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分区 全国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

作者&投稿:仲孙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4.5.1 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

地面塌陷主要分为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1)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影响因素主要是存在开启的岩溶洞隙,并且其沉积物盖层为厚度不大的未固结物,以及有水活动的动力条件。

我国云贵高原及华南丘陵、盆地、平原区可溶岩连片分布,岩溶发育,塌陷集中,是我国岩溶塌陷灾害最多、最集中的地区。特别是湘、桂丘陵盆地地区,广泛分布着连续型纯碳酸盐岩,现代岩溶作用强烈,发育有溶洞、溶槽、地下暗河、落水洞、竖井、天生桥等。岩溶塌陷以土层塌陷为主,并有少量基岩塌陷。岩溶塌陷主要集中在土层较薄、地下岩溶发育、地下水活动强烈的峰丛谷地、峰林平原、丘陵盆地、河谷阶地地带,主要为矿坑排水和抽汲地下水引起。云贵高原以岩溶洼地、盆地为主,贵阳一带为峰林平原,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位多在基岩面及其附近波动,除自然塌陷外,多由抽水及水库蓄水引起。

连续分布、质纯层厚的碳酸盐岩,是岩溶形成与发育的有利条件。我国北方地区寒武、奥陶纪石灰岩岩层厚、质纯,岩溶十分发育,在太行、吕梁、燕山山地,上部覆盖有煤系地层,局部为第三纪砂砾岩和第四纪黄土,在太行山隆起褶皱带和边缘山前地带,发育大量陷落柱,是煤田开采中的重要地质灾害;现代岩溶塌陷主要发育在丘陵平原的浅覆盖岩溶区。

薄层的或具有白云质或硅质、泥质夹层或互层型及不纯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一般岩溶发育较差,不易形成岩溶塌陷。

(2)采空塌陷

采空塌陷是由于矿体(层)被采空、覆岩破坏所引起的。当地下矿层被采出后,采空区直接顶板岩层在自重力及其上覆岩层的作用下,产生向下的移动和弯曲,进而产生断裂、离层。当开采范围足够大时,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在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得多的沉陷盆地。采空塌陷分布在我国各地的矿山及其周围地区,以煤矿塌陷最为突出。

表4.6为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所造成的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

4.5.2 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分区及各区的特征简述

根据上述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对全国地面塌陷易发程度进行分区,其结果如图4.3及表4.7所示。

图4.3 全国地面塌易发程度图

图4.3 全国地面塌易发程度图

表4.6 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

表4.7 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分区一览表

4.5.2.1 地面塌陷高易发区

(1)济、徐、淮丘陵平原地面塌陷高易发区(H1)

包括莱芜、枣庄、泰安、临沂,豫东永城煤田,苏北徐州等。

该地区岩溶发育中等至强烈,覆盖层厚度一般小于30m。

该地区采空塌陷面积大于518.86km2,最大塌陷深度达12.5m;岩溶塌陷多于621处,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于17500万元。

(2)晋中南地面塌陷高易发区(H2)

包括山西各类矿山的采空区。

该地区可溶岩主要为寒武、奥陶纪灰岩,岩溶发育强烈。上部覆盖有煤系地层,局部覆盖有第三系砂、砾岩与第四系黄土,地处新构造强烈活动区,岩性疏松多空洞,导水性强,易于突水。

该地区以采空塌陷为主,塌陷面积为529.14km2,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于33117.3万元。

(3)华南丘陵盆地地面塌陷高易发区(H3)

包括安徽和江苏境内的长江中下游沿江丘陵平原,浙江西部,湖北大冶、黄石、阳新、鄂州、通山、通城等市(县)。赣中山前平原盆地,湘中南、桂西、桂北和粤北丘陵盆地。

该区海拔小于200m,主要是峰林平原、丘陵盆地,分布连续型纯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强烈,覆盖层厚度一般小于30m,长江中下游沿江丘陵平原覆盖层厚度为10~80m。地下水位埋藏浅。

该地区岩溶塌陷普遍发育并且严重,多于3330处,塌陷坑超过22000个,主要分布于峰林平原及盆地中,为矿坑排水和抽汲地下水所引起。广西最大塌陷群在忻城县,其面积为5.5km2。强发育区塌陷坑密度在500~1000个/km2之间。

(4)渝东、鄂西山地地面塌陷高易发区(H4)

包括四川东部,重庆东北和东南部,鄂西地区。

该区地面塌陷主要为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灰岩、大理岩分布区。

(5)云贵高原地面塌陷高易发区(H5)

包括云南东部,贵州六盘水、毕节、遵义等地的煤矿山,贵阳、黔南等地的磷矿山,遵义、铜仁等地的汞矿山地区。

该地区海拔大于1000m,洼地、盆地较多,贵阳一带呈峰林平原,岩溶发育强烈。覆盖层厚度一般为10~30m,在断陷盆地内厚达100m以上。地下水埋藏浅,多在基岩面以上及其附近波动。

该地区塌陷普遍,已发现约2050处,塌陷坑超过25000个,除自然塌陷外,多为抽水及水库蓄水所引起。水城盆地因抽取地下水曾产生1800余处塌陷坑,盆地内塌陷密度为268处/km2。昆明市地面岩溶塌陷区总面积为5.51km2

4.5.2.2 地面塌陷中易发区

(1)东北丘陵地面塌陷中易发区(M1)

包括牡丹江、鸡西、七台河、伊春等地,吉林中部。

该地区山地海拔大于500m,可溶岩分布和出露较少,主要是一些元古界及寒武系、二叠系燧石灰岩、泥灰岩,岩溶发育微弱。主要为采空塌陷。

该地区地面塌陷零星分布,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塌陷面积为500km2

(2)燕山、太行、伏牛山山前丘陵平原地面塌陷中易发区(M2)

包括辽东半岛丘陵及山前的抚顺、阜新、铁法、本溪、北票、南票、沈北等煤田开采区。北京西部房山区、门头沟区,吕梁山以西的黄土高原区,太行山、中条山区及周边丘陵区,邯郸、邢台、张家口、唐山等矿山采空区易发地面塌陷。

该地区岩溶发育中等至强烈,该地区碳酸盐岩主要以元古界、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灰岩为主。局部连片,岩溶发育微弱至中等,第四系盖层厚度在10~50m之间。

该地区有岩溶塌陷7处,塌陷坑300个以上;陷落柱3处,80个。主要为抽汲岩溶地下水引起,其次为地震塌陷和矿坑排水所引起。该区塌陷点少,但较集中。在平顶山、焦作、鹤壁、济源、义马、永城等矿区的采空塌陷有32处,塌陷面积162.13km2,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于3839万元。

(3)华南丘陵盆地平原地面塌陷中易发区(M3)

包括湖南西北和中南,江西萍乡—丰城、乐平、景德镇、瑞昌—九江、永新—安福、吉安及赣南岩溶盆地等覆盖型岩溶区,以及煤、钨、铜等矿区,浙江西部淳安—开化、安吉—临安,浙江中部东阳市等,以及粤北等地区。

该地区碳酸盐岩零星分布,岩溶发育程度不一:湖南一般强烈至中等,赣东—杭州一般中等至微弱。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一般小于10m,地下水位一般较浅。以岩溶塌陷为主。

(4)秦巴山地丘陵谷地地面塌陷中易发区(M4)

包括陕南地区。

该地区出露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微弱。

有个别成因不明的塌陷。

(5)川、滇高中山地地面塌陷中易发区(M5)

包括川西高原高山峡谷,滇东北,金沙江中下游、怒江中游、元江下游、澜沧江中游,李仙江等地区。

该地区海拔较高,地形切割强烈,呈中山峡谷岩溶地貌,出露的可溶岩地层较全,岩溶发育微弱至中等,局部强烈。

该地区已有塌陷17处,166个塌陷坑,多为自然塌陷和水库蓄水引起。

(6)天山及准噶尔西部低山丘陵地面塌陷中易发区(M6)

包括天山南麓及北麓和准噶尔西部山地低山丘陵含煤带。

新构造运动使天山上升强烈,断裂发育,变质岩和岩浆岩分布广泛,第四纪堆积物丰富,山麓地带还有黄土分布。并分布有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煤系地层。

该地区以采空塌陷为主,有塌陷48处。

4.5.2.3 地面塌陷低易发区

(1)东部平原山地地面塌陷低易发区(L1)

包括东北山地、平原和华北平原。

该地区山地海拔大于500m,平原海拔小于200m,可溶岩分布和出露面积较少,主要是一些元古界及寒武系、二叠系石灰岩、泥灰岩,岩溶发育微弱。该区被第四系土层大面积覆盖,厚度一般大于100m,可溶岩埋藏较深。

岩溶塌陷较少。

(2)中部高原、山地、盆地地面塌陷低易发区(L2)

陕、甘、宁、蒙山地高原、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

该地区可溶岩零星分布,在燕山山脉一带有少量出露,岩溶发育微弱。

该地区基本上无塌陷发生。

(3)西部高原、台地、盆地地面塌陷低易发区(L3)

主要为青藏高原、内蒙古台地和新疆、青海沙漠盆地。该地区海拔一般在2000m以上,沙漠盆地海拔一般也在1000m以上。该区西南部为较完整的高原面,多湖盆;东部及西北部切割强烈,呈高差极大的深谷。该区主要出露古生界、中生界的碳酸盐岩。现代剥蚀作用以物理风化、冻融和重力作用为主,岩溶作用极微弱。

该地区目前基本上无塌陷发生。



全国滑坡、崩塌易发程度分区~

4.3.1 滑坡、崩塌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
我国滑坡的形成条件十分复杂,其中地貌格局、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暴雨洪水具有根本的控制性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在许多时候又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1)地貌格局对滑坡、崩塌易发程度的控制作用
1)滑坡多集中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与第二、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前者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的结合部位——黄河上游和横断山区;后者指秦岭以南的陕南、渝东、湘西、鄂西山地——大巴山、巫山、雪峰山、武陵山等山地。前者区内包含的黄河上游河谷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不仅地势高峻(海拔为3000~5000m),而且河谷深切,相对高差大于1000m,多级夷平面及河流高阶地也十分发育,为大型、特大型滑坡的产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斜坡变形物质和极不稳定的地貌临空条件。后者则为我国中部高原山地与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地带,其海拔与相对高差虽不及前者,但也分别为1000~2000m和500~1000m,区内地貌多级宽缓外凸的河流堆积阶地和多级夷平面都比较发育,对大型、特大型滑坡具有成因意义。
2)滑坡多集中分布于我国西部的高山、极高山地区。海拔在5000m以上高山一般为冰雪所覆盖,夏秋之际,由于冰雪消融,以雪崩或冻融滑塌的形式向河谷卸载,进而酿成巨大的灾害。
(2)地质构造对滑坡、崩塌易发程度的控制作用
山崩滑坡集中分布于不同构造体系的结合部位,构造体系急剧作弧形转弯部位,互相穿插交会或复合的部位,背斜倾伏端,向斜翘起端,深大断裂两侧,新构造活动强烈区。在多期地质构造运动影响下,我国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一些深大断裂活动强烈,尤其是差异性升降运动,岩层遭受挤压破碎,降低了岩体稳定性,易于发生崩塌和滑坡,也为泥石流发生准备了丰富的碎屑物。因此,断裂带多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的密集带。
秦岭以南,滑坡、崩塌的分布北起岷江上游腊子口,向南经松潘、康定、西昌、东川、个旧,至腾冲,南北长1200km,东西宽400km。这一带,包括川滇景象构造体系、青藏滇缅歹字型构造体系的中部和北东向新华夏构造体系,云南山字型构造体系以及部分纬向构造体系相互穿插交会及复合的部位。这一区域中,区域性骨干活动断裂多达30多条。区内普遍保持着三级古夷平面和5~7级河流阶地。雅江甘孜、炉霍以下的雅江断裂带,有大型—特大型滑坡400余处。金沙江金江街—新市镇长达1000km的江段,有大型—特大型山崩滑坡350余处,尤以攀枝花至巧家段最为集中。
秦岭以北的祁吕山字型构造体系的两翼、弧顶、脊柱部分,也是大型、特大型滑坡集中分布的地区。该区为西起乌鞘岭,向东南经共和、临夏等盆地,再向东经天水、潼关;折向北东,经韩城、太原、北京、唐山等地,长2000多km,宽200~300km的弧形褶皱带和脊柱贺兰山、六盘山等南北向褶皱带。该山字型构造体系西翼与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复合或互相穿插延伸;弧顶天水、宝鸡、咸阳、潼关、洛阳等地,受秦岭纬向构造带的约束;东翼受北东向新华夏系及燕山纬向构造体系的干扰,挽近构造活动表现明显。
大型—特大型山崩滑坡还集中分布于长江三峡水库库区,万县至三斗坪库段。该库段构造体系上属大巴山弧,新华夏系川东隆起褶皱带、川黔湘鄂隆起褶皱带,以及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西翼反射弧交接复合的部位。
(3)地层岩性对滑坡、崩塌易发程度的控制作用
1)中小型山崩滑坡多集中分布于第四纪堆积粘土、亚粘土,特别是西南地区的成都粘土、昔格达土、滇北元谋土;西北陕、甘、宁、青、晋黄土及新近纪—第四纪含盐湖相地层。松散沉积物遇水软化,易产生崩塌和滑坡。
2)大中型滑坡集中分布于前古生代至中生代片岩、千枚岩、页岩、碳质页岩及煤层、盐岩石膏等软岩出露并且其上部发育坚硬的石英岩、灰岩、砂岩、砾岩及玄武岩、花岗岩等的地区。在我国最常见的是上硬下软的地层岩性组合,这种类型,在贵州的六盘水地区较为发育。在闽、浙、湘、鄂等省花岗岩强风化带,亦是小型山崩滑坡集中分布区。
(4)暴雨、久雨天气对滑坡、崩塌易发程度的影响
伴随异常的暴雨和久雨天气,经常会出现大面积的山崩滑坡。全国著名的长江鸡扒子滑坡,就是由特大暴雨触发的。据云阳气象站资料,当时的过程降雨量为331.3mm(64小时),日暴雨量240.9mm,1小时最大暴雨量38.5mm,而鸡扒子滑坡是暴雨达到峰值后出现的。
(5)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崩塌易发程度的影响
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如兴修公路、铁路,矿山开采等,会使工程活动地带坡体内部应力状态重新分配,在坡体内部形成应力降低和应力增高区,由此引起岩体松动垮塌;森林的乱砍滥伐会导致水土流失,造成流水侵蚀的形式由过去的沟蚀、面蚀发展到现在的重力侵蚀。1981年四川出现的暴雨滑坡达6万余次,虽然与暴雨有关,但森林植被的减少却起了主导性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的地貌格局、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暴雨洪水等条件是滑坡和崩塌发育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还是局部的因素。因此,本次滑坡、崩塌灾害易发程度的划分拟以主要控制因素的有关指标为判别特征(表4.2)。
表4.2 滑坡、崩塌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


4.3.2 滑坡、崩塌易发程度分区及各区的特征简述
根据上述滑坡、崩塌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对全国滑坡、崩塌易发程度进行分区,其结果如图4.1及表4.3所示。
表4.3 滑坡、崩塌易发程度分区一览表


4.3.2.1 滑坡、崩塌高易发区
(1)吕梁山、陕北高原滑坡、崩塌高易发区(H1)
包括山西西部,陕北高原,甘肃环县、崇信等地区。
该区黄土地层节理发育、湿陷性强,垄、岗、梁、峁地貌。多暴雨久雨天气,激发滑坡所需的临界暴雨强度较低。
本区滑坡密度为10.44处/100km2。

图4.1 全国滑坡崩发程度图图4.1 全国滑坡崩发程度图


图4.1 全国滑坡崩发程度图图4.1 全国滑坡崩发程度图

(2)西宁-兰州滑坡、崩塌高易发区(H2)
包括青海东部西宁、黄河上游,陇中地区。
本区属于西秦岭山地,海拔在2500~4500m之间,相对高差为1000~2000m,中高山地形。岩体类型以变质岩岩组、碳酸盐岩组为主,西礼盆地,徽成盆地有碎屑岩类和黄土。年降水量一般为600mm。
本区滑坡密度大于10处/100km2,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20%~30%。
(3)秦巴山地滑坡、崩塌高易发区(H3)
包括陇南、陕南地区。
本区是强烈上升的褶断山地。地层岩性以变质岩和岩浆岩为主,并普遍有小面积黄土分布,断裂发育,年降雨量为800~1200mm。
该区滑坡以基岩为主,密度大于10处/100km2,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20%~30%。
(4)川东、鄂西中山滑坡、崩塌高易发区(H4)
包括四川东北盆周山地,重庆(三峡库区)和鄂西地区。
本区以中山地貌为主,坡陡谷深,地层从古生界至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800mm。
该区发育崩塌392处,滑坡3856处,滑坡密度大于17.1处/100km2。
(5)湘西、黔西中山滑坡、崩塌高易发区(H5)
包括湖南通道、城布经徐浦到桃源地区,贵州六盘水、遵义地区。
该区地貌为高中山、中山,地形切割强烈,降水丰富,岩石以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为主,断裂发育。
该区滑坡密度大于10.41处/100km2。
(6)青藏高原东缘滑坡、崩塌高易发区(H6)
包括川西高原高山峡谷区、川西南山地区和四川西南盆周山地区。
该区以高、中山为主,变质岩、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构造复杂,自北而南有纬向、华夏、经向、歹字型及新华夏等多种构造体系,活动断裂密集,又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展布范围。年降水量为600~1400mm。
该区滑坡密布,以巨型、大型滑坡为主,最大密度超过20处/100km2,平均10~20处/100km2。
(7)横断山区滑坡、崩塌高易发区(H7)
包括藏东“三江”的中下游流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下游及南部喜马拉雅山区。
该区地势北高南低,从高山为主到中山为主,地形切割强烈。岩性复杂,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变质岩、岩浆岩均有大面积出露、基岩软硬相间。歹字型构造与经向构造重接复合,活动断裂密集,属滇西地震带展布范围。年降水量为400~2000mm,自北而南迅速增加,气候垂直分带也很明显。
该区以大型—中型滑坡为主,滑坡密度为14.08个/100km2。
(8)藏东南高山峡谷滑坡、崩塌高易发区(H8)
该区属雅鲁藏布江下游,有尼羊曲、帕隆藏布江等支流,是我国海洋性冰川的集中分布地区。由于降水丰富、气温较高,冰川运动速度快,消融强烈,夏秋季节降雨量很大,河谷大多沿活动断裂带发育,两岸地形陡峻、岩层破碎,冰川堆积物特别丰富,邻近地区地震活动又十分强烈。
该区分布大型—特大型滑坡,滑坡发育且分布比较集中,危害突出的地段是易贡藏布流域。
4.3.2.2 滑坡、崩塌中易发区
(1)长白山东、燕山南、太行山滑坡、崩塌中易发区(M1)
包括辽宁东部和西部、吉林东部以及黑龙江东部,河北北部和北京西北部。
该地区属于山高坡陡、沟深谷狭山区,广泛分布变质岩、岩浆岩。由于东、南坡迎海,雨量丰富,多暴雨,地震活动强烈。
该地区的滑坡、崩塌规模以小型为主,滑坡密度为1~5.6处/100km2。
(2)浙、闽、粤中低山滑坡、崩塌中易发区(M2)
包括浙东南沿海丘陵山区,浙西南、皖南山区,闽中南、粤东地区。
该地区以构造侵蚀的中低山为主,山高坡陡,地形地貌复杂。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2200mm之间。火山碎屑岩系及花岗岩类等广泛分布。
该地区的滑坡、崩塌发育,以中小型土质滑坡为主,滑坡密度为1.6~9.8处/100km2。86.78%的滑坡是暴雨诱发的,崩塌常常是由人为工程活动和降雨共同作用引起。
(3)赣、湘、粤、桂、黔低山丘陵滑坡、崩塌中易发区(M3)
包括江西中部和西部,湖南南部,广西西部和南部,广东北部,贵州东南部。
本区从沿海向内陆,地层岩性由岩浆岩为主变为变质岩、碎屑岩相间分布,进而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相间分布。受台风影响明显,年降水量为1600~2000mm。该地区以中低山为主,地形切割较强烈,易滑岩类有泥岩、页岩、凝灰岩、片岩等软弱岩层。
该地区的滑坡、崩塌发育,以中小型土质滑坡为主,滑坡密度为2.9~7.6处/100km2。
(4)中部秦岭以北长城以南高原山地滑坡、崩塌中易发区(M4)
包括山西大部,河南西南部,宁夏西北和南部,甘肃中部,陕西南部,黄河上游地区。
该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地形切割较强烈,沟谷比较发育,河流不断侵蚀坡脚,常在河、沟谷形成深达10~30m的陡坎。本区降雨量较大,且高度集中,激发滑坡和崩塌所需的临界暴雨强度较低,而夏秋季节本区经常出现这种降雨过程。
该地区的滑坡、崩塌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土质滑坡居多,滑坡以暴雨诱发为主,57%的崩塌是由暴雨诱发,41%是由人为工程活动所引起。滑坡密度为1.6~9.8处/100km2。
(5)四川盆地东部低山滑坡、崩塌中易发区(M5)
该地区的地貌为丘陵、低山。地层岩性以碎屑岩为主。
该地区的滑坡、崩塌以中小型为主。
(6)川西北中高山滑坡、崩塌中易发区(M6)
包括四川阿坝州。
该区以高、中山为主,岩性主要为变质岩和碎屑岩等。构造复杂,自北而南有歹字型、经向等多种构造体系,活动断裂密集,年降水量为600~1400mm。
该区滑坡以巨型、大型为主。
(7)滇南中山盆地滑坡、崩塌中易发区(M7)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8)伊犁谷地滑坡、崩塌中易发区(M8)
包括新疆伊犁谷地、吐哈地区、南疆及其重要交通沿线。
天山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断裂发育,变质岩和岩浆岩分布广泛,第四纪堆积物丰富,山麓地带还有黄土状土分布。冰川雪被面积较大。暖季暴雨较多。
该地区滑坡、崩塌以中小型、土质为主,滑坡以冰川融化诱发和暴雨诱发为主,40.75%是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滑坡密度为1.8~5.1处/100km2。
(9)藏南高山峡谷滑坡、崩塌中易发区(M9)
包括藏东“三江”的中下游流域和桑日以东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及南部喜马拉雅山区。
该地区山地海拔在3000~4500m以上,峡谷相对高差为2000~3000m,35°以上陡坡占总区域的20%以上。岩性主要为泥岩、片麻岩、花岗岩、灰岩、板岩和碎石土等。
该地区以冻融滑坡为主,多为大中型,分布较稀疏,滑速快,滑程短。
4.3.2.3 滑坡、崩塌低易发区
(1)东部山地丘陵滑坡、崩塌低易发区(L1)
包括大小兴安岭、长白山、鲁中山地、大别山区、江南—沿海低山丘陵。
该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主要为新华夏系、纬向构造体系,中低山丘陵,有暴雨久雨天气。
(2)中部山地盆地滑坡、崩塌低易发区(L2)
包括四川盆地。该区中生代红层丘陵发育,多暴雨久雨天气。
(3)西部高原山地滑坡、崩塌低易发区(L3)
包括青藏高原、阿尔泰山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属中-新生代强烈隆起区,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气候寒冷。活动断裂发育较广,大多数分布在主要山脉的山前地带或沿一些江河展布。并且活动断裂活动强烈,一般水平位移速率多在6mm/a以上,有的大于10mm/a,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其活动程度仅次于台湾地区。

4.4.1 泥石流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大体上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山脉一线为界。该线以东,即我国地貌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区,泥石流分布零星(仅辽东南山地较密集)。该线以西,即我国地貌第一、第二级阶梯,包括广阔的高原、深切割的极高山、高山和中山区,是泥石流最发育最集中的地区,泥石流沟群常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其中成片的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四川盆地周边,以及陇东—陕南、晋西、冀北等以黄土高原东缘为主的地区。
泥石流分布的格局,与滑坡、崩塌的分布格局一样,明显地受到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的控制,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在许多时候、在局部地区也可以起到主导作用。
(1)地质构造对泥石流灾害的控制作用
由于滑坡、崩塌灾害与泥石流灾害在山地多有密切联系,其地质构造对滑坡、崩塌灾害易发程度的控制作用,与地质构造对泥石流灾害易发程度的控制作用基本一致。大型、特大型泥石流集中分布区与区域地质构造以及断裂构造的关系,都与滑坡、崩塌基本一致。不再赘述。
(2)地形地貌对泥石流灾害的控制作用
由于滑坡、崩塌灾害与泥石流灾害在山地多有密切联系,与地貌格局对滑坡、崩塌灾害易发程度的控制作用基本一样,大型—特大型泥石流,多集中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与第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山势陡峻,河谷深切,多级夷平面及河流高阶地十分发育的地貌特征,也为大型—特大型泥石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具体特征可参见前述滑坡、崩塌灾害受地貌格局影响的有关论述。
(3)地层岩性对泥石流灾害的控制作用
易于产生崩塌、滑坡的地层岩性也同样易于产生泥石流。
由第四纪残坡积粘土、亚粘土等构成的地层易于造成中小型泥石流的集中分布。这些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及软岩,力学强度指标低,遇水软化,极易产生崩塌和滑坡,进而导致泥石流或泥流。前古生代至中生代片岩、千枚岩、页岩、炭质页岩和煤层、盐岩、石膏等软岩出露区,由上部坚硬的石英岩、灰岩、砂岩、砾岩及玄武岩、花岗岩等和下部软岩组合的地层出露区,也是大中型泥石流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些岩性有利于泥石流的发育,与它们有利于发育滑坡、崩塌的机理相同。
(4)暴雨久雨天气及冰雪消融对泥石流灾害的控制作用
大气降水既是泥石流活动的激发因素,又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因此泥石流多出现在丰水的年月,特别是多发生在大暴雨的年月。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但地域、季节分布不均,变化很大,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基本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季风气候影响和控制着我国泥石流分布的格局。我国东部、东南部受太平洋季风影响;而西南隅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局部性暴雨多集中在西部山地。如1981年,四川、陕西和辽宁广大山区的泥石流活动,即是由这样的天气过程引起的。在我国西部发育现代冰川的山区,尤其具有海洋性气候的山区,发育海洋性冰川,由于冰川进退而形成冰川泥石流和冰湖溃决泥石流。
(5)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与泥石流
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与泥石流的发育与分布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随着我国山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人们在山区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多,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破坏山地生态平衡,恶化山地自然环境,促进了泥石流发育。但人为因素引起的泥石流多呈点状分布。
综上所述,我国独特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条件,是山地泥石流发育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人类工程活动仅在局部地区、某些情况下起主导作用。本次泥石流灾害易发程度的划分,应以主要控制因素的有关指标为判别特征(表4.4)。
表4.4 泥石流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


4.4.2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及各区的特征简述
根据上述泥石流易发程度划分的判别特征,对全国泥石流易发程度进行分区,其结果如图4.2及表4.5所示。
表4.5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一览表


续表


4.4.2.1 泥石流高易发区
(1)辽东-北京北山泥石流高易发区(H1)
包括辽东山区及环平原山前地带,北京北部密云、怀柔、延庆地区。
该地区山高坡陡、沟深谷狭,广泛分布变质岩、岩浆岩。由于东、南坡迎海,雨量丰富,多暴雨,地震活动强烈。
该地区泥石流群发性强、范围广、规模大、灾情重。沟谷型泥石流以大中型为主。泥石流灾害点12.4万处,泥石流密度7.9条/100km2,1960~2001年造成171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北京北山1950年、1969年、1972年、1976年和1977年的几次群发性泥石流,共造成213人死亡。
(2)湘南、桂北低山丘陵泥石流高易发区(H2)
包括湖南通道、城布经徐浦到桃源地区,广西北部与湖南交界地区。
该地区属中、低山地貌,切割剧烈,坡陡沟深,最高海拔1890m,一般为400~900m,局部为高丘陵地形,地层岩性由岩浆岩为主变为变质岩、碎屑岩相间分布,进而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相间分布。受台风影响明显,年降水量为1600mm。
该地区发育大中型泥石流20余处,坡面泥石流上千处,矿渣泥石流分布较普遍。
(3)西宁-兰州泥石流高易发区(H3)
包括青海东部西宁、黄河上游,甘肃盐锅峡—临洮。
该地区海拔在1500~2500m之间,地形破碎,沟壑交织,以黄土梁和峁丘陵为主。岩体类型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变质岩次之,土体主要为黄土,厚度30~400m不等。黄土结构疏松、湿陷性强。年降水量为400~600mm。
该地区泥石流密度为6~10条/20km,宝天线、天兰线灾害特别严重。
(4)西秦岭山地泥石流高易发区(H4)
包括甘肃西塞—岷县,舟曲—文县,礼县—两当,漳县—天水,环县—崇信。
南北秦岭山地,陇中黄土高原,含西礼盆地、徽成盆地和天水盆地。海拔在2500~4500m之间,切割深度大于1000m,属中高山地形。岩土体类型以变质岩岩组、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组和黄土为主。年降水量一般为600mm,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烈度在Ⅶ度以上。
该地区滑坡密度为10处/10km2,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20%~30%;泥石流以黏性为主,泥石流沟总数达5000余条。
(5)东秦岭-大巴山泥石流高易发区(H5)
包括陕西宝鸡渭河以北,宝鸡—长安,临潼—华阴,凤县—太白,佛坪—宁陕,略阳—洋县,镇安—山阳,安康—紫阳,平利—镇平县等。
该区海拔为1000~3000m,地貌类型复杂,山高沟深,相对高差大。山体多由岩浆岩、变质岩、碳酸盐岩等组成,断裂构造活动强烈,岩石破碎,残坡积分布广泛且结构松散,斜坡稳定性差。
该区滑坡、崩塌灾害较多。泥石流灾害以南部的米仓山、大巴山,东部的汉江紫阳—白河段沿岸及东北部华山北坡较为突出。
(6)横断山东部高易发区(H6)
该地区以高、中山为主,嘉陵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深切其间,走向大致呈南北向。变质岩、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构造复杂,自北而南有纬向、华夏、经向、歹字型及新华夏等多种构造体系,活动断裂密集,又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展布范围。年降水量为600~1400mm。
该地区滑坡密布,以巨型、大型滑坡为主,最大密度超过20处/100km2,平均10~20处/100km2。泥石流分布密度达5.34条/100km2。
(7)横断山西部-哀牢山泥石流高易发区(H7)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盈江、龙川江、元江、李仙江等奔腾于群山之中,地势北高南低,从以高山为主到以中山为主,地形切割强烈。岩性复杂,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变质岩、岩浆岩均有大片出露、交错分布。歹字型构造经向构造重接复合,活动断裂密集,属滇西地震带展布范围。年降水量400~2000mm,自北而南迅速增加,气候垂直分带也很明显。
地质灾害以泥石流为主,且大多数分布于怒江、澜沧江河谷及其支流沿岸。其密度为14.08条/100km2。
(8)念青唐古拉山东段泥石流高易发区(H8)
该区属雅鲁藏布江下游,有尼羊曲、帕隆藏布江等支流,是我国海洋性冰川的集中分布地区。由于降水丰富、气温较高,冰川运动速度快,消融强烈,夏秋季节降雨量很大,河谷大多沿活动断裂带发育,两岸地形陡峻、岩层破碎,冰川堆积物特别丰富,邻近地区地震活动又十分强烈。
在公路沿线和河谷地带常形成泥石流强烈发育带(区),川藏公路段是其全线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地段,然乌—鲁朗间长约280km的公路沿线共有规模较大的泥石流沟140余条,年年都有泥石流暴发,经常酿成严重灾害。
4.4.2.2 泥石流中易发区
(1)长白山-太行山泥石流中易发区(M1)
包括黑龙江白山地区,辽宁千山—抚顺,辽西与河北北部,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地区,鲁东中低山地区。
该地区山高坡陡、沟深谷狭,广泛分布变质岩、岩浆岩。由于山体东、南坡迎海,雨量丰富,多暴雨,地震活动强烈。
该区历史上泥石流多发,泥石流分布密度为1.57条/100km2。
(2)湘、赣、粤、桂低山丘陵泥石流中易发区(M2)
包括湘东南、赣西南、粤北、桂西交界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地层岩性由岩浆岩为主变为变质岩、碎屑岩相间分布,进而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相间分布。受台风影响明显,年降水量为1600~2000mm。
该区滑坡、崩塌发育,泥石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大中型泥石流13处。

图4.2 全国泥石流易发程度图


图4.2 全国泥石流易发程度图

(3)浙江中低山泥石流中易发区(M3)
包括浙西北、浙中中低山区。
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山高坡陡,地形地貌复杂。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2200mm之间。火山碎屑岩系及花岗岩类等广泛分布。
滑坡、崩塌发育,泥石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泥石流分布密度约2.24条/100km2。
(4)黄土高原泥石流中易发区(M4)
包括山西西部,陕北和陇中地区。
本区的黄土梁、峁及塬的边缘地区沟谷极为密集,山脚崩塌、滑坡十分发育,为泥流形成准备了地形条件和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本区降水多集中于7~9月,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易形成泥石流。
本区坡面泥石流和沟谷泥石流均发育,且分布较广,活动较频繁。泥石流分布密度约1.9条/100km2。
(5)祁连山和黄河上游泥石流中易发区(M5)
包括湟水河谷及其支流河谷地带和黄河上游。
祁连山东北坡及河西走廊一带的山地,岩性以变质岩、火成岩为主,黄土分布也较普遍,断裂密集,暴雨型和冰川型泥石流均较发育。泥石流分布密度约1.6条/100km2。
(6)秦巴山地泥石流中易发区(M6)
陕南地区。该地区的地貌自汉江沿岸向两侧依次为丘陵、低山、中山。秦岭中部为高山区,属强烈上升的褶断山地。地层岩性以变质岩和岩浆岩为主,并普遍有小面积黄土分布,断裂发育,年降雨量为800~1200mm。
滑坡、崩塌发育。泥石流分布密度约3.43条/100km2。
(7)巫山-大娄山泥石流中易发区(M7)
本区跨重庆、鄂西、黔西的岭谷山地,以中低山为主,地形切割较强,地层以中生代红色碎屑岩岩层或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间分布为主,年降雨量在1000~1400mm之间。
该地区滑坡、崩塌发育。泥石流37处,泥石流分布密度约1.16条/100km2。
(8)天山山麓泥石流中易发区(M8)
包括新疆伊犁谷地、吐哈地区、南疆、大河流域和西昆仑山及其重要交通沿线。
新构造运动使天山上升强烈,断裂发育,变质岩和岩浆岩分布广泛,第四纪堆积物丰富,山麓地带还有黄土分布。冰川雪被面积较大。暖季暴雨较多。
滑坡、崩塌发育,有大中型泥石流32处。
(9)藏东南高山峡谷泥石流中易发区(M9)
包括藏东“三江”的中下游流域和桑日以东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及南部喜马拉雅山区。
该地区暴雨型和冰川型泥石流均较发育。以坡面泥石流为主,高频、活动性强。
4.4.2.3 泥石流低易发区
(1)东部山地泥石流低易发区(L1)
包括长白山、鲁中山地、大别山区、江南—沿海低山丘陵区。
地势上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主要为新华夏系、纬向构造体系,中低山丘陵,有暴雨久雨天气。
(2)中部山地盆地泥石流低易发区(L2)
包括大小兴安岭、汾渭谷地、四川盆地东部、桂西地区。
该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主要为新华夏系、纬向构造体系,中低山丘陵,有暴雨久雨天气。
(3)西部高原山地泥石流低易发区(L3)
包括青藏高原、阿尔泰山地区。
该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青藏高原属中-新生代强烈隆起区,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气候寒冷。活动断裂发育较广,大多数分布在主要山脉的山前地带或沿一些江河展布。活动断裂活动强烈,一般水平位移速率多在6mm/a以上,有的大于10mm/a,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其活动程度仅次于台湾地区。

地质灾害分几个级别?各自程度如何?
答: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 1....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区特征
答:地质灾害分布比较密集、危害较大且能代表本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类型的典型地段有两处:一是辽宁抚顺等矿区滑坡、泥石流发育地段;二是黑龙江鸡西七台河地面塌陷发育地段。 从危害程度看,截至2002年共有58.76万人受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威胁,潜在灾害损失为41.16万元。受地裂缝、地面塌陷灾害威胁较严重的市(县)主要分布在...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答:(2)泥石流易发性 主要依据已经作过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进行易发程度分区评价。在没有作过此项工作的地区,首先按表5-18进行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评价,其中易发程度(严重程度)按表5-19进行量化。 区内共有泥石流沟57条,中易发性泥石流沟有21条,低易发32条,不易发者4条。 表5-17 评估区泥石流规模...

我国常见类型地质灾害分布
答:(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活动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一些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而急剧发展,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我国大城市、城镇、矿区与铁路沿线。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带,引起地面下降与裂缝,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9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

中国地质环境的先天脆弱性
答: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97.6万Km2,中易发区面积388.0万Km2,总计覆盖了中国陆地面积的61.0%(表2-3)。表2-3 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面积统计表单位:万Km2 数据来源: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8.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三)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地质灾害危险性构成及危险性指标
答:d)地面单元划分→地面塌陷易发性评判→编制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分区图。e)采用层次叠加法,编制工作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a+b+C+d)。地质灾害易发性是由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主控因素(内因+外因)决定的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易发程度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大→可用来寻找工作区地质灾害危险源。地质灾害易发性是...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
答:可见,青、壮年期是岩溶强烈发育时期,岩溶塌陷发育,尤以壮年期为最。(3)盖层条件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第四系盖层的厚度愈大,成岩程度愈高,塌陷愈不易产生。相反,盖层薄且结构松散的地区,则易形成地面塌陷。如广东砂洋矿区疏干漏斗中心部位,盖层厚度为40~130m,地面塌陷少而稀;而在漏斗...

确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原则和方法
答:地质灾害重点区确定既要考虑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域规律,又要考虑我国重大战略部署,体现在区域上东部平原区以地面沉降等缓变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中、西部地区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5.3.2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确定方法 依据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和易发程度分区,主要针对...

四川省达州市市中心地质条件
答:全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A、中易发区B和低易发区C三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主要分布在华蓥山西侧、达县中部和西部、通川区大部、宣汉县南部等区域,其他地区零散分布,面积约6000km2。该区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多发、易发、频发,区内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地质灾害...

采空地面塌陷
答:地裂缝呈直线型展布,长一般0.2~1000m,宽一般0.2~0.5m,最宽2.0m,长者断续延伸,常有串珠状小塌坑分布;短者连续延伸,宽窄不一,方向杂乱,其危害对象是土地和村民住宅。由于管线穿越东山煤田小煤矿集中开采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在管线上和其周围比较发育,沿线村庄均已不同程度发生房屋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