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时候叫什么 苏州古代雅称

作者&投稿:蹉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阖闾城】周灵王12年(公元前560年),吴国君位传至二十世孙诸樊,国都南迁至今苏州城址。周敬王6年(公元前514年),阖闾继位,命大臣伍子胥在诸樊所筑城邑的基础上扩建大城,周长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约合今制23.9公里),名阖闾城。

【吴县】2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正式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吴地属会稽郡,郡治在吴国故都(即今苏州城址),并以郡治所在地设吴县,为所辖二十六县之首邑,吴县之得名自此始。

【平江府】宋太祖开宝8年(公元975年),吴越王钱弘俶改中吴军为平江军,隶江南道。太平兴国3年(公元978年)吴越纳土归宋,恢复苏州建置,转属两浙路转运使。政和3年(公元1113年)敕升苏州为平江府,属江南道浙西路,于是苏州又有平江之称。

扩展资料:

苏州得名之始:

隋朝建立后,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开皇9年(公元589年)灭陈后废吴郡建置,以城西有姑苏山之故,易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之始。

下辖吴、昆山、常熟、乌程、长城县(长兴县)。11年(公元591年),因反叛骚乱频繁,危及苏城安全,故杨素于苏城西南横山(七子山)与黄山之间另筑城廓,州、县治悉移新廓,至今该处地名仍称新郭。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复苏州为吴州,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吴州复称吴郡。

截止2017年12月,苏州市辖5个市辖区:姑苏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代管4个县级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全市共设36个街道和53个镇,其中苏州市区设29个街道和21个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



  苏州,古代各称有句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隋置苏州,延称之今。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夏商有干族建于干国。太伯奔吴,建句吴国,是天之始。越王勾践来吴后,曾置国都于吴五年,至越王翳,又迁都于吴,直至越国灭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以东阳、鄣、会稽三郡五十三县置荆国,国治苏州,钱miao封吴越王,国治苏州。元末,张士诚自称吴王、改平江府为隆平府,都治苏州。历史上的苏州,一度为省会所在地:唐时的江南东道、浙江西道,元时的江淮行中书省,明时的应天巡抚署,清时的江宁巡抚署、江苏巡抚署、江苏布政使,太平天国的苏福省省会,民国时期的江苏都督行署,日伪时期的江苏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苏南苏州行政专员公署等。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署会稽郡,领县26,吴居诸县之首。汉高祖五年定会稽,领县:吴、无锡、曲阿、毗陵、娄、阳羡、乌程、由拳、余杭、富春、全唐、海盐、余稽、山阴、诸暨、余姚、上虞、剡、太末、句章、鄮、乌伤。由于经济繁荣,人口增多,苏州领县逐渐减少,地域亦随之减缩。至2001年 2月28日撤销吴县,建吴中、相城两区,今苏州领沧浪、平江、金阊、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吴中、相城七区及常熟、张家港、吴江、昆山、太仓五县市。区域面积为8488.42平方公里,人口为573万;市区面积为1730平方公里,人口为205.9万。

姑苏,比如,姑苏城外寒山寺,这首诗里有提到过,姑苏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姑苏。出自姑苏城外寒山寺

苏州古代的时候叫什么?(地球人都知道的就别讲了)~

  相传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有子昌,古公亶父认为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于昌。泰伯、仲雍了解了这一意图后,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逃避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并随乡入俗,自行“断发文身”。表示他们已是荆蛮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继位了。他们的这一义行,以及他们带来的周族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匀吴”(匀吴的“匀”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匀吴即吴。由于笔误,匀吴也被误写为勾吴)。

  从泰伯起十九传至寿梦继位称王(公元前585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随着吴国的崛起,梅里的都城已日益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了,而位于太湖东北岸的苏州,由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正式将都城迁至苏州。并经过多年的不断经营,具有相当规模。可是由于史籍没有记载,当时城址已无从查考。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国。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自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致今。公元前5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县,或有时称为吴州。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现山上仍有遗迹)。

  公元778年,唐朝设苏州为江南唯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为二等),从此,苏州名称被固定作为通称。公元1113年,宋改苏州为平江府。

  综合历史变革,苏州有很多的别称:姑苏、吴、吴县、东吴、平江、吴中等等。又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

古代各称有勾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隋置苏州,延称之今。 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 还有姑苏、东吴、平江、吴中等古称。还有一些个别称如:水都、水城、水乡。
苏州一带历史上最早形成于商末,我国西北地区姬姓周氏族首领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避位让贤,从陕西歧山下的周原,千里南奔,来到长江下游南岸的梅里(今江苏梅村),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建立了带有部落性质的“勾吴之国”。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灭商,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寻得已在吴地为君主的泰伯、仲雍五世孙周章,封其为诸候。“勾吴”遂成为诸侯国,正式纳入西周版图。
战国时期勾吴在苏州建成阖闾大城,乃当时吴国的都城所在。
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吴地属会稽郡。郡治在吴国故都(即今苏州城址)。并以郡治所在地设吴县,为所辖二十六县之首邑,吴县之得名自此始。或有时也称吴州。
西汉高祖5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其从兄刘贾为荆王,领会稽郡,都吴。
王莽篡汉,复古改名为泰德,仍为会稽郡治所。
南朝刘宋武帝永初2年(公元421年),废吴国之名复称吴郡。
太清3年(公元549年),侯景作乱攻陷郡城,改吴郡为吴州。
祯明元年(公元587年),析扬州地增置吴州,以原属扬州的吴郡、钱塘郡等改隶吴州,于是吴州、吴郡、吴县三级治所同驻一城。
隋朝开皇9年(公元589年)废吴郡易吴州改为苏州,以城姑苏山得名。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姑苏台由夏朝谋臣“胥”得名。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复苏州为吴州,
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吴州复称吴郡。
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复吴郡为苏州。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苏州为吴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称苏州,并改隶浙西道,节度使署也驻苏城。
光化元年(公元898年),苏州成为吴越国的领地,改称中吴府。
后唐同光2年(公元924年),钱缪又奏请升中吴府为中吴军,设节度使,领常、润等州,直至宋初未有变易。
宋太祖开宝8年(公元975年),吴越王钱俶改中吴军为平江军,隶江南道。
太平兴国3年(公元978年)吴越纳土归宋,恢复苏州建置,转属两浙路转运使。
政和3年(公元1113年)敕升苏州为平江府,属江南道浙西路,于是苏州又有平江之称。
元代始行行省制。至元12年(公元1275年)设江淮行省,置浙西路军民宣抚司,次年即改宣抚司为平江路,属江淮行省。
18年(公元1281年)升平江路为达鲁花赤(蒙语长官之意)总管府。
元末至正16年(公元1356年)张士诚入据平江,建大周政权,一度改称隆平府,次年张士诚接受元朝封册,复改为平江路。
明太祖吴元年(公元1367年),改平江路为苏州府,隶江南行中二书省。
雍正3年(公元1725年)分江南省为安徽、江苏两省,于是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苏州府治和长、元、吴三县县治同驻苏州一城。
咸丰10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进驻苏州,以苏州为省会,建苏福省,实行省、郡、县三级制。
同治2年(公元1863年)清军攻陷苏州,恢复建置苏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苏州府,复将长洲、元和二县及太湖、靖湖二厅并入吴县,同时将震泽县并入吴江县,昭文县并入常熟县,新阳县并入昆山县。从此,地名称苏州,建置称吴县。
民国17年(1927年)11月,苏州县、市分治,在苏州市政筹备处基础上,正式建立苏州市。
民国19年(1930年)5月,江苏省政府以紧缩开支为由,又撤销苏州的市级建置,复并入吴县。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苏州市为省辖市
1958年8月25日,原由省直辖的苏州市划归苏州专区领导;苏州专区辖1市7县。
1960年,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1961年,设立沙洲县(驻杨舍镇)。1962年,苏州市改为省辖市;原由无锡市领导的无锡县划入苏州专区,辖8县。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苏州地区的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沙洲县划归苏州市领导;常熟县撤销,改设常熟市;苏州市共辖1市5县4区(平江、金阊、沧浪和郊区)。
1986年9月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沙洲、昆山、吴江、太仓(1993年)4县,改设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4市。苏州市共辖5市1县4区。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2001年,苏州市郊区更名为虎丘区;同年,撤销吴县市,分设吴中区、相城区。
2012年,撤销苏州市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合并设立苏州市姑苏区;撤销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

中国九大州分别是哪几州
答:8、梁州,是古九州其中的一州,代指陕西、四川盆地、汉中及部分云贵地区。明代洪武帝认为“中国之旧疆”包括陕西、巴蜀(明代四川省) 及云南在内。9、雍州,今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宁夏、新疆部分、内蒙部分,后改凉州。汉代雍州包括的区域∶朔方郡、五原郡、上郡、西河郡、北地郡及京兆尹、冯翊郡、...

益州、幽州、并州、朔方、交趾分别是现在什么地方
答:1、益州:四川一带古地名,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范围(三国时期)包含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2、幽州:现在的范围为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东北。古代行政区划。言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

中国以前叫“九州”,指的是哪九个州?又有哪些名字被保留下来?
答:究其原因,多在变与不变之中,易变的事物不宜 作为地名,不易变的,特别是“千古不易”的名山川海,具有恒久性、稳定性和广泛认同性,这正是九州之命名的充分理由。对此,古人说得既直接又明白,“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疆界”。从古至今,这已经成为...

古人把华夏分为九州,是指哪九个州?现在九州都叫啥名字呢?
答:兖州位置大致坐落于古黄河和济水中间,今日的关键部位大约在山东省中西部、河南河北也占据一些琐碎的地区,古时候的“兖州”又叫“沇州”,源于沇水,《尚书·禹贡》乘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今天还带“兖”的只有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青州:“海岱惟青州”,倚山傍水是青州的真实写照,大致...

”州”在查字典的时候应该查什么部首?
答:一、州在查字典的时候应该查川,是单一结构。二、基本释义 1、旧时行政区划单位。现在有的地方还保留这样的名称,如杭州、苏州。2、指少数民族的自治州。在省或自治区之下,县之上。三、组词有苏州、神州、州长、广州、杭州、中州、知州、九州、泸州、外州、炎州、皇州、荆州、南州等。

古代四大州叫啥名字
答:中国正史从来没有 “四大洲” 一说 。这是 神怪小说 《西游记》 里面引用了佛教的一种说法 :四大部洲,又称四洲、四大洲、四天下,是中国佛教中认为的在须弥山周围咸海中的四大洲,分别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无稽之谈 ,不可当真 。

求中国古代的地理名称,如:郡,州,城,等。都等于现在的什么
答:宋元明均隶属泉州,至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升为直隶州,辖德化、大田二县。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废州,复改为县,一直至今。〈永春州古为桃源县又下辖大田县又有桃源镇。不足为哉也。〉四、泉州古称清源郡,仙游叫清源县。泉州市区叫鲤城区,仙游县城叫鲤城镇。乃天下第一难题非也,易...

古代的扬州是今天的哪里?
答:扬州源出于《禹贡》,是古代“九州”之一(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禹贡》是《尚书》的一篇,其地理记载囊括了对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禹贡》提到:“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

古代的九州是指哪几个州
答:统属于益州(益州,中国古地名,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西晋于267年从益州中分设出梁州,州治在汉中郡南郑县(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雍州是中国古代的地名之一,在《尚书》中就是“九州”之一,但具体所指已无从查证。雍州地区自西周到西晋始终是京畿或附近。

古时候中国叫什么名字?
答:一、九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称谓,具体包括哪九个州有不同的说法。例如,《周礼》记载的九州为: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而《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九州为: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二、九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