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来源,意思 成语有几种来源?

作者&投稿:仇由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
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
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二、来源于历史故事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归赵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三、来源于古书成句
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例如:
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四、来源于群众口语
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 :“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汉书·王嘉传》 :“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查看全部6个回答
看图猜成语_看图猜成语成语红包版下载

看图猜成语成语填空闯关领红包,玩法简单,快速上手,快来挑战答题领奖品吧看图猜成语
高密市飞桐网络科技..广告
成语词典爱图书-京东陪伴你阅读!
关注成语的人也在看
成语词典全品类图书,精选高人气名人举荐好书,上-京东愉悦购物,乐享读书!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给我一个成语来源的意思
2叶公好龙 春秋的时候,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真龙说:“难得有人这么喜欢龙,我得去他家里拜访拜访呀!”真龙就从天上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完,就连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龙嘛!害我还飞来拜访他!” 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爱好某样事物,其实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欢!
10 浏览126
成语的来源..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 (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现在举几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 (B)满城风雨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C)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C)更上一层楼成语不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语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诗句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原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这个成语,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 成语在来源浅探 \'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 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 (7)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如:《战国策·楚策》说:\'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曹丕《典论·论文》说:\'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当\'或\'当做\'。)《史记·白起王剪传》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实则有些来自谚语或俗语的成语,在古书上,也还有并不一定标明是\'里语\'\'鄙语\'的。 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18 浏览15922018-03-30
20个成语解释及由来
检举(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盘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七)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八)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版版(板板)六十四:比喻呆板、固执,不知变通。
板上钉:比喻事情已定,不能改变。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还了自己,自食其果。
半瓶(子)醋: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技术只略知一二。
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比一时,此一时:表示情况已与过去不相同。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闭塞眼睛抓麻雀: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毕其功于一役:形容急于求成。
冰糖煮黄连——同甘共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应付办法。
病急乱投医: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乱想办法。
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不到黄河不死心:比喻不大目的不罢休。也比喻到了五路可走的境地仍不死心。
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不分青红皂白: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不敢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不费吹灰之力:形容做是很容易,不费什么力气 。
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经历一件事,就不能增长对那坚实的见识。
不可同日而语: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不要再一个树上吊死: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
不知天高地厚:形容骄狂无知。
不知者不罪:因事前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罪。
拆东墙补西墙:比喻勉强应付。也比喻临时救急,不是根本办法。
长江后浪推前浪:比喻事物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物代替旧人旧事物。
唱白脸:扮演反面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刻薄的态度。
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反的行动,或有意搞垮对方。
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却不去行动。
唱空城计:比语言使自己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也比喻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分不在。也可形容肚子饿。
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
炒鱿鱼:比喻被解雇,撤职。
陈芝麻烂谷子:比喻陈旧的无关紧要的话或事物。
撑场面:指维护表面的排场,维护体面。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砸。
秤砣虽小压千斤: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很起作用。
吃一堑【qian4】,长一智:用于经过失败取得教训的场合。
吃错药:比喻说话办事有违常理。
吃小灶:比喻享受特殊待遇。
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也指行动出乎意料。
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年轻人思想上没有框框,敢作敢为,勇敢大胆。
穿小鞋:比喻暗中报复人,刁难人。
船到江心补漏迟: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闯红灯:比喻超越现有的规则办事。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路走不通,还可以走另一条路。不把自己局限于某一目标。
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妨碍了。

打官腔:指说官场上的辞令、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
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无须回避,公开说明。
打破沙(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打水漂:比喻白白投入却没有收获。
打退堂鼓:比喻办事中途退缩。
打预防针:比喻提前打招呼,做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打圆场:调解纠纷,缓和矛盾。
大树底下好乘凉:比喻有所依托,事情就好办。
大水冲了龙王庙:比喻本是一家人,因不相识而发生冲突争端。
大气候:比喻出现在大范围内的某种政治、经济形势或思潮。
大象的鼻子——能屈能伸。
打肿脸充胖子:比喻宁可付出代价而硬充作了不起。
单丝不成线:比喻个人力量单薄,难把事情办成。
独木难成林:比喻个人力量单薄,难把事情办成。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是佛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比喻按实际情况办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站在正义方面,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反之亦然。
吊胃口:有好吃的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某种欲望或兴趣。
丁是丁,卯是卯:形容对事认真,毫不含糊。
钉(丁)是钉 ,卯是卯:形容对事认真,毫不含糊。
定心丸:能使情绪、思想安定下来的言论或行动。
东方不亮西方亮:表示尚有选择的余地。
东隅已逝,桑榆已晚:早年的时光流逝,如果珍惜时光,发奋图强,晚年并不晚。
豆腐渣工程:形容质量低劣的建筑工程。
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二一添作五:借指双方平分。

防患于未然:灾害或事故未发生之前就采取防范措施。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放长线钓大鱼:比喻做事从长远打算,虽不能立即收效,但将来能得到更大的好处。
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风马牛不相及:本指齐楚相距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形容惊慌疑惧。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指幸运事不会连续来,祸事却会接踵而至。
覆巢无完卵:比喻灭门之火,无一幸免。又比喻整体毁灭,个体也不能幸存。

赶鸭子上架:比喻强迫别人做能力达不到的事。
高姿态:指对别人宽容、谅解。
割(杀)鸡焉用宰牛刀:比喻办小事情不用花大力气。
胳膊拧【ning3】(扭)不过大腿:比喻弱小的敌不过强大的。
胳膊肘往(朝〔外拐:比喻不向着自家人而向着外人。
恭敬不如从命:客套话。多用在别人对自己客气,虽不敢当,但不好违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比喻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很重要。
挂羊头,卖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作招牌,实际兜售劣质的货色。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正)冠:瓜田李下是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就会成功。
滚雪球:比喻事物在原来的基础上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过电影:形容对过去的事情一幕幕回顾。
过干瘾:形容个人的欲望表面上接触了,但实际上没有得到满足。
过五关,斩六将:比喻英勇无比。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好了伤疤忘了痛:比喻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就忘了过去的苦日子。
耗子啃书本——咬文嚼字。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恨铁不成钢:比喻对人要求严格,希望他变得更好。
横挑鼻子竖挑眼:比喻百般挑剔。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为和平。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自恃某一外部条件优越而不思主观努力,用于批评一种因循守旧的思想。
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虎画皮难画骨: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其内心却很难。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比喻态度强硬、要求强烈的单位或下属能得到更多的照顾。

机不可失,失(时)不再来:指时机难得,必须抓紧。
鸡蛋里挑骨头:比喻故意挑剔。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那人对付别人的方法反过来对付那人。
疾风知劲草: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最坚强。
吉人自有天相:好人自有上天保佑(遭遇危险活困难时的安慰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给别人。
兼听则明,偏听则按:听取各方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否则就会造成错的判断。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喻抓住了次要的东西,而放弃了主要的东西。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揭盖子:比喻揭开矛盾或问题。
解扣子:比喻揭开思想疙瘩。
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谁惹出的麻烦,还得谁去解决。
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喻所处的环境便利或条件优越而先得到利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客观环境对人影响很大。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比喻外表很华美,里面却一团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志坚决,能克服一切困难。
井水不犯河水: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旧瓶装新酒:比喻用旧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
九牛二虎之力:比喻很大的力气。
拒人以千里之外:形容态度傲慢,坚决地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比喻一言为定,决不翻悔。
君子之交淡如水: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侃大山:吹牛、说笑话,没有目的的聊天。
快刀斩乱麻:比喻做事果断,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很快解决复杂的问题。
可望而不可即: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教语。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解脱。也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来而不往非礼也: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行动做出回应。
烂摊子:比喻秩序混乱,不易收拾整顿的局面或单位。
烂船也有三斤铁:比喻不好的东西也有可利用的,不可小看的成分。
捞稻草:比喻在绝望中作徒劳无益的挣扎。也比喻趁机捞到好处。
捞世界:指外出闯荡。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比喻害人的东西,大家一致痛恨。
雷声大,雨点小: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
临时抱佛脚:原意为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临渴掘井之意。后指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促张罗。
临阵磨枪: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比喻世界很复杂,什么稀奇古怪的人和事都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u4】:经常运动着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留尾巴:比喻做事做得不彻底,还留有问题。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比喻只要基础和根本还在,暂时遭受挫折和损失无伤大体。
露【lou4】馅儿:比喻暴露了不愿让人知道的事。
乱点鸳鸯谱:形容瞎指挥,胡乱凑合。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喻一方有情,另一方无意(多指男女恋爱)

马后炮:象棋术语。比喻不及时的举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满招损,谦受益: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会带来益处。
冒天下之大不韪【wei3】:不顾舆论的谴责而去干坏事。大不韪:最大的不是。
没辙儿:比喻没办法,无可奈何。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假象迷惑对方已达到目的。
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
磨刀不误砍柴工:比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磨洋工:泛指工作懒散拖沓。
磨工夫:耗费时间。
谋事在天,成事在人:自己经尽力,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子汉大丈夫不轻易掉泪。
泥菩萨过江(河)——自身难保:连自己也保不住,更谈不上帮助别人。
宁【ning4】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安。

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或专做跑腿、服务性的工作;或其次要作用,充当配角。
赔了夫人又折兵:想占便宜,却受到双重损失。
捧着金饭碗要饭:比喻拥有良好的客观条件却不能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生存。
泼冷水:比喻挫伤别人的热情或兴致。
破罐子破摔:喻有了缺点、错误,不加改正,任其自流,甚至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破天荒: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祸。
千里送鹅毛:比喻礼物虽轻,却含有深厚的情谊。
前怕狼后怕虎:形容顾虑重重,畏缩不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一个极小的部分就影响到全局。
墙倒众人推:比喻一个人在失势或受挫折的时候,周围的人趁机嘲讽、打击他。
墙内开花墙外香:比喻有的人才在本地或本单位不吃香,而在单位外吃香的不正常现象。也引申为其他事物在出产地步入在外地受欢迎。
敲门砖:比喻骗取名利的初步工具。
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庆父不死,鲁难不已: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茕茕【qiong2】孑【jie2】立,形影相吊:无依无靠,很孤单。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它的未来。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太出名了就会招来麻烦;也指人为了保住名位而变得保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思考。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某个部门或圈子里,必须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不能率性而为。有时表示自己陷入被动局面时的无奈。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比喻人和事的永恒、伟大。
如入无人之境:比喻打仗节节胜利,没有遇到抵抗。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能因此得到好处。
山不转水转:比喻情况总在变化,一时不顺利也不必懊恼和悲观。
上台阶:比喻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比喻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名声常常可能远远大于实际。表示自谦。
三十六计(策),走为上计(策):事情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三家村:指偏僻的小山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喻没有恒心,经常中断。
三下五除二:形容做事及动作敏捷利索。
三月不知肉味: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而忘记了其他事情。也形容几个月没吃肉。
杀回马枪:回过头来给追击者以突然袭击。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比喻局势将要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插针)之地:形容极其贫困。
神龙见首不见尾:原是谈论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就不见了;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定。
身在曹营心在汉:
生米煮成熟饭: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不能再改变。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了胜利。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稍微差一点,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识时务者为俊杰: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才能成为出色的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指培养人才不易。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个人的言行总是在众人的监视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用老眼光看他。
事实胜于雄辨:
树倒猕猴散:靠山一倒,随从就一哄而散。
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至清则无鱼:表示对人或物不要要求太高。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
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二、来源于历史故事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归赵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三、来源于古书成句
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例如:
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四、来源于群众口语
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 :“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汉书·王嘉传》 :“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
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二、来源于历史故事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归赵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三、来源于古书成句
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例如:
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四、来源于群众口语
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 :“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汉书·王嘉传》 :“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车【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 【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 【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 【秣马厉兵】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 【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 【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 【马革里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20个成语解释及由来~

检举(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盘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七)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八)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九)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十)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十二)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十六)东施效颦

【典故】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十七)卧薪尝胆

【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出处】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

【释读】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十八)夜郎自大

【典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释读】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十九)愚公移山
隐隐约约
〖解释〗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只见山坡旁隐隐约约,倒象撺出一箭,直向大虫面上射去。”
花明柳媚
〖解释〗形容春天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
〖出处〗《儒林外史》第一回:“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年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
采纳哦!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
(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现在举几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
(B)满城风雨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C)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C)更上一层楼成语不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语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诗句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原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这个成语,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
成语在来源浅探
\'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
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
(7)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如:《战国策·楚策》说:\'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曹丕《典论·论文》说:\'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当\'或\'当做\'。)《史记·白起王剪传》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实则有些来自谚语或俗语的成语,在古书上,也还有并不一定标明是\'里语\'\'鄙语\'的。
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相当益彰 此成语的来源及其意思
答:楼主应当叫相得益彰吧?相得益彰:发音 xiāng dé yì zhāng 释义 相行: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乌鸟私情什么意思
答: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侍奉尊亲的孝心 。举例:臣已离家日久,老母现在抱病垂危,望陛下赐臣还乡,少遂乌鸟私情。【成语意思】: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用法分析】:乌鸟私情作宾语、定语;指侍奉尊亲的孝心。【成语来源】:晋·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

duang什么意思 duang的由来
答:“duang”是一个拟声词。由来: “duang”来源于成龙拍摄的一则洗发水广告的拟声词,2004年成龙代言某洗发水,这则广告被工商部“打假”,而后被网友挖出来恶搞。其中的一句“Duang”更在一夜之间成了热门词语。之后,大量网友跑去成龙最新一条微博下留言,微博评论瞬间被“Duang Duang ”刷屏。

鱼水相欢是什么意思
答:鱼水相欢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夫妻或情侣之间相互关爱、和谐相处,形容夫妻间的幸福和美满。以下是详细解释:1.成语的来源和含义:鱼水相欢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是“鱼之相矜也,鱼之相欢也”。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夫妻之间像鱼儿在水中相互矜持和欢乐一样,彼此亲密、和谐相处,互相关爱。鱼是水中...

英文名字Desmond的来源和含义是什么啊?
答:Desmond(德斯蒙德、戴斯蒙德)来源于塞尔维亚语、斯拉夫语。寓意着随遇而安,有修养,但身体欠佳。追求漂亮的衣服,房子,家具和环境。有同情心。能给别人很好的建议。例句:Indianapolis investigators thought they had nabbed Desmond Turner in an early morning raid,but he escaped。印第安那州波利斯...

网络用语ntlm是什么意思?
答:网络用语CNM是骂人的意思。表达了发出者对别人的愤怒。ntr ntr的来源和意思寝取日语寝取られ(Netorare)的罗马音 提桶进厂 提桶进厂的来源和意思该词来源于2020年6月份走红于网络的“提桶进厂“无情哈拉少 无情哈拉少的来源和意思无情哈拉少表达的意思是太好了!太赞了!网络语言是指从网络中产生...

Jag älskar dig 是什么意思?这是什么语言?
答:瑞典语,我爱你的意思。语法:基本意思是“爱恋,热爱,喜欢”,指某人特别喜爱某人、某物或做某件事情。Den grundläggande meningen är "kärlek, kärlek", det betyder att någon speciellt gillar någon, något eller något.Det kan ...

语言文字的由来
答:据查,“普通话”一语最早是朱文熊提到的。他认为汉语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国文”(文言),一类是“普通话”(他下的定义是“各省通行之话”),还有一类是“俗语”(方言)“国语”的来源是一种“就国音而发”的“近文之雅语”。这种‘国语’又是用汉字写的,而且写它的大多是熟悉文言的知识分子...

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解释
答:1.成语来源和含义:茅塞顿开这个成语出自《诗经·秦风·无衣》:“茅茨(méi cí)寓居,薄言采(cǎi)蘩(fán),茅茨寓居,薄言报怨。茅茨寓居,何用不开?”其中的“何用不开”意为什么不敞开心扉,拨除疑虑。茅塞顿开即指心中的疑虑被移开,豁然明白,领悟到事情的真相或道理。2.茅塞顿开与...

网络语 二十三是 什么意思
答:二十三实际上是233,即非常好笑的意思。233是一个网络用语,来源于猫扑表情第233号,是一张捶地大笑的表情,因此不少网友就喜爱在贴吧和论坛发帖的时候加上一句233,用来表示哈哈大笑的意思。同时“233”有时会演变为2333或者更多3跟在后边表示自己笑得很猖狂~多个3还可表示笑声持久,用来显示讽刺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