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著名探险家的故事

作者&投稿:党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探险家的故事
面对困难险阻,还是有探险者知难而进。挪威的阿蒙森、英国的斯科特,他们冲破狂风暴雪,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点上插上了祖国的旗帜。中国的王富州,刘连满等人,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登上了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探险者为人类迈向大自然迈出了大大的一步探险者们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怀着不可摧毁的毅力踏上了路途。探险过后的那种胜利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使他们突破了人类的极限。

1、魏格纳的故事
魏格纳于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国柏林,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童年时就喜爱读探险家的故事,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成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他攻读气象学。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1906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

2、麦哲伦的故事
麦哲伦出身于贵族家庭,1505年参加葡萄牙海军去印度作战。虽然葡萄牙在非洲东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战胜利,从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势力,也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海上贸易控制点,但没能控制马六甲,其成就还欠完美。为此,1511年参加攻占马六甲之役。东方的财富经过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掌握了通往马来西亚海域与港口的钥匙。但还需要向香料群岛、产生财富的摩鹿加群岛探险。因此于1511年12月作一次侦察航行,到达班达岛后,带了一批香料于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随军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萨莫尔,因受伤成终身跛脚。1514年回国后两次上奏国王要求晋级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绝。
1517年麦哲伦偕同宇宙学者法菜罗去西班牙,放弃葡萄牙国籍,转为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服务。1518年出任远征船队队长,前往为西班牙开辟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线。麦哲伦自信能发现一条从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峡。1519年9月20日船队启航,270名水手来自9个国家。9月26日到达特内里费岛,10月3日继续向巴西远航;曾在几内亚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圣奥古斯丁角西南方27里格处(1里格约为5千米)。绕过卡布弗里乌之后,12月13日,船队到达里约热内卢湾。次年3月到达圣朱利安港。
在镇压了西班牙船长们发起的叛乱后,1520年8月24日离开圣利安港,船队继续南下,10月21日绕过维尔京角时,在南纬52度50分处进入他们要找的海峡(后以麦哲伦的名字命名)。到达淘峡西端,船队只剩下3条船。10月28日进入“南面的海”。回海域风平浪静,被称为“太平洋”。船员们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借助于秘鲁洋流的推动,在麦哲伦无情的决定下,进行横渡太平洋的伟大航行。
12月18日船队从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才看见陆地,可能是土阿莫图群岛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经158度处穿过赤道,3月6日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获得99天以来第一次弄到的新鲜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进发。后在今菲律宾群岛的马萨瓦登陆,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个同盟者。在宿务岛,使地方统治者及其官员们皈依天主教。不到两个月之后,4月27日麦哲伦在麦克坦岛上与当地人作战时被杀。麦哲伦死后,只有两条船到达摩鹿加,而只有“维多利亚”号于1522年9月由埃尔卡诺指挥回到西班牙。生还者还有另外17名欧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尔卡诺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证明地球是圆的。
麦哲伦的突出贡献不在于环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胆的信念和对这一事业的出色指挥。他是第一个从东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个多月的航行,改变了当时流行的观念:从新大陆乘船向西只消几天便可到达东印度。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体,不管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毫无疑问,都可以环绕我们这个星球一周回到原地。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3、张骞的故事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他的使 命是帮助该地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因此,张骞给皇帝带回了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
张骞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后来是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探险的好处

虽然会冒很大的风险,但对于人生来说也会很有意义
会使人永不自满 探索更多的奥秘虽然会冒很大的风险,但对于人生来说也会很有意义

对反方的一些提问的反驳
最有力的正方观点就是:没有人类的一次次探险,人类能走到今天吗?!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第一次,我们怎么可能生存发展下去

1、问:探险会破坏环境
答:反驳:我们探险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通过对那些人类尚未深刻了解的地区进行科学探险,是为了如何更好的保护这些针箍一的自然遗产,我们去南极是为了研究它,并探索如何避免南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探险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如果对方辨友非要讲二者混淆,那么请问对方辨友是探险给环境破坏的大还是不探险破坏的更大呢?

2、问:浪费钱财
答:人类走的每一步就是不断探索的历史,我们不能够把这种探险与金钱对等起来,我们在探险中所获得的宝贵资料和经验,所给人类带来的福祉远不是金钱能衡量的,更何况,人类发明钱财的最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人类的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因为我们对自然的无知而导致人类的灾难,那么到时候钱财又能有什么用,人类都灭亡了,钱还能用来干吗

3、问:危险
答:人类如果在危险低头恐怕也不会有今天,我们的先人在洪水猛兽面前低头将不会有我们的今天,探险家所付出的危险将是广大人民的幸福,更何况,在现代科技下,人类探险的危险性已经大大降低,我们不赞成盲目的探险,我们所要的探险精神是一种科学理智的探险精神

4、问:殖民统治
答:在现代社会,这还是问题吗?退一步说,即使在近代,由于人类的探险带来了殖民统治,但是对方辩友不要忘记,殖民统治的背后也是人类现代化的扩张,他们给殖民地同样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文化,为这些国家的近代化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尽管它充满了血腥,但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血腥的历史,即使没有探险,这种血腥也不会消失,而且,在近代历史上也有不是殖民统治的例子,比如郑和下西洋。
5、问:少一些“征服自然”的悲剧
  人们在追问攀登的意义,人们在反思人与自然到底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人们在省察一次次的登山悲剧背后的社会心理诱因是什么?究竟是一种什么情结在作祟?
  20世纪人们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显示了人类的力量”。自然就像一个大智若愚的长者,不屑于与人类斤斤计较,因为她只要动一个指头,就可能让人类碰得头破血流。沙漠化、水源枯竭、旱魔、洪水、气候变暖、太阳黑洞等,这些灾害只是自然对人类无知狂妄的一种回敬抑或说是一种惩罚。这也是不情愿的报复。因为自然与人类总希望和谐相处相互依存,而只有这种相互依存才是双赢的结局。
  深谙此理,于是一记者在“珠峰日志”中写道:“‘也许登山者来时抱的是一颗征服自然的心,但走时带去的却是颗被大自然征服的心。’这是登山者的感悟。”多次走过地球三极的李乐诗,无以表达这种挚爱心迹,竟说出:“大自然,是我的情人。”意大利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后,面对沙漠跪下静默良久,回答记者提问时她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它允许我通过。”
  是的,面对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是停下来欣赏她神秘且宁静的美丽;面对一棵参天的古树,人们放下斧锯,而是铲除杂草追肥浇水,让它长得更大更高;面对一池清洁的湖水,人们拒绝排放污秽,使之“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时,人类才算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力量,什么叫征服,什么叫智慧,什么叫和谐。(刘效仁)
  
回答:首先,我们要纠正对方辩友一个词汇的错误,探险不是为了征服自然 ,而是为了认识自然。
    探险,我以为不必因为“征服自然”而冲动。人永远征服不了自然。认识自然已属不易。我敬佩登山队员的精神,他们是认识自然的英雄,但是千万别说是征服自然的英雄。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没有冒险精神就没有人类文明
  当有人问英国一个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山时,他的回答是“因为山在那里”。对于登山家来说,山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召唤,我把登山运动作为自己的崇高事业,全力以赴。
  人类不断探险的精神是永恒的。正是由于人类的探险精神,才有今天的文明。许多人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对后来者,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培育探险精神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都有积极意义。一个具备探险精神的人,会不断寻求新的征服目标,不断追求人生的境界和高度;相反,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探险精神,就不会有什么前途。。
  在攀登高峰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生与死的考验,名利与奉献的选择,因而对生活中的名利看得很淡泊。生死都能置之度外,名利还算什么?如果这么艰难的条件我都挺过来了,人生中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6、问: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虽说老王山的海拔只有区区的2130米,在登山运动中只属于健身运动的范畴。但学子们所去的月亮洞却不折不扣地位于悬崖正中,离崖顶和崖脚各有200米的距离,在攀岩运动中属于难度较高的一类。面对这样的险地,登山队员们需要的不只是经验或者设备这么简单,对地形做起码的勘察,并且积蓄充足的体力是完成攀登活动的必要条件。
  然而学子们在7月2日凌晨3点才到达六枝县并因此在无法得到充足睡眠的前提下,居然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做准备工作。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们居然选择正午的时间开始攀登,以致下午六时才能开始返回。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此时天色近晚,已经不适合再进行攀岩运动。倘若学子们不是头脑发热,惟一合理的解释便是他们对攀登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估计严重不足。悬崖上的石头不结实固然是天灾,但算来算去,这场悲剧在天灾方面也只能归因三分。
回答:  学子登山遇难是否等同于大学生不把生命当回事,我看未必。从新闻报道的事实来看,此次由三名大学生组成的登山队,其所攀登的六枝县毛口乡板瓶村老王山,并不太高,只是很陡峭,但我特别注意到,三名学生的登山队伍,是专门配备了两名导游的,当地导游张浩、卢光静自始至终陪同着他们登山。由此可见,大学生们自我保护意识并不差,不存在盲目登山,将自己生命与死神开玩笑的说法。
  以高山探险运动为代表的登山运动从来是人类探索精神和奋斗精神的象征,多少人,虽千险而不拒,虽万死而不辞,选择了登山探险。因为,登山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自己心灵的考验,“会当凌绝顶”后,“一览众山小”只是一个方面,是对外界而言的;另一方面,内心生出的敬畏天地的意识,才是最关键的要素。
  再说,探险活动又岂是阻止得了的。因为今天,不少大学生已正在路上,还有不少学生准备出发,但我们相信,他们心中都已烙上这句话:生命无价、安全第一。
7、问:大学生事故
回答:探险不是玩命之举
  因为攀登而导致大学生死亡的事故,发人深省。于是这一生命的惨剧,再一次引起了公众对于“攀登的意义”的追问和思考。
  但是用“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之言来教诲大学生,对其探险行为横加指责,显然失之偏颇,同样如果以不把自己学生生命当回事,听之任之,来指责高校,同样是不恰当的。
    探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但尽管如此,探险运动依然是人类探索精神和奋斗精神的象征。
  只要准备充分、方法得当,探险的经历,绝对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教材。相反,因为一起学生登山遇难事件,而对探险活动横加责难,扼杀学生的探险精神,岂不是因噎废食吗?

8、问:探险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冒险,拿自己的生命当赌注。也许成功了,你会从此被人赞颂,但这种情况毕竟还是少的。而如果失败了,那就是赔上自己的生命还不讨好!

答:人类不断探险的精神是永恒的。正是由于人类的探险精神,才有今天的文明。许多人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对后来者,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培育探险精神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都有积极意义。一个具备探险精神的人,会不断寻求新的征服目标,不断追求人生的境界和高度;相反,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探险精神,就不会有什么前途。。
探险的意义(好处)
探险成功可以树立强大的自信,因为探险往往是难以做到的事情.探险可以切身体验到人的渺小,从而珍惜生命.探险也是一种探索,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如果人没有这种精神,不可能进化为人.
一些研究人类探险行为的专家认为,探险不但会将人的勇气和品格激发出来,增加自信和创意,让生活中增加活泼的色彩,更重要的是,探一点险,踏出习惯的生活方式,才能让我们真正知道自己的极限和成长的机会。
正方观点
  在失败的情况下探险活动仍要继续
  我认为,冲动的褒贬都是可鄙的,喝彩者和喝倒彩者其实都是把自己摆在了看客的位置上。我赞赏那种理性的态度,通过这个事件对我国的探险活动进行一番认真的反省,使它今后能够以一种规范的方式发展。
  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探险活动无论在参加的人数上还是在开展的项目上都仍处于较低水平,我绝不希望因为这次事故而把它的水平降得更低。在任何名副其实的探险活动中,都不可能完全排除不可预测的危险因素,绝不存在万无一失的安全,否则还叫什么探险呢。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不鼓励探险的,皮肤毛发因为受之父母,不允许损伤,更不用说冒生命的危险了。这个传统至今仍很有力量。我曾感到奇怪,各国派往南极的考察队多有人员牺牲,为何中国没有。后来,我才明白,发现我们国家队里最强调的是安全第一,冒险绝对是大忌,也就解开了这个谜。
  我不反对讲究安全,但认为过分讲究安全不是一个好传统。当我这么说时,前提当然是肯定了探险的意义。我把探险的意义概括为:它是用身体实现的精神事业。我的意思是说,探险主要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收获,包括对未知的探索,与大自然的交流,生命力的激发,意志的磨炼,对日常平庸生活的超越,精神视野的拓宽,等等。

~

古今中外有哪些探险家?并介绍其故事
答:他在寻找尼罗河源头的路上失明了。5年后,新闻记者亨利·斯丹在一个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顿博士,并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立文斯顿博士,我想我做!”这句口号,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家。罗伯特·皮尔瑞:到达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北极 时 间:1909年 罗伯特·皮尔瑞和他信赖的伙伴马瑟·汉森(另一个...

著名探险家的故事
答:1: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出生于克罗地亚考尔楚拉岛,威尼斯旅行家、商人,著有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故事:中外史籍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当时有个意大利人,名叫马可波罗(Marco Pol6),他曾旅居中国十七年,为元朝宫庭办事,跑遍中国...

关于古今中外探险家的故事
答:他在寻找尼罗河源头的路上失明了。5年后,新闻记者亨利·斯丹在一个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顿博士,并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立文斯顿博士,我想我做!”这句口号,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家。罗伯特·皮尔瑞:到达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北极 时 间:1909年 罗伯特·皮尔瑞和他信赖的伙伴马瑟·汉森(另一个...

古今中外著名探险家的故事(说出人名,事迹用一段话来说]
答:庞斯·德·利昂:发现“阳光国度”探险成果:发现佛罗里达 时间:1513年……马克·波罗:走进中国 探险成果:最早考察中国的欧洲人之一 时间:始于1271年 佛迪南·麦哲伦:环球旅行 探险成果:进行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时间:始于1519年 大卫·立文斯顿:“闯”入非洲 ...

中外名人探险故事(3条)(700字)
答:他在寻找尼罗河源头的路上失明了。5年后,新闻记者亨利·斯丹在一个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顿博士,并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立文斯顿博士,我想我做!”这句口号,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家。罗伯特·皮尔瑞:到达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北极 时 间:1909年 罗伯特·皮尔瑞和他信赖的伙伴马瑟·汉森(另一个...

谁知道古今中外的探险家故事?
答:魏格纳于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国柏林,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童年时就喜爱读探险家的故事,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成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他攻读气象学。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1906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

关于古今中外的探险家的故事
答:世界探险家述说十大探险经历搜狐体育讯 法国《周末三日》周刊2月26日—3月3日一期刊登了一些探险家与北极约会,同鲨鱼共舞,驾驶F1赛车,亲近大猩猩等惊险、离奇的故事。让我们分享他们亲历的难忘时刻和战胜艰难险阻的欢乐:“与猩猩共同生活一个星期”热拉尔·洛伦齐,48岁,工程师。“借助于献给自然主义艺术家迪昂·福塞...

古今中外探险家的名字及他们的事迹
答:古今中外,探险家们以他们的勇气和智慧,开启了未知世界的探索之旅,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以下是一些著名探险家及他们的事迹。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古代的探险家张骞。张骞是西汉时期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也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公元前138年,他奉命出使西域,途经匈奴地界,虽被俘虏,却最终逃脱...

古今中外著名探险家的故事
答:著名探险家的故事有很多,其中一些最知名的人物包括中国的张骞、明朝的郑和,以及近代的斯文·赫定、罗尔德·阿蒙森等。这些探险家们的勇敢和智慧,不仅推动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故事。张骞是西汉时期的探险家,他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

搜集古今中外著名探险家的故事
答:至今他已经完成四十三个考察旅行探险项目。足迹遍及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世界数百家报刊、杂志、电视能报道了他的探险事迹,人称他为“二十世纪世界罕见的旅行家、探险家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基本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