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42米格I.42战斗机 - 发展

作者&投稿:李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经济困境迫使许多军事项目受阻,国际上对俄罗斯军事实力的评价急剧下滑,这直接影响了其在全球政治舞台的地位。1998年“沙漠之狐”行动中,美、英的轻视态度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影响力,叶利钦总统面临内外压力。此时,俄罗斯选择公开米格I.42战斗机,意在向美国显示,尽管预算紧张,俄罗斯仍有研发先进飞机的能力。


1997年SU-37的首飞加速了米格I.42的曝光,SU-37被视为米格I.42的低成本替代品。对于新一代战斗机的选择,俄空军并未明确,装备多型号同代机似乎不可能,预计在2010年左右才会装备新一代战斗机,SU-37和LFI可能是主流。米格设计局考虑将米格I.42的技术用于其他型号,但高昂的研发成本和高昂样机价格可能阻碍其批量生产。LFI作为优先级较低的项目,其发展受限于米格-29的能力。


财政问题是米格I.42的关键挑战,估计其研发成本为7000万美元,相较于F-22的1亿美元,显得相对便宜。然而,对俄罗斯来说,这仍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尽管如此,俄罗斯军方对其高度评价,认为是超越F-22和EF-2000的世界顶级歼击机,有潜力成为打击空袭的重要工具并带来外汇收入。武器出口对于俄罗斯国防工业至关重要,包括航空装备。


实际上,米格I.42的试飞进展受制于财政和苏联解体后的困难,即便进行了几次试飞,其实际能力仍存在未知。除非出现意外变故,大规模生产米格I.42的可能性渺茫,公众对其的关注度也已不如往昔。
扩展资料

米格I.42战斗机是前苏联空军在1986年提出的新型战斗机研制计划,该机的验证机于1999年展出,但却没有进行试飞及大规模的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