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走进母亲的内心> 作文<我的母亲>怎样写

作者&投稿:禾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那天是周末,夏日的黄昏里有红红辣椒的颜色和气息,老早说好了要和几个同学去逛夜市。母亲却在我和同学约好的时间就要到了的时候,和我说:“明天我和几个朋友要出去看看大自然的风景,你那!现在给我去面包店里买一代面包,我带着中午吃。”
“出去”我大吃一惊,“你们还有心情出去啊!”想都不想我一口回绝,“妈,我跟几个同学约好了要去逛夜市,我没有时间。”

跟母亲讨价还价了半天,她一直说:“只买一代面包,快的很那,不会耽误你……”最后她都有点生气了,我才老大不情愿的答应下来。

一心想着速战速决,我就飞奔前往面包店。但是,远远看到了那家面包店,我的心便一沉——店里竟是人山人海,排队的长龙一直蜿蜒到了店外,我忍不住暗自叫苦。

随着长龙缓缓地移动,我频频看表,想起同学们肯定都在等我,更是急的直跺脚。

这是,前面的人为了排队次序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便有人热心的站出来,统计每一个人的数量和品种,给大家排顺序,算来我是第三炉最后一个。多少有点盼头。我松口气。就在这是,背后友人轻轻叫一声:“小伙子,我们打个商量好吗?你看,我只在你后面一个人,就的再等一炉。我是买给我儿子的,他明天还得上课,我待会儿还得赶回去做饭,晚上还得送他去补习班。如果你不急的话,我想……”她的神情里有说不出的请求,“请问你给谁买?”

我很自然的回答她:“给我妈买的。她明天想要和几个朋友出去看看大自然的风光。”

当我回答时,整个店里刹那间突然有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所有的目光同时投向我。

售货小姐笑着说:“哇,今天卖了好几百袋,你可是第一个买给妈妈的。”

我一惊,环顾四周才发现,排在对里几乎都是女人,从白发苍苍到青年妇女,每个人的大包小包,都注解着她们主妇和母亲的身份。

我身后那位主妇连声说:“对不起,我真没有想到。这家店人那么多。你都肯等,真不简单。”

她脸上忽然浮现出向往的表情:“真羡慕你妈妈,我真的很想去啊,哪怕只在草坪上坐一坐,吹吹凉风也好,可总没有时间。”它轻轻叹气。“大概,我也只有等到孩子长大到你这种年纪的时候,我才有机会。”

只因为我的存在,便给了她这么大的信念吗?我却在瞬间想起我对母亲的推三挪四。我的心,开始狠狠的疼痛。

原来,这并不的母亲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内心深处一个已经埋藏了几十年的心愿。

这是,新的一炉面包热腾腾地端了出来,我前面那位妇女转过来:“我们换一下位置,你先买吧。”

我一楞,连忙谦让:“不用了,你等了那么久。”

她已经走到我的后面,声调只有母亲才能有的温暖和断决:“但是你妈妈已经等了二十几年了。”

她前面的一位微笑着让开了,更前面的一位也默默的退开了。我看见她们就这样,安静的,一个接一个地,在我的面前铺开了一条小径,一直铺向柜台。

刹那间,有酸酸的泪从我的脸上流下,我明白在这里她们看到的不是我,而是看到她们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母亲们都已经习惯了不提辛苦,也不说要求,唯一的小小的梦想,也就是盼望有一天,儿女们会为自己提一袋面包吧。

通往柜台的路一下子变的很长、很长,我慎重地走在每一位母亲的情怀里,就好像走过长长的一生,从不懂人事的我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心

望采纳
谢谢

听了判断力祖母一段关于妈妈的述说,我仿佛走进了妈妈的过去在 那里我似乎又列进一步了解了她,使我对妈妈顿生一种敬佩.

妈妈上初二那年,外公因病去世,外婆又积劳成疾一病不起,那时舅舅才六岁,于是,家许的重担便落到了妈妈的肩上。在这种情况下,一向勤奋好学的她迫于无奈含泪离开了课堂,一个年仅16岁的女孩从此支撑着一个不幸的家。

打那以后,妈妈就没闲过:不是播种,就是锄田;不是下地挖野菜,就是上山砍柴。为了供舅舅念书,春天一大清早妈妈就下田埂挖马兰到集市上卖,把挣来的钱攒起来给舅舅交学费。妈妈很疼舅舅,有一次,妈妈挖完野菜回来,村里的刘大婶给了一块菜饼,妈妈接不定期饼,张开的嘴又合上了,她想到了家中骨瘦如柴的弟弟,连忙跑回家,将那块菜饼 从牙缝里省给了他。舅舅狼吞虎咽地吃着饼,好一会儿才问:“姐,你怎么不吃呀?““姐吃过了“妈妈望着舅舅,开心地笑了,默默地走进厨房,盛了一碗中午剩下的面汤,蹲在墙角喝着。一个又一个早晨,多少年来妈妈都是早早地起床为舅舅煮早饭,又一直把他送到学校门口,见他进了教室才转身离去。妈妈所付出的一节,只盼望舅舅长大能有出息。

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
母爱是灿烂的阳光,炽热而光明。她能融化冰川、净化心灵、蓬勃生机。她以博大的襟怀哺育生命、呵护万物。
母爱是盎然的绿地,芳菲而宜人。她使空气清新、百花缤纷、彩蝶飞舞。她是唯一没被名利污染的一方净土。
夜,寂寂。因为学习疲劳了一天的我,静静的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随手扯过一本杂志,漫无目的的翻动。“母亲的心”,我不禁心中一颤,细细读去,一则故事便跃然眼前了。
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年纪幼小的孩子,不幸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求了无数次的医,却始终没有治好。一天,孩子在山中的一个木屋里,遇到了一个巫医,巫医说:“我能治好你的病,但是治这病必需有一味药做引子。”“太好了!”孩子高兴的问:“您要用什么做药引呢?”“这种病很难治,必须要用你母亲的心做药引才行。”孩子听到后,便急匆匆的向家跑去。天黑时,孩子到了家中,“妈妈!我的病能治了!”“是吗?太好了!”“但是,巫师说必须要用母亲的心做药引。”母亲听了后楞了一下,亲亲了孩子的额头,转身走进了屋子。片刻,孩子听到了母亲微弱的声音,“孩子,进来吧!”孩子走进房间。“拿好,这是妈妈的心,你拿去治病吧。”孩子双手捧过那颗鲜红的心,转身向巫师处跑去。但,夜太黑了,孩子在山林里转呀、转呀,却怎么也找不到巫师的住处。一着急,孩子便被一根树枝绊倒了,孩子嘤嘤的哭了起来。这时,母亲的心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吗?”……
读着读着,我的泪便潸然而下了,我被一种巨大的母爱力量包围着,不能自已。恍惚中,我想起了母亲,在我蹒跚走步时关爱的眼神;想起了在每一个上学、放学时母亲风雨中的身影;想起了我每一次生病时,病床旁那憔悴面容母亲;想起在每一次挫折后,母亲那关爱的话语;当我一天天长大,升入了初中,有时因为学习而苦恼时,母亲总会在第一时间来安慰我,鼓励我,使我克服一道道难关;渐渐地,我有了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想法,有时会觉得母亲很唠叨,可是母亲的心却是始终伴随着我,在生活中每一次跌倒时,好像都能听到母亲的声音:“孩子,摔痛了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时时刻刻牵挂着我们,关爱着我们,我们难道不应该加倍地报答母亲吗?

《走进母亲》作文~

母亲爱着、护着我们。母爱,开成朵朵巨大、芬芳、华美的花瓣。花荫中,我们听到一个来自遥远的声音:
    上帝不能爱每一个孩子,所以创造了母亲。
    母亲在我们生命中留下了不同寻常的光辉,这种光辉足以照耀我们一生。
    多少流泪的日子,多少徘徊的黄昏,多少落魄的夜晚,多少迷惘的清晨,只要想起母亲……
    无论灾难多重,无论痛苦多深,只要想起母亲……
    无论明天的旅途多远,无论肩上的担子多沉,只要想起母亲……
    即使我们一无所有,只要,只要拥有母亲……
    我们深爱母亲,所以我们深爱母爱般的春天!
    那天,是周末,早就说好了要和朋友们去逛夜市,母亲却在下班的时候打来了电话,声音是小女孩般的欢欣雀跃:“明天我们单位组织春游,你下班的时候到威风糕饼店帮我买一袋椰蓉面包,我带着中午吃。”
    “春游?”我大吃一惊,“啊,你们还春游?”想都没想,我一口回绝,“妈,我跟朋友约好了要出去,我没时间。”
    跟母亲讨价还价了半天,她一直说:“只买一袋面包,快得很,不会耽误你……”最后她有点生气了,我才老大不情愿地答应。
    一心想速战速决,刚下班我就飞身前往,但是远远看到那家糕饼店,我的心便一沉:店里竟挤满了人,排队的长龙一直蜿蜒到店外。我忍不住暗自叫苦。
    随着长龙缓慢地向前移动,我频频看表,又不时踮起脚向前面张望,足足站了近20分钟,才进到店里,我已是头重脚轻,想着朋友们肯定都去了,更是急得直跺脚。春天独有的风绕满我周身,而在新出炉面包熏人欲醉的芳香里,裹挟的却是我一触即发的火气。真不知母亲怎么想的,双休日在家里休息休息不好吗?怎么会忽然心血来潮去春游,还说是单位组织的,一群半老太太们在一起,又有什么可玩的?而且春游,根本就是年轻人的事,妈,都什么年纪了!
    前面的人为了排队位置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便有人热心地出来给大家排顺序,计算下来我是第三炉的最后一个。多少有点盼头,我松了口气。
    就在这时,背后有人轻轻叫了声:“小姐。”我转过头去,是个不认识的中年妇女,我没好气:“干什么?”她的笑容几近谦卑:“小姐,我们商量一下好吗?你看,我只在你后面一个人,就得再等一炉。我这是给儿子买的,他明天春游,我待会还得赶回去做饭,晚上还得送他去学校听课,如果你不急的话,我想,嗯……”她的神情里有说不出的请求,“请问你是给谁买?”
    我很自然地回答她:“给我妈买,她明天也春游。”
    不明白,当我作出回答的时候,整个店怎么在刹那间突然有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所有的眼光一起投向了我,我被看得怔住了。
    有人大声地问我:“你说你给谁买?”我还来不及回答,售货小姐已经笑了:“嗬!今天卖了好几百袋,你可是第一个买给当妈的。”
    我一惊,环顾四周才发现,排在队伍里的,几乎都是女人。从白发苍苍老妇到绮年少妇,每个人的大包小包,都在注解着她们的主妇和母亲的身份。
    我身后的那位妇女连声说:“对不起,我真没想到,这家店人这么多,你都肯等,真不简单。我本来都不想来了,是儿子一定要,一年只有一次的事,我也愿意让他吃好玩好,我们小的时候春游,还不是就挂着个吃?”
    她脸上忽然浮现出的神往表情,使她整个人都温柔起来。我问:“现在还记得?”
    她笑了:“怎么不记得,现在也想去啊,每年都想,哪怕就在草坪上坐一坐晒晒太阳也好,到底是春天,可是总没时间。”她轻轻叹口气:“大概,我也只有等到孩子长大到你这种年纪的时候,才有机会吧。”
    原来是这样,并不是母亲心血来潮,只是内心深处一个已经埋藏了几十年的心愿。而我怎么会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亲的女儿啊。仿佛醍醐灌顶的刹那,让我看到自己竟是个这样自私的人。
    她手里的塑料袋里,全是饮料、雪饼、果冻……小孩子爱吃的东西。沉甸甸的,坠得身体微微倾斜,她也不肯放下来歇一歇,她向我解释:“都是不能碰不能压的。”她就这样,背负着她不能碰不能压的责任,吃力地,坚持地,然而又是安详地等待着。
    我说:“你太辛苦了。”
    她叹了口气说:“谁叫我是当妈的?熬吧,等孩子懂得给我买东西的时候就好了。”她的眼睛深深地看着我,声音里充满了肯定,“反正,那一天也不远了。”
    只因为我的存在,便给了她这么大的信心吗?我在瞬间想起了我对母亲的推三搪四,整张脸像着火一样热了起来,而我的心,开始狠狠地疼痛。
    这时,新的一炉面包热腾腾地端了出来,芳香像原子弹一般地炸开,我前面那位妇女转过身来:“我们换一下位置,你先买吧!”
    我一愣,连忙谦让:“不用了,你等了那么久。”
    她已经走到了我身后,略显苍老的脸上明显有着生活折磨的痕迹,声调却是天生只有母亲才会有的温和决断:“但是你妈已经等了二十几年了。”
    她前面的一位老太太微笑着让开了,更前面的一位回身看了一眼,也默默地退开去。我看见,她们就这样,安静地、从容地、一个接一个地,在我的面前,铺开了一条小径,一直通向柜台。
    我站在原地,目瞪口呆,徘徊不敢向前。
    “快点啊。”有人催我,“你妈还在家里等你哪。”
    我怔怔地对着她们每一个人看了过去,而她们微笑着回看我,目光里有岁月的重量,也有对未来的信心,更多的,只是无限的温柔。
    刹那间,我分明知道,在这一瞬间,她们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她们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是不是所有的母亲都已习惯了不提辛苦,也不说要求,唯一的、小小的梦想,只是盼望有一天,儿女们会在下班的路上为自己提回一袋面包呢?
    泪水模糊了我双眼,通往柜台的路一下子变得很长很长,我慎重地走在每一位母亲的情怀里,就好像走过了长长的一生,我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心。

胡适《我的母亲》

我小时候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即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身份!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 ,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便失掉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他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他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先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老舍:我的母亲

母亲的娘家是在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土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之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里,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如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为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时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肉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是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投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到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像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去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像得到,没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文组词有哪些
答:文艺,文武,文理,文章,文坛,文献,文教,文才,文本,文档,文革,文莱,文雅,文苑,文选,文摘,文胸,文件,文体,文凭,文饰,文具,文明,文中,文史,文思,文治,文学,文法,文字,文宗,文官,文风,文书,文联,文娱,作文,英文,中文,俄文,文库,语文,论...

“文”字的演变过程?
答:“文”字的演变过程:“文”,常用汉字,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文”字像一个站立着的人形。最上端是头,头下面是向左右伸展的两臂,最下面是两条腿,在人宽阔的胸脯上刺有美观的花纹图案。义指“文身”。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的字形完全一样。小篆承续金文,而字形走上了...

文的含义是什么
答:文,wen,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字的由来是怎样的?
答:“文”字的演变过程:“文”,常用汉字,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文”字像一个站立着的人形。最上端是头,头下面是向左右伸展的两臂,最下面是两条腿,在人宽阔的胸脯上刺有美观的花纹图案。义指“文身”。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的字形完全一样。小篆承续金文,而字形走上了...

文可以组什么词语
答:语文、作文、文本、课文、文化、文坛、文件、文字、缀文、碑文、榜文、人文、杂文、文身、檄文、文辞、注文、韵文、下文、具文、文稿、文竹、序文、呈文、雄文、原文、行文、文责、文气、明文、今文、文体、文豪、西文、发文、文人、文句、华文、文笔、文言 虚文、天文、梵文、征...

带有文的词语有哪些?
答:文学 文艺 文化 文采 文件 文书 文笔 语文 文字 方案 文选 文集 论文 文火。文静。文雅。天文。水文。文物。 文凭。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文科。文言。古文。文本。文丁。文章。文教。文才。文电。文定。文斗。文牍。文卷。文法。文房。行文。韵文。美文 赏文 ...

“文”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答:文是简繁同体,文的繁体字就是:文 一、文的释义: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英~。2、文章:散~。议论~。3、文言:半~半白。4、指文科:~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职。~武双全。二、组词:课文 作文 文本 语文 文化 文明 文件 文艺 ...

“文”这个字在古代怎么写?
答:按照字面意思,广义上来讲“文”字没有繁体字。但是在隶书之前的篆书、金文和甲骨文等文字是这样的:狭义上来讲,“文”字的甲骨文、篆书是不同于现在的“文”的;篆书之后的“文”字现在最后一笔的捺,古代又有长点反捺的写法。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

什么文组词
答:人文 rén wén 斯文 sī wén 正文 zhèng wén 中文 zhōng wén 檄文 xí wén 古文 gǔ wén 梵文 fàn wén 骈文 pián wén 属文 zhǔ wén 语文 yǔ wén 鸿文 hóng wén 博文 bó wén 散文 sǎn wén 铭文 míng wén 篆文 zhuàn wén 行文 xíng wén 具文 jù wén 籀...

文是什么?
答:文,wen,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