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让文言文重点字词

作者&投稿:称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吕蒙传的文言文和重要的字词的意思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其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窃:偷偷地。

数:多次。

顾 :重视。

虽:虽然

虞:意料,预料。

诣:拜访

造次:鲁莽,轻率。

就:凑近,靠近。

拊:抚摩。

2. 何荣祖,字继先文言文重点字翻译阅读

【何荣祖传】译文何荣祖字继先,祖籍太原。

父何瑛,在金朝为官,授明威将军。金亡后迁家于广平。

荣祖体貌魁伟,额上有红色纹,如两棵树,背突出,看相的说他将来会做大官,而且长寿。何家世代为吏,荣祖也熟悉官府之事。

他由中书省的一个属吏而升为御史台都事。这时阿合马当政,在其家中设立总库,收纳四方之物,而称之为“和市”。

监察御史范方等对此进行了弹劾。阿合马知道这是何荣祖出的主意,奏请调荣祖为左右司都司,把他置于自己的管辖之下。

不久,御史台任荣祖为治书侍御史,升为侍御史。又调任山东按察使,阿合马的阴谋未能得逞。

帖木剌思贪赃枉法,为佥事李唐卿弹劾。帖木剌思想不出对付的办法。

恰巧这时济南有人告发谋反事,唐卿察觉此是诬告,把起诉人的状子烧了。帖木剌思借此事指控唐卿放纵了谋反者,于是逮捕了数十人。

但此案长期不能判决。朝廷命荣祖与左丞郝祯、参政耿仁杰去审理。

他们了解事情的真象后,荣祖主张判诬告之罪,祯与仁杰认为对诬告者只判失口乱言之罪,荣祖不同意。不久,荣祖调任河南按察使,祯与仁杰终以失口乱言之罪,对诬者处以杖刑,释放被株连的人,唐卿所蒙之冤得以昭雪。

平凉府报告说,有南人二十余人逃往江南,安西行省欲将此事上报朝廷,刚好荣祖来任行省参政,阻止他们上报,他认为“:何必上报朝廷,这些逃去的人都是奴隶,今闻江南已平,回去找自己家而已,可发文逮捕回来就是了。”后查明这些人果是奴隶,把他们交还给主人。

荣祖被任命为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因母亲年迈,辞不赴任。又拜御史中丞,出京任山东东西道按察使。

后召入朝为尚书参知政事。 桑哥专政,迫切地搜刮钱粮,人人受害。

荣祖多次奏请停止,世祖不听从,畿内之民受害尤甚,荣祖又多次向皇帝报告畿内人民困苦,请求免去赋税。同僚劝他再不要去劝谏了,荣祖执意不肯,不怕违背圣上旨意,不签署有关公文。

不过一月,桑哥的害民之弊为大家所共知。世祖这才想起荣祖过去所说的那些话,召他来问解救的办法。

荣祖建议设立专门机构在年终时对征收钱粮情形进行考核。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以后长期实行。

朝廷赐他钞一万贯以资奖励。荣祖陈奏朝廷内外官员规则,以纠正弊病。

但为桑哥所压制,不能实行。荣祖与桑哥既意见不合,便借病告假,朝廷特授荣祖为集贤大学士。

不久,起任尚书右丞。 桑哥倒台后,改荣祖为中书省右丞。

祖荣奏请施行《至元新格》,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他上书说“:国家财用不可不足,而天下百姓也不可不安。

今管理财政的人,不顾人民之困苦,谈政治者不规划国家的大政方针。而且应当任用的人总是多,而得到任用的人却总是少。

总之,中书省及各部为国家基础所在,必须选拔有才干者任用。按察司虽监督一道之政务,而其职责在于清除弊端,安抚该道百姓,如果还有未做到的事,行省和行台则应派官去考核,尽量做到于政有益。”

世祖深以为然。荣祖多次因年老病而请求解除他的职务,朝廷诏令他不必负责具体事务,只是参预中书省商定政务,领取俸禄。

不久,拜荣祖为昭文馆大学士,参预中书省事,又加平章政事。发生水旱灾害,他以此为由,请求罢职,朝廷未准。

荣祖曾奉旨定《大德律令》,此书早已完成,现在奏请诏命元老大臣审订。还未来得及颁行,因其子秘书少监何惠去世,他辞职回到广平,年七十九岁卒。

赠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文宪”。 荣祖身为大官,却租房居住,茶具是普通青瓷。

皇后闻知,赐上等饮具及金五十两、银五百两、钞二万五千贯,让他买宅添置用具,以表彰他的廉洁。其著述有《大畜》十集,还有《学易记》、《载道集》、《观物外篇》等书。

3. 陆绩怀橘文言文重点字词 至

原文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译文

陆绩,他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他的官职到了太守,对天文和历法很精通。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让人(招待)他吃橘子。陆绩在怀里藏了三个橘子。临走时,陆绩(弯腰)告辞袁术,橘子掉落在地上。袁术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怀里怎么还藏着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留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这么小就知道孝敬,长大后一定成才。”袁术感到陆绩与众不同。袁术后来经常跟别人称赞陆绩。

字词解释

于:在、对于

2.九江:古地名,今江西九江市

3.令:让,命令。

4.出:拿出,取出。

5.辞:告别

6.坠:坠落。

7.对:回答。

8.是:这

9.甘:甜。

10遗:wèi,送给。

11.奇:。对。。感到奇怪。

12.之:对。

13.于:在

14.术:袁术,子公路,袁绍的嫡弟。后被曹操击溃,吐血身亡。

15.太守:州郡的长官

16.怀:怀里

17.临:在

18.行:走

19.耶:感叹词

20见:看见

21.谓:告诉,对······说

4. 文言文《刘旷传》中的特殊句式和重点字词有哪些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7)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明显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也叫做意念被动句。 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张衡传》) 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2)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自述省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4)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司马迁《鸿门宴》) 6.分句的省略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倒装句:折叠介词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 1.动+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形+于+宾。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5. 古文与朱元思书重点词的解释

《古文二则》《与朱元思书》《诗词六首》

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温梅开

【课堂点击】 《与朱元思书》全文赏析

《与朱元思书》文主要写作者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富春江的观感,它将本人的身心感受寄予景物描写中,简洁明快,清新悦目,于骈文中见作者潜词造句之功底,虽传承了魏晋士大夫的文见,但在那个时代倒也耳目一新。

此文构思严谨,层次分明,作者从合写与分写的角度,先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全文,点出富春江的山之奇,水之异的独特之处。开篇以清幽宁远的笔调映衬游历的闲适随兴之情,让读者也随之进入到优美旷远的胜境,接着作者分写了水的绿、深、清、急之特点和山的高险、奇、密之景象,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进行了白描,突出水之异与山之奇,而且从人的视觉、听觉入手,描物摹声淋漓尽致,使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水势,形象的绘画与动听的万籁之声融合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增添了青山绿水的妙趣,而且给人无尽的美好感受”。最后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一句,将写景自然而然地转入到抒怀,是作者心与大自然的融合,作者的感情至此已得到了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忧愁烦闷于此已消失殆尽,不足为外人道了。篇末追笔,用“横柯”、“疏条”紧承上文的“寒树”,补写出两岸山间的繁茂之状,营造了令人“息心忘返”的哲理境界,与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有异曲同工之意,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

【字词句段】 佳句赏析

1、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

赏析:句中“之”,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到”,“故”是“从前”的意思,“茂才”即“秀才”,“谒”的意思是“拜见”。该句可译为“他在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从前推举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他。”“所举”“茂才”“暮夜”送金,收了别人也不知道,杨震断然拒绝,更能反映杨震的廉洁自律。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赏析:“甚箭“,可译为“甚于箭”,比箭还快。“若奔”,马一般的飞奔。全句的意思是:急湍的江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狂奔的马群。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赏析:剪也剪不断,越梳理越乱的是深重的离愁别恨。这句话让我们感觉到秋思的纷繁和难以解开。让任感到“离愁”就像一团乱麻盘绕纠缠着作者,而无法解脱。把离愁的特点极其形象地写了出来,成为写“离愁”的千古名句。

6.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

父夷简器异之,曰:“他日必为公辅。”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召试馆职,不就。

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

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诏以告直竹合门。

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度。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

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如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如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

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

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

有欲复肉刑者,议取死因试劓、刖,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乃止。

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

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俄永乐城陷,帝临朝叹曰:“边民疲弊如此,独吕公著为朕言之耳。”

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

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

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

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

民欢呼鼓舞,成以为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

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诛官所论,得失未足言。

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后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

元祐三年四月,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明年二月薨,年七十二。

(节选自《宋史·列传》) 文言文参考译文:吕公著字晦叔。从小嗜好学习,以至废寝忘食。

父亲吕夷简对他很器重,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今后必定为王公辅臣。”凭恩荫补奉礼郎,登进士第,召试馆职,没有赴任。

神宗即皇帝位,召吕公著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因论事被解除御史中丞的职务,回到经幄。

吕公著原封不动地退回诏令说:“司马光因为履行职责而被罢免,这是让有言事职责的人不能畅所欲言。”神宗把诏书直接交给合门使,吕公著又说:“制命不由门下省,那么封驳的职责,因我而废弃。

希望治我的罪,以端正纪纲。”神宗告诉他说:“调动司马光官职的原因,是依赖他劝勉人们学习,不是因为言事的缘故。”

吕公著不停地请求,(但)最终被解除掌管通进银台司的职务。起用他执掌河阳,又召回朝廷。

神宗悠闲时同吕公著谈论为治之道,于是涉及佛教、道教,吕公著问道:“尧、舜知道这些学说吗?”神宗说:“尧、舜难道不知?”吕公著说:“尧、舜虽然知道这些学说,但仅把知人和使百姓安居作为难事,所以成为尧、舜。”神宗又说唐太宗能用权术智谋驾驭臣下。

吕公著回答说:“唐太宗的德行,是能使自己放下架子听从劝谏而已。”神宗对他的话表示赞许。

不久,(与人)共同执掌枢密院事。有人打算恢复肉刑,建议取死囚试验割掉鼻子、砍掉脚的酷刑,吕公著说:“如果试了不死,那么肉刑就会实行了。”

于是停止。西夏囚禁了他们的国王,(宋朝趁机)将要大举征讨西夏。

吕公著说:“问罪的军队,应当首先选择主帅,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不如不出兵。”等到出兵后,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们不敢说,吕公著多次陈述兴兵的害处。

元丰五年(1082),吕公著因病乞求离开职位,被授予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不久永乐城陷落,神宗临朝叹息说:“边地百姓疲敝如此,只有吕公著向朕说过而已。”

哲宗即皇帝位,吕公著以侍读的身份返回朝廷。太皇太后派使臣迎接,询问他所想要说的,吕公著说:“先帝本意,把宽省民力作为第一要务。

但建议的人以变法侵夺百姓为务,与自己意见不同的统统被排斥,因此日久而弊端更深,新法颁行而百姓更加困苦。果真能得到公允正直的人,谈论寻找天下的利弊,同心协力来做,应该不难。”

又请求备置谏员,以广开言路。元祐元年,被授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与司马光同心辅政,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打算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一一全部实行。百姓欢呼鼓舞,都认为便利。

司马光去世,吕公著独自当权,所任命的官吏都是当时挑选出的佼佼者。右司谏贾易因言事攻击别人短处直接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替他说话,仅降为怀州知州。

吕公著退朝对同事说:“谏官对问题的议论,对与不对不值得说。但皇上还年轻,担心今后有人进谀说惑乱,正要依赖左右诤臣,不能让国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

众人没有不叹服的。元祐三年四月,恳请辞去职位,被授予司空、同平章军国事。

第二年二月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7. 求 文言文 【范文正正直】 的中心 主题 思想 和 重点字词的解释 重点字

1、解释:①游 游乐 游玩 ②方 秘方 ③以(抱歉我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个“以”) ④成立 长大成人

2、翻译:①会术者病笃 一天那个术士病危了 ③内文正怀中 放在范仲淹怀中

3、“当以还汝”中省略了介词宾语 “之 ” 当以之还汝

4、理解:这件事说明范仲淹 正直不,贪图利益,诚信

原文: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1.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2.悴:困苦。 3.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4.会:适逢。 5 笃:严重。 6.封志:封存并加以标志。 7.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 8.而:你。 9.俾(bǐ):使。 10.成立:长大。 11.封识:标志。 12.宛然:依然如故。

译文:文正公范仲淹年轻时贫穷潦倒,寄居在睢阳一户姓朱的人家里,经常和一个术士游乐。一天那个术士病危了,便请人叫来范文正,告诉他:“我擅于把水银炼成白金,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这个秘方交托给他,现在我把它交给你。”于是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范仲淹刚想推辞,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后来过了十几年,范仲淹当上了谏官,而当年那个术士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把他叫来说:“你的父亲会使用神奇的点金术,当年他过世的时候,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就托我先保管秘方,如今你已经长大了,应当把这个东西还给你。”于是就拿出那个秘方还有白金一起交给术士之子,那个密封的标志完好如初。

有问题再问我 祝学业进步



~

高二语文文言文字词总结谁有
答:(致,动词的使动用法:让……来。) 5、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夭亡。) 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形容词"全"用作动词,安全。) 四、文言句式 1、几何不从吾而死也?(主语"不从汝而死"置于谓语"几何"之后。) 2、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文言文钟宾语前置的一种句式...

高中文言文重点篇目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答:要求背诵的古文重点语句翻译 《赤壁赋》〉重点句翻译: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自由漂流,越过茫茫的江面。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这声音)能使深谷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住的地方吗? 4、...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重点复习资料
答: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重点复习资料 我是初一的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求人教版语文文言文重点复习资料例如:一词多义的字词是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词类活义的古今异义的等等!~~这个网站进不去啊!~~... 我是初一的 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 求人教版语文文言文重点复习资料 例如: 一词多义的字词是哪些 分别是什么意思 ...

文言文虚词乃的顺口溜
答:(《论语》)(在其中) 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从这里) 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 “哪里”。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哪里) 4、何 代定宾谓 什么哪里原因 副形动前首 。 4. 【文言文中的虚词和实词及其作用】 常见文言虚词 ...

语文文言文重点句
答:5. 文言文重点句式 文言文重点句式:(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词用,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

曹沫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作,让……作(2)会面,相见(3)违背 (3分) 小题1: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2分) 小题1:胆气过人,精于谋划,以死卫国(3分)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

《张衡传》的文言文整理是什么样的?
答:闻弦歌而知雅意( 形容词,属旧时敬辞,可译为“美好的”。) 附庸风雅 (名词,《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 二、重点文言虚词。 1 . 副词 (1)表示全面、概括的副词。 ①皆:皆隐在尊中。/于是皆服其妙。/皆出营立观。 ②咸: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③尽:妙尽璇机之正。/尽收其...

夏本纪文言文实词虚词
答: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18个高考要求的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

文言文虚词虽的用法
答:2. 文言文中虚词的具体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积累方法有两个. 一、总结规律,分类整理 文言文虚词理解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的对象有:之、其、以、而、于、乃、为、则、然、乎、也、焉等.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用. 要能够高效地掌握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首先要抓它们的特点,总结...

文言文核心词
答:6. 求初中阶段,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 翻译,主要表达情感 内容太多了 先给你部分初中文言文理解集锦《论语八则》一、作者、作品: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以及弟子言行的书。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学习和个人修养的。 二、阅读理解:⒈谈学习方法乐趣和学习态度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