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识别君子与小人?太简单了!

作者&投稿:闽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说:“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君子是明了人生真谛的人,无论在任何环境中能够坚守道义而行事,秉承圣贤的教诲而做人,其所到之处能润泽、教化一方,使人们崇尚道义。这种善于教化和感化,正是仁人君子的德风。以下为《论语》、《孔子家语》中记载的几个故事。

君子以行言

有一次,颜回问孔子说:“小人说的话有什么共同特点吗?作为君子,不能不加以分辨啊。”孔子回答说:“君子用自己的行动来说话,言行一致,在一言一行中,力行圣贤之道;小人只是逞口舌之能,一味要求和指责别人,自己却不做实事。君子待人以诚,当了解到朋友有不符合道德仁义的时候,会义正词严地给予劝诫并向周围人劝善,内心是出自于爱护他人的责任心,事后朋友间关系会更为亲近;小人却站在共同作乱的基础上,看起来表面一致,转过背来就互相攻击。”孔子还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不随波逐流,更不会同流合污,每天牵挂的是怎样实践道义;小人则惦记的就是自己的个人空间。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考虑的是个人的私利,满脑子想的是个人的恩惠和小便宜。如《弟子规》所云:“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小人所为正好与君子相反。

一个人的言行皆由心而发,君子以仁存心,以理存心,言行自然善良仁厚,仁者爱人。当一个地方出现一位仁人君子,其纯正的善念自然会对一方产生影响,唤醒人的道德良知,扎下淳厚良善的美德。

匡人解甲

孔子率弟子前往宋国,到了匡地时,由于阳虎曾经施暴力于匡地的人民,当地人看到孔子的外貌与阳虎很相似,于是便以为阳虎又来了,赶快报告给匡地的主宰简子。简子听后,马上率领士兵,披上铠甲,驱马前往,将孔子一行人团团围住。子路生性勇猛,一见匡人来势汹汹地围攻,不知何故,非常不悦,拿起兵器便要与他们对战。孔子见了,立即制止子路说:“哪有修行仁义之人,改变不了世俗的凶暴呢?不讲授诗书,不学习礼乐,那是我的过错。如果以阐述先王之道,喜欢古代典章制度作为过失,那就不是我的过错了。周文王死了以后,文化典籍不都在我这吗?天如果要消灭周的文化,那么我也就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既然天不想消灭这些文化,那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来!子路,你来唱,我来和。”子路听了孔子之教,便放下兵器,拿出琴开始弹唱起来,孔子于是和著音乐唱起来,唱了三遍之后,匡人知是圣人,并非阳虎,于是脱去铠甲,离开了。

孔子在被匡人突然围困的紧张气氛中,却能平心静气,先检点自己有无过失。如无,继续以礼乐教化世人,弹琴唱歌。这一举动,与阳虎完全不同,匡人一下明白了,此人虽貌似阳虎,却是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圣人,感到惭愧和感动,解甲而归。孔子以德化人,扭转了危局,被称为善之善者也,使人感受到其宽广仁厚的胸怀和以承继传统文化命脉为己任的浩然之气。

大舜何冠

鲁哀公有一次问孔子说:“以前,舜王是戴什么样的帽子呢?”孔子没有马上回答,哀公便问道:“寡人向您请教,为何您不说话呢?”孔子作礼答道:“因为君上提的问题,并不是将大的方面放在前面,所以臣正考虑如何回答。”哀公听了奇怪,问道:“那大的方面是什么呢?”孔子说:“舜帝在做君王的时候,爱民如子,选贤任能。他的德行犹如天之高,地之厚,而又宁静谦虚;教化如四时,涵容万物,使万物生长,所以四海皆接受舜帝的教化。于是,凤凰和麒麟都出现在境内,连鸟兽也感化于他的威德。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他好生啊!君上舍掉这些大的方面,却只问舜王戴什么帽子,臣因此才没能及时回答。”

舜的德行感召天地,泽被四方,历代诸侯君王,莫不仰慕舜王之德,能善治天下。鲁哀公身为一国之君,向孔子求教,然开口却只问舜王冠冕穿戴,未想到国计民生、舜之仁心德风,可谓舍本逐末,弃大就小了。孔子缓对,并非不答,只是希望能帮助哀公安邦定国,将大的方面放于心上。学习重实质而非形式,要学习舜王之仁爱好生,利益苍生百姓。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一次,孔子对曾参说:“子夏的学识会提高的很快,因为他喜欢与比他贤德的人在一起。所以说,跟善人一起,就像到了长满香花草的房子里,时间久了之后,被其感染与同化。因此,君子必然谨慎地选择与自己在一起的人啊!”《弟子规》中也说道:“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同样也是告诉人们,亲近仁德之人,亲近良师益友,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君子是修身的楷模,时时内观自省,让自己的品德日日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于律己而宽以待人,这种源自内心的清澈豁达,是一种宽恕仁厚的品格。孔子还说:“君子学道则爱人”,是说君子明白了道理就应该关爱他人,将所学道理落实在待人、处事、接物之中,以美好的道德化导人心,上善就像水一样,利益万物而无所争。 几个小故事,寓意却很深远!分享这篇出去让更多人看见吧!



~

古代对“小人”和“君子”的定义是什么标准?
答:而在行为上,小人与君子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行事是依据道义所在,超脱自己利害得失和好恶。而小人则是按照一己的利害行事。这里从行为动机上道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从人际关系的处理说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所以,古人主要是...

真小人和伪君子有什么区别?
答:真小人就是对自己的恶意行为或语言丝毫不加以掩饰的坏人 伪君子就是对自己的恶意行为或语言加以掩饰,看起来很和蔼可亲善良诚实但实际上或许凶恶或许可怕或许残忍或许歹毒的坏人

大众怎么看真小人与伪君子
答:真小人就是小人,表面和内在都很小人。真小人是灵魂丑恶的家伙在道德舆论即将毁损、崩塌时的疯狂叫嚣!呼吁大家和他一样尊奉自私、残忍和不择手段,以便给道德舆论致命的最后一击!小人们用他们的肮脏,摆开了一个比世界上任何真正的战场都令人恐怖的混乱方阵,使再勇猛的斗士都只能退避三舍。在很多情况...

孔子最提倡用哪种方法来区分君子和小人
答:孔子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使万物生生不已。而“同而不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

君子与小人有什么本质区别?
答:所以对小人,只要远离就可以了! 君子就不许多言了,率性而正直的人我们一般都比较喜欢。 而伪君子,最可恨也最可怕,虽然满脑子男盗女娼,可是满嘴正义之言,面前善脸笑意,背后刀子手枪!防不胜防。而且伪君子比较擅于掩饰,隐藏在自己的伪装后面,也很会挑拨事端,但却会推卸责任。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周而不比与比而不周的含义是什么?
答:《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社交行为上的显著区别。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广交朋友,但他们的交往基于道义和公正,而非为了私利而互相勾结。他们注重的是广泛而真诚的联系,而非局限于小圈子的排他性。相比之下,小人则倾向于互相攀附,他们的...

如何识别防范小人?
答:除了费无忌和李园这样个别的小人,大部分人不能简单地以君子小人论处,这就如同我们找不到只有正面没有反面的纸一样。不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防范小人,保护自己,还是有必要的。而根据我的体会,让自己少受小人带来损失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戒贪”。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时间还...

伪小人与真君子有什么区别?
答:古代对品德高尚的男子有一个雅称:君子。反之则称之为伪君子。那么什么是真君子呢?按照通俗的说法来说就是品德和才华都出众的男子。而评论一个人是否真君子的关键还是品德。 我所知道的最能说明真君子和伪君子的书,是金庸先生的名著《笑傲江湖》,大家读后对何谓真君子,何谓伪君子自有定论。令狐冲...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请结合现实谈谈君子和小人的不同
答:孔子在《论语》中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中国文化的所谓“君子”,是与“小人”对立的名称,等于是个符号,怎么叫君子?怎么叫小人?很难下定义,等于说好人、坏人很难下定义一样.尤其站在哲学的观点来看,更是如此.好人对某一件事情好,有时在好里会变坏;坏人一切都坏,但有时在某一点上会变好.所以好人与坏人很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