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后裔有哪些? 越王勾践的后人是姓什么的

作者&投稿:鄘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昨天登录网易博客,一位天下欧阳圈的圈主发了请求过来,不假思索我就点了接受,呵呵!有种回家的亲切感,家门哦——欧阳,以后我也是圈里的其中一员了哈!带着稍许的好奇,进入圈子浏览了一下,立即来了兴趣,何不到网上查查资料了解一下自己的姓氏?下面是我在网上花了相当的时间查找到的资料,整理出来让大家也了解一下欧阳姓氏的来源及欧阳家族,如果感兴趣的话,欢迎大家来一起来讨论。

在我国历史上,欧阳比较出名。早在汉时,便有“八世博士”。所谓的“八世博士”,指随伏生受《尚书》的欧阳生,以及他以下的欧阳高、欧阳地余、欧阳歙等八代子孙。欧阳家的八代,都以研习《尚书》闻名,致使《尚书》自此有了欧阳氏之学,而与大、小夏侯氏三家,都被立于学官,这就是《尚书》中的齐学,亦即学者们熟知的《今文尚书》。八世欧阳,为千乘人,即今山东高苑人。由此可见欧阳氏于越国灭亡后向北播迁的情况。自浙江而江苏山东,又自山东迁于江南各地,从唐代名士欧阳洵、 欧阳詹二人的出生地,便可一目了然。还有宰相欧阳通,五代词人欧阳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亦是南方人士,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留芳史册。清代有浙江提督欧阳利见。

姓氏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是家庭、家族、宗族、氏族的血统联系,踩着先人的痕迹,欧阳姓氏,这些杰出人物体现了中华文明古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所独具的深厚文化积淀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他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留给了子孙后代一笔无法估价的遗产,不但让所有欧阳姓氏的人引以为豪,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追寻着祖先的足印我们一起来耐心了解欧阳姓氏的来源:欧阳(ōu yáng 欧阳)姓源流单纯,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越国勾践后裔子蹄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长于姬水,所以以水名为姓。黄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是颛顼,夏禹是颛顼的孙子。当时,洪水滔天,帝尧让颛顼的儿子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失败,被尧处死。舜向尧推荐鲧的儿子禹去治水,那时禹刚刚二十岁。禹带领治水大军,利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进河道。大禹忠于王事,历经艰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终于治好了洪冰。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成为历史佳话。尧死后,舜继承了帝位。舜年老后,让禹接了班。禹即位后,建都于安邑(今河南安阳),死后葬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世袭者一直负责会稽奉祀大禹的陵墓。据一些家谱记载,欧阳氏的人尊奉夏禹为祖先,他的儿子夏启建立了夏朝,传至夏少康——(公元前 2079年距今4072年)于会稽封支庶子,从此,这支夏禹的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并且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一直王位相传。直到春秋时期,王位传至允常时,有子名勾践,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史称越王勾践。在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十九年后,勾践把吴国灭亡。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勾践生鼫与,鼫与生不寿,不寿生翁,翁生侨伯,侨伯生之侯,之侯生无疆。到勾践七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无疆受齐人唆使,出兵伐楚,结果被楚灭,无疆也被楚军所杀。无疆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占得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的欧余山,由于位处山的南面,又称之欧余山之阳,自任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就用此封地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区三个姓氏,系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得姓始祖:无疆。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欧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其发祥地为渤海郡(河北省沧县)。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河源,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浏阳、隆回,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滕县等地。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欧阳与欧氏有着不同的郡望: 潮汕欧氏,无论宗祠或门额,其郡望或书“平阳”,或书“渤海”,两者互用。然而,平阳在今温州,故为欧氏郡望;渤海,则是欧阳氏郡望。其郡望(即显贵世族,为当地所仰望——编者注)号称应是来自欧阳建。那生于河北南皮,为汉渤海郡地。以现有潮汕欧(阳)氏有关谱牒资料看,其往上溯源是:汉高帝时(前2006-195),有欧阳篆任涿州(今河北)太守,其派下分为两支:一支迁居山东千乘郡;一支原居于河北冀州。此一支有欧阳建(?-301),字坚石,任晋冯翊太守,才藻美赡,擅名北州,有“渤海赫赫,欧阳坚石”之誉。至永宁元年(301),坚石为石崇外甥,受牵系被赵王司马伦杀害,仅允其兄之子欧阳质以其族奔长沙。至唐代有欧阳询(557-641),著名书法家,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询之孙欧阳琮为唐吉州刺史,因家江西。琮传八世欧阳万,江西安福县令,江西庐陵欧阳氏始祖,万再传九世至欧阳修。

谱例: 中国的氏族作谱的历史虽然比较早,但是作为一个氏姓完整而系统的撰著体例应该是在欧、苏族谱以后才形成的。欧阳宗族的族谱,从欧阳修编撰《欧阳氏谱图》以后,虽有数十种族谱、家谱、通谱及续修的谱系著作,但是都是在《欧阳氏谱图》所定谱例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就其内容和特点总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条:

修谱强调“断于可见之世”,这是考虑到一个家族生生不息传下去,人员众多,家谱载不胜载,繁复琐碎。所以,对家谱、族谱要根据亲疏、远近的关系,有详有略。凡是亲的近的应该详记,远的、疏的便要略记。

玄孙后另为一世。谱系的原则,是由高祖、祖、父、子、孙、重孙、玄孙七世为一系,或五世为一系。玄孙以后,另为一系。这是按照中国古代礼法五服制度为标准的。

各谱要互见。虽然各谱要记其应该记录的,但各家谱之间应该互相衔接,以反映整个氏姓发展过程。

列出世系图表。世系表表示纵横的关系。欧阳修是用《史记》表的方式表现,以后所修的表则用树枝图的形式表现。上下为父子,左右为兄弟。

收录前代族谱序言。各谱除修谱人的总序以外,一般都将前代族谱中的序言,逐—收录,以展示族谱修撰的过程和沿革。

绘制先祖图像。版印书籍形成以后,各谱基本都将本族名人的图像刻印出来,以传永久。欧阳氏族谱中,除了欧阳修的像以外,还有得姓始祖蹄以及欧阳万等人的像。并加像赞,即用几句话(一般为韵语)概括像主生平。

先世考辨。时迁物换,人物繁杂,因此,旧谱中所记时间事件或有错,这是必然的。新谱对旧谱记载不准确的时间、地址、人物、事件,应进行考证,以求更加精确。

不收外姓。收养的男子不得入谱,是为了防止逆伦乱宗。即使有也须注明。

表后附传。图表表示纵横关系,但无法了解各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一些名人。所以在族谱中,都在图表之后,附写传记,或请名人为之立传。

族表记录。谱中人员,受到皇家表彰的,要予以记录,并且将表彰的文书全文照抄。有当时名人对谱中人物颂扬的诗文,也要照录诗文,并记录作诗文者的姓名、籍贯、职务等。族规族训。这是明文制订的本族子弟必须遵守的家族法规,如勤俭持家,遵法守纪,不偷不抢,励志上进,乐善好施等。违犯族规的,重者不得入谱。

家乘谱牒: 宋欧阳修撰《欧阳氏族谱》;明欧阳春编《吉州欧阳氏通谱》;民国湖北枝江姚星吾编《欧阳宗谱》;湖北枝江欧阳运森(欧阳修38代孙)编《欧阳氏族谱》、广东欧阳可明编《欧阳氏族谱》等。这里列出越王勾践后裔欧阳氏的直系图谱,是湖北枝江欧阳运森(欧阳修38代孙)编的《欧阳氏族谱》,是三峡地区若干支系中的一支:1、勾践——2、鼠与——3、不寿——4、翁——5、翳——6、之侯——7、无疆——8、蹄(欧阳亭侯,受氏始祖)——9、恒——10朝——11完——12、东——13、谟——14、摇(《史记》称越东海王)——15、朱棣,即涿郡太守(夫人乃楚春申君之女)——16、鄅——17、行密——18、冯——19、惠瑕——20、茱颜——21、仲思——22、士达——23、蕖——24、翘——25、纲(与复同辈)——26、举——27、迹——28、纯——29、建(哲学家,《晋书》有传)——30、崇文——31、成——32、晋——33、启明(太子洗马)——34、乾(东官校书)——35、焕——36、景达(欧阳修沙溪谱列为长沙始祖)——37、僧宝(荔浦县令)——38、頠(《陈书》有传)——39、纥(《陈书》有传)——40、询(书法家,《唐书》有传)——41、通(武则天之宰相,《唐书》有传)——42、幼明——43、昶(苏州长史)——44、琮(唐吉州刺史,庐陵大族始祖)——45、晤(尚书秘阁修撰)——46、彻——47、弦——48、邈——49、规——50、绪(御史大夫)——51、万(唐安福令)——52、诚——53、雅——54、效(韶阳主簿)——55、托——56、郴(御史大夫)——57、偃(南京街判官)——58、观(崇国公)——59、修(江西永丰人,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宋史》有传)——60、发(《宋史》有传)——61、宪——62、兴世——63、庆——64、凤——65、文明——66、崇德——67、椿寿——68、礼——69、思之——70、士章——71、建翁——72、天池——73、思尹——74、敏——75、亢——76、瑛(于河南新郑守修公墓)——77、和——78、应春(明夷陵知州)——79、普诚(枝江始祖)——80、性恭——81、仁达——82、宽——83、国珍——84、科——85、宗元——86、柏——87、启龙——88、昆(吏部观政)——89、永泽——90、福——91、希义——92、元极——93、文深——94、治忠——95、开直——96、景财——97、运森——98、正传——99、家瀚——

整编到此,让我深深感叹,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它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归属感,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欧阳家世源流,子孙尤其值得自傲,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做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代非常杰出的人物欧阳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 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 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修被潮汕欧氏尊为太始祖,不但上面的《得;姓歌》镌于石,且无论潮汕欧氏祠堂的神主牌位、楹联,残存宗谱以及欧氏族人口传等等均有所见。

座落在饶平县海山镇欧边村的欧氏宗祠,大门两侧墙壁,镶嵌着石棉线镌刻的《得姓歌》,计20句,共140字,内容是: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昌。

上溯渊源及大禹,禹垂明德至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

子为勾践封越伯,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

苗裔因之为姓氏,代有名贤与忠良。

渤海名士号坚石,才藻美赡扬晋邦。

长沙曰询率更令,字法楷范唐已彰。

太祖讳修出于宋,文章政事俱流芳。

大元使臣蕃潮汕,五湖四海创辉煌。

《得姓歌》对欧阳氏的源流及其蕃衍入潮作了高度的概括

郡望 堂号:

1 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

渤海郡:西汉时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在今河北省沧县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靺鞨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契丹族所灭。

鄱阳郡:汉朝末年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鄱阳湖一带。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

2、堂号

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三岁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沙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裔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渤海堂:欧阳氏望出渤海郡,故有此堂名。

此外,欧阳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载德堂”等。

对姓氏的来源及家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下面来说说我的祖籍吧!呵呵!据父辈们提起过,我们的先辈,只要遇到自然灾害,就会被迫背井离乡,形成江西填湖南,湖南填四川,四川填江西的循环大迁移。在民国时,有一年发大水,我爷爷的爷爷,也就是我的老爷爷从江西迁移到了湖南,在湖南安家落户。一直以为自己是湖南人,原来祖籍是江西(如果追寻到远古应该是浙江)。多年前家族补换家谱,才留意欧阳修的大名,也算是我的先人哈!呵呵!那么久远的事情,与自己何干,感觉自己有点攀附的嫌疑哦!低调低调再低调,在这不知天高地厚可真要被各位狠命拍砖啦!啊啊!且慢,没有功劳总有苦劳吧!花了我二天二晚的时间在网上查找资料,终于整理出来,让大家了解欧姓的来源,也算是给天下欧阳圈子所有欧氏家门一点贡献吧!让大家有种回家的感觉,感觉到家的温暖,不知大家是否认可?我们的先辈人才辈出,可否有种自豪感?

天下欧阳加油!我们的祖先禹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杰出代表,先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动人故事,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那发奋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天下欧阳的凝聚力,成为欧阳姓氏世世代代努力拼搏的动力,激励着我们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今天,我们为我们的伟大先人而感到自豪,天下欧阳相聚网易,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天下欧阳却亲似一家。

他的儿子叫与夷

越王勾践的后裔有那些姓氏~

第一为欧阳氏:
勾践(战国时封越王)→鼠与→不寿→翁→侨伯→侯→无疆(伐楚为楚威王所灭)→蹄(受氏始祖,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称欧阳亭侯,乃得姓之始也)

第二姓顾氏:
出自越王勾践的后裔。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经秦至汉,传至勾践的7世孙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俗号东瓯王。后来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氏,称顾氏。史称顾姓正宗。

杭州顾氏源出越王勾践的后裔。正由于是越王的后裔,方敢于称其家居住府邸类似于"阿房宫"。另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越王勾践的7世孙摇,因助刘灭项有功,汉惠帝(前192)年间,被封为东瓯王。后来,摇又封其子为"顾余侯",他的支庶子孙遂以其封号为姓,称顾氏,这个"顾余侯"便成为顾姓始祖。

第三为钱姓一个分支。

姓姒。
姒姓是著名的上古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之一,没有理由放着具有光荣传统的东西不用,反而另起炉灶。
驺这个姓氏是秦始皇起的。当越国被楚国灭亡的时候,最后一任君主无强还姓姒,越国的王族向南流窜,等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也平定了流亡的越国,越国王族被赐姓“驺”,意思就是驯服的良驹。
皇帝赐姓一般分为赐国姓、赐他姓、赐恶姓。秦始皇赐姓越国王族,更多的是夸耀自己的武功,没有表彰的意思,属于赐他姓的范畴,性质更偏向一些赐恶姓。

扩展资料:
姒姓,与姬姓、姜姓长期通婚,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
姒姓有蟜氏还是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母姓。传说中国上古帝舜时,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因此禹治水成功后,舜便命大禹仍继承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祖姓。
夏朝灭亡后,有些夏朝宗室后裔改为夏姓、廖姓。姒姓的后代也有改为禹姓、费姓、辛姓、杞姓、曾姓、谭姓、相氏、鲍姓、邹姓、欧阳姓、司空姓等姓氏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姒姓

越王勾践的爸爸叫什么
答:允常 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少康帝的儿子被封在会稽,恭敬地供奉继承着夏禹的祭祀。他们身上刺有花纹,剪短头发,除去草丛,修筑了城邑。二十多代后,传到了允常。允常在位的时候,与吴王阖庐产生怨恨,互相攻伐。允常逝世后,儿子勾践即位,这就是越王。

越王勾践的所作所为给后代君主有何影响?
答:越王勾践的所作所为给后代君主带来的影响,我认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经验,一是教训。经验方面,教会后来的君主学会隐忍;教训方面,让后代君主学会对宽以待人。提到勾践,印入我们脑海的是他卧薪尝胆的故事,他的确是个有名的君主,带领越国重新打败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但是人无完人,...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文及翻译
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翻译: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少康帝的儿子被封在会稽,恭敬地供奉继承着夏禹的祭祀。他们身上刺有花纹,剪短头发,除去草丛,修筑了城邑。二十多代后,传到了允常。允常在位的时候,与吴王阖庐产生怨恨,互相攻伐。允常逝世后,儿子勾践即位,这就是越王。越...

越王勾践之后多久越国灭亡?
答:越王勾践过了159年越国被灭了。勾践,出生于大越,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成为中华民族不惧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公元前494年,勾践被吴军大败被迫求和,被释放回越后重用贤臣,卧薪尝胆恢复国力。勾践的介绍 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

越王勾践是哪个朝代的,越王勾践后面是什么朝代
答:7.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国力逐渐恢复。8.趁夫差举全国之力赴黄池之会时,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9.夫差和晋争霸成功,夺得霸主地位后匆匆赶回。10.前473年,越再次兴兵,终灭吴国,夫差自刎,时年55岁; 越王勾践: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

越王勾践是否夏禹的后代
答:到夏禹的第四代孙少康时,为了奉守夏禹的祭祀,就封他的小儿子无余于会稽,这样就建立了越国,无余是越国的第一代君主,世袭传位而至勾践。《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称勾践是夏禹的“苗裔”(即子孙)。《汉书。地理志》也说粤(越)地“其君禹后”,把越国国君都当作禹的后代。《吴越春秋》中有《越王...

简述越王勾剑的故事是什么?
答: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少康帝的儿子被封在会稽,恭敬地供奉继承着夏禹的祭祀。他们身上刺有花纹,剪短头发,除去草丛,修筑了城邑。二十多代后,传到了允常。允常在位的时候,与吴王阖庐产生怨恨,互相攻伐。允常逝世后,儿子勾践即位,这就是越王。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吴王阖庐听说允常逝世,...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中的‘
答: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9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①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 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②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

春秋五霸的建国者中,哪些是周王室后裔呢?
答:到了武王伐纣之后,就寻找他们两人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经是吴国国君了,就不再另行分封,又把周章的弟弟封在了虞国,也就是后来被晋国灭掉的虞国(唇亡齿寒故事的主角)。那么吴王阖闾自然也可以算是周先公的直系后裔,与周王室同祖。5,越王勾践。据《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句践,其...

春秋时期越国皇帝列表
答:1、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求和。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 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2、朱勾,别名越王州勾,或越王翁,是战国时期越国的君主,越王不寿之太子,杀死父亲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