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在宋代之后为啥就成了仪仗队专用?

作者&投稿:揣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戟在宋代之后为啥就成了仪仗队专用?

中国五千年历史,战争历史也跟着走了五千年。从黄帝大战蚩尤一直到今天,战争就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与战争相对应的就是兵器的发展。

在兵器中有一款相当流行,就是津津乐道的戟。这个武器在三国时期大行其道,张辽、太史慈都曾经使用过。甚至还有吕布的著名典故,辕门射戟。

当然,吕布使用的戟可没有罗贯中小说里方天画戟那么花哨。不管怎么说,汉代的热门兵器到了唐朝就很少使用。到了宋代之后就彻底变成了仪仗队的专用礼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款热门武器变成了冷门呢?

中国五千年历史,战争历史也跟着走了五千年。从黄帝大战蚩尤一直到今天,战争就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与战争相对应的就是兵器的发展。

在兵器中有一款相当流行,就是津津乐道的戟。这个武器在三国时期大行其道,张辽、太史慈都曾经使用过。甚至还有吕布的著名典故,辕门射戟。

当然,吕布使用的戟可没有罗贯中小说里方天画戟那么花哨。不管怎么说,汉代的热门兵器到了唐朝就很少使用。到了宋代之后就彻底变成了仪仗队的专用礼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款热门武器变成了冷门呢?

戟有着很长的木柄,可勾割可长刺,成了步兵进可攻退可守的利器。这也是为什么三国之前戟如此流行的原因。

但到了东晋之后,戟的使用频率急剧减少。

根据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戟基本已经退出了一线部队。使用戟的要么是将军的卫队,要么就是仪仗队或者后勤一类的士兵了。

戟唯一可查到的出场记载就是东晋祖逖与樊雅作战。当时樊雅夜袭祖逖大营,有了一句“拔戟而呼”。最后祖逖判断敌军人数不多,稳住阵脚克敌制胜。

三国到东晋南北朝,中间仅差了一个西晋。那么,如此重要的武器为什么就突然消失了呢?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中原境内穿的都是长袍并不方便骑马。所以中原地带主要作战方式就是车战。三个人乘坐一辆战车,一人持戈,一人持弓,一人驾车。正是因为战车是主要的作战工具,才有千乘之国这么个说法。

敌我双方进行车战的时候,由于不可能直接对撞,所以都是两车交错交战。这个时候持戈进行横向攻击比直刺更加具有杀伤力。

到了战国时期步兵方阵兴起,戟的作用就体现出来。所以从战国到汉朝,戟的作用相当大。

汉朝虽然骑兵占据很大的比重,但是没有马镫的骑兵冲击力差。连生活在马背上的匈奴都是以骑射见长,而不是直接冲击。

所以在中原地区,骑兵和步兵配合作战。武器也分成了两种,即戟和矛、朔共同使用。汉代发明了铁质铠甲,戟的冲击力不够,对抗骑兵就要使用马朔和长矛进行冲击。

张飞和马超都是马上行家,使用就是马朔。

这样多种兵器共同使用的时代到西晋就戛然而止了。五胡乱华为中国骑兵带来了跨时代的马具,就是马镫。

马镫出现后骑兵受力点下移,冲击力就更强了,勾割已经变得鸡肋。五胡都是马上民族,骑兵是他们的强项。一款兵器骑兵用着趁手,才是好兵器。

而且东晋南北朝出现了具装骑兵。具装骑兵人人披着重甲,防御水平大增。戟的复合体就变成了“干啥啥不行”了。论刺击能力,戟比不上马朔和长矛。勾割又无法割透铠甲。

虽然戟为了适应时代,把横枝改成上翘来加强刺击的能力。但是这种复合体结构明显没有长矛和马朔简单粗暴。

古代中国文盲率高,越简单好用的武器越吃香。在骑兵大行其道的南北朝时期,戟就慢慢没落了。

到了北宋时期,灌钢法出现,具装重骑兵成了各国的“重型坦克”。西夏和辽的具装骑兵让宋军极其苦恼。这个时期连长枪的刺击效果都不是特别好,更不用说复合体的戟了。

北宋之后,戟成为仪仗队专用已成了必然。

说到戟要说一个跟戟同时存在的兵器钩镶。

钩镶也是一个复合体兵器,他的存在就是因为戟的存在而存在的。钩镶就是在盾的基础上加了两个钩子。

这两个钩子下端长15厘米,上端长25厘米。这两个钩子的作用就是为了勾住戟的横枝。盾牌挡下戟的攻击,然后使用钩子将戟的横枝勾住。另一只手拿着刀、斧或者矛等作战武器对敌方进行攻击。这款武器可以大大降低戟造成的杀伤。

钩镶的存在就是为了克制戟,但是随着戟在战场上用途越来越低,钩镶也慢慢失去了作用。

这就好比因为有了飞机和导弹,才有防空武器的不断发展。由于戟的没落,钩镶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的命运比戟还要悲惨。因为戟可以成为礼器,而钩镶由于颜值不够只能消失。

根据《唐律疏议》记载,民间不允许收藏或者使用铠甲、矛、朔和弩,可以使用刀、盾、弓箭和短矛。这也证明戟已经不具备杀伤力。

而在实际战争中,只有少数将领还使用戟这种兵器。唐军的制式武器里根本没有戟的地位。与作为武器使用不同的是《新唐书》的记载。唐太宗命令吕才教一百二十八个宫人跳舞,他们个个披着银白色的盔甲,手里拿着戟。

可见在唐朝时期戟就很少成为主要作战兵器,而是成了礼器。看来颜值自古就比较重要,不能当武器还能当道具。

而与戟有同样命运的还有斧和钺。古代战争科技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看古代战争不能简单的以大刀长矛一语概括。

五千年的文化渊远流长,古代科技也是从钻木取火走到了今天。我们在为今天的科技成就而自豪的时候,也要惊叹古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宋代的丧葬制度发生怎样的变革
答:在丧葬过程中,民间已习惯“用乐”即聘请乐队奏乐。初丧时,奏乐“娱尸”。出殡时,仪仗队由“美少年、长指甲”的僧侣敲打着从少数民族传来的花钹、花鼓槌在前引导,与丧者家属的号哭声前后呼应。宋初,曾下令禁止士庶之家在丧葬时用乐和僧徒仪仗前引,但收效甚微。南宋时,临安府居民在修设道场...

对联是怎样发展来的?
答:这种仪仗队是两两相对地排列的,其队形、人数、服饰、旗号等都整齐对称排列,所以叫“对仗”;骈偶的“骈”是指两匹马并驾齐驱,“偶”指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合成“骈偶”,也是成双成对的意思。对偶和对仗二者疏密有间,宽严有别,对仗忌重字,对偶不忌。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很早就被人们所运用,...

我国历史上的巅峰之作唐刀在宋朝怎么就消失了?
答:一、唐刀的造价昂贵,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唐刀。唐刀是在唐朝兴起的,因为唐刀的造价昂贵,所以当时生产出来的唐刀主要是用于仪仗队,到了宋朝,朝廷对于这些仪式和繁文缛节不再那么看重,而且也不想花费那么多钱去打造唐刀,唐刀自然也就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二、宋朝军队主要面对的是北方...

立春之际有哪些传统习俗?
答: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

相扑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为何没有成为我们的国技?
答:这个专业组平时一般在皇帝的御车旁边充当护卫,类似于保镖,其中一些人可能被调到军队任命的借调或官营。他们头上戴着帽子,头发蓬乱,穿着红色衬衫,通常走在仪仗队的两边,环顾四周,发现人群中有闹事的人,就站起来挥拳。风靡一个时代的民间相扑 宋代民间相扑运动更加盛行,有着非常坚实的群众基础。对...

宋朝大内侍卫的等级
答:大内侍卫是清朝的称谓,隶属于侍卫处的侍卫品级及编制为:一等侍卫——也称“头等侍卫”,正三品,60人;二等侍卫——正四品,150人;三等侍卫——正五品,270人;蓝翎侍卫——正六品,90人。此外还有随旗行走的宗室侍卫编制:一等侍卫9人,二等侍卫18人,三等侍卫66人。后来增加了从五品的四等...

唐代服装有什么
答:现今发现的唐代永泰公主墓壁画上,仪仗队的宫女中,有一位梳着螺髻的女子,就在衣裙外罩了一件半臂。(二)褙子: 褙子又名绰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特点是将半臂的袖与下襟大大延长。始于唐,盛行于宋、元、明朝,在明代又发展出披风。男女皆服,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式变化甚多。虽然是在唐之后...

关羽被佛教、道教和儒家追捧,这背后的原因都有哪些?
答:关羽用青龙偃月刀击破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但是青龙偃月刀是宋代才出现的武器,而且这把刀不是用来上战场,而是作为仪仗队的装备。 关羽温酒斩华雄也是假的,打败华雄的是江东之主--孙坚。《三国演义》中记载关羽投降曹操之后,对曹操送的黄金、美女都不为心动,但是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正史里的关羽也不例外。吕布的...

为啥宋朝的时候没人愿意用杀伤力强的唐刀?
答:一、因为当时唐刀的造价非常昂贵,而且在唐朝时期也不是每一个都能佩戴唐刀。不选择唐刀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唐刀的造价非常昂贵,而且在唐刀盛行的唐代,能够使用唐刀的人也不多,大多数都是用于仪仗队,军队中能佩戴唐刀的人很少,所以唐刀到了宋朝也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即使杀伤力强大也没有人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