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特点是什么?

作者&投稿:迪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

2、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

第二阶段:迅速发展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末(春秋战国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

2、提出了若干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

3、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结合。

第三阶段:丰富发展时期--公元前3世纪末至13世纪(秦至五代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由创造学派向综合各家之长转化,对军事思想进行了整理。

2、对先秦所提出来的一些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3、战略思想趋向于完善和成熟。

第四阶段:体系完善时期--14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明至清朝后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

2、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3、火器对军事思想的影响,在组织指挥方式上、军事训练方式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扩展资料:

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用于指导实践。春秋时期的诸侯想的是称霸天下,战国时代的王者想的是一统天下。无论是称霸天下,还是一统天下,都要让对手屈服。要让对手屈服,只是期望“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不可能的。

那么,接下来的就是相互征伐,就是要有能征善战的将军和谋士领兵出征,从而给各种军事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从孙膑计杀庞涓、勾践灭吴,到白启长平之战坑杀降卒四十万、秦国统一六合,任何一种军事思想都有机会在残烈的战场上一试身手,证明自己的正确。

当然,也有如赵奢者,兵败而亡!但无论如何,战争实践确实推动了战争理论、战争思想的极大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组成部分。在灿若群星的古代军事理论家中,最为明亮的一颗当首推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的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

孙子身世相当传奇。他出生在一个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年纪青青不经一战就写出了孙子兵法(千年一出的天才)。伍之胥七次将他推荐给吴王。吴王试之于训练宫女。孙子以兵法治军,严明刑纪,较场上斩杀两名不听从号令的吴王爱姬,虽然令吴王食不香、寝不得,但将柔弱难管的宫女训练成了可以赴汤蹈火的虎狼之师,让吴王见识了他的才干。于是吴王重用孙武为将。

公元前506(周敬王十四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奔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几近覆亡楚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卓著战功。后胜齐威晋,使吴国取代晋国成为一时霸主。

孙子晚年身世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他功成身退,飘然高隐,不知所终(但愿是这样)。他的身世也成为历史上一段千古之谜。

1.萌芽成型时期(夏、商、西周)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我国先后建立了夏、商、西周3个奴隶制王朝。这是中国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到鼎盛的整个历史阶段,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商代甲骨文、商周时期的金文中就有大量关于军事活动的记载。

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已失传,但这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 的重要标志。由于对战争客观规律认识的局限,战争受迷信的影响极大,国家经常以 占卜、观察星象等来决定战争行动,产生了以天命观为中心内容的战争指导思想;军队的治理以“礼”和“刑”为基础,“礼”主要适于上层的贵族和军官,讲究等级名分、上下有序,对下级和士兵的管理主要靠严酷的刑法。

2.成熟繁荣时期(春秋战国)

公元前8世纪初到公元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这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大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古代军事大发展的时期。阶级矛盾的不断深化,使战争连绵不断,战争规模扩大,战争频繁而形式多样。

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不断涌现,从战争论、治兵论、用兵论及研究战争的方法论等方面,全面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已基本成熟。

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就是春秋末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它是新兴地主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它标志着封建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成为后世兵书的典范。其他影响较大的兵书还有《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

3.充实提高时期(秦至五代)

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0世纪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这期间主要经历了秦、汉、晋、隋、唐等几个大的王朝。其中,汉、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秦以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舟师水军参战也更多了,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的配合作战。

从汉到隋曾多次发生如赤壁之战、测水之战等这样大规模、多兵种大集团的配合作战,在这些战争中,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结合,谋略与决策的运用,以及作战指挥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战争的发展使得战略战术的运用和指挥艺术都得到高度发展,战略思想也日臻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代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其中汉初出现的《黄石公三略》和后来的《李卫公问对》等,是传世的重要著作。

4.系统完善时期(宋至清前期)

公元960年到1840年,历经宋、元、明、清(前期)4个朝代,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后期。火器逐渐普遍使用,使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宋朝从建国之初,就面临着民族矛盾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的局面,当政者为了维护统治,确立了兵书在社会上的正统地位,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北宋中叶开始重视武事,开办武学,设立武举,发展军事教育。统治者为了教习文臣武将熟悉军事,命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总结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并颁布《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和《李卫公问对》为“武经七书”,官定为武学教材。武举的设立,武学的兴办,武经的颁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繁荣了军事学术。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历经漫长的丰富和发展之后,走上体系化的时期,成为我国古代兵书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

其主要表现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据《中国兵书总目》统计,宋、元、明、清(不含近代)兵书总共有1815种,占我国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而且内容丰富,分门别类地概括了军事思想的各个方面,形成逻辑性较强的比较完整的体系。

《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善战,但不好战。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全胜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国历代军事家、军事思想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3,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战例有春秋战国宋楚两国的泓水交战。
代表作:《军政》,《军志》

第二阶段:趋向成熟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2战争特点: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明显,一是从战争形态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用兵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攻守的器械也开始增多,如云梯的使用。
3,军事思想: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国所接受;二是总接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等;三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同时或交互进行。如晋,楚城濮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有名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武学七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
代表作:〈孙子〉 〈吴子〉 〈孙膑兵法〉,〈司马法〉 〈尉缭子〉,〈六韬〉等

第三阶段:丰富发展时期(秦至五代时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中叶,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朝统一天下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完善,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的决策楷模。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特点是通过战例来说明问题。如〈李卫公问对〉

第四阶段:体系完善时期(宋至清前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三是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宋仁宗将〈武经七书〉列为武学必读之书。使散乱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自成一家。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
(一)什么是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就其基本含义来讲,主要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从整体上反映军事研究的成果.这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也称为军事理论.
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很多,概括的说就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大致包括:战争观,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等
(二)什么是中国古代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基本上同军事思想,只是时间上做了限定.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用四句话来表述:
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3,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战例有春秋战国宋楚两国的泓水交战.
代表作:《军政》,《军志》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2战争特点: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明显,一是从战争形态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用兵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攻守的器械也开始增多,如云梯的使用.
3,军事思想: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国所接受;二是总接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等;三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同时或交互进行.如晋,楚城濮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有名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武学七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
代表作:〈孙子〉 〈吴子〉 〈孙膑兵法〉,〈司马法〉 〈尉缭子〉,〈六韬〉等
第三阶段:发展时逢秦五代(发展阶段)但艾版纵横谈指出:中国军事思想在封建社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中叶,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朝统一天下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完善,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的决策楷模.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特点是通过战例来说明问题.如〈李卫公问对〉
第四阶段:自成体系宋嘉佑(体系阶段)
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三是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宋仁宗将〈武经七书〉列为武学必读之书.使散乱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自成一家.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众所周知,不同时期,不同代表的人物产生的军事思想是不一样的.
以孙子兵法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
(2)战争一则出师有名
诚然,这种朴素的战争观思想,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的.它代表的毕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讲仁义只是为了处理新兴地主阶级内部之间关系,要“民”心甘情愿地服从他们的统治.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当然,这也是为后人认识战争,研究战争奠定了基础.比如“得道者多助.”以及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别等,都是从这种朴素的战争观思想发展进化而来的,甚至有的思想到现在还在运用.
(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孙子站在新兴地主的立场上,用当时比较先进的思想和方法观察战争,旗帜鲜明的从理论上支持战争,号召人们积极研究和参加战争,他提出的四战思想(重战思想,慎战思想,备战思想,善战思想)构成了“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战争指导原则.
1重战思想.重视战争,重视对战争的研究和准备.孙子兵法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2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 非危不战.”等军事思想对我们处理国际问题和地区冲突很有参考价值.
3备战思想.“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4,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战.一是注重以道为首的多因素制胜论.二是庙算论,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统筹,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三是诡道制胜论
战例:马陵之战
齐军之所以获胜是三个原因:一是待时适机,正确的选择了出兵的时机和方向,确保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运谋得当,减灶诱敌;三是设伏得法,选择马陵道狭窄有利的地形,采取有效的攻击方式,夺取决战的胜利.
(三)“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的战争知道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武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的普遍规律.解放战争时期的莱芜战役就有力的证明了一点.知己知彼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生活都有一定的帮助.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自古以来战争的 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这个问题上,孙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孙子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现实又有指导价值,具体表现在:
1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军事思想.从古代战争历史的发展来看,它把战争从野蛮残暴的屠杀中解脱出来,引向力求保全敌方(当然也包括己方)的人力,物力,为己所用的比较文明的斗争行为,虽然,战争所特有的交锋,格斗及其破坏性不可能因“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提倡而彻底消灭,但若战争知道者都奉行这一思想,即使必须交战以决胜负,那也将大大减少战争中的滥杀和-破坏现象.应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在战争问题上的反映.
2“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经过实战检验切实可行的,如公元前618年,楚穆王率兵讨伐.郑国和陈国慑于楚国的威胁不战而屈了.
3,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高水平的战争指导艺术,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战略指导意义,其真谛在于以武力为后盾,以谋略和威胁为手段,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他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经济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是谋伐,伐交,伐兵相结合的威胁战略.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仅为兵家所用,也为现代各国奉行”威胁战略“的人们青睐.
当然,这不是说一切战争都可以如此,在阶级社会中,战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战争双方矛盾转化的一种形式,并不代替战争的一般规律,她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就是交战双方有一方在军事力量上占有明显优势,在政治上顺应历史的潮流,

民心所向,而另一方士兵无斗志,内部矛盾重重,战则必败.在这样的条件中,一方对另一方保持强大的军事威胁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否则只能是空想.
(五)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其表现在”致人而不致于人”,夺取主动权,强调的就是要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且有针对性的采取制胜方法,因为战场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实事求是,活用战术和原则,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比如巨鹿之战就充分体现了项羽因情用的作战思想.
(六 )奇正相生的辨证思维方式.孙子在用兵上强调奇正,他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是我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军事矛盾,历代兵家多有阐述和运用,奇正的含义广泛,一般来说,常法为正,变法为奇.战例: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
(七)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重将思想,选将,用将.
四.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尊感与自豪感
(二)古为今用,找出民族奋发向上的推进器
(三)广学益智
1、通常,军事思想具有哪几个特点?
一是具有深刻的实践性:二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三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四是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五是具有不断的创新性.
2、什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夏朝至清朝前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几千年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军事理论.它对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历代王朝战争,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形成、成熟、发展的各历史朝代和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至清朝前期的漫长的历史时期.其重要标志参看《教程》3-6页.
4、《孙子兵法》《计》篇中提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战略基本要素(五事)包括哪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孙子兵法》《计》篇中提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战略基本要素(五事)包括:道、天、地、将、法.
5、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孙武、近代军事思想家魏源、杰出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哪部著作?
孙武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孙子兵法》,魏源的代表作是(海国图志》,戚继光的代表作是(练兵实纪》.
现代的军事思想:

复制赞贴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二)趋向成熟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丰富发展时期(秦至五代时期);(四)体系完善时期(宋至清前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约从公元前 8世纪初至前 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
它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天命观,以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指出战争获胜不取决于鬼神,只要能够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战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思想。
《孙子兵法》还指出,战争胜负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所决定的,所以封建统治阶级要修明政治,顺应民心。这些思想,也为《孙子兵法》同时代的其他兵书和论及军事的著作所重视。战国时期,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例如,传为军事家吴起所著的《吴子》,就探索了战争的实质,论及战争发生的根源,并把战争分成几种类型,赋予定义,提出对付各类战争的方略。
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兵法》,更主张抛弃“责仁义,式礼乐”的思想,要求用战争手段解决社会混乱局面;其作战思想则特别强调“贵势”和以奇制胜。这些主张,都是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扩展资料
指导原则
1、重战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2、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3、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4、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孙子兵法》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
三是“诡道”制胜论。《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
2、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
第二阶段:迅速发展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末(春秋战国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
2、提出了若干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
3、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结合。
第三阶段:丰富发展时期--公元前3世纪末至13世纪(秦至五代时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由创造学派向综合各家之长转化,对军事思想进行了整理。
2、对先秦所提出来的一些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3、战略思想趋向于完善和成熟。
第四阶段:体系完善时期--14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明至清朝后期)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1、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
2、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3、火器对军事思想的影响,在组织指挥方式上、军事训练方式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个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第二个阶段:两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第三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等人逐渐认识到国防与民生互为表里的,并大胆借鉴苏联红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制度,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主要分三个阶段:创始阶段,主要代表是姜子牙的《六韬》成熟阶段,主要代表是孙武子的《孙子兵法》丰富阶段,主要代表是吴起兵法、岳武穆兵法、戚继光兵法等 其实,现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发展到了最高阶段,主要代表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其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战无不胜的。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1、启蒙阶段主要以墨子墨家学说为代表,2、发展继承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以鬼谷子、孙子、孙膑为代表,后来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三十六计等只要就是继承了这一时期的兵法思想;3、成熟阶段,主要以唐代以后,大型兵器的出现的为代表,像宋朝时期金兀术的拐子马、...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军事思想产生与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答:第一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我国先后建立了夏、商、西周3个奴隶制王朝。) 第二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趋于成熟(公元前8世纪初—公元前3世纪末,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第三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自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19世纪,也就是公元...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于什么时期,成熟
答:涌现出大量军事家,刘邦、韩信、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一大批军事天才粉墨登场。 军事思想:趋向完善,成熟,比较著名的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即使军事著作,又是政治纲领。第四,封建社会后期,军事思想体系完善,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

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什么?
答: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分为哪几个时期
答: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

10、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答: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商朝以后,战争以战车和士兵为主。军队指挥要求统一作战,严格管理。这种...

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历史!!!
答: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的奴隶社会的初期。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处于萌芽时期的军事思想,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

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答: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