儿子不听话,亲自去把他们叫回来,骂一顿不就完了吗?可他不,他把手下非常善于射箭的后羿叫过来,跟他说,你看我这十个儿子不听话,瞎胡闹,给人间带来了祸患,我亲赐你射日神弓,你去教训他们,如果他们不听话,你就把他们射下来,以惩罚他们为非作歹。后羿同志也很实诚,于是带着家属嫦娥下凡间给天帝办事情去了。后羿同志下凡一看,哎呀,这太惨了,地上的老百姓都没有东西可以吃了,不但没有东西吃,连喝的水都没有了。后羿同志很是痛心,于是马上去跟太阳交涉,让他们安于本份,老实上班,不要搞串岗这种违反工厂纪律的事情。太阳们自恃是天帝的儿子,没把后羿当回事,没搭理他。后羿一看,不来点武的不行了,于是挽上神弓搭上神箭,嗖地一箭,就把一个太阳射了下来。这一射下来一个,地上的温度立马就降了一点,人民一看这下可有救了,马上围上来,大声给后羿叫好。天上的太阳还没有搞清楚状况,没想到谁有这么大胆子敢把天帝的儿子给射下来,正在疑惑,后羿嗖一箭,又射下来一个太阳。太阳们也不是傻子,一看动真格的了,有点傻了,马上开始在天空上东射西藏。可要说这后羿的箭术可真不是盖的,这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可是有150,000,000公里这么远啊,可人家不管你固定靶还是移动靶,照样是一箭一个。只听嗖嗖嗖嗖。。。天上的太阳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一个了。这后羿射的兴起,去抽他那个箭,准备把这最后一个也给射下来,这一掏箭,掏了个空,回头一看,被围在身边喝彩的人给拿去了。这可不,不拿走,太阳都被射下来,大家一样是没有活路了。就这么着,天下又恢复了安宁,仅剩的一个太阳再也不敢不遵守劳动纪律了,天天按时上下班,一坚持就是几千年没有迟到早退过一次。

后羿把太阳射了下来,按说也是大功一件,可是他射死的毕竟是天帝的儿子,再怎么说也是亲骨肉,天帝一怒之下,就把他们两夫妻发配在人间,不用再回天宫了。这开始倒也还好,后羿同志一看回不去了,于是在人间做点事情,射死了很多的凶恶的野兽,为人民谋福利。可是她老婆有点受不了了,以前在天上,日子过的多快活,啥事都不用愁,可是来到了这人间,天天就要叫柴米油盐打交道了,日子一长,就怨声载道了,特别是想到还要经历生老病死这些事情,那更是成天成夜地跟后羿闹。后羿一看这也不是办法,过日子嘛,不能整天天吵吵闹闹的,后来一想,你不就是怕生老病死嘛,听说西王母娘娘那里有不老的仙药,要是拿回来,这老婆可能就安份了,我这日子也好过了。这么一想,就历经千幸万苦去找西王母娘娘讨了不老仙药,回来家后给嫦娥这么一献宝。后羿跟嫦娥说,你看这药啊我给拿回来了,这么着,我先去射几只老虎回来作汤,咱晚上就着汤把这药给吃了,以后咱俩就永远不会老了。不过我可告诉你,这药啊,一人一半,吃了就永远不会老,可要是一个人全吃了,那可就飞上天,又回去作神仙了,那咱俩可就天人永隔,以后就再也见不着见面了,你可千万记住。说完就走了,他这一走,嫦娥也没有打耽误,马上把不老仙药全给吃了,一吃完,马上平地升仙了。可是上了天之后,虽然小样子也挺漂亮,可是天帝也不待见,想着你这么个女人,为了当神仙连自己老公都不要了,那行吧,你不想要老公嘛,正好月亮的广寒宫比较清静,你去吧,自己一个人呆着去吧。就这么着,嫦娥就给发配到广寒宫,整天跟一个小玉兔作伴去了。这就是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的故事。当然,传说归传说,这后羿到底在历史上是不是有这个人呢?我查了查资料,后来得出的结论是,后羿其实是一个官名,那个时候就是管射箭的事情的,所以善射是肯定的。不过他到底有没有射下来过太阳,有没有一个老婆叫嫦娥,那就是保不准的事情了。

话题提远了,咱们继续说这太康死后,弟弟中康继位(古人名字真奇怪),然后一辈一辈往下传,虽然历经波澜,但是没有出大事。最后传到了桀,其它桀这个字的意思不好,根本没人把它当名字,这代天子的名字其实叫:履癸(lǚ gui),只不过因为后来被灭了,所以得了桀这个名字。

桀同志具体怎么个荒淫无度,以至于要失去国家,我在史记的记载里反正没太看出来,就是说后来几代天子都做的不太好,所以诸侯都不太听话了,而到了桀同志这里,仍然没有认真治理朝政,而且还把当时的大诸侯汤给囚禁在了夏台。按说天子囚禁一个诸侯头子也没啥大不了的,可是千不该万不该,桀同志不该又把汤同志给放了。汤在夏台吃了不少苦头,回去之后,还是隐忍了几年,认真治理国政,让诸侯都来服他。汤同志感觉时机也差不多了,于是反他的娘的。一下就把桀同志赶下了天子的宝座。桀同志哀叹道:吾悔不杀汤于夏台,使至于此。不过后悔也迟了,只好带着自己的爱妃妹喜,共赴黄泉去了。

讲到妹喜,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我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古代著名暴君二位代表人物,分别就是夏朝的桀与商朝的汤(一般称夏桀商汤),不过按照中国著名的红颜祸水论,两位在罪行都成功地转移了大部分给自己当时最得宠爱妃身上。这两位就是夏桀的妹喜与商汤的妲己。不过关于妹喜的事情,我知道的很少,大概知道的就是她带着夏桀天天游乐,建了老大的池子,池子里用酒给填满了,然后在上面泛舟,结果经常发生有人在上面醉酒掉进去淹死的事件。其实坦白说,第一我没有觉得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在那个私有制社会,建点东西供自己游乐,有啥大不了的,无非是命不好,最后国家亡了,就把错误都归到这些个上头去了。第二,就算这事有大错,跟妹喜有关吗?这事情说白了不还是大王点头让做的嘛,怎么后来平白无故就得了个亡国妖女的名呢?而且我还一直存有一个疑问,酒这东西填池子倒也不是不能做,毕竟人家有这个资本,但是大家知道酒是会挥发的,过几天酒精挥发完,不还是普通的水池子吗?


反正不管怎么样,商汤灭了夏桀,历经十四代,统治四百七十一年的夏朝就此灭亡了,历史又掀开了新的篇章。

一得居士(就是我)说:风水轮流转,皇帝换班坐,大禹治水十三年,换一个四百年诸侯朝贺,夏桀商汤大斗法,夏桀说,悔当初。
史记中的故事-五帝的故事

“三皇五帝”这个词,大家应该都知道,三皇指的是传说中的三位神仙,是华夏开族的传说人物,他们是:伏羲、女娲、神农。不过,这个不是唯一的说法,还有燧人、祝融、共工、黄帝同志,都曾经在史书中荣登三皇的荣誉宝座,但是一般比较正式的说法,还是前面提到的三位才是公认的三皇。

还有就是五帝了,作为传说中上古时代杰出皇帝的代表人物,五帝被视作为中国历代帝王的学习榜样及楷模,是永远只能接近而不能达到的最高统治者的完美典范。其实说来我一直想不通一个问题,虽然我从不少书籍里看到过这五位的种种事迹,但是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杰出的地方,以至于被推祟到如此的高度。按说上古时代人的思想比较简单,相对来说容易统治,而且那个时代交通不便,科技落后,无论战争的规模与统治的版图与后世都无法相提并伦,但是他们五位就是这么奇怪地占有着这么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后世的帝王也心甘情愿地跟随之下,偶尔被奉承到与之相提并论的地步就高兴的乐不可支,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五帝都被记载进了中国教科书级别的史书:史记。史记记载着这样的故事。

五帝的第一人是:黄帝,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们号称为炎黄子孙,指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都是炎帝与黄帝二人的子孙,这两位都是远古时代真实社会的统治者,炎帝同志不幸败于黄帝同志,所以虽然炎黄并列,并且炎帝居先,但是五帝中并没有炎帝这个人。

黄帝同志姓公孙,名轩辕,故又被称为轩辕黄帝(他还有个号:有熊)。依照惯例,凡是统治者,一生出来都与众不同,黄帝同志号称是生下来不久就会说话了,简直是超级神童,长大后更是聪明的不得了。当时的统治者神家氏(通称,非特指三皇的神农)统治不力,诸侯互相打来打去,天下大乱。黄帝同志当然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救万民于水火的责任,扫平四合,一统神州,完成了中华民族第一次民族统一的大业,基于他的这个杰出的功勋,所以被封为五帝之首。

看起来黄帝同志的事迹有点闷,且慢,有精彩的,精彩的是黄帝平灭蚩尤的战役,虽然史记中只有: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及征师诸侯,与蚩尤(音chi you)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样短短几行的记载。不过其它史书中以及民间传说中的记载却非常精彩与有趣。传说中的蚩尤可不是一般的人,简直可以说是怪物,说它身高七丈,还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铜头铁额,吃石头与沙子,刀枪不入,想想就知道如果真有这八十一个兄弟,那还用什么军队,就这些人就可以扫平华夏了。作为正义的统治者,黄帝同志虽然在开始的时候作战不利,但是很快就得到了上天的帮助,九天玄女亲自下凡,教导黄帝使用兵信神符,来破解蚩尤刀枪不入的妖法。蚩尤又请得风伯雨师相助,九天玄女就用“魃”(音ba)来破解了狂风暴雨,蚩尤又做妖法让天降大雾,黄帝同志制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精密仪器“指南车”来指引方向,最终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作乱的蚩尤同志干掉,而且为了防止它死后阴魂不散,继续为害人间,还把它分尸,然后一块一块埋在不同的地方,彻底消灭了这个祸患。这样的记载终于满足我对于黄帝同志的好奇心,在记住黄帝同志的功绩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蚩尤这个勇于牺牲自己以成就黄帝功业的好同志。

五帝排名第二的是:颛顼(音zhuan xu),号高阳。虽然颛顼同志在史记中位列于五帝的第二位,但是我横看竖看,除了他是黄帝的孙子以外,实在没有看出有其它杰出的地方,史记中记载的,无非是知人善任,搞好了统治,把疆土扩大等等这些当皇帝本份内的事情,实在是无聊的很,无聊的很。好在传说中还是有可以挖掘的地方,传说中有共工与颛顼争夺统治权(一说是治理国家理念不合)不成功,于是一怒之下拿头去撞不周山(传说中顶天的柱子之一),结果没有想到这位真正应了花岗岩脑袋这句话,居然把不周山给撞垮了,这下可不得了,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就是说天向西北的方向倾斜了,大地往东南的方向塌下去了,从此以后,日月星辰就从东方往西北方运转,江河就往东南方流淌(中国人民真有着非常质朴的世界观,哪里低就往哪里去啊)。不过我知道的另一个版本却是这样的,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争斗,最后共工失败,一怒之下拿头去碰不周山,结果天塌地陷,天上的日月星辰就往地上掉,搞得地上一片火海。这个时候上古女神、中华之母女娲娘娘再次出山,练化五色石子去补天(这就是天上有五彩云霞的原因啦),最终挽救了人类灭绝的命运。这个版本远比颛顼与共工的那个版本有趣的多啦。当然,最无聊的还是史记的记载,实在没啥内容,无聊的很。

五帝排名第三的是:喾(音ku),号高辛。他是颛顼的侄子辈,但与颛顼没有直接关系,唯一的关系就是颛顼的爷爷是喾的祖父。令人比较失望的是,喾同志的事迹,比颛顼还少,在史记中如此,在其它记载与传说中也是如此,除了统治好,百姓安乐这些常规事迹外,唯一看的过眼的地方,恐怕只有生了尧这位比较闻名的儿子了,其它全无,失望,太失望。

五帝排名第四的是:尧(音不用注了吧),号放勋。他是喾的儿子,不过他不是喾的大儿子,所以是他哥哥挚即的位,但是挚在位九年,统治不力(没有具体事迹,史记仅记载: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下台下的实在是比较冤)。尧同志的主要事迹,跟他的爸爸差不多,也是太平统治者,史记中记载的都是一些华丽的词藻。不过在他执政晚期,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这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大洪水,尧同志用了鲧(音gun)来进行治水,结果治理了九年也没有成功。在传说里,鲧同志为了治水可是煞费苦心,从神仙那里偷来了神物“息壤”,这个息壤可历害了,把它放在那里,水升高,它也升高,让水永远也漫不过去,不过这么做的结果可谓非常失败,水漫不过息壤,只能往内流,结果平原变湖泊,高山变小岛,中原狩猎民族一律变渔民,治水彻底失败,于是尧同志只能在羽山杀掉这个死脑筋的家伙。

尧同志统治史上最有名的事迹莫过于禅让帝位给舜同志,当然,史记中记载着尧对于舜的种种考验。先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这样可以直接观察他的德行(这样的考察真是有够奇怪,如果考查失败,那下一个怎么考查?),还好结果非常满意。又让舜去各个主要官职任职,结果舜同志也是干一行爱一行,而且绝对全能。最后尧同志玩了一手绝的,让舜同志进到山林沼泽里面去,虽然说上天也配合考查任务,又是暴风,又是雷雨,但是舜同志却没有迷路,终于过了最艰苦最困难的一关,成为了上天选中的合格统治者。

按照史记的记载,尧同志在位七十年才发现了舜这个人才,又过了二十年,因为年纪太大(确实够大了),让舜同志代行天子的权限(就是摄政王了),再过了八年,终于架不住崩了,所以史载在位九十八年(绝对是世界史上最长统治记录)。关于非常著名的“禅让”的事件,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尧同志考虑自己的儿子丹朱德行不足(这是当然的,要不还费心巴力的考查舜干吗?连两个女儿都牺牲了),于是让位给舜,而舜同志也相当自觉,居然避而不受,让丹朱即位,但是诸侯却不去朝见丹朱却来朝见舜,百姓有案子报案,不去找丹朱却去找舜,民众不去讴歌丹朱却要讴歌舜(实权派确实远比名义上的统治者更有号召力),过了三年依然如此,舜同志只好概叹道这是上天的安排,于是不得不登上了天子的宝座。

五帝中最后一位:舜,名重华。他的父亲叫瞽叟(直译就是瞎老头子,当然他并不是瞎子,只是形容他有眼无珠,没有发现自己有这样一个杰出的能当统治者的儿子),他们家世也是相当显赫,并不是一般人家,史记载舜乃是颛顼的七世孙,黄帝的九世孙(血统论啊)。只不过跟三国时候的刘皇叔一样,很早家世没落,到了父亲这一辈就成了贫民了。舜的亲生母亲早死,所以有了一个后妈,而且给舜生了一个弟弟叫象。象世界上所有后母的故事一样,她为了自己的儿子能独自继承家产,那是恨舜入骨,必欲杀之而后快。但是舜同志却任劳任怨,事后母如亲母,待从弟如亲弟,让家人找不到他的毛病,结果舜同志不但好好地长大成人,而且还被尧发现,更被以极高的荣誉进行考查(尧嫁两个女儿给舜)。舜同志的极强的个人号召力,已经到了他随便在一个什么地方住下来,那个地方一年时间就变成村子,两年就变成了镇子,三年就变成了城市这样的地步。不过这么强的号召力也没有感动他的后母与从弟,为了消灭这个眼中钉肉中刺,谋夺他的财产与妻子(传说中记载),于是与他的父亲一起密谋害他(枕头风历害啊)。先是家里盖仓库,让舜上仓库顶上漆柱子,等他上去后,马上抽去梯子,点火烧仓库,不过好在舜同志早有防备,上去的时候带了两个斗笠,在危急关头,利用滑翔机的原理平安落地。此计不成再生一计,让舜去挖井,舜在上面挖,父亲与弟弟就在上面接土,等井挖的够深以后,就把挖出来的土往里填,准备把舜同志活埋了。当然结果大家想得到,舜同志平安脱险,脱险的方法,是旁边正好有一个井,舜从下面把它挖通了,从那边出来了(莫不是舜同志提前准备的?)。虽然发生了这些事情,舜对待家人却一如既往,就当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些事情,巨大的人格力量终于感动了家人,于是一家人和好。

舜同志的巨大功业,体现在他任人唯贤,以前在尧时代不得重用的贤人,到了舜时代的时候不至于被埋没,终于还是冒出头来,很是干出一些事迹。不过在我看来,除了任用禹治水这个成功比较辉煌以外,其它的也都是例行公事。

史记记载着舜同志三十岁的时候被考查,五十岁的时候摄政,五十八岁的时候,正式统治者尧崩了,六十一岁的时候正式即帝位,在位三十九年,崩于苍梧之野。看到这里,结合尧同志统治九十八年的记载,令我深深的怀疑当时的历法与后来我们通用的农历是不同的。因为古时候人的正常寿命只有四五十岁,就算天子被上天保护,顶多也就是活个六七十岁差不多了,怎么随便算算都活了一百多岁呢?而且还不是个别特例,基本个个长寿,所以我觉得唯一合情理的解释就是当时的历法不同,可能当时的一年比现在的要短的多。

舜同志继承尧同志禅让的伟大传统,视自己的儿子如无物,毅然决然地把天下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同志,而禹同志也依照惯例,避让三年,诸侯也一如即往地遵循旧制,非禹同志不朝,终于禹同志即帝位,天下太平。

另外说一句,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个妻子,据记载名字叫做:娥皇、女英。这两个人在民间传说中是相当的活跃,留下不少事迹。我记的比较清楚的事情,是说舜死在出巡的路上,这二位于是前去吊唁,一路上泪如雨下,落在沿路江边的竹子上,后来那些竹子身上就有着磨不掉的斑斑点点,这就是湖南著名的“湘妃竹”传说的由来。二位看到舜的遗体以后,放声大哭,最后纵身跃入江中,以身殉夫,让童话故事有了一个凄委婉约的结局。

五帝的事迹终于告一段落。其实五帝本纪这一章,真不如叫黄帝本纪,因为讲一讲去,也是黄帝同志的家事,五帝中,除了黄帝本人以外,其它人都是他嫡传的后辈,当然,有没有冒充的我们就不知道了。

舜之后是禹即位,禹同志虽然也有莫大的功业(治水之功,在我看来比除黄帝之外的几位功业大多了),但是因为他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而且定了国号为夏,破坏了“禅让”的优良传统,正儿八经地把国家当成了自己家的,所以终于没有入选五帝,也算是对改革派的一点小小打击。

一得居士(就是我)说:纷纷攘攘,五帝你来我往,说什么上古圣贤,还不是都入尘荒;你也是功盖寰宇,我来个威名远扬,到头来禹传夏启,统统地扫进殿堂。
注:启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真正建立者,史书上又称夏启。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夫水,柔物也,围之,则泛;堵之,则溢,此其性也。鲧不谙其性,围追堵截,急之于刚猛,固难成功!至禹,察父之败,反其道行之,不围不堵,挖渠疏道,导之以流,使小入于大,大通于海。终能变害为利,成其大功!
禹治水,乃我华夏第一千秋功业,三代以后之中国无不蒙其利

大禹治水是什么意思
答: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禹通过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

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启示有什么?
答:内容如下: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之一,其事迹在《尚书》,《山海经》,《论语》,《淮南子》,《墨子》,《史记》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但是神话不等于历史,在神话所揭示的东西后面,还隐藏着一种较深的意义,这种克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是大禹治水的精髓,这是我们先民在应对洪涝灾害...

我国古代对水利有哪些重视?
答:我国古代对水利十分重视,传说在大约4000年前,就有大禹治水的事。《管子》、《考工记》都有一些关于水力学知识的珍贵记载。《管子•度地》说:“水可扼而使东西南北及高乎?……曰:可。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至于漂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故高其上,领瓴之,尺有十分之,三里...

史记故事 复习题的答案
答:• 史记里记载着一句有关大禹治水的话是什么? • 请问史记中描写大禹治水的一段是什么?我要文言文原... 查看同主题问题:史记 故事 大禹治水 其他回答 共 1 条 恩对.题目叫<夏本纪> 回答者: 委鬼冲冲 - 助理 二级 4-13 18:11等待您来回答

从大禹治水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聚合
答:一、大禹治水是言而有征的历史事实 夏朝是我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大禹是凭靠着自己的努力,以治水成功的业绩才获得了统治者的地位。因此,关于大禹治水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司马迁之前就已经普遍流传,是传承有序的“素地”,包括下层民众都很清楚,而且在中国古代官方记载的历史当中,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

大禹治水有哪些神话故事呢?
答:在众多有关洪水的神话故事中,尤其以女娲补天,以及大禹治水最为出名。一、女娲补天在天地混沌初开的时候,盘古用自己的力量将天地分开;而女娲则用自己的灵力,创造了人类。然而因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太大,有一次出现了天空漏洞的情况。滔滔的天河水,从天空中不断地倾泻而下。对于平凡的人类来讲,哪里...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答: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用水方法为“疏顺导滞”,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淤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感人传说。相传禹借助自己发明的...

大禹治水是神话还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
答:以下内容将从四个方面来印证大禹治水是真实存在的: 一、史书记载 首先是看史书记载: 《史记 五帝本纪》: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 这是《史记》中记载的尧帝时期已经发生了大洪水,尧向四岳问询天下有谁能够治理大水的话,四岳推荐了鲧。 《山海经·海内经...

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启示是什么?
答:大禹治水大公无私的精神,启示治水要疏堵结合,水流光靠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些时候需要引导水流走向正确的方向。引申到生活中,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不要想着一味地强硬处理,要结合实际情况为问题找到新的出口。大禹在治理黄河水患的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此大公无私的精神被后世传诵,流传...

关于大禹治水中的禹是怎么出生的?
答:《初学记》及《路史·后纪》:“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归藏》:“大副之吴刀,是用出禹。”以上典籍所述,均为同一个故事。就是说,鲧奉尧帝之命治水不力,尧帝震怒,令祝融将鲧杀于羽郊。鲧被杀后三年不腐,用吴刀剖开其腹,生出大禹。照此说法,大禹他爹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