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择业心里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在择业中常见的心理困扰有哪些

作者&投稿:章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缺乏自信心
由于好多大学生除了自己在校的学习成绩外,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 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造成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敢说"我能行",而总是"试试看",当遇到几次求职挫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
2 择业焦虑
毕业分配制度改革拓宽了大学生毕业求职择业的职业选择面。伴随职业选择自由度的扩大,加重了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增大了择业心理压力,生怕因一时的选择失误造成终生遗憾。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而感到胆怯,以至于不能充分展现自己;有的因性别、学历层次低等而不敢向心仪的用人单位大胆求职;有的认为用人单位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因自己在校学习成绩不佳感到烦恼,;有的因自己某些能力偏低低而紧张。毕业时的过度焦虑, 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3 茫然无措的心理
被人们称作“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之后,非常渴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又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行业和位置,但对自己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心里却缺乏了解。使得部分大学生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一般用人单位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大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对自己缺乏自信,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在就业的过程中,这些都容易引起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望的情况,经过几次选择失败之后,就会产生手足无措的感觉,心理一片茫然,严重地影响了就业的选择。
4 择业嫉妒心理
由于每个人的成就、特长或家庭地位各不相同,所以在择业选择时会显出很大不同,就造成有些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持既羡慕又敌视的嫉妒情绪,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他人超越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他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发泄自己的恼怒。在择业中嫉妒心理会使人的表现失衡,从而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5 盲目攀高心理
部分大学生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对稍有不对胃口的用人单位就抱着拒绝的态度,而不是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对自己进行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自我评价,充分考虑自己的专业或自己的某些缺陷,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结果是错过了很多很好的机会,最终难以实现择业。  
6 消极依赖心理
由于好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立意识差,从入学到毕业很多事情都是家长一手操办。在面对择业时,他们中的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消极等待,不能主动地参与到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赖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和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没有主见,只是随大流和跟风的心理。他们一般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来选择符合自己的专业,只是看哪种职业热门或哪种工资待遇高就选择哪种职业。缺乏一种逆向思维和逆向竞争的主见

自卑感及调适
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同学最主要的问题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面对改革的浪潮,看到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正常的,也是比较普遍的。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原因,但是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在择业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必须消除的心理障碍。市场经济需要开拓精神和自信心,这正是自卑心理所缺乏的。自信心是求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求职时畏首畏尾会给人无能的印象,使求职不易成功。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要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找自己的长处,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人都有所长,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可以有效克服自卑感。
其次,要经常鼓励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说:“好样的,你做的很好”,“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好”等。
再次,当学会失败时,要鼓励他克服惧怕心理。引导他正确认识失败,和他一起分析原因,重新找回自信,充满信心是成功择业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