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王阁序》的 创作背景 《滕王阁序》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作者&投稿:底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背景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原文简析
  写景、抒情自然融合。此文重点珠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文章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历史沿革后。便由阁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写起。“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就坐落在这片吞吐万象的江南大地上。接着,作者的笔由远及近,由外景转而描绘内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舟,下临无地”、“桂殿兰宫”、“绣问”、“雏登”。“遥岑甫畅,逸兴遗飞”,王勃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一个“路出名区”的“童子”,“幸承恩于伟饯”,他为自己有机会参加宴会深感荣幸。但面对高官显耀,不免又有几分心酸悲枪。他转而慨叹自己的“不齐”的“时运”、“多舛”的“命途”。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不平,倾吐自己“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情由景生,写景是为着抒情、景、情相互渗透,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恰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自然流畅。
  3、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1300多年前,即贞观十三年(公元 639 年)六月,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受封为滕王,后迁洪州(南昌)任都督。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李元婴在洪州赣江之滨建造了以其封号命名的滕王阁。当时的滕王阁高九丈,共三层;东西长八丈六尺;南北宽四丈五尺。有人说,李元婴唯一的建树就是在赣江之滨建起这座楼台。

  22年后的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洪州都督阎伯屿首次重修滕王阁,竣工后于此大宴宾客,并咸集文人雅士作文记事。才子王勃省亲正好路过南昌,便被邀请参加。阎伯屿计划让他的女婿写阁序以夸客,但还是先命人取出纸笔,假意邀请在座的宾客为滕王阁写作序文,人们知道阎的意图,故意谦让推辞不写。

  让至王勃时,这位年纪最轻的客人毫不客气,欣然命笔。阎都督见状,十分不满,愤怒离座挥袖而去,并嘱人监视王勃作文,随时传报。王勃开始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闻报笑日:“不过老生常谈”。接着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又轻蔑地说:“无非是些旧事罢了。”又报:“襟三江而举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听了便沉吟不语了。接着几人连续来报,阎不由得连连点头。当报至“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情不自禁地一跃而起,赞不绝口。满座宾朋也无不叹服。

  全文写完后,阎的女婿却说话了,说这是前人已有的文章,不足挂齿,接着一口气把《滕王阁序》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在座的人对他非凡的记忆力惊奇不已。王勃听后,也暗暗佩服,但灵机一动,问道:“序文之后还有一诗,能否也将诗背将出来?”那位女婿一听,不禁张口结舌了。王勃挥笔疾书,将诗写了出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帝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成了传诵千古的名篇。滕王阁也因王勃的《滕王阁序》名扬四海,南昌古城更是因此平添了不少文采风流。

  但可惜的是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渡海溺水而逝

《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唐初的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繁荣,出了许多有名的文人学士和诗文。王勃、杨炯、户昭邻和骆宾王被称为"唐初四杰"。"唐初四杰"中最为出名的当数王勃。王勃,维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村)人。他出身于望族,自小就聪敏好学,诗文出众,十四岁被推举出仕,十七岁就被授官朝散郎,到沛王府担任修撰。

  王勃年岁不大,文主习气却很重,才高气傲,不懂得拍马奉承,在沛王府时闲来常与几位王爷斗鸡玩耍,他做了一篇《檄英王鸡文》。斗鸡是一种带有赌博性的娱乐,双方的鸡不服输,鸡的主人也争胜斗强,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助鸡争斗的游戏文章,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很为气愤,就将他逐出了沛王府。

  王勃离开了沛王府,游历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之间,曾到过边远的巴蜀地区,这使他大开眼界,诗文功夫更有长进。后来他出任貌州参军,仍旧放纵自己,牵扯到一件案件,犯了死罪,他的父亲因此受到牵连,贬到荒凉的交趾(海南)。后来,王勃死罪被赦免,但官职被革去了。

  王勃才高志更高,但接连受到打击,他的意志不免有些消沉,他孤身一人流落异乡,决定到交趾去与父母亲团聚。

  一路行来,来到了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顺道拜望了洪州都督阎伯屿。他本想尽了礼义后要立即走的,却被好客的主人留住了。时值九月初九重阳节,阎伯屿邀请了许多名士,在重修的膝王阁上登高,欢宴,赋诗。这是一个盛会,才名出众的王勃便被主人留了下来。

  滕王阁建在长洲之上,前临赣江,是一个登高揽胜的好去处。它始建于唐太宗的兄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的时候,因为李元婴受封膛王,故叫做胜王阁。此阁年久失修,阎伯屿是个风雅之士,便进行了重修,使胜王阁重现昔日风采。

  这一天,滕王阁上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阎伯屿有个侄儿,苦读诗文十余年,他想让侄儿为滕王阁作序,再让大家吹捧一番,以此露脸扬名。他的侄儿当然不肯放弃这个机会,为作好序文,精心作了准备。王勃察颜观色,已知阎伯屿举办此次盛会的缘由,他才高气盛,自然不甘人后,再瞧瞧那位阎公子一副洋洋得意的神态,明显是志大才疏之流。

  酒过三巡,都督府的一个幕僚提出为重修胜王阁作序之事。阎伯屿故作姿态,对众人说:"王子安(王勃的字)才情过人,此序应由他作。"其实,他想王勃一定会谦让一番,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由他的侄儿来作序。谁知阎伯屿弄巧成拙,席上几个有头脸的名士都附和他的建议,一致推举由王勃作序。王勃当仁不让,笑说:"承蒙诸位如此抬举,我不能扫了大家的雅兴。"说罢就朝安排好笔墨纸张的案子走去。他略一思索,便挥笔疾书:"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步,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寥寥数言,王勃把洪州的地理历史、人文都精妙地概括进去了,接着他又写今日之盛会,对阎伯屿重建滕王阁加以颂扬,便更多地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景况引为感叹,他借景寓意地写道:"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云消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蟸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整篇《腾王阁序》一气呵成,字字玑珠,句句精妙。众相争观,交口称赞。阎公子自愧不如,简直怀疑自己是个读十数年诗文的蒙童,阎伯屿感叹道:"如此才情,我那侄儿相差何止千里,这样的锦绣文章,惊世骇俗,世间少有。"

  王勃离开洪州之后,继续赶往交趾,在渡海时遇到风浪,不慎翻船。王勃淹死海中,当时他年仅二十八岁,一个杰出的诗人,就这样怀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只有他写的那篇《腾王阁序》代代相传,永驻人间。

《滕王阁序》创作背景,滕王阁也因此而闻名于世,长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