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急急急 第二段 翻译古文,只要第二段,急!!!!!!!!!!

作者&投稿:童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文】
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对曰:“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亮以尘尾掩口而笑。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旬有余日,更版为劝学从事。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东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译文】
太尉颍川人庾亮,凭借皇帝舅父的身份和在国内的威望,接受担负辅佐朝政的重任,出京镇守武昌,兼任江州刺史。他征召孟嘉为其所部庐陵郡的从事。(有一次孟嘉)从庐陵郡回来,庾亮召见他,问他(庐陵郡的)风俗好坏。孟嘉回答说:“孟嘉不知道,待我回旅舍时会问问随从的小吏。”庾亮拿着拂尘尾掩口而笑。诸位从事离开后,庾亮叫来弟弟庾翼对他说:“孟嘉本是品德高尚的人啊。”孟嘉告辞出来之后,自己除去其从事的官名,就步行回家;母亲健在,兄弟共相欢乐,一家人非常和睦。过了十多天,孟嘉被改任为劝学从事。当时庾亮重视修建学校,用高标准选拔儒官,因为孟嘉的名望和实才,所以受到这一要的职务。
【注释】
1、分陕:陕即今陕西省陕县。相传周初周公旦、召公奭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后谓封建王朝官僚出任地方官为“分陕”。《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既无卫侯、康叔之监,分陕所任,又非旦、奭。”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章炳麟《封建考》:“且夫秉鞭专伐,有分陕之重;同壤藩侯,有聘享之好。”
2、传: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战国策·魏策四》:“令鼻之入秦之传舍,舍不足以舍之。”《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元萨都剌《金陵道中题沉氏壁》诗:“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吾庐。”清钱陆灿《周亮工墓志铭》:“三仕三已,如传舍接淅,不及有所裨益。”
3、盛德:品德高尚;高尚的品德。《易·系辞上》:“日新之谓盛德。”《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唐岑参《故仆射裴公挽歌》之一:“盛德资邦杰,嘉谟作世程。”《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后来我家岳选了典史,安庆的乡绅人家,因他老人家为人盛德,所以同他来往起来。”
4、怡怡:特指兄弟和睦的样子。语本《论语·子路》:“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愿陛下沛然垂诏,使诸国庆问,四节得展,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笃义。”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曾友于》:“入门,见叔家两兄一弟,弦诵怡怡,乐之,久居不言归。”
5、更(gēng)版:改授官职。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旬有馀日,更版为劝学从事。”
6、高选:用高标准选拔官吏。《后汉书·王畅传》:“是时政事多归尚书,桓帝特诏三公,令高选庸能。太尉陈蕃荐畅清方公正,有不可犯之色,由是复为尚书。”《新唐书·独孤郁传》:“(独孤郁)最为权德舆所称,以女妻之……宪宗叹德舆乃有佳壻,诏宰相高选世族,故杜悰尚岐阳公主。”元吴师道《送徐检校之浙省》诗:“群僚极高选,吉士多蔼蔼。”
7、望实:名声和实际;威望和实力。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南朝梁江淹《王仆射加兵诏》:“宜增威饰,以崇望实。”宋苏轼《平王论》:“且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梁启超《尧舜为中国中央君权滥觞考》:“大抵于同宗族之中,择其最贤明有望实者而立之。”又指名实相副的人。晋裴启《语林》:“苏峻新平,温、庾诸公以朝庭初复,京兆宜得望实,唯孔君平可以处之。”《晋书·桓彝传》:“丹杨尹温峤上言:‘宜城阻带山川,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
8、尚德:即上德。至德;盛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韩非子·解老》:“德盛之谓上德。”南朝梁江淹《后让太傅扬州牧表》:“自非上德横乎天地,高绩格于区宇,烈誉馥于一时,茂名郁乎当世者,岂有降今日而莫先哉!”元耶律楚材《题万寿碑阴》诗:“端然居上德,非碑道亦行。”

你用金山词霸,可以照相翻译

好怀念

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著书 急急急!~~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姿势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器宇轩昂,气度非凡,已经像个大人。听到别人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欢,回到家把听来的讲给家人听,便能够说清楚《左氏春秋》的大体意思。后来就手不释卷,刻苦读书,以至于有时忘记了饥渴和冷热。

臣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伏遇英宗皇帝,资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历览古事,用恢张大猷,爱诏下臣,俾之编集。臣夙昔所愿,一朝获伸,踊跃奉承,惟惧不称。先帝仍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赐以御府笔墨缯帛及御前钱以供果饵,以内臣为承受,眷遇之荣,近臣莫及。不幸书未进御,先帝违弃群臣。陛下绍膺大统,钦承先志,宠以冠序,锡之嘉名,每开经筵,常令进读。臣虽顽愚,荷两朝知待如此其厚,陨身丧元,未足报塞,苟智力所及,岂敢有遗!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嵩山崇福宫,前后六任,仍听以书局自随,给之禄秩,不责职业。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豪厘。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臣司马光言:先前,接奉圣旨,要我编纂历代君臣事迹。不久,再接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现在,全书已完全定稿。我性情愚昧而且鲁莽,学术更是荒疏,所做的事,都在别人之下。惟独对于历史,心有所爱,从幼到老,嗜好不倦。深深的感觉到,自从司马迁、班固以来,史籍越来越多,普通人有的是时间,还读不完,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君王,日理万机,哪有闲暇?我常怀一种抱负,打算加以整理,删除多余的废话,摘取其中的精华,专门收集有关国家兴衰,人民悲欢,善可以为法,恶可以为戒的政治行为,编著一部编年史。使先后顺序,明确呈现,内容篇幅,繁简适当。只因为私人力量单薄,无法着手。幸而遇到英宗皇帝(宋王朝五任帝赵宗实),聪明睿智,关心文化推展,想了解古时政事,借此作为制定国家大计方针的根据。特地下令,教我着手编纂。往日的愿望,忽然可以发挥,欢欣鼓舞,不能自已。惟一恐惧的是,才疏学浅,难以胜任。先帝(五任帝赵宗实)又命我自己物色任用助手,在崇文院内,设立编辑局,准许向龙图阁、天章阁、“三馆”(昭文馆、集贤馆、国史馆)以及秘阁等图书馆,借用图书。并发给御用的笔墨纸砚,更特别犒赏,购买水果点心。并指定宦官充当联络官,直接可以奏报先帝。受恩之深,受宠之隆,近代从来没有。不幸书还没有进呈,先帝竟行去世。陛下(六任帝赵顼)继位大统,也继承遗志,颁赐序文,亲为本书命名。御前讲座时,也常命我宣读。我虽然愚昧,但受到两任皇上如此厚待,即令杀身枭首,也不能报答万一。只要能力够用,岂敢有丝毫惰怠?那时,政府派我代理永兴(陕西省西安市)战区司令官(知永兴军),因身体衰弱,又患病未痊,不能从事繁重工作,请求改调其他官职。陛下顾念下情,答应我的请求,命我担任西京(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政府监察总监(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兼任西京嵩山崇福宫管理官(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前后六次调动职务,都准允编辑局跟我一同迁移。并且只发经费,从不规定按时缴出成绩。我既没有其他重大事务,就投入全部精力,精细研究,竭尽心力。白天不够使用,继之以黑夜。不但选录正史,还从旁采及野史(小说)、书信和文件,堆积得好像大海。我们在最隐秘处发掘历史真相,对每一个字都校正它是否错误。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共二百九十四卷。

祖莹,字员珍,范阳道人,八岁能读《诗》《书》,十二岁就以成为中书的学生了,爱好读书,白天接连晚上都不休息,父母害怕他这样会生病,又组织不了他,就把火藏起来,用这样的方法来敢他曲睡觉,父母睡后,他点燃火来读书,用衣服被子塞住窗户,担心火光被家人发现,因为这样他的声名很兴盛,被里里外外的乡人成为:小圣人 尤其是文采好,中书监高允说:这孩子的才气,不是平成人所能及的,终有一天能名扬千里

水平就到这了 希望能帮到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