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的实质 西周实行了哪些制度?实质是什么?

作者&投稿:昌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实质:是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 关系: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
 宗法制是基础,分封按照它来推行,而礼乐制度是宗法制精神的具体化、生活化
 这样,一个统一、强大、相对稳定的周王朝出现了。

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1、分封制:是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 2、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紧联系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核心内容,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4、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礼乐制度我认为是宗法制的延伸,延伸到了社会各界

封建等级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三者的实质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嫡长制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并且,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因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受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可以在自己领地里进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和征派赋税,同时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对周天子定期进行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因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两者缺一不可。
礼乐制是西周文化的主构架,周礼强调要尊崇上天和先祖,同时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上下的尊卑关系,不得有所逾越,周礼有吉礼(祭祀礼)、凶礼(丧葬礼)、宾礼(交际礼)、军礼(征战礼)、嘉礼(吉庆礼)。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从人事到祭祀,从日常生活到政治活动,都有与其身份相合适的礼仪规范。乐是辅从于礼的,乐以音乐节奏的艺术美,让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了征服人心的感染力。西周礼乐制作为一种通过礼仪和艺术表现出来的外在文化,本身就体现了分封制、宗法制的内涵。本质上说,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礼记》中的所谓“礼不下庶人”,《荀子》中的所谓“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就指出了礼乐制在维系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

可以说,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实质: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维持统治的核心。 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的经济制度。 至于宗法、礼乐制,则是维持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
分封制
含义:武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
受封的诸侯在境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之后又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权利:诸侯、卿大夫拥有自己封疆内的土地和人民,他们有权实行再分封;受封诸侯拥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
义务: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的义务;卿大夫和士要向上一及承担作战等义务 。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局限: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血缘关系维系
含义:宗法制用复习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最突出特点是以学院关系为纽带。
内容:
(1)周王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封为诸侯。
(2)诸侯的爵位,由嫡长子继承,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卿大夫。
(3)卿大夫的爵位也是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分封为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
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具有互为表里的关系。
作用:
(1)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井田制
井田制乃中国西周时期较为普及的土地制度。字意为:因土地划分为许多方块,且形似"井"字形,故曰井田制。实则是周天子京畿之土地制度,有公田私田之分。而周礼中的井田,似乎是理想的土地制度,可行性不强,同时难以考证。"井田"一词 ,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礼乐制
礼乐制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就连如何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
天子,皇上--驾崩
诸侯--薨
卿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奴隶--去世
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五六百年以后,孔子提到周公制礼作乐的事,还赞赏不绝!
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