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山北溪声一路迎 山南溪乡送人行 也知流向金陵去 若过金陵莫寄声”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端木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山北溪声一路迎 山南溪乡送人行 也知流向金陵去 若过金陵莫寄声”这句诗意思:

山北面的溪流声一路迎接着我,山南面的溪流作响为我送行。

我知道溪水向金陵流去,若流过了金陵就不要向我传达声响了。

“山北溪声一路迎 山南溪乡送人行 也知流向金陵去 若过金陵莫寄声”出自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组诗共有六首,全是写春日山行情景。第一首状写峡谷险峻溪水深邃的奇景;第二首写溪水行迹和声响,寄寓作者求静的感情;第三首表面是写溪水性情,实际是借物抒情,表达作者对自由的追求;第四首描述日出山谷中喧闹的景象;第五首抒写下山的深切感受;第六首通过联想抒写思归的情思。这组诗中,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运用拟人修辞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叙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营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简单而深刻的哲理,语言通俗易懂,体现出诚斋体诗的特征。


作品原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

其二

山北溪声一路迎,山南溪响送人行。

也知流向金陵去,若过金陵莫寄声。

词语注释

  • 松源:《诚斋集》卷三十五这组诗前有《入弋阳界道旁两石山一曰芦山绝妙一曰石人峰次焉上有一石起立如人形云》《芙蓉渡酒店前金沙芍药盛开》《晨炊横塘桥酒家小窗》《午憩马家店》,又第一首诗有"昨朝曾过芙蓉渡"句,可知松源在今江西弋阳境内。晨炊:做早饭。漆公店:地名。

  • 侧塞:积满充塞貌。千山:极言山多。

  • 崎岖:形容地势或道路高低不平。

  • 昨朝:昨天。芙蓉渡:地名。《江西通志》卷三十四:"芙蓉渡,在弋阳县西北九十五里。"

  • 溪声:溪涧的流水声。

  • 流向:水流动的方向。金陵:古邑名。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战国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灭越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设金陵邑。

  • 寄声:托人传话。

  • 勒:约束。

  • 性气:犹言脾气。


作品译文

山北面的溪流声一路迎接着我,山南面的溪流作响为我送行。

我知道溪水向金陵流去,若流过了金陵就不要向我传达声响了。

创作背景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所以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十一月,杨万里以直龙图阁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治所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绍熙三年(1192)八月,改知赣州,不赴,乞祠。这组诗第六首中"政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与《午憩马家店》中"生衣兼草靸,年例试春风"正相合,既称"年例"(每年如此),可知非绍熙二年事,当作于绍熙三年春,诗人时年六十六岁。他外出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这组诗。


赏析

这六首诗是写山溪的组诗。不仅是一幅幅奇妙的山水画,而且也是作者的行迹图,大抵是从乐平入弋阳,过芙蓉渡,晨炊横塘,午憩马家店,再至松源。

第一首状写峡谷险峻溪水深邃的奇景。"侧塞"形象地写出登山的情状。在山中左旋右转寻找去路,千峰万嶂,锯齿狼牙,重重叠叠,连个缝隙也没有,只好侧身像塞东西似的挤身前进。以动作写景,奇险历历。站在山腰一望,上抵青天,下临深井般的万壑,上下都是崎岖险阻,山势逼人,谷势吞身,多么惊心动魄。这很自然地使人联想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登天梯上仙界的惊险场面。从如此峭拔险怪的千山万壑中流出的溪水,自是奔涌奇幻。有时只能听到水声鸣响却无法看到曾经经过的芙蓉渡口。待找到溪源,依然像初进山看到的溪水一样狭窄如线,因为山势太陡太险了。作者通过移步易形,突出眼见,表现山溪奇险变幻,以小见大,以实代虚,含无尽趣味。

第二首写溪水行迹和声响,寄寓作者求静的感情。"山北""山南"概括溪水曲折不断,作者行迹不止。作者以拟人手法,表现溪水对人的感情,十分动人。溪水不辞辛苦地从千山万壑之中一路伴人还归,又要热情地送作者远行,依依不舍,可谓情深意切。以"响"状情,尤为妙笔。但当作者得知它原来要伴随自己去京都寻求官职,却规劝它不要如此热情。其意蕴大概是说,克服困难去追求,在患难中重视友情,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是为追名逐利,就不值得称道了。这无疑是作者弃官求逸心境的写照。当然也更反衬山溪独特的意趣。平凡通俗流畅的诗句表现深刻的意趣是杨万里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三首表面是写溪水性情,实际是借物抒情,表达作者对自由的追求。溪水像奔马一般,自由自在地向东急驰,生命得以活跃,多么惬意神爽。不料像奔驰的骏马被勒住马缰一样,"前山"硬逼溪水向西彻底改变方向,横杀志向,使得一向性情温柔的溪水发怒。此时急声变成了怒吼,反抗之情跃然纸上。溪水要求急速放开束缚,山却横阻无情,几经斗争,水速减慢了。这缓慢的水声像是发出不被理解的悲叹。作者抓住水速的急缓,抒写自己向往自由的情怀,独出机杼。

第四首描述日出山谷中喧闹的景象。旭日东升,谷底微明,方有鸡鸣、马嘶、人语,反衬这是一个峭绝幽僻的山谷。虽有阳光送暖,但此时高山峻岭、古树繁荫之中,依然是透骨奇寒,这真是一个云笼雾罩、山气充斥的环境。经过一夜的煎熬,终于盼到天亮,来不及再和山中人更多谈论谷底风俗人情家事,因为报晓的鸡鸣正紧催行人上路。作者摄取初晓山谷的一个镜头,化静为动,以急促的节奏抒写对谷景的依恋之情。

第五首抒写下山的深切感受。没有亲身体验的人常以为下山容易上山难。其实地球的引力对上山下山的人一样,只不过人们误认为上山需攀登,下山不需用力,单单看到位置变换罢了。有时下山花费力量更大,上山上不去可以停留,下山有惯性控制不住甚至出危险。"莫言下岭便无难"一语写出作者深切体验。也是一个一改习惯看法的新颖开笔,先为读者设一悬念,令人惊奇。"赚"风趣地写出山给人的情趣。"错"提醒人们不要陶醉于攀登的狂喜之中,而要小心谨慎下山,另有一番情趣。因为在群山万壑之中兜圈子,下了一山又一山,每出现一山都是一只拦路虎。上山有趣,下山有难。一难接着一难,克服它,其中也有一种战胜困难的乐趣。作者从下山角度写登山一趣。一岭接一岭,下岭再上岭,这便是作者对首句悬念的解释。"拦"字运用拟人手法,使群山性格化,似乎有意留难行人,平平道来,而含蕴奇趣。三、四两句是从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脱出,但写山比苏诗内涵丰富。钱钟书先生把这首诗选入《宋诗选注》,竟未着一字一句注释,足见诚斋体用语明、无晦涩的特点。

第六首通过联想抒写思归的情思。开头两句借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抒写自己在群山险壑中行旅的离愁别绪。"悲莫悲兮生别离",何况身处险象环生的苦境之中,更罩上一层大有生离死别的暗色。连子规也被感动得凄声不止地向人啼泣。将子规人格化,更衬出游子孤独悲愁。思绪起伏,联想居人(妻子)如果听到子规这种凄切哀怨的悲啼,也一定会泪流满面,愁肠百结,摧拉欲断。最后两句虽是以假设口吻置景,实际啼声不能传到妻耳,但它说明作者心早已飞向妻旁。明知妻子"春愁"为自己,却故作曲笔,更表现思家心切。这首诗虽未正面写山溪,但由于以情造境,却可以想象出山溪的形境。

这组诗的特点,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说:"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杨万里思路敏捷,他选角独到,能捕捉别人往往难以捕捉到的意象。六首诗虽然每首各有侧重,但作者的感情是连贯的。这组诗也是作者擅长用俚语俗话入诗的典型。


名家点评

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靖华:精巧清新的"诚斋体"诗,确有其独特的内蕴和情趣,可谓既发议论又意在言外,《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即是一例。这组诗精妙清新,含意隽永,有如东坡《题西林壁》,完全是从山水描述中阐发其情趣和哲理。诗中的行人和溪水都被层峦迭嶂所戏弄,山岭或者一放一拦,或者向东向西,搅扰得行人恼恨溪水怨怒。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游山玩水时的霎那感受,但实际上却正是人间行路难的亘常写照,可谓从一滴水看到汪洋大海。它的议论是暗含在诗意之中,山水阻勒的意象是在议论句式中得到显现的,这是典型的宋诗表达方式。这样的议论诗,既避兔了寻辞摘句的生硬,也冲决了空泛说教的枯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给人以美感的享受。(《百家唐宋诗新话》)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太常博士、太子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