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言文一词多义要句子

作者&投稿:杨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修在古文中的一词多义

修 xiū

①<;动>;修饰。《汉书?冯奉世传》:“参为人矜严,好~容仪。”

②<;动>;撰写;修改;润色。《柳敬亭传》:“幕下儒生设意~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

③<;动>;修理;修造;修建。《过秦论》:“~守战之具。”

④<;动>;整治;治理。《隆中对》:“外结好孙权,内~政理。”

⑤<;动>;修养;修行。《信陵君窃符救赵》:“臣~身洁行数十年。”

⑥<;动>;效法;学习。《原毁》:“一善易~也,一艺易能也。”

⑦<;形>;长;高。《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竹。”

⑧<;形>;善;美好。《离骚》:“老冉冉其将至,恐~名之不立。” 【辨】修,脩。“修”的本义是修饰,“脩”的本义干肉。二字常通用,但“干肉”一义不写作“修”。

【修书】⒈写信;⒉著作撰写。

【修文】⒈兴修文教,加强文治。⒉旧称文人死亡为修文。

2. “一词多义”的句子

谓 ◎ 谓 谓 wèi 〈动〉 (1) (形声。

从言,胃声。本义:告诉) (2) 同本义 [tell] 谓,报也。

——《说文》 人以谓霍氏。——《汉书·霍光传》。

注:“告语也。” 太后明谓左右。

——《战国策·赵策》 谓安陵君曰。——《战国策·魏策》 谓唐雎曰。

谓岛曰。——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3) 说 [say] 谓,说也。

——《广雅·释诂二》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九章·怀沙》 请往谓项伯,言 沛公不敢背 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 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不可谓仁。

不可谓忠。 不可谓知类。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诗·小雅》 (4) 评论 [ment on] 子谓 子贱:“君子哉若人!”——《论语》 (5) 称为 [name;call] 谓之文也。

——《论语》 谓为三横。——《世说新语·自新》 谓之天门。

——清· 姚鼐《登泰山记》 皆谓之天门。 (6) 又如:何谓(什么叫做);称谓 (7) 认为,以为 [think] 谓为信然。

——《三国志·诸葛亮传》 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太守谓谁。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予谓菊。——宋· 周敦颐《爱莲说》 (8) 意料 [expect] 不谓严挺之乃有此儿也。

——《唐语林》 (9) 援助 [help] 故节于身,谓于民。——《晏子春秋》 (10) 通“为( wèi )”。

相当于“是” [be] 醉而不出,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词性变化 -------------------------------------------------------------------------------- ◎ 谓 谓 wèi 〈名〉 意义;意思 [meaning]。

如:何谓 ◎ 谓 谓 wèi 通“为”。因为 [because] 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

——《列子》 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韩非子·解老》 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

——《盐铁论·忧边》 便 ◎ 便 biàn 〈形〉 (1) 便利,方便 [convenient;easy] 便,安也。人有不便更之。

从人,从更,会意。——《说文》 故自谓便人。

——《礼记·表记》。释文:“谓便习也。”

或谓救之便。——《战国策·秦策》。

注:“利也。” 恣所便只。

——《楚辞·大招》。注:“犹安也。”

(2) 又如:简便(简单方便);便邮(顺便替人传送书信的人);便中(方便的时候);便宜施行(不及请示,自行斟酌情势以处理。也作“便宜行事”,“便宜从事”) (3) 灵便;轻捷 [nimble] 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便环(轻丽的样子);便辞(巧辩的言辞);便嬖(口才辩巧,善于逢迎而为人主所亲信的人) (5) 不费事,简便 [simple;easy;informal]。如:便饭;便函;便易(简便;方便容易) (6) 近便 [close and convenient]。

如:便路(近便之路) (7) 吉利 [lucky]。如:便时(吉利的时日) 词性变化 -------------------------------------------------------------------------------- ◎ 便 biàn 〈动〉 (1) 有利于;有益于 [go a long way in;go far towards;be of value to;serve the interests of] 以便事也。

——《吕氏春秋·忠廉》 便国不必法古。——《商君书·更法》 (2) 又如:便地(有利的地形地势);便家(富翁);便会(有利时机);便风(顺风) (3) 熟习 [be practised at;have the knack of] 布便弓马。

——《三国志·吕布传》 ◎ 便 biàn 〈名〉 (1) 尿、屎 [excrement] 郎有醉小便殿上。——《汉书·张安世传》 (2) 又如:大便(屎);小便;粪便 (3) 有利的机会 [when you have time;when it is convenient]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汉· 贾谊《过秦论》 (4) 又如:悉听尊便;未得其便 ◎ 便 biàn 〈副〉 (1) 即;就 [as soon as]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即从巴峡穿 巫峡,便下 襄阳向 洛阳。

——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又如:敌人还来不及逃跑,我们便抓住了他们;举手便打;提脚便踢;我去年便参加了体操队;有了油,发动机便能开动 ◎ 便 biàn (1) 纵使;即使 [even if] 休道司马懿、张合,便是 曹睿亲来,有何惧哉!——《三国演义》 (2) 又如:他便来,又如何?便是(即是,就是) (3) 另见 pián 方 ◎ 方 fāng 〈动〉 (1)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

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2) 同本义 [parallel boats;parallel] 方,并船也。

象两舟总头形。——《说文》 大夫方舟。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

方舟而济于河。——《庄子·山木》 不足方。

——《仪礼·乡射礼》。注:“犹并也。”

方舟设泭。——《国语·齐语》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周南·汉广》 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资治通鉴》 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史记·郦食其列传》 (3) 又如:方轨(两车并排行驶);方轩(并排的窗户) (4) 等同;相当 [match;be equal to] 梓人为侯,广与崇方。——《周礼·考工记》。

郑玄注:“方,犹等也。” 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战国策》 (5) 比拟 [pare] 方丧三年。

——《礼记·檀弓》。疏:“谓比方也。”

赞票骑亦方此意。——《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注:“比类也。” 则三古以还年。

3. 古文一词多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

4. “入”字文言文一词多义 要例句(初中)

①<;动>;进入。《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②<;动>;特指进入朝廷;在朝廷上。《原君》:“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③<;动>;缴纳。《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④<;动>;归入;纳入。《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

⑤<;动>;合乎;趋向。《训俭示康》:“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

⑥<;名>;收入。《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入室】⒈喻学问技艺的成就达到精深的境界。⒉称能得到老师学问或技艺精奥的为入室弟子。.

5. 求《答司马谏议书》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一次多义,词

七年级上:1、通假字而置之其坐(坐:)反归取之(反:)略无阙处(阙:)土人谓之“傍不肯”(傍:)人皆伏其精练(伏:)2、古今异义至之市,而忘操之(操:)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及:)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今是判断动词)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至于夏水襄陵(至于:)沿溯阻绝(沿:溯:)虽乘奔御风(奔:)不以疾也(疾:)方为秋田之害(方:)岁以大穰(岁:)但逐层布板讫(但:)匠师如其言(如:)3、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奔:)不以疾也(疾:)每至晴初霜旦(霜:)匠师如其言(如:)七年级下1、通假字2、古今异义处决如流(处决:)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龌龊:)既薨(既:)普明日复奏其人(明日:)普颜色不变(颜色:)卒用其人(卒:)非显者刺(刺:)池中奇峰绝壑(绝:)3、词类活用亦荆吴形胜之最(最:副词用做名词,最美的地方?)富人于五所园也(园:)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下:)。

6. 初一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句子要课文内的】急

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

实词 义项 例句(标明出处)

市 1、集市 东市买鞍马《木兰诗》

2、买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自 1、自己 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2、从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闻 听说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名声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名 名字 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命名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也《伤仲永》

就 完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靠近 此人可就见《隆中对》

从事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意 想(意图)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狼》

神情 意暇甚《狼》

见 了解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看见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认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夫 那些 今夫不受之天《伤仲永》

语气词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成年男子 此庸夫之怒《唐雎不辱使命》

丈夫 夫起大呼《口技》

妙 妙处 众妙毕备《口技》

奇妙 以为妙绝《口技》

指 指头 手有百指《口技》

指出 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毕 全部 群响毕 绝《口技》

竭尽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止 只有 止有剩骨《狼》

停止 一狼得骨止《狼》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狼》

敌人 盖以诱敌《狼》

前 前面 其一犬坐于前《狼》

上前 狼不敢前《狼》

乳 喂奶 妇抚儿乳《口技》

*** 儿含乳啼《口技》

顾 回头看 顾野有麦场《狼》

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当 掌管 当涂掌事《孙权劝学》

应当 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

在 当是时《口技》

对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绝 极 以为妙绝《口技》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停止 群响毕绝《口技》

哀转久绝《三峡》

隔绝 沿溯阻绝《三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穷 穷尽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贫穷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7. 求一词多义的句子

文言文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中前面的“知”为知道的意思,后面的“知”为智慧的意思

其他:从多音现象辨析

例如,(1)他这个人不难求,太好说话了。(2)他这个人太好说大话了。

不难判断,(1)中的“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的意思。(2)中的“好”读去声,是“喜欢、爱好”的意思。

从词义上辨析

例如,(1)山上到处是盛开的杜鹃。(2)树林里传来了杜鹃的叫声。

其中,(1)中的“杜鹃”指的是“杜鹃花”,而(2)中的“杜鹃”指的是“杜鹃鸟”。

从词性上辨析

例如,(1)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2)他是代表小李来参加大会的。

显然,(1)中的“代表”是名词,(2)中的“代表”是动词。

从语境上辨析

例如,(1)把电视关上,我们要学习文件。(2)大家注意,下午要拿学习文件来。

从语境中看出,(1)中的“学习文件”是指从事的某项活动;(2)中的“学习文件”,则是要拿的东西,而不是进行的活动。

从对象与搭配上辨析

例如,(1)我们要学先进,赶先进。(2)他正在赶苍蝇。(3)他在百忙之中赶写了这篇文章。

其中,(1)中的“赶”与“先进(人)”搭配,是“追”的意思;(2)中的“赶”与“苍蝇(昆虫)” 搭配,是“驱逐” 的意思;(3)中的“赶”与“文章(涉及的任务)”搭配,是“加快行动,使不误时间” 的意思。



~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例题
答:6. 高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百:一百许里(数词,十个十)猿则百叫无绝(喻很多) 言:闲静少言(动词,说话)黔娄之妻有言(名词,说过的话) 食:食不饱(吃)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饲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策,驱使)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

文言文一词多义汇总
答: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文言文《秋水》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特殊句型
答:1、“泾”同“径”,直的意思。2、“辩”同“辨”,辨识的意思。3、“虚”同“墟”所居之处的意思。4、“大”同“太”大的的意思。5、“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的意思。二、一词多义 1、之:(1)结构助词,提宾标志。(2)结构助词,的。(3)代词,指天下。2、以:(1)动词,...

文言文一词多义有哪些?
答:1、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2、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下文“愚以为宫中之事”中的“中”同此)。二、道 1、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2、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三、分 1、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2、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名词。读fèn)。四、然 1、然...

一词多义故文言文
答:1. 文言文一词多义有哪些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

文言文《前赤壁赋》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特殊句型_百度...
答:二、一词多义 1、望:①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②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2、歌:①扣舷而歌(唱)②歌曰(歌词)③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①纵一苇之所如(往)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4、然:①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

发文言文一词多义词
答:1。朝北开的窗户。 2。方向。方位。 3。过去的。往昔 4。从来。向来 始。 1。通“殆、治” 2。开始。 3。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5.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1劝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63-却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2后秦击赵者再...

一词多义文言文翻译
答:一词多义就是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如下就为大家收集了一词多义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 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孟子>二章》 ②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不顺)《<孟子>二章》 故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孟子>二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论语>十则》 ③广...

七下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答: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

狼这篇课文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倒装句文言句式和通假字有哪 ...
答:一、一词多义 止:(1)止有剩骨:通“只” (2)一狼得骨止:停下 以:(1)投以骨:把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3)盖以诱敌:是用来 之:(1)复投之:代指狼 (2)二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久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4)又数刀毙之:代指“犬坐于前”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