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翻译是什么?

作者&投稿:滑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当时上书言事的大臣很多,有的(大臣言事)不切实际,皇帝厌烦。

这句话出自《新唐书·魏征传》。

原文: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译文:当时上书言事的大臣很多,有的(大臣言事)不切实际,皇帝厌烦。魏征说:“古时有人设立谤木,是想了解自己的过错。密封的奏章,就是谤木制度的遗意吧!陛下想了解得失,应当任其所言。说得对,对朝廷有益;不对,也无损于朝政。”皇帝高兴了,对上书言事的人全都加以抚慰。

魏征的轶事

唐代笔记《龙城录》里有一则关于魏徵与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欢提意见,且常让皇帝下不了台。有一天,李世民笑着对大臣们说:“那个山羊鼻子整天板着脸,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动心的东西?”李世民身边的侍臣回答说,“魏徵喜欢吃醋芹。”

第二天,李世民赐宴,赏赐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见了,食指大动,饭还没吃完,装菜的餐具就见底了。李世民说,“你看你看,你说自己没什么爱好,我现在终于见识到了。”被揭短的魏徵回答李世民说:“皇帝喜欢无为(而不是奢靡无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我就好这一口(醋芹)罢了。”李世民因此感叹好久。



~

《汉书周亚夫传》全文翻译
答:原文:归,复置太尉官。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让曰:始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窦太后曰:人主各以时行耳。自窦长君在时,竟不得...

章懋文言文答案
答:其后增召募,增客兵,而坐食愈众。各镇刍饷有屯田。 其后加民粮,加盐课,加京运,而横费滋多。”因列上隆庆以来岁发之数。 又奏:“国家岁入不足供所出,而额外陈乞者多。请以内外一切经费应存革者,刊勒成书。” 报可。诏市绵二万五千斤,体乾请俟湖州贡。 帝不从,趣之急。给事中李已言:“三月非用...

谏太宗十思书全文翻译
答: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

洪皓传文言文翻译
答:皓遂还,上疏言:“成以朝廷馈饷不继,有‘引众建康’之语。今靳赛据扬州,薛庆据高邮,万一三叛连衡,何以待之?此含垢之时,宜使人谕意,优进官秩,畀之以京口纲运,如晋明帝待王敦可也。”疏奏,帝即遣使抚成,给米伍万石。颐浩恶其直达而不先白堂,奏皓托事稽留,贬二秩。皓遂请出滁阳路,自寿春由东京以...

卢从愿文言文翻译
答:御史中丞宇文融承恩用事,以括获田户之功,本司校考为上下,从愿抑不与之。 融颇以为恨,密奏从愿广占良田,至有百余顷。其后,上尝择堪为宰相者,或荐从 愿,上曰:“从愿广占田园,是不廉也。”遂止不用。从愿又因早朝,途中为人所 射,中其从者,捕贼竟不获。时议从愿久在选司,为被抑者所雠。 十六年...

高太史凫藻集翻译
答: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太湖的古名)而归。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

戊午上高宗封事原文及翻译注释
答:皇上有唐尧、虞舜的才资,秦桧不能使皇上成为唐尧、虞舜一样的国君,却想诱导皇上做石敬塘那样的儿皇帝。礼部侍郎曾开等人引用古人所说的道理来驳斥他,秦桧竟大声责备他们说:“你知道古人的事,我难道不知道吗!” 秦桧坚持错误、不听别人的劝告,从这件事上就自然可以看清楚。至于他提出建议,让御史台、谏院和左右...

裴矩谏唐太宗文言文翻译
答:上欲杀之。 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上悦,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译文】 唐太宗患官吏受贿,秘密派左右向官吏行贿,以试验其是否受贿。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

明史 顾宪成传 全文翻译
答:并封命下,叩阍上封事者不可胜数,至里巷小民亦聚族而窃议,是孰使之然哉?人心之公也。而皇上犹责辅臣以担当。锡爵夙夜趣召,乃排群议而顺上旨,岂所谓担当?必积诚感悟纳皇上于无过之地,乃真担当耳。不然,皇上且不能如天下何,而况锡爵哉!皇上神明天纵,非溺宠狎昵之比。而不谅者,见影而疑形,闻响而...

《晋书》卷八十翻译及原文
答: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於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今虽有可欣之会,内求诸已,而所忧乃重於所欣。《传》云,“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外不宁,内忧已深。古之弘大业者,或不谋於众,倾国以济一时功者,亦往往而有之。诚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