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岳飞中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表达了他什么情感? 小重山中 知音少 的下句是什么

作者&投稿:政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知音少,弦断有 谁听”,是感叹投降主和派占了上风,他身为主战派少了知音,报国无门。而他的“心事 ”,就 是北伐中原,光复旧物,“还我河山”。清代初年沈雄编《古今词话》,所持的也是这种观点,他
说:岳飞“故作《小重山》,……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
一个充满热情的梦,就这样被惊破了。一腔啸叹难尽的心事,是只有借琴音来倾诉的了---那 是这位抗金志士"还我河山"的血脉之贲张呵!然而,在"议和"声浪甚嚣尘上之中,谁又是这声裂弦 索的真正知音?故园的山竹老了,壮士的鬓发白了,此刻充斥词境的,便只有朦胧 月光下蟋蟀的凄苦悲吟……
全词表现了诗人不满“议和”,反对投降,以及朝廷阻碍自己收复失地的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的、孤独与惆怅1

此词作于约绍兴八年(1138年),七月南宋向金屈膝求和之后,岳飞虽极力反对,但因奸臣当道,朝廷仍是订签条约。因为日有所思,夜里就有所梦。因为担心家人,担心千里之外的国土,是夜回到中原的好梦却被蟋蟀的叫声惊醒了。这时的周遭万籁俱寂,正是三更时分,也就是现在的清晨三四点钟。
岳飞心思重重,披衣起来,此时不仅环境清静,更是月色撩人。因为心中装填着国事,难已再寝,沿着廊阶前徘徊思虑。至如此,通过词的前两句,了了数字,概括了作者从梦醒时分,月夜环境,再到重重心思,字字皆含意境,笔笔环绕心情,无不体现出岳飞精忠报国的忠心,日不食、夜不寝的事实来。
岳飞如此担心,如此忧虑,正是愁闷的结果。想到远处的家乡被金兵占领,北方又传来入侵的消息,作为挂帅的将领,不能救亲人于危难,不能援助国家于水火之中,一种难能排泄的压力和苦痛积压在心头,教人痛不欲生。
千里道路,万般阻隔。结合多少年来南征北战的出生入死,到现在朝廷的软弱无能,一种对比下的消极令他不仅感到愤慨,更是无可奈何的伤心。
想到自己为国为民,屡建战功,直到白发两鬓,忠心如此时这半空中的明月一样清澈可见,只是较于求和的朝廷,比及自己想要收复中原的雄心,似乎形成了有力的撞击和对比。想到自己即使奋不顾身,忠贞不屈,何处又能得到朝廷的支持?自己一腔热血,满怀壮志,却得不到共同的认可,这其中多少难言之隐,又有谁个知晓?
词人对月感叹,心胸烦闷,无不感伤。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千年之后,我们重读岳飞这首《小重山》,如获明月之夜,我们仰首对月,静听耳边寒蛩鸣叫,想到外寇入侵、战火纷飞,家人离落失守,何处会有心情入寝?正是透过岳飞这首《小重山》,我们不仅能感受得到战争的残酷,更是能体现到一个热血军人的爱国之情,透过他居安思危的心情,我们不禁又看到了一位舍家事而国家的将帅,在轮回的精灵明月下感叹的情景。
岳飞一生戎马生涯、戍守边疆。此时夜深人静之际,想到自己忠心耿耿,却听到的是求和的消息,这种消极和软弱的做法,极大的伤害到了一个奋勇当先的将士。夜半明月下,难寝无了睡意的军人,站在远离亲人的战场上,只有感伤和痛心。
透过全词词句,不同与他的《满江红》的是: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环境衬托出了词人身置其中的环境的清晰,透过环境烘托出他的忧愁之深,更能理解到一个明月下徘徊在空阶下的爱国将军,感叹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换不来朝廷错误的作为的悲愤心情!作者以《小重山》词牌名填词,可见他的用心良苦。

岳飞小重山表达了岳飞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作者岳飞,这首《小重山》词,用艺术手法表达了他抗金报国的壮志雄怀。岳飞抗金的伟业,不但受到赵构、秦桧君臣的迫害,而同时其他的人,如大臣张浚,诸将张俊、杨沂中、刘光世等,亦各不信任互相拆台,故岳飞有知音难遇之叹。《小重山》词抒写了这种感慨。夜寒蛩[qióng]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译文昨日寒夜的蟋蟀不断地鸣唱,忽然惊醒我千里厮杀的梦。已经三更了,独自一人起来绕着台阶行走,人声寂寂,帘外面的月亮朦胧微明。为了追求光复故土,头发已经白了,故土的松竹也应等待得苍老了,可是我回到故土的日程却仍然遥遥无期。想要将心事寄托在瑶琴上,但是知音难觅,即使琴弦弹断了又有谁听呢?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此时已是三更,独自围绕庭院而行,身心之大孤独于此得以体现。世人皆已沉沉入睡四周逐渐悄无声息了,夜静更深时分,能听得清楚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窗外,月色如水,如水的月色正好映衬着诗人如水的愁绪。在这个特定的场景,岳武穆之寂寞惆怅,内心的孤寂,抑郁的心境,被此情此景充分的表现出来。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多年的奋战结果弄到如今是这样不堪,中原故土已沦陷金人之手,想要回乡养老已是不可能的了,多么无奈的意绪!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句引用《伯牙绝弦》(见《吕氏春秋》《列子》)(一些版本表示此句与“伯牙绝弦”无关), 表现其满腔的报国热诚无处申说,跟谁说,用琴弦来诉说,可琴弦已断,故无所对象能倾诉。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然而却寒蛩鸣,惊回梦。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