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人为什么要断发文身

作者&投稿:毛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百越人有断发文身的传统,当时的汉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对于越人的断发文身很不赞同。

越人断发文身是怎么回事?

《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祼以为饰,岂礼也哉。”

《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断发文身,以象麟虫。”

《史记·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这些史籍的成书时间都是越人活跃时期或者相近的时期,可信性非常高,而且现在出土的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绍兴博物馆里收藏的春秋青铜鸠杖就是一件这样的文物,鸠杖是一件礼器,杖身的底端跪坐人像,双目平视,两手放置膝部,头上蓄发至额前和耳部,脑后为一椎髻,横穿一簪。通身各部位有云纹及几何纹,手臂上为蝉翅纹,其下有数圈弦纹,腰系一带。

越人为什么要断发文身呢?

越人的断发文身其实是成年礼和图腾崇拜

受到大汉主义思想的影响,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当时的断发文身就是一种野蛮的行为,因为与中原王朝的思想不一样,但实际上如果从世界大局历史观来看,世界上有很多文明,比如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以及玛雅文明等等,这都是不同类型的文明,这些文明的风俗习惯也不一样。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是这个道理,就算是在现如今交通发达的中国,每年还有粽子、豆腐脑的甜咸之争,古代交通不便,更容易出现不同的文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发现的遗址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有自己发展的独立脉络。

以目前的资料来看,“断发” 有两种情况: 一是越人按习惯一般要将长发“ 剪断” ,这里的断是一个动词;二是越人的头发“剪断” 成“短发” 后, 还要梳理成“ 披发” 、“椎髻” 等形状。“被发” 是将剪断的头发披在脑后, 类似现在的披肩发这种,不管是哪一种,都会把头发剪掉。

而文身不是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纹个蝎子、花之类的,在金属针、刀出现之前,主要是用骨锥或者植物的针刺。

《淮南子· 泰族训》记载越人“文身” 的情况是: “刻肌肤, 滋皮革, 被创流血, 至难也;然越为之, 以求荣也。” “文身” 颜料一般为墨、丹青及其它颜料。文身的方法有了,那么他们文的图案呢?

古代越族分布极广,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都有发现,而且每个越族的花纹都不太一样,但最主要的龙蚊纹样。《淮南子. 原道训》: “被发文身” , “ 以像鳞虫” 。高诱注日: “为蛟之状” 。

《史记. 吴太伯世家》, “断其发, 文其身, 以像龙子, 故不见伤害。”当时主要的样式还是龙、蛟,其外观据考证跟当时的鳄鱼很像,当时南方地区有很多鳄鱼,常常来伤害人类,而越人是“ 习水便舟” 民族, 江河湖泊是他们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

河姆渡遗址发现很多鱼骨, 而鱼具却很少. 据研究, 当时可能采用了弓箭捕鱼及徒手捕鱼等方法。在生产生活中越人对鳄鱼产生恐惧和崇拜, 把它美化为龙, 当成水神, 并以其花纹纹身, 祈求庇佑。这就是中原地区的图腾崇拜,只是图腾不一样而已。

越人文身除了是图腾崇拜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象征,那就是成人礼,成年必须举行成年仪式, 这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流行的一种隆重仪式, 汉族也有此俗,发展到后来就是封建社会的加冠。

而在氏族公社时期,只有经过纹身礼仪, 氏族成员才能被氏族群体确认, 才能享受氏族成员的一切权利义务。就氏族而言, 是接受新成员、标志氏族力量的强大。成年仪式是维护和巩固氏族制度的重要手段。正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头等大事, 因而“文身” 时即使“被创流血, 至难也” , “ 然越为之, 以求荣也”

至于说断发,《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楚越地区林木茂密, 土地湿润, 蛇虫繁多, 人类深受其害. “断发” 最初源于生产劳动,只有短发才有利于在水中,如果跟中原一样长发,那么在水里很容易被树杈等挂住,不易脱身了。另外就是古代的江南比现代还要湿热,如果长发更加容易中暑。



~

远古时期南蛮和百越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所谓断发文身,就是剃光头发,刻画整个身躯,我国古籍屡谈及此,那是对中原华夏族的束发笄冠而言的。《逸周书·王会解》就说“……越沤,发文身”。这种习俗,原是处于江湖海滨,多以捕鱼为生的百越人,在谋生中祈求避免蛟龙侵害的一种做法。蛟龙当指鳄类。后来由此逐渐生发了对鳞虫类的图腾崇拜,...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答: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

被外国人喜爱的文身最初竟然是一种犯人才有的特权?
答:在外国人越来越多地来到中国的今天,我们总是能看到各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引人发笑的事情,其中有一种就是文身。很多外国人的文身我们看着既觉得不可思议,又忍不住想发笑,并不太能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然而细究文身文化,发现它起源于中国,而且最初竟然是一种刑罚。那么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文身最早起源于哪?
答:“魏伦道夫的维纳斯”是欧洲旧石器时代的一件在理石雕像,她身上出现的红色图案的痕迹,为绘身的遗像。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古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左其手记中写道,“没有文身的人就不是好的出身”。希罗多德约生活于公元前484—前425年左右,可知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也盛行文身,并且成为上层社会...

流行于商代晚期的青铜龙纹盘
答:这一形象在史书中常常出现,最有趣的是《庄子·逍遥游》中的一个小故事,说宋国商人带着华丽的衣帽来到越地贩卖,然而看到越人的形象,商人才发现这些豪华服饰毫无用武之地。我们前几年看过的电视剧《芈月传》中也曾出现过越人断发文身的形象。这件鸠杖上断发文身的越人,或许正是当时宋国商人看到...

中国古代的纹身最早是从什么时候,什么朝代开始的?
答:最早是从先秦时代开始的。先秦时代以来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曾出现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等文字,其他还有用刺青来作警示的例子如岳母刺字的故事。但慢慢刺青已演变成个人装饰的一种,例如在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至少就有三个身满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鲁智深、...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
答:至于断发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龙子”,以避免伤害。《汉书•地理志下》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闻一多的结论是,端午应是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举行图腾祭的日子。也就是说,一个龙的节日。 这些说法固然解释了某些特定的现象,但若将其中任何一说,视为端午的单一起源...

逍遥游的原文
答: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囗(左“米”右“比”)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

古代美女是怎么刺青的
答:春秋末,楚灭越国,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称这个时期的福建土著为"闽越",他们喜欢傍水而居,习于水斗,善于用舟,最重要的习俗是以蛇为图腾、断发文身,盛行原始巫术。《说文解字》在解释"闽"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所谓"蛇种",意谓闽越人以蛇为先祖,反映他们对蛇的图腾崇拜。在相当长...

谁能帮我翻译一下《逍遥游》的23段
答: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37),越人断发文身(28),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39),窅然丧其天下焉(40)。【注释】①尧:我国历史上传说时代的圣明君主。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高士,宇仲武,隐于箕山。相传尧要让天下给他,他自命高洁而不受。②爝(jué)火:炬火,木材上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