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热带高压简介及详细资料

作者&投稿:迪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特征

副热带高压对中、高 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

就副热带高压的单体来说,东部和西部的大气铅直运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在高压的东部,下沉运动特别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造成很强的下沉逆温,称为信风逆温。这种强逆温的层结非常稳定,抑制了垂直对流的发展,使天气持续晴好,形成了副热带大陆西岸的干燥气候带。

而副热带高压的西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雷阵雨天气。

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也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从1月到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主体呈现出向北、向西移动和强度增强的趋势;从7月到1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则有向南、向东移动和强度减弱的动向。这种季节性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

分类

副热带高压主要位于大洋上,常年存在,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称为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副热带高压还可分裂为更小的高压单体,有的小单体也可以位于大陆上。如:冬季位于南海地区的单体,称为南海高压。

主要代表

太平洋高压

在夏季一般分为东、西两个大单体:位于西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西太平洋高压,位于东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东太平洋高压。西太平洋高压脊线北侧的西风带中,气镟和锋面活动比较频繁,常产生阴雨或暴雨天气。中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带,经常处于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的距离处。西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季节性变化,和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性位移相对应。平均而言,5月份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月份脊线越过北纬20°,主要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月中旬脊线向北越过北纬25°,主要雨带就移到黄河流域,使华北进入雨季,这时,江淮流域正处在高压脊线控制之下,梅雨期结束而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脊线南侧为东风带,常常有东风波和台风活动,产生大量的降水。因此,在7月中旬以后,华南又出现一条雨带。西太平洋高压和台风的相互配置,决定着台风的移动路径。高压强大且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稳定西行;高压脊线呈西北-东南向时,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并在中国登入;若高压减弱和断裂,则台风往往北上登入或转向。 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进退和移动,同中国东部的天气以及旱涝等的关系极其密切,是夏半年天气预报中需要着重分析研究的天气系统之一。

青藏高压和墨西哥高压

每逢暖季,在亚洲和北美洲南部的对流层高层,存在着另外两个大型暖高压系统,分别称为青藏高压(或南亚高压)和墨西哥高压。青藏高压的水平尺度可达万公里以上,属超长波系统。这两个高压虽然都位于副热带地区,但从结构、性质和形成过程来看,和大洋上对流层中低层的副热带高压很不相同,它们主要是高原或大陆的加热作用形成的。这种系统,在500百帕等压面之下为热低压,在500百帕以上才为高压,而且越往上高压强度越大,在200~100百帕高度,强度最大。其高压中心区为上升气流,多对流活动。这些高压中心常作东西向摆动,当其东摆时,与大洋西部的副热带高压脊叠加,使后者加强。北半球大洋上副热带高压的强度,所以夏季强于冬季,和这些高压的存在及其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影响作用

对我国的影响

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冬季,副高脊线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转暖,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4、5月,副高脊线在15°-20°N,极锋雨带4月在华南登入,5月到南岭6月中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越过20°N,在20°-25°N间徘徊;极锋雨带到达长江流域,形成梅雨,此时华南转入晴热干旱的盛夏。7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二次北跳,脊线迅速跳过25°N,以后摆动于25°-30°N之间,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高温伏旱天气开始,黄淮地区受极锋雨带影响进入雨季,华南地区则因为赤道辐合带的北上,热带气镟、台风明显活跃,进入第二汛期,即"后汛期"。7月底至8月初,副高脊线出现第三次北跳,跨过30°N到达最北位置并在此停留,华北、东北进入雨季。8月下旬,伴随着较强冷空气的南下,西北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撤到25°N附近,我国自北向南先后转为秋高气爽的天气。10月上旬副高脊线回撤到20°N以南地区,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则晴好,当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地区干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侧是中纬度西风带,也是副热带锋区所在,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可以从海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并输送到锋区的低层,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到北部边缘地区形成一暖湿气输送带,向副热带高压北侧的锋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温高湿的气流。当西风带有低槽或低涡移经锋区上空时,在系统性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释放所造成的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充沛的水汽凝结而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形成雨带,通常还伴有暴雨。根据统计,雨带位置一般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之北6~10个纬距处,其走向大致和脊线平行。

副热带高压位置与雨带位置关系如此密切,故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正常变动往往会造成各地区的旱涝,如1954、1980、1991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25°N,雨带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而1978年和1983年副高脊线很快越过20°~25°N到达30°N附近,雨带基本上未能在江淮流域稳定一段时间,江淮地区长时间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造成该地区干旱。

名称轶闻

相传从大西洋运马往西印度群岛的帆船,进入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时,接连几周平静无风,无法航行,终因水和粮食用尽,不得不将马匹投入海中,故欧美各国常用马纬度作为副热带高压的同义词。



~

一般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常为是什么?
答:主要介绍 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规律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约位于南北纬30度附近,此高压带是盛行西风带和东风带的分界其高纬一侧是西风带,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在其西北一侧是西南气流治跃区通带雨区。介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高气压称为副热带高压,通常把控制太平洋地区的称为太平洋...

什么是副热带高压?什么是赤道低压?
答:以及7—8月份的华北、东北的雨季,都与副高季节性活动有密切关系。但当受到西太平洋副高控制时,由于高压内有下沉气流,天气晴好。往往形成干旱。如长江流域梅雨过后出现的伏旱就是受西太平洋副高控制造成的。因此,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对我国及全球天 气气候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约分布在南北纬5°之间。赤道...

高气压详细资料大全
答:高气压也被称为反气旋,但前者是按气压场命名,后者则按气流场命名(与旋涡方向相反)。 在高压区内无锋面存在,因气流辐散,高空空气下沉补充,下沉过程中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形成少云、雨和大风天气。 分类 依成因可分为: 动力高压、热力高压。 例如:副热带高压、大陆冷高压。 依不同热力...

简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所控制的天气特征
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在太平洋上空的半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在我国简称西太平洋副高。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季气温0℃~5℃,夏季25~30℃。年降水量约350~900毫米,集中于夏季,冬半年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的20~40%,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3倍以上 ...

副热带高压的介绍
答:副热带高压,气象学名词(又称亚热带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副热带高压脊),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由于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有哪些影响?它是如何影响我国天气的?
答: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由于海陆的影响,高压带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形成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主要位于大洋上,常年存在,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称为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副热带高压还可分裂为更小的高压单体...

什么是副热带高压?
答:此高压带是盛行西风带和东风带的分界,其高纬一侧是西风带。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在其西北一侧是西南气流治跃区(通带雨区)。介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高气压称为副热带高压,通常把控制太平洋地区的称为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参考资料:百科 ...

副热带干旱气候副热带高压
答: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则为低层暖湿空气的辐合上升区,容易引发雷阵雨天气。季节性变化对副热带高压带有着显著的影响:从1月至7月,高压带通常向北、向西移动并增强;而从7月至1月,高压带则向南、向东移动并减弱。这种季节性变化呈现出缓慢与跳跃式两种模式。副热带高压带与盛行西风带和东风带的分界线相...

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对台风路径的影响
答:西太平洋高压和台风的相互配置,决定着台风的移动路径。高压强大且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稳定西行;高压脊线呈西北—东南向时,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并在中国登陆;若高压减弱和断裂,则台风往往北上登陆或转向。 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进退和移动,同中国东部的天气以及旱涝等的关系极其密切,是夏半年天气预报...

副热带高压的特点是什么?
答:相反其西部地区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雷阵雨天气。随着季节的交替,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春夏季节,大致每年的1月到7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呈现出向北、向西移动和强度增强的趋势;一年中的其他月份,副热带高压主体则会向南、向东移动,而强度呈现减弱的动向。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