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萧统《陶渊明传》译文

作者&投稿:百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文: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国的大司马。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看过的人都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因为家庭贫穷,亲人年迈,陶渊明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

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州郡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于是得了瘦弱的疾病(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他)僵卧在床贫困挨饿好几天了。

檀道济对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有道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后来陶渊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他曾对自己的亲友说:“我姑且暂时去弹奏那弦歌(指做文官),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县令。公家的田地全叫下属种秫(高粱),说:“我只要常常能醉于酒就知足了。”

妻子和子女坚持请求种粳米(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年,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他,却不能使他前来(指叫陶渊明来他府上)。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让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的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二小僮抬着竹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

过了一会儿,王弘来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先前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交情深厚,后来他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经过浔阳的时候,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想邀请颜延之赴宴,却整天都找不到。

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两万文钱给陶渊明补贴家用,陶渊明却派人全送去酒家,以便日后能方便地买酒喝。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陶渊明走出宅边,在菊丛中坐着,过了很久,采了满手菊花。正好赶上王弘送酒来,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

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无弦琴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先回去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漉酒,漉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苦的清贫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同。(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以自己降低身份为后一个朝代做官为耻辱。

自从宋高祖的基业渐渐兴盛,陶渊明再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文学思想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能给出陶渊明传的注释吗?~

螺蛳教育-中小学精品微课开创者,最轻松最有趣的方法给孩子提最高的分,专注K12大语文,5分钟精品动漫教学短视频让你轻松理解中考知识重难点

萧统《陶渊明传》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据《祭程氏妹文》等,可知陶渊明在晋时本名渊明,字元亮。入南朝宋后才更名潜,而以渊明为字。)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国的大司马。
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且才华出众,锋芒毕露。为人散淡不群,任真自得。曾经著《五柳先生传》以自解。当时看过的人都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
为了孝顺老人照顾家庭但又家中贫困,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江州刺史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辛勤劳作,种田自给。
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陶渊明已经因为饥饿而僵卧几日了。檀道济劝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如果无道,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归隐山林;有道则出仕一展抱负。
当今你生活在一个文明的有道之世,怎么能让自己如此穷困潦倒?”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于是留给他米饭肉食,渊明却挥手拒绝。
以后陶渊明做过镇军和建威参军,曾经对自己的亲友说:“我愿意暂时去弹奏那弦歌,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好吗?”当局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令。
不想让家事拖累,就送一服役的人给儿子以助其一臂之力,家书中说:“你生活的费用,自己都很困难,现在送你这个劳力,可以帮助你解决生活的困境。他也是别人的儿子,要善待他。”
公家的田地全叫下属种秫(shu,可制酒),说:“我只要常常能醉于酒就知足了。”家人坚持要求种秔(jing晚稻),渊明就种了二顷五十亩的秫,种了五十亩的秔。
到了年末,会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应该穿礼服去迎接督邮”。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折腰!”
当日立即解官辞职,作《归去来兮辞》,归隐田园。帝上征召他做著作郎,他也不肯就职。 江州刺史王弘非常想认识他,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叫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中途村落中邀请陶渊明。渊明的脚有病,使一个门生和二小僮抬着竹轿。截住以后,渊明很高兴,就一起饮酒。过了一会,王弘来了,渊明也没有反感。
颜延之(公元384——456年,字延年,当时著名文人,与谢灵运齐名。陶渊明逝世后,颜延之曾作《陶徵士诔》,当时为江州刺史)先前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的时候就与渊明交谊深厚。
后来他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经过浔阳的时候,每天都去找陶渊明痛饮,而每次都非喝得酩酊大醉不可。王弘一心想邀请颜延之酣饮,却没有机会。
颜延之临走的时候,给渊明留下两万文钱补贴家用,渊明却派人全送去酒家,以为日常酒资。渊明曾经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出游门外,在屋外的菊丛中小坐沉吟。
过了一会,不知不觉手中满是菊花,正好王弘派人送酒来,索性便在菊丛中畅饮,直到醺醺微醉方归。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抚弄无弦琴以抒己怀,遣兴而已。
凡是来拜访的人,不分贵贱,往往设酒共饮。陶渊明如果先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了想小憩,你可以先回去了。”其待人接物竟是如此真我坦率。
郡将曾经去看他,正巧遇上新酒嬢熟,陶渊明取下头上的扎的葛巾漉酒,漉完了以后,仍旧戴在头上。当时周续之隐入庐山,侍奉方丈慧远;彭城的刘遗民也遁迹匡山,陶渊明又不接受朝廷的徴命,人们称他们为“浔阳三隐”。
后来刺史檀韶苦苦请求,才请周续之出山,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同在城北讲《周礼》,并且加以雠校。所住的公寓,离马厩很近。所以渊明写诗去,说:“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苦的清贫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认为自己从曾祖父陶侃时已是晋朝宰辅,耻于屈身为后来的刘宋王朝做官。
自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的建立者)王业渐隆,愈加不肯出仕。元嘉四年,正要回复朝廷的徴命,结果突然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
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送此谥号,是由于陶渊明有“宽乐令终”和“好廉克己”的品德。
原文: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徵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齎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至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颜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热,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徵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
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徵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扩展资料:
陶渊明生平简介
1、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
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
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
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
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3、归田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
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
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宋书 陶潜传》的全文翻译
答:译文: 陶潜字渊明,有人说渊明字元亮,是寻阳柴桑人。他的曾祖陶侃,是晋代的大司马。陶潜青年时期便有非常高雅的志向,曾经写过《五柳先生传》自述,文章说: 不知先生是哪里人,更不知姓甚名谁,他家旁边有五棵柳树,于是便以五柳先生作自己的名称,先生沉默寡言,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总是不深究其中涵意,每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陶渊明传
答:4. 帮忙翻译一篇《陶渊明传》文言文 陶渊明,字元亮。 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苏九江境内)人。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孝敬...

陶渊明传重点字词翻译
答:陶渊明传重点字词翻译:(1)选自《板桥家书》。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书法家、文学家。潍县署,当时郑璧供职于此。潍县,今属山东省。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潍县署中寄舍弟第一书,郑燮在言署中给自己的弟弟的第一封家书。(2)以为:把.…作为。(3)济事:能...

萧统写的《陶渊明传》中一部分的翻译
答:陶渊明生值东晋末年的乱世,看到现实政治的黑暗,决心弃官归隐,他的时代的文风是清淡的、雕饰的,但他却是清淡的、自然的。他宁愿过穷困的日子,可是却自适其适,穿着破鞋子,在山里云游,过着跟老农“相对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日子。 陶潜(三七二—四二七)字渊明、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死后溢号...

陶渊明做官文言文
答:3. 陶渊明 古文翻译 《晋书·陶潜传》 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宋本<<陶潜集>> 陶潜传的翻译
答:【译文】陶潜,字渊明,有的人说是名渊明字元亮。是寻阳柴桑人,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实录。偃兆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

<晋书列传第六十四*隐逸*陶渊明传> 翻译
答:“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

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翻译
答:萧统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萧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陶渊明传译文: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

陶潜传节选原文及翻译
答: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下是我收集的陶潜传节选原文及翻译,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

陶渊明之略传
答:《陶潜之略传》原文以及翻译如下: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少怀高贵,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