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林黛玉葬花那段的诗是什么?最好有翻译 黛玉葬花词全文,及其译文

作者&投稿:众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朝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门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清人明义《题红楼梦》诗里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如果我们再把《葬花词》同荣府中所有青年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思索,又觉得这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翻译 花儿都已经枯萎凋谢,风儿吹得它漫天飞舞,鲜红的颜色褪了,鲜味消失了,有谁对它同情可怜,柔软的蜘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亭台楼阁之间,满天飘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那锈着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这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里扛这花锄掀开门帘走到园里园子的花落了一地,我怎么忍心踏这它们走来走去?清兆的柳丝浅薄的榆荚,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的飘零,也不顾李花纷飞。待到明年大地回春,桃树李树又开花了,可是来年的闺房中还能剩下谁呢。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发着花香的巢儿已经垫成。房梁上的燕子啊,你们对待花儿也太无情了,虽然明年你们还能衔花啄草,但你怎能想到房中的主人已经死去,旧巢倾落,而且房梁空空。 一年有三百六十日,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鲜艳的花朵,能够支撑多少时候?一旦飘零了就再也无处寻觅。花开的时候容易看到,一旦飘落了就很难找到,站在阶前愁思满怀,可愁坏了我这个葬花的人。手里紧紧握住花锄,暗暗洒下热泪,那空枝上似乎也倾染着斑斑血迹。 杜鹃泣尽血泪默默无闻,凄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关好了深深的闺门。清冷的灯光照射着空空的四壁,人们刚刚入睡。春雨敲打着窗户,床上的被褥还是冰冷冷的。人们奇怪的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光匆匆的离去。来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走的时候一声不响地离去。昨天晚上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但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留不住,问那鸟儿,鸟儿不说话,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但愿我从今能长出一对翅膀,随着那飞逝的花儿一同飞到那天际的尽头。但是即使飞到了天际的尽头,那儿会有埋葬花儿的纹丘?不如用着锦绣的香袋收起花儿娇艳的尸骨,再用一掊洁净的篱土,掩埋你这绝代风流。原你按高贵的身材洁净的生来又洁净地死去,不让你沾染一点污淖,被抛弃到坑脏的河沟。 花儿呀!你今天死了有我来把你埋葬,谁知道我这个苦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间死去,我今天把落到地上的花埋掉,人们都笑我傻,但是等到我死了的时候,掩埋我的人又是谁?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从枝上往下落,那也是闺中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候。一旦春天消失,少女也变成老太太,花儿落了,人也死了,花儿人儿两者彼此不相知。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的诗?加翻译~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又一说花谢花飞花满天,)   游丝软系飘春榭(xiè),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又作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又一说三月香巢初垒成)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1]?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又作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又作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读第四声hè]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又作怪侬(nóng)底事倍伤神?)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肋下生双翼(又说 愿侬此日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又作一堆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编辑本段诗歌注释  1.榭——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2.“洒上”句——与两个传说有关:一、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二、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   3.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4.一抔——意思是一捧之土。【出典】①《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卷一Ο二:“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意思是说,如果有愚民侵害伺奉长陵的旧臣的子孙,如何治罪?   一朝天子一朝臣,汉朝有在皇帝陵墓旁边修建陵邑安置旧臣的传统,长陵是汉高祖的陵墓,长陵旁边有安置汉高祖旧臣伺奉长陵的长陵邑。林如海之祖是开国元勋,曾袭过列侯,林黛的身世与被安置到长陵邑居住,逐渐不被重用的汉高祖的旧臣的子孙一样,林黛玉夭折,即是“长陵被取一抔土”意思。   5.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编辑本段白话译文  原文解析(一)    相关图片(二)(20张)  相关图片(一)(20张)花儿都已经枯萎凋谢,风儿吹得它漫天飞舞,鲜红的颜色褪了,香味消失了,有谁对它同情可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亭台楼阁之间,漫天飘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这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里扛着花锄掀开门帘走到园里,园子的花落了一地,我怎么忍心踏着它们走来走去?轻佻的柳丝浅薄的榆荚,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的飘零,也不顾李花纷飞。待到明年大地回春,桃树李树又开花了,可是来年的闺房中还能剩下谁呢。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发着花香的巢儿已经垫成。房梁上的燕子啊,你们对待花儿也太无情了。虽然明年你们还能衔花啄草,但你怎能想到房中的主人已经死去,旧巢倾落,而且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日,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鲜艳的花朵,能够支撑多少时候?一旦飘零了就再也无处寻觅。花开的时候容易看到,一旦飘落了就很难找到,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个葬花的人。手里握着花锄,暗暗洒下眼泪,那空枝上似乎也倾染着斑斑血迹。   杜鹃泣尽血泪默默无语,凄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关好了深深的闺门。清冷的灯光照射着空空的四壁,人们刚刚入睡。春雨敲打着窗户,床上的被褥还是冰冷冷的。人们奇怪的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光匆匆的离去。来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走的时候一声不响地离去。昨天晚上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但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留不住,问那鸟儿,鸟儿不说话,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但愿我从今啊,能长出一对翅膀,随着那飞逝的花儿一同飞到那天际的尽头。但是即使飞到了天际的尽头,哪儿会有埋葬花儿的坟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起花儿娇艳的尸骨,再用一掊洁净的泥土,掩埋你这绝代风流。愿你那高贵的身材洁净的生来又洁净地死去,不让你沾染一点污淖,被抛弃到坑脏的河沟。   花儿呀!你今天死了有我来把你埋葬,谁知道我这个苦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间死去,我今天把落到地上的花埋掉,人们都笑我傻,但是等到我死了的时候,掩埋我的人又是谁呢?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从枝上往下落,那也是闺中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候。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变成老太太,花儿落了,人也死了,花儿人儿两者从此不再相知。   林 原文解析(二)  花儿凋谢飘飞,飞舞满天;鲜红的颜色消褪,芳香的气息散去,有谁怜惜(它)?   飘游的柳丝柔软地系在一起,舞动在春日的台榭前;飞落的柳絮轻轻地沾在一处,扑向绣花的门帘。【注:总是无法确定这两句是不是对偶,应该是对偶吧。“系”有两个意思,一是做动词,系在一起;一是作名词,丝线状物。“软系”对“轻沾”,我查了一下,“沾”没有用作名词的先例,所以“系”只能是动词。】   闺阁中的少女怜惜晚春,惆怅的思绪萦满心怀,没有排遣的地方。   (我)手中拿着用来埋葬落花的锄头,走出绣花的门帘,怎么忍心践踏着落花走来又走去?   柳条和榆荚钱自顾自地芳香繁茂,哪里管得了桃花与李花的飘落纷飞!   【注:柳条与榆荚钱都是既不芳香又不鲜艳的植物,却如此繁茂,美丽芬芳的桃花李花却要凋零,体现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   桃花与李花明年都能再次开放,(但)明年的闺阁中,怎能知道还有谁呢?   三月的时候,散发着花瓣香气的燕巢刚刚筑成,梁间的燕子太过无情!【注:刚筑成燕巢便迁徙,弃香巢于不顾,所以说燕子无情。】   明年花儿(再次)开放,即使可以啄下(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   花儿开放(的时候)容易看见,凋落时(却)难以找寻;台阶前伤心坏了(我这个)埋葬落花的人儿。   (我)手里拿着葬花的锄头,泪水暗暗洒落,洒上空空的枝头(便)现出血痕。   杜鹃不再啼鸣,(此时)正是黄昏;(我)背负着葬花的锄头回到房中,掩上一重重朱门。   青荧的油灯照映着墙壁,我刚刚睡下;冰冷的雨滴敲打着窗户,(我的)被子还没有温暖。   责怪我为了什么事倍加伤心?一半是因为怜惜春光,一半是因为嗔怪春光。   怜惜春光忽然来到,嗔怪它忽然离去;来到的时候又默默无言,离去的时候(我也)无法听闻。   昨天晚上(我听到)庭院外有悲伤的歌响起,不知那是花儿的魂魄,还是鸟儿的魂魄?   花儿的魂魄、鸟儿的魂魄总是难以留驻,鸟儿自是沉默不语,花儿自是含着娇羞。   (我)希望我的胁下生长出一双羽翼,随着落花飞到天际的尽头。   天际的尽头,什么地方有芳香的土丘?   不如(用)锦缎做的囊袋,收起(落花的)清艳遗骨;用一捧干净的泥土,掩埋这绝代风流。   (花儿的)品质本来洁净,(如今仍旧)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泥沟里。   (落花)你今天死去,我来收殓埋葬;(我却)不能预知我自己何时丧亡。   我今日埋葬花朵,人们笑我痴情;他年埋葬我的怎知是谁?   请看罢,春光逝去花儿渐渐凋落(的时候),便是美丽的少女衰老、死去的时候。   (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

1、全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译文
花儿凋谢飘飞,飞舞满天;鲜红的颜色消褪,芳香的气息散去,有谁怜惜它?
浮游的蛛丝柔软地系在一起,飘舞在春日的台榭前;飞落的柳絮轻轻地沾在一处,扑向锦绣的门帘。
闺阁中的少女怜惜晚春,惆怅的思绪萦满心怀,没有排遣的地方。
我手中拿着用来埋葬落花的锄头,走出绣花的门帘,怎么忍心践踏着落花走来又走去?
柳条和榆荚钱自顾自地芳香繁茂,哪里管得了桃花与李花的飘落纷飞!
桃花与李花明年都能再次开放,但明年的闺阁中,怎能知道还有谁呢?
三月的时候,散发着花瓣香气的燕巢刚刚筑成,梁间的燕子太过无情!
明年花儿再次开放,即使可以啄下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
一年三百六十日,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严酷地逼迫着花儿。
纵使花儿明媚鲜艳,又能持续多长时间呢?等到某一天就会漂泊零落,难以寻觅。
花儿开放的时候容易看见,凋落时却难以找寻;台阶前伤心坏了我这个埋葬落花的人儿。
我手里拿着葬花的锄头,泪水暗暗洒落,洒上空空的枝头便现出血痕。
杜鹃不再啼鸣,此时正是黄昏;我背负着葬花的锄头回到房中,掩上一重重朱门。
青荧的油灯照映着墙壁,我刚刚睡下;冰冷的雨滴敲打着窗户,我的被子还没有温暖。
责怪我为了什么事倍加伤心?一半是因为怜惜春光,一半是因为嗔怪春光。
怜惜春光忽然来到,嗔怪它忽然离去;来到的时候又默默无言,离去的时候我也无法听闻。
昨天晚上我听到庭院外有悲伤的歌响起,不知那是花儿的魂魄,还是鸟儿的魂魄?
花儿的魂魄、鸟儿的魂魄总是难以留驻,鸟儿自是沉默不语,花儿自是含着娇羞。
我希望我的肋下生长出一双羽翼,随着落花飞到天际的尽头。
天际的尽头,什么地方有芳香的土丘?
不如用锦缎做的囊袋,收起落花的清艳遗骨;用一捧干净的泥土,掩埋这绝代风流。
花儿的品质本来洁净,如今仍旧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泥沟里。
落花你今天死去,我来收敛埋葬;我却不能预知我自己何时丧亡。
我今日埋葬花朵,人们笑我痴情;他年埋葬我的怎知是谁?
请看罢,春光逝去花儿渐渐凋落的时候,便是美丽的少女衰老、死去的时候。
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

扩展资料
《黛玉葬花》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黛玉葬花

《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那一章,有诗
答:葬花吟出自——《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节选: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 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

《新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时黛玉口中所说诗句和音乐的歌词是什么...
答:音乐暂时不知道!SORRY~ 这是诗句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黛玉葬花词有哪些?
答: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

黛玉葬花词全文,及其译文
答:我手里拿着葬花的锄头,泪水暗暗洒落,洒上空空的枝头便现出血痕。杜鹃不再啼鸣,此时正是黄昏;我背负着葬花的锄头回到房中,掩上一重重朱门。青荧的油灯照映着墙壁,我刚刚睡下;冰冷的雨滴敲打着窗户,我的被子还没有温暖。责怪我为了什么事倍加伤心?一半是因为怜惜春光,一半是因为嗔怪春光。怜惜...

黛玉葬花的诗句翻译
答: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 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出处《红楼梦》、《吴氏...

红楼梦黛玉葬花里面的名人名言?
答:黛玉葬花中的诗词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中黛玉写的诗有哪一些?
答:《红楼梦》中黛玉写的诗有哪一些?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该不该让孩子很早学习人情世故?悠悠__瑂 2014-08-11 · TA获得超过12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林黛玉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

黛玉葬花吟的全文是什么
答:14岁在我们看来应当是无忧无虑的花样年华,黛玉在此时就已经明白: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她感概生命如花儿一般,人们只欣赏盛开的瞬间,一旦花期结束,春季离去,又有谁会记得那年的花朵儿呢。这句诗与黛玉的结局相呼应,这也正是《红楼梦》的精妙之处。我...

林黛玉葬花词
答:林黛玉葬花词如下: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葬花词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吟诵的一首诗,出自小说第二十七回。这首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

《红楼梦》中,《葬花吟》的作者是
答:林黛玉的原型就是崇祯帝朱由检,《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更是引用了一个“四角俱全”的典故,来指代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礼。这个典故源自秦始皇用著名的“和氏璧”制成的传国玉玺,可惜后来王莽篡权,太后一气之下将玉玺摔在地上,其中一角被磕掉了,王莽得到后,就用黄金镶补了它,后世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