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通假字读音

作者&投稿:戚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古文中的“通假字”读音是什么

读音是 [tōng jiǎ zì] 【1】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但这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2】分类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1)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异体字 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3)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3】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4】通假字与借假字的区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

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3396333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2.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错别字吗

通假字的成因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与假借字的分别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

人教版语文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答:1.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 1、通假字而置之其坐(坐: )反归取之(反:)略无阙处(阙: )土人谓之“傍不肯”(傍: )人皆伏其精练(伏: )2、古今异义至之市,而忘操之(操: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及: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今是判断动词)从其...

初中苏教版文言文通假字
答:1.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1.强通“僵” 僵硬 项为之强 《童趣》 2.说通“悦” 愉快、高兴 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女同“汝” 你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4.知通“智” 聪明 不知为不知 《〈论语〉十则》 5.见通“现” 出现 路转溪头...

马说文言文全文注音
答: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

文言文异读字
答:而通假字则是用字的问题,是文字学和文学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文章的意思,所以才会尽量采用原来的读音。 6. 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包括哪几种情况 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又叫做“异读字”。 它指的是文言文中字形相同,但因为在不 同语境中表示不同意义而导致读音有异 的字。文言文中异读字读音变化有三种情 况:破音...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答:一、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2、手裁举(通“才”,刚刚)3、两股间脓血流离(“离”通"漓",淋漓)4、翼日进宰(通“翌”,第二天)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再)6、而高其直(通“值”,价格)7、牛羊蹄躈各千计 (通“噭”)8、而翁归(通“尔”,你的)9、...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不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呢?
答:其实,通假字涉及到汉字造字法中一个重要概念,即假借。这是在表达某特定意思时,没有现成的字,转而借用其他同音字来的一种造字方法。《说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说文解字》书影 汉字是不断衍生的,古人能够使用的字比现代人少,因此常常遇到“提笔没字”的现象。我们可以假设下这个...

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答: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引导语: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谢谢您的阅读。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文言文通假字教学设计
答: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 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

通假字的读音通假字的读音是什么
答: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但这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关于通假字的成语字字珠玑假人假义假惺惺狐假虎威假仁假义假痴假呆关于通假字的词语假惺惺狐假虎威关于通假字的造句1、十道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答案是开放性的,题目中也没有繁体字通假字生僻字,通篇的白话文,总之来说就是很简单,...

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
答:1. 什么叫文言文实词,什么叫通假、词类活用 文言文实词:表达实际意义的词汇,与虚词相对。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