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自己的文化?

作者&投稿:其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理解中国文化有点难度,毕竟中国幅员辽阔,势力划分几千年,都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体系,正如山东出响马,绍兴出师爷一样。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借这个话题谈论下山东文化。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是山东文化的精髓,也正是这一山、一水、一圣人奠定了山东文化的根基。

文化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在周王朝大封诸侯,各国公在各自领域发展经济,加之区域特色,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体系。

齐鲁是山东文化的奠基者。周王朝将姜太公封在了齐国,将周公旦封在了鲁国。这两个都是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一个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基业,一个奠定了国家治理的体系基础。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齐国、鲁国在后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经济和霸权主义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

齐国,位处于山东、河北交界之地。自古燕赵大地出豪杰,问题是不出也不行,不出的话,造就被齐国给灭掉了。在管仲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文化风气受之影响,众所周知的“官妓”就是处于管仲的经济政策。在管仲的努力下,齐国逐步形成了“士农工商”的国家框架,成为了后世国家阶层划分、社会分工的基本形式。齐国在诸侯国中脱颖而出,成为霸权国家,甚至想一度代替周朝。但最终由于内乱,田氏代齐。且春秋战国时期,刺客侠士居多,有名的荆轲就是齐国的邻居,齐国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了好战的风气。且齐国是第一个开通海上贸易的国家,齐国经济的发展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史料记载齐国就曾经在朝韩等地进口过兽皮等物质。这也是齐国人的思想要比其他地域的人更为开阔一些,物质的丰富,也造成了齐国人的豪爽之气。吴起、晏子、孙武、孙膑都是出自此地,可见军事家的养成离不开尚武精神的熏陶。

从齐国再往前追溯,山东地界之人被称为:东夷。具体是不是有待于商榷,但是从黄河到渭河形成的原始部落来看,山东虽然可能存在了部落文明,但相对于黄河流域炎黄的正统部落文明来看,还是属于野蛮行列之类。经常收到“五帝”的打击,舜帝的功绩里面就有“东长、鸟夷”,据考证,舜帝是在冀州,东面差不多是滨州、东营的沿海方向。也许这也造就了山东人好战的性格。

从齐国在往后发展,山东由于靠近河南,自古河南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虽然山东不属于战略要地,但是在河南的旁边,且在山东的青州、兖州也是重要的粮仓和兵源之地,故欲得天下者很难容下山东的自治。且山东作为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前线,到后期的海上重要防御基地,也是营区。从汉至清,始终围绕河南展开政权斗争,山东无可或缺的被波及,且山东人好战,多被征为士兵,前往打仗。当初袁绍凭借青州兵大杀四方,后被曹操所得平定中原。且由于山东的地理位置与北方之地相邻,北京地区在金朝定都以前,可谓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天下,能与游牧民族争锋的正是山东大兵,尤其是在五胡乱华、五代十国期间,更是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鼎盛时期,山东作为南北朝的一个分界点、五代十国政治权利的外圈,无可避免的养成了山东骄横之气,也就是颇有现在东北人的性格。

鲁国,地处与河南、安徽交界的位置,鲁国的文化影响对山东、对中国可是影响至深,并深深地烙尽了山东人、中国人的骨子里面,这就是儒家文化,儒家的两大圣人:孔孟,都是出自此地。鲁国作为周公旦的封国,虽然周公旦没有来,但是鲁国作为周王朝的直系王国,一直是其他诸侯国无可比拟的。也正因为此,周国作为礼仪治天下的政治典范,鲁国更是其中的表率。齐国、鲁国两国不是和谐的邻居,经常地开展战争,但是战争不是一方面的掠夺,而是两种文明的碰撞和融合。礼仪和好战的碰撞、融合。随之后来的秦汉将山东势力范围重新划分,直到清朝形成现在确定的版图,山东两个国家的文化属性不断融合发展,逐步行了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山东文化,并号称“礼仪之邦”。

泰山,作为山东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看地图我们可以发现,泰山是中原地区唯一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山,最高、最宏伟,经过周王朝礼仪文化的努力,封禅已经成为秦汉皇帝取得上天予以承认合法正确的重要标志。这也促进了山东文化融合了多地区的文化精髓,但主要是北方的文化,暨中原文化。在众多的文化交锋之中,最终儒学文化能够战胜其他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也正是由于儒学文化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并逐步发展自身学说所成。泰山正是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相融发展的一个媒介。现在的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祠、王母娘年都是文化发展的传说,也是首次将儒、道、佛融汇后发展起来的泰山文化。

齐鲁文化的融汇交流所发展出的文化,用“响马”来形容最为贴切,响马既体现山东人好战的性格,又表现出山东人光明磊落的行为。这是山东人的文化标签,直至现在,标签仍在众多的山东人身上体现着。

山东人可以为相、可以为将,但终究当不上帝王,这也是山东文化对山东人的必然影响。山东自古作为拱卫京师之地,兢兢业业替天子保卫国门,极少发生造反事件,这就是儒学文化的影响,礼仪之邦的风度。

中原文化、海洋文化、游牧文化形成了山东文化的枝干,而儒学文化将这种融合文化在山东固化扎根,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山东文化。造就了山东人吃苦耐劳、豪爽勇敢、谦虚礼让的品格。

可以说,齐鲁两国时期奠定了山东文化的基础,燕赵之风和中原礼仪丰富了山东文化。到现在无可否认的是:山东文化一直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山东人也一直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



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地区的一些风俗,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认为我们的文化是从古代传承过来的,而且有自己独立的借鉴,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文化是非常优秀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自己的文化。

坚持自己的文化自信,认真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很多古人留下来的文化习俗都有其深远意义,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首先应该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其次就是应该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还有就是要经常的去学习我国的文化历史,这样才能在学习中理解。

专业文化石石材-价格公道-热销货源-品种齐全~

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
答:对于某些人来说,如果说他们在不喜欢或不满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甚至只是在“瞄准”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也许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算是“爱国者”,但只要一开枪射击,化为对抗社会主义的行动,那么他们不仅触犯法律,而且在道义上也不能再自称“爱国者”了。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这就不仅从现实的...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答:问题一: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一,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核心目标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哲学理论依据就是肯定人是社会发展主体,肯定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这个基本原则,贯穿在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它的内涵首先就是要明确,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 马...

《谈骨气》全文
答:谈骨气 原文: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春节?
答:之后就会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年糕等等。总结 最后春节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目当中最期待的节日,是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也会用很隆重的方式来庆祝春节。小编记得每年小的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过年了,但是现在很多人都说年味大了,这也是现在我们都长大了,所以对于过年这件事情也就没有那么的期待。

为什么外国人说话很随便,有些可能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废话多余的,而他们...
答:我的理解是外国人只是比中国人更善于表达,他们的表达就是把这个事情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当然可能语法上不像我们说话一样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总结!他们习惯的说法就是一直表述,所以看起来是很随意的!

为什么中国人过年一定要回家?
答:……在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春节到来的时候,自己尤其需要与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回家,不管条件多么困难,都要争取回家过年。……这个观念已经深入我们的心中,永远不会改变。2,过年的时候之所以要回家,可以抚平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对于一个人来说,家乡是自己...

这种现象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答: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

中国人的起源
答:2、“许昌人“的出现,有可能不是起源于非洲。中国人,告诉我们东亚的人类进化可能比之前人们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甚至可能存在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演化模式。”李占扬向记者解释,“许昌人”头骨化石同以往发现的其他人类化石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已经构成了一个新的人种的要素。“所以我们说,‘许昌人’是...

中国人所说的君子和西方人所称的绅士是不是一样的
答:举例来说,中国人穿长袍马褂,西方人则西服革履。要让中国人理解并接受西服革履的种种细节要求,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长袍马褂的年代已经过去很久,但是刚刚脱下中山装不久的中国人,对于西服革履的繁琐规矩不是很了解,也是极为正常的事情。这就好比英国人、欧洲人当初不了解喝茶的正确方法一样。...

请你再举例一个说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事例,并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