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贡生是个什么功名? 意思明朝没有拔贡生这一说法,只有清朝有是吗?

作者&投稿:氐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拔贡生作为五贡之一,不能算正式的功名,只能算一种身份,相当于一种保送生或推荐生的身份。拔贡生的选取,清初每六年一次选拔,乾隆七年定为十二年才一次,由各省学政考取后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即可授予小京官、知县或教职。

一般来说,贡生当官只有三种途径:一是参加乡试,然后获得更高的名望;二是入狱学习,期满后,参加考试,任命官员;三是入狱学习。直接通过考试任命官员。原则上,第三种方式是针对三种贡生:隋贡生、巴贡生和佑贡生。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

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

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贡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拔贡





  明 ,清国家特考贡生。分:岁贡、恩贡、拔贡、副贡。

  第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政合格的称为拔贡。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经国子监的称为副贡。

  中国古代的制度称为科举制,始于隋(suí)、唐代。

  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取后称进士,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明清两代的考生无论年龄大小,首先参加入学考试,入学后称为秀才。秀才分三等,只有一等者可获得官家每月发给的粮食(类似现代的奖学金)。

  唐代的时候,考试科目很多,而且每年举行。到了明代和清代,文科只设一科,考八股文(文句和段落);武科则考骑马射箭和举重等,每三年举行一次。中国皇朝就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取文官和武将的。
  唐代进士科的考试基本上每年都举行。宋神宗熙宁时仿周朝三年大比之意,定为三年一考。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从此至清末成为定制。考试的程序分为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

  地方考试称为"院试"。考生先后参加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录后再应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道(或称学政、学台)所主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初入学的称附学生员,逐步升为增广生员和廪膳生员,统称为秀才。凡取得秀才资格的就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秀才每年由学政考试一次,叫做"岁考", 其作用是督促学习。在大比之年的前一年, 由学政主持举行 "科考"。府、州、县学的生员经过科考成绩列为头等、二等和三等的前 3名的,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 乡试逢子、午、卯、酉年举行。考试分 3场,每场 3日,例定八月初九日为第1场,试以《论语》文一,《大学》、《中庸》文一,《孟子》文一;五言八韵诗一首。十二日为第2场,试以五经文一。十五日为第3场,试以策问五道。三场皆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科举考试中的常科是定期考试,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故,考期从不变动,所以不须预发通知,届时全国考生自动作好应试准备。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1名举人称为解元。举人可于第 2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考试。举人名额, 各省不等,大省有百余名,中、小省七、八十名或四、五十名,向有定数,不能任意增减,大抵按一省人口、物产、财赋等确定。

  生员长久不能中举,便逐步由附生升增生,由增生升廪生,由廪生选贡生。贡生分拔贡(每 12年考选1次)、岁贡(每年选 1次,按在学时间依次选补)、恩贡(无定期)、优贡(无定期)、副贡(每3年举选1次,由乡试取得副榜的生员中选送)。顾名思义,贡生系贡举到国子监成为太学生。实际贡生并不入监读书,不过取得太学生的资格,一方面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一方面可以通过"诠选"出任官职,主要是担任地方学校的教官。

  中央考试的第一步为在礼部举行的"会试",逢辰、戌、丑、未年的三月举行,共试 3场,每场 3日,3场所试项目同样是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及策问。会试取中者称"贡士"或" 中式进士", 第 1名称"会元"。清代会试中式,并无定额, 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是雍正八年取录 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仅录取96名。

  会试后,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清初在天安门,后改在保和殿。凡贡士均参加殿试,试后根据成绩重行排列名次,并无黜落。殿试只考策问,策问答卷的起收以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并且强调书法。书写的字体要求黑、大、圆、光,即字体方正、笔划光圆,墨色乌黑,当时称为"院体"或"馆阁体"。殿试评卷,主要看书法,对策内容及文笔反居其次。殿试只一天,贡士必须以大部分时间用于安排格式、计划字数及书写上面。殿试依成绩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一甲三名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二三甲进士再经"朝考",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选翰林院为庶吉士,俗称翰林。余者分发各部任主事(部员),或分外地任县官。

  举人参加中央会试,考取进士的究属少数,多数落选,而且多数举人连考几次仍然不能及第(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曾8次会试落选,第9次始考中进士)。为了给这些人以出头之日,即在连续三次以上落榜的举人中进行挑选,授予官职。这一措施称为举人"大挑"。被挑的举人最高授知县,大部分担任地方学校教官。

  科举与学校 学校是培植人才之所,科举是选拔人才之法。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选举与学校相辅而行,各有其独立的作用。到了唐代,虽然科举与学校并举,两者并不处于并列、同等地位。因为由学校出身的生徒仍须经过考试,学校不能直接给生徒以出路;而乡贡出身的人,不必经由学校培植,一经考试及第,便被承认为人才。这样,科举成为凌驾于学校之上的一种制度。唐初,社会上重视科举及第的生徒,因为他们出身官学,受过正式教育,要较乡贡高出一筹。于是人们视学校为登科的通路,多争取入学。因此,在一段时间内,科举对学校的发展曾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后,封建王朝利用科举考试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办学,调动了社会办学及民间读书的积极性。不经国家学校而科举及第的比例逐渐增长,官学的地位逐渐低落。唐开国 100年后,科举考试日益发达,学校教育渐渐不关重要。

  宋初,朝廷大力利用科举选拔人才,而忽视培养人才的学校。宋仁宗时的范仲淹,宋神宗时的王安石,先后严厉批评这种只取才不养人的错误作法,如同农夫只坐等收获而不事耕耘一样愚蠢,终于导致人才的枯竭。范仲淹认为,择贤固然重要,但择而不教,久则乏人,贤将不继,所以教是第一,择尚其次。主张必严科举方能得才,必敦教育方有才可得。王安石认为,科举仅以强记博诵取人,学校费了许多光阴,专门去做科举考试的预备工夫,而不教以天下国家实用之事,及第之后,所学完全无用。为了扭转社会重科举轻学校的风气,他强调要发挥学校在培养人才中的积极作用。他建议逐步使取才与养才统一于学校,即凡在中央官学学习的学生,通过了学校的考试,不必再经由科举而直接授官。把取士纳入养士之中,即把选拔人才的职能部分地赋予学校与学校教育工作紧密结合,既充分发挥了学校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又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地位。范仲淹和王安石的改革,都被因循守旧势力所挫败。

  及至明清,学校更形同虚设,虽然凡应科举者必须先在学校取得生员资格,但生员并不在学校读书,学校教官也无力发挥其教育作用,使学校空有师生之名,而无训诲之实。其原因,也与科举制度有关。

  清代地方学校各有正副教官 2人。正者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副者统称训导。他们的职责是"掌训迪学校生徒,课艺业勤惰,评品行优劣"。正副教官的来源大体是知县改教、举人"大挑"、"五贡"诠选。

  清代规定,知县可改任府学教授。这种改教并不是因人而宜的调整,而是因知县年龄过大,或者懒惰愚钝工作不称职,以及老弱病残不能工作的才改任教职。据记载,有众多的府学教授精神衰迈,两耳重听,步履维艰。因此,学校被认为是惜老怜贫之地,教授成为投闲置散之官。

  清代的举人"大挑",开始规定必须连考 3次不中才能参加挑选,以后规定必须连考6次,后来又改为4次。这样,落第举人至少要经过10余年才有被挑选的资格,但具备资格并不等于被选中,往往要候选若干次。选中后也不能立即赴任,还要在吏部挂号排队,等待分配,届时到部抽签决定去向。这种分配方法叫做"诠选"。从清代中期开始,官员壅滞积压现象日益严重,诠选需待时日甚长,举人候选常常多达二、三十年,累计起来,一个考不上进士的举人,要经过三、四十年才能当上州学学正或者县学教谕。

  "五贡"诠选也是教职的一项重要来源。生员当了贡生,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但官职不高,大多数当训导。生员出贡本身就需长久时间,据估算,生员食饩(当了廪生后,国家每年给一定的粮食或银两,称为食饩)30年,方得依次出贡(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屡应乡试皆落第,72岁始成岁贡生),再加上长期"诠选",当训导已是花甲乃至古稀之年。

  由此可见,教官一职,无论是举人大挑担任,还是五贡诠选授,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年龄太大。这些人在年富力强时无事可干,把时间浪费在论资排辈的升转和无日无月的候选上,及至得官已年老体衰。当时有人对这个问题加以概括说,教职一官由举、贡候选居多,廪生候贡,举人候选,大抵30余年,少亦20余年,精力多半就衰,实能奋励任职,兴起士习者甚少。事实是,乾隆初年教职多系衰老庸劣之辈,不但不能以道德礼义化导齐民,并其课士之职亦不克举。乾隆以后,更是每况愈下,教官大都不能振作。至咸丰时,教官中果能受业解惑,以师道自任者,已不多见。

据清代学制,州学生员,岁科每考额进12名,广额1名,拔府1名,禀生30名,增生30名;武学额进12名。
拔贡生,每12年一考,学政于科考后,合两试优等生员考择文采品行兼优者1名充之,会同总督、巡抚复试,贡入成均。
副贡生以顺天及各省乡试取中副榜,升入太学,与拔贡同。
岁贡生以禀膳生食饩年久者,依序贡入成均;三岁贡2人。遇国家覃恩,以本岁正贡作为恩贡,以需次待贡之生作为岁贡。如州学不值贡期,俟应贡之年补行。
优贡生,由学宪择全省优生中,招复,共取4名。州无固定名额。
清光绪三十年停止武试,三十一年停止乡会试及岁科两试。

拔贡是指由朝廷在规定时间内选拔到国子监读书的人,初每六年选拔一次,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改为每十二年一次。
拔贡生选取较难,和进士、举人等科甲出身的一样为正途,拔贡生在国子监坐监(学习)期满,经过考试可授予知县、七品小京官之职。

拨贡是什么功名~

整句话抄上来,没听过,你要说“拔贡生”还容易理解。

你是说贡元吧?
贡元不是学位 贡元 对贡生的尊称。 贡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生”,第一名为“会元” 1.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2.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生”,第一名为“会元”; 3.殿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 4.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

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可分哪几个等级
答:科举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2、进士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3、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

清代科举制中的拔贡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一般情况下能授予什么...
答:拔贡生的选取,清初每六年一次选拔,乾隆七年定为十二年才一次,由各省学政考取后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即可授予小京官、知县或教职。一般来说,贡生入仕的途径只有三种:一是参加乡试,进而取得更高的功名;二是入监读书,期满后考选授官;三为直接经考试而授官。第三种途径原则上是针对贡生中的岁...

儒林外史的目录哪些是关于严贡生
答:严贡生,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严贡生,名大位,字致中,广东高要县人。他方巾阔服,粉底皂靴,蜜蜂眼,高鼻梁,络腮胡子,倚仗自己贡生的身份,对上百般巴结,对下百般欺诈,是当地出名的恶霸。在小说中,严贡生是封建知识分子倚仗功名横行不法的代表,具有典型意义。

古代科举考试分几个等级?
答: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六级:童生(第一级县试)——刚开始学习的小孩。相当于高中毕业,因为他们可以算是有学问的人。秀才(第二级府试)——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 相当于高中毕业。举人(第三级院试)——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相当于大学生或研究生, ...

监生和贡生那个地位高
答: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荫生,凭借上代余荫取得的监生资格。所以说贡生一定是监生,监生不一定是贡生。理论上说地位一样,实际上贡生一般有点学问。监生没学问的大多...

中国古人的“拔贡”是个什么学历呢?
答:拔贡生作为五贡之一,不能算正式的功名,只能算一种身份,相当于一种保送生或推荐生的身份。拔贡生的选取,清初每六年一次选拔,乾隆七年定为十二年才一次,由各省学政考取后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即可授予小京官、知县或教职。一般来说,贡生入仕的途径只有三种:一是参加乡试,进而取得更高的功名;...

岁贡生员 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
答:研究生。一楼的答案事是而非,实际上,有了举人乃至秀才的功名就可以进太学“深造”。一进太学(中央级别的大学)读书可呼作“太学生”,地方“贡院”(省级大学),谓之“贡生”,其实两者身份是一样的 他们进“贡院”就不是“学”八股了,而是要明经---即研究儒学的义理,属于更高层次的深造。

贡生的引证解释贡生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答:”《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多事贡生,长为兴讼之人。”沈从文《从文自传·我的家庭》:“外祖黄河清是本地最早的贡生,守文庙作书院山长,也可说是当地唯一读书人。”。贡生的引证解释是:⒈指科举时代,考选府、州、县生员(秀才)送到国子监(太学)肄业的人。引《二刻拍案...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有哪些区别?有哪些联系?
答:明清两代通过童生试考试的童生也被成为秀才,秀才也称茂才。14. 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中,通过乡试考试的都被称为举人,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参加殿试的贡士都会被赐进士称号。15. 贡生则是被挑选到国子监的优秀生员,挑选的方式多种多样,参加乡试入举人副榜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路。

清代古建筑厢房顶上距离正脊的一排书名叫什么,看图!
答:但是清中末捐纳风气盛行,有钱人家都会花钱捐个贡生的功名来光耀门庭,所以左宜是考上的还是捐纳所得不得而知。纵上述,该匾属于当时的一个省督学题写给该省的一个学生的匾额。就历史价值来说,这样的匾额全国应该不少。由于题写的官员属于清朝的中下级官员(后来当上了礼部侍郎,虽是二品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