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评价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远征? 太平天国中 怎样看待翼王石达开的负气出走?

作者&投稿:严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究竟是“远征”还是“出走”

  对于石达开率领大军离开天京一事,在太平天国文书中称为“远征”,但是近年来诸家著作中则多称为“出走”。用词的差别绝非小事,因为词义有褒贬之分。通过用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某一历史事件的态度和看法。“远征”是正大光明的事,应是褒义,“出走”则是悄悄做事,不敢公开,即或不算贬义,至少不算褒义。“远征”的用法,古已有之,不必解释。“出走”一词,《辞海》不收,显然是近代才产生的新词。《现代汉语辞典》解释说,“出走,被环境逼迫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而石达开率军离开天京,事实上不是不声张地“出走”,而是大张旗鼓的“远征”。据清朝地方官府的探报说,石达开是由天京南门出城的,出城后还在城南雨花台“讲道三天”,然后经过安徽铜陵,大举渡江,进入安庆。沿途张贴布告,把自己的行动遍告全国军民,这绝不是“不声张”,而是大事声张,试问怎能叫做“出走”?石达开这一行动究竟应该称为“出走”还是称为“远征”,我们且看看太平天国方面对此是怎么说的?

  自从石达开远征之后,直到天京陷落之时,太平天国官方对于此事一直称为翼王远征。例如《李秀成自述》中说,“翼王回京,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悦,主有不乐之心,专用安福两王。。。。。。押制翼王,是以翼王与安福尔王结怨,被忌押制出京,今而远征未肯回者,因此之由也。”《洪仁矸自述》中说,“翼王见大局如此不满意,乃决意离京远征,一去不回,彼在四川作战,得获胜利,亦占得数地,卒之,他被四川总督骆秉章所部擒获。”洪秀全自己在诏书中从未正面提起石达开远征一事,这是他有难言之隐,有意回避。但是,在官方每年颁布的历书中都列有石达开的衔名,以及朝天朝主图仍有石达开的座次看来,洪秀全仍然承认石达开的地位与职务,这就是说,石达开的一切行动,太平天国中央政府是认帐的,至少是默认的。既然如此,石达开先后转战九省,长驱万里,这不是远征又是什么?如果认为石达开是“不声张地”“出走”,那么,按照太平天国的说法,就是“三更”,就是“反草变妖”。应该“过云中雪”,斩首不留的。尽管洪秀全当时无力出师讨饭,至少可以加以贬斥,可以口诛笔伐,但是一向坚持“只有臣错无君错”的专制帝王洪秀全,却不敢有一言指斥石达开。既然石达开的对立面洪秀全本人都不说石达开是“三更”,我们又有什么利诱一定要说石达开是“不声张地”“出走”呢?笔者认为,为了符合历史事实,不应称“出走”,应该称为“远征”。

  (二)石达开的远征并非意气用事

  不少同志在评论石达开远征一事的时候,都是采取“各打四十大板”的办法,认为洪秀全的错误是“用亲不用贤”,石达开的错误是“意气用事”。也就是说,造成这一悲剧,双方都有责任。

  石达开的远征果然是“意气用事”么?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天京内讧的整个过程中,石达开的态度与行动都是无可非议的。内讧爆发之前,他毫不知情。内讧爆发之后,他奋不顾身地赶到天京制止屠杀。由于洪,韦不许他进行干预,并要对他下手,他才决心逃出天京,然后组织力量回来制止屠杀。兴师靖难治时,他虽然为了顾全大局,只要求韦昌辉之头,不要求洪秀全之头,但是他所施的压力是直接加到洪秀全头上的。布列治门《太平天国东北两王内讧纪实》一文中说:“石达开急行集合忠实的部队,及既得有足用及可靠的兵力,即上奏天王,要求韦昌辉之头。同时致以恫吓,谓如不得气头,即班师回京攻灭天京。”这样的恐吓,完全是正义的,无可非议。因为当时天京的大屠杀再不停止,太平天国就会立即覆灭,不会再拖八个年头。天京城外的敌人看到城里的火光,见到成千上万的尸体由观音门漂流出江,无不兴高采烈,随时准备进城办理接收。石达开的义师回到天京,才打破了敌人的好梦。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一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即石达开以他果断的正义行动,从覆亡的边缘挽救了太平天国。

  如果不是石达开大兴问罪之师,洪秀全是不肯杀韦昌辉的。麦高文在《太平天国东王北王内讧详细记》一文中说,石达开起兵之后“即要求杀北王韦昌辉及其党羽。最初,其要求未蒙答应(就是说洪秀全不肯),韦昌辉犹欲负隅顽抗。。。。。。但未几,洪秀全见全体军心皆归附翼王,不得不屈从其主张。”天京内讧的阵线分明,洪韦是一党,洪秀全利用韦昌辉为工具,袭杀杨秀清,屠杀所谓“杨党”。石达开正是为了顾全大局,挽救革命事业,才不顾个人安危跑回来制止屠杀的。如果他只身回京可以解决问题,那又何必兴师动众,他第一次回京正是这样打算的。可惜空口说话,不起作用,他只好逃出天京去组织力量。这一来,得罪了洪,韦。他本人虽然脱险,结果全家被杀。如果他意气用事,那么在率领靖难大军进入天京时,就会大杀洪韦党羽以泄私愤。当时,他完全有力量杀洪而代之。可是大敌当前,怎能自相残杀!在韦已伏诛,大军进入天京之后,他力争和洪秀全取得谅解,稳定大局,医治大屠杀所造成的严重创伤。这真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可以说是先国家之急而忘私仇。石达开大军进城,鸡犬不惊,并无任何私人报复的举动,连韦昌辉之父都受到保护。因此,“翼王回京,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悦。”我们不要忘记,石达开当时不过是个二十五岁的青年。他能这样顾全大局,不记私仇,确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我们怎么能还把“意气用事”的帽子加到他的头上?

  为了共济时艰,挽救革命事业,石达开能够把全家被杀的大仇置之度外,和洪秀全继续共事,委曲求全。如果洪秀全也能够顾全大局,从此重用石达开,则正如罗尔纲先生所说,“这就是说明太平天国经过了杨韦内讧,当然是受了大损失的,但这一件大损失,在石达开归来执政后,是可以弥补起来的,太平天国的前途还是有发展的。”但是在石达开执政的半年中,洪秀全重用一窍不通的安福两王,处处压制石达开,逐步夺石达开的权。而且策划杀害石达开。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石达开真的意气用事,再次爆发内讧,是完全可能的。为了顾全大局,石达开不此之图,最后决心离京远征,这就绝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的结果。石达开不愧是一个公而忘私的人,他是不会做任何不利于革命事,不利于洪秀全个人的事情的。这一点,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委曲”是不是可以“求全”

  罗尔纲先生对石达开的远征是表示惋惜的,他认为石达开应该尽量委曲求全:“石达开在天平天国处于这样一种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他对洪仁发,洪仁达的挟制,应该要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以求得内部的团结,对洪秀全的猜忌,应该要用忠贞的行动,以消释洪秀全的疑忌。后来忠王李秀成也给洪仁发等欺压,也给洪秀全猜忌,李秀成对付洪姓只是委曲求全,忍辱负重,虽然得不到团结的结果,但洪姓也没有再进一步杀害他。”笔者认为,如果“委曲”而能“求全”,我们当然十分赞成。遗憾的是,“委曲”不一定能够“求全”。理由如下:

  一 拿石达开与李秀成相比较,李秀成有求全的可能,而石达开绝无这种可能。李秀成是后起的人物,威望远远不如石达开,只要他俯首听命,洪李双方相安是可能的。石达开则不同,他是首义诸王之一,不管他如何努力,双方勉强相安的可能性都是不存在的。广西首义六王,西南两王死于进军途中,东北两王死于内讧,还活着的只有洪秀全与石达开两人。在洪秀全心目中,有资格和有条件和他争夺宝座的,就只有年青有为的石达开。而且,石达开知道他发动内讧袭杀杨秀清而夺取实权的全部秘密,石达开和他之间有杀害全家的大仇。石达开不是一个喂喂诺诺的驯顺工具,而是一个桀骜不逊的人物,曾经扬言要起兵“攻灭天京”。更危险的是,石达开文武全才,得到全体军民的拥护。这样的人不除,他怎能安枕?以上所说的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洪秀全的猜忌就是在这些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石达开如何努力委曲求全,都无法消除洪秀全等猜忌。石达开态度强硬,固然会引起猜忌,石达开处处忍让,也同样会引起猜忌,洪秀全会认为这是伪装,这是斗争策略。总而言之只要石达开活着,猜忌就无法消除,要想消除猜忌,石达开只好自杀。委曲求全,谈何容易?

  二 委曲而“求”来之“全”并非完全一样,而有各种不同的内容。如果求来的只是苟且偷安之“全”,对革命事业不利,我们是不赞成的。历史事实证明,李秀成事事委曲求全,并没有给革命事业带来多大好处。在李秀成大军即将攻下上海的关键时刻,洪秀全不予支持,勒令退回救天京,结果坐失战机,带来无穷的后患。李鸿章的淮军就是以上海为根据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后来洪秀全心血来潮,逼李秀成率领大军冒雪“扫北”。李秀成明知形势不利,不敢力争,只好委曲求全,奉命而行,结果士兵冻馁而死者居半,大大地损失了有生力量。最后,在天京被围几将断粮的紧急关头,李秀成提出一个完全正确的“让城别走”的战略,准备把主力拉到帝国主义势力所不及的地区,徐图发展,等到力量恢复,然后卷土重来,洪秀全拒不接受,李秀成只好委曲求全,困守天京,陪他同归于尽。这难道不是事实?即或石达开真能像李秀成那样委曲求全,而历史又出现了奇奇迹----洪秀全的性格突然改变,变得心胸宽大,对石达开不再疑忌;石达开的性格也突然改变,变得十分驯顺,对洪秀全事事服从----事情的发展也不见得会对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有利。有的同志在读到太平天国晚期历史时,掩卷叹息,认为李秀成应从大局出发,敢于违抗洪秀全的乱命,执行正确的策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古有明训,有何不可?看来,李秀成过分委曲求全似乎并不符合革命的利益。虽说“春秋责备贤者”,我们如果一方面责备李秀成过于委曲求全,一方面又责备石达开不能委曲求全,纵然石,李无言,我们又将何以自圆其说?

  委曲而求苟且偷安之“全”,已不可得,欲求革命利益之“全”,更不可能。因此,石达开委曲求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四)远征是石达开当时唯一可走的道路

  我们要评价石达开远征一事的是非,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两害则取其轻,两利则取其重。如果当时还有更好的道路可走,远征就是错误的,如果当时的确没有更好的道路可走,远征就是正确的。正如一个人负了重伤,如果可以不截肢,则截肢是错误;如果不截肢就要死人,则截肢而挽救生命就是正确的。

  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当时局势,就会发现,摆在石达开面前的只有五条道路,此外就再没什么第六条道路。这五条道路是:一,委曲求全,二,束手待毙,三,叛变投敌,四,取而代之,五,率军远征。委曲求全这一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前面已经分析。取而代之和叛变投敌,是石达开宁死也不肯为的,这里不用再说。以下只分析其余两条道路。

  束手待毙之说,绝非危言耸听。石达开如果不走,早迟必被洪秀全所杀。新本《石达开自述》中说,“洪秀全把韦昌辉杀了,又疑心达开,有一并谋害之意”。罗尔纲的《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考》中说,“石达开见洪秀全对自己的猜忌越来越重,碳害怕被洪秀全杀死,就逃出天京”。这种估计都是有根据的。天京内讧,洪,韦站在一起,而石达开则是站在杨秀清一边的。洪,石之间本来就是对立的。石达开兴师问罪,洪秀全迫于形势,才杀韦顺石,石入京主政,不出于洪之任命而出于“合朝同举”,自非洪所能容忍。总之,洪,石难以并存,石既不愿意杀洪,早迟将为洪所杀,这一点,洪石双方都是了然于心的。石达开既走之后,洪秀全在全体
  军民都同情石达开的巨大压力之下,铸“义王”金牌送给石达开,请他回京,那只是一种姿态,是想捞回一点政治资本的策略,骗不了人。石达开不走,一定被杀无疑。我们全都承认,石达开是被逼走的。所谓“逼”也者,非死即走耳!否则又何能称之为“逼”?愚忠而死,于国何补?于民何益?我们既然不提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道德,就没有理由苟责不死而走的石达开。石达开并非怕死的人,他最后“临刑之际,神色怡然”就能充分说明问题。但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我们就不应该劝他束手待毙。

  道路一共只有五条,排除了以上的四条,就只剩下率军远征的一条路。比较而言,上策是没有的,远征是中策,其他四条路只是下策或者无策。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们就没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反对石达开走远征的道路。

  (五)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以成败论英雄,连封建社会的史家也觉可耻,何况我们!我们研究历史,应该寻求真正的客观规律,探索历史的必然。不能为一些偶然的现象所蒙蔽。如果某一个人物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失败了,我们就说,此人既然失败,则他过去的所作所为必然是错误的。某一人物由于偶然的原因成功了,我们就说,此人既然成功,则他过去的所作所为必然是正确的。这仅是太公式化,而且有趋炎附势之嫌。不错,石达开最后是失败了,但是,大渡河覆军的原因包括了极大的偶然因素在内,这就是大渡河多年不遇的提起涨水。当时,如果石达开的大军渡过了大渡河,袭取成都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袭取了成都,石达开受人指责的流寇路线就可以宣告结束,因为他想在四川建立永久性根据地的打算是中外皆知的。在长江下游打得难解难分的情况下,石达开的力量在西南内地坐大是可能的。

  多年来,流寇路线一直是石达开被人指摘的重点之一。其实,历史上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队伍总是流过一段时间的。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之前,也流过两年之久。石达开一心想取四川为根据地,在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之前,自然不免流来流去。大渡河覆军之时,他事实上已经结束了流寇路线,一心想袭取成都为根据地。可惜功败垂成,无法再拿事实来证明他并不是想一辈子当流寇的。

  多年来,“官制礼文多所更改”也是石达开被人指摘的重点之一。有些同志认为,石达开远征之后,对于“官制礼文”改得不少,就有背叛太平天国之嫌。如果不凭印象而凭数据来分析问题,我们就会发现,石达开远征之后,洪秀全对官制礼文改得更多,滥封两千七百多王,这是谁干的事?庚申十年以前参加革命的,无人不官,无人不爵,造成一大批封建特权阶层,这又是谁干的事?石达开远征之后所改的官制礼文不过数十条,而洪秀全所改官制礼文有两三百条之多。制度是为人服务的,石达开既已远征,对于某些不大适用的“官制礼文”加以适当的更改,又有什么不对。

  多年来,人们每每指责石达开用兵不慎,误入绝地。这是不明真实情况所造成的误会。紫打地原非绝地,大渡河亦非不可逾越的天堑。石达开的先行部队赖裕新所部数万人在未涨水的时候,三四天就全部渡过了河。石达开部在紫打地的覆败,实在是遭受洪水突然袭击所造成的。骆秉章的奏报就足够说明问题“乃石逆于三月二十七日甫抵河干,是夜大雨滂沱,次日河水陡涨十余丈,波涛汹涌,并松林小河亦成巨浸,询之土人,向来三四月间,从未见此盛涨。。。。。。该逆就擒之后,水势乃复稍落,众目共睹,无不传以为异。”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对于洪水的突然袭击还是难以预料,而遭受很大的损失,那又怎能苟责一百多年前的石达开对于提起涨水没有先见之明?

论石达开远征七题(作者史式,篇幅所限,只选录四段,其余参见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b568f4a2351526afcaefd0a6.html)

长期以来,我们对石达开不能做出比较公允的评价,主要原因有二:

一 是受封建意识的影响,认为洪秀全是君,石达开是臣,即使双方有错,也不能各打四十大板,只好指责石达开。对他虽然同情仍不免加以指责,而在指责之中又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同情。

二 是受到不明真相得限制。如果对历史事实没有考查清楚,而是人云亦云,以并不真实的证据来指责石达开,必然有失公允。我们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没有尽到一个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责任。

对于第一个原因,比较好办,只要观念有所转变,就能够解决问题,这里姑且不论。困难在于第二个原因,即某些历史真相不明。我们要想一窥庐山真面,需要下一番考查史实的功夫。笔者愿在这一方面做一点抛砖引玉的工作,把自己已经考查清楚的问题扼要提出,用供参考。以下要谈的,一共有七件事。

一 石达开离京时并未带走大队人马

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一个很大的误会。许多史学著作都把石达开1857年5月底离京时带走的队伍人数夸大了,有的说是20万人,有的说是十余万人,有的不说具体数字,只说大队人马。这样一来,大家就认为石达开拉走大队人马,大闹分裂,有意拆太平天国的台,因而纷纷指责,说得义正词严,头头是道,振振有辞。

其实史实并不如此,我们大都上了李秀成的当。李秀成在《自述》中说:“那时朝中无将,国内无人,翼王将天朝之兵尽行带去。”又在《天朝十误》中说:“误因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疑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这样夸大的记载原不可信,试想:石达开离开天京得到洪秀全的批准,是私自走的,岂能“将天朝之兵尽行带去”?可惜不少同志过分相信《李秀成自述》,加深究,引为确据,连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中也说:“1857年6月,(石达开)约集将士十余万人往安庆,与太平军分裂,自成一军。”

李秀成为什么如此夸大?是不是为了表自己的力撑大局之功,我们暂不探讨。重要的问题是查清石达开离京所带走的确实人数。根据清庭档案中的何桂清奏折中说:

“传闻本月十一日(指咸丰七年五月十一日即公元1857牢6月2日),伪翼王石达开已由铜井渡江逃往江北,洪逆令蒙贼禾贼追之。”

这里记载石达开渡江的时间与地点均不误,但未说人数。但从石达开只在一个小镇铜井渡江,而且一天之内就渡完了的情况看来,人数显然不多。

7天之后,即1857年6月9日,石达开率领军到达安微无为州,清方福济,郑士魁等的奏折中说:

“兹据无为州在籍教谕征焕等禀称:五月十八日(即1857年6月9日)石逆由金陵带其党与数千,道经该州前往上游,到处张贴伪示,传谕各贼。察其词意,因洪逆疑忌过甚,惧害脱逃。”

此奏折原件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中所说的“伪示”即右达开的《五言告示》也在多处发现,有案可查,绝非虚构。因此,我们就可以说,石达开离京时带定的人数不过数千人,因为清方官员对于太平军人数一般只会多报,不会少报。既然石达开到达无力州时全军不过数千人,其离京时人数自然更少----盖沿途皆有拥护石达开的队伍加入也。

其实,石达开离京时带走了多少入,是不难推算的。1856年秋天京内江,自相残杀,共杀二万余人,城里的守军已经少得可怜。石达开带了四万靖难之师回到天京,才稳定了局势。为了争取军事上的主动地位,他陆续派出了不少队伍进驻天京周围的各据点,例如只对句容一地就派了数千人。 留在身边的队伍是很有限的。他离京时并无远征不返的决定,只是想移驻安庆督师作战,所以不仅没有拉走别人的队伍,连自己带来的四万靖难之师也没有拉动。他随身带走的,只不过是警卫队伍数千人而已。有的史料记载:在他到达安庆之后,他派驻句容的队伍因受别的队伍排挤,才千里迢迢往安庆去投奔他。当时天京城里的守军全部不足万人,说石达开拉走了二十万或十余万人,不知兵从何来?查明这一史实绝非难事,不过我们过去忽略了而已。

二 石达开远征是太平军民主意识的产物

有些同志在别的问题上是很有群众观点的,但在评论石达开远征一事之时,却只见英雄,不见群众,群众观点一下子就丢光了。石达开初离天京时随身只带了数千人,但在安庆停留三个月以后,陆续前来投奔他的“官员兄弟约有五,七万人”(《陈凤曹上六安州总制陈敬禀》)。试想,这“五,七万人”都是长了脑袋的,石达开私自出京,“誓去不回”,从有封建意识的人看来,应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大家避之犹恐不及,怎么会千里迢迢前来投奔他。即使石达开要闹分裂,要拆洪秀全的台,没有人跟随他,他也闹不成。我们如果只责备石达开一个人闹分裂,而看不到“五,七万人”的意志,看不到“五,七万人”的选择,那就几乎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群众观点。

洪秀全发动天京内讧,自毁长城,使得太平天国几乎覆灭。石达开兴师靖难,力挽狂澜,才把太平天国从覆亡的边缘上挽救过来。这一无可否认的事实,为当时太平天国广大军民所共见。所以石达开在回京辅政之时,天京全城欢声雷动,军民共上尊号,称石达开为“义王”。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这是一件不可忽略的大事,即“共上义王尊号”一事表现了太平天国广大军民的民主意识----群众选择领袖,群众拥护领袖的民主意识,值得大书特书。

太平天国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成功所建立德政权只能是封建政权,只能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封建专制政权,无民主可言。加之太平天国是政教合一的政权,一直使用国家权力传布宗教,叫广大军民只信天不信人,生死祸福均由天父上帝作主,大家不必操心,因此民主意识更无从产生。如果革命事业发展顺利,没有碰上风雨飘摇的局面,广大军民可能不会多用脑筋,一切听命上帝。可是天京内讧以后,产生信仰危机。广大军民被迫进行思考,既然天父上帝不可靠,就应该跟随一个比较可靠得领袖才有出路。有了思考,才有选择,这是时势逼迫大家产生了民主意识,在洪,石两人之间,大家自然会选择石而抛弃洪。在天京军民欢声雷动共上义王尊号之时,洪秀全不免心惊胆战,觉得自己的宝座已经摇摇欲坠。石达开的威望愈高,他的猜忌愈甚,这是不言而喻的。

到了洪秀全猜忌日深,“疑多将图害”的时候,石达开一方不可能不考虑对策,从实力的对比来说,洪秀全处于劣势,完全不能和石达开相比,石达开要取而代之并非难事。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再度内讧,威胁国脉民命,为石达开所不取。当石达开的亲信张遂谋提出“废天王于深宫,诛诸洪于朝列”,“请旨上帝,南面称制”的建议时,却为石达开所谢绝。既然不愿取而代之,退而求其次,也可以用离京出征的办法来回避内讧。我们可以设想,张遂谋正是推动石达开离京出征的第一人,也可以说是广大军民劝说石达开离京出征的代表人物。离京出征一事,从一开始就不是石达开个人的想法,而是由他的亲信,他的部下,以至天国广大军民选择领袖争取出路的民主意识所促成的。

如果这件事完全由他个人决定,那他就会千方百计召回自己带来的四万靖难之师,而且还会争取许多友军同行。但是历史事实并非如此。他渡江北上时,只带了随身警卫队伍数千人。在沿途张贴表明心迹的《五言告示》中,还谆谆劝告天国军民“依然守本份,照旧建功名”,并没有鼓动大家脱离太平天国,脱离洪秀全。在离京出走这件事情上,有不少史料可以说明他的部下比他更为坚决,他之终于采取了这一行动正是由于陆续前来投奔的许多部下所促成的。

据咸丰七年五月二十五日《何桂清奏通筹江南近日剿办情形片》中说:“石达开已由铜井渡江逃往江北,洪逆令蒙贼禾贼追之,禾贼亦乘势逃去。足见该逆自相残害,众叛亲离,骈首受诛自不在远。”我们虽未查清“禾贼”为何人,但从“乘势逃去”一语即可看出这些人是对洪秀全不满,愿意前往追随石达开的。这样的“追兵”,不但不能阻止石达开的离去,一定会更加促成石达开离京不返的决心。

又据咸丰七年闰五月二十二日《德兴阿等奏石达开尚在安庆遵旨严密扼剿片》中说:“金陵贼首深防石逆并吞,城门仍是紧闭,而逃者益多,亦有往投石逆之说。”还有几件史料提到,自石达开到达安庆,天京及附近各县太平军将士千里迢迢前往安庆投奔者,先后有数万人之多。

最奇怪的,是清方私人记载中还有以下这样的说话:“石逆逃至东梁山地方,是处皆贼党,(石达开)劝令皆散去,其党不肯,仍从石逆往安庆,石逆不愿横行,故无动作。”(李续宾《李忠武公遗书 书牍 又复王观察》) 这一记载见于私函,可能有传闻失实之处,但既有此传闻,足以说明石达开部下中有不少人是主动要求追随石达开离京出征的。从整个事态发展来看,石达开的部下,广大的太平军将士主动促成了离京出征的行动,相对而言,石达开却处于被动地位。

当时形势的发展并不决定于洪秀全,如果能由洪秀全决定,而追兵又都听他的话,石达开早已被抓回天京杀头了;形势的发展也不决定于石达开,即或石达开想闹分裂,太平军将士都不愿意跟他走,他也毫无办法。对形势的发展真正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广大太平军将士。所以笔者认为:石达开之能够离京出走,以后又能组织一支庞大的远征军,是由广大太平军将士所促成的。石达开远征军既不是洪秀全意志的产物,也不是石达开意志的产物,而是广大太平军将士民主意识的产物。

三 石达开离京时并非蓄意远征不返

长期以来,在对石达开史的研究中,有一件事情几乎已为大家所公认。这就是:石达开在1857年5月底离开天京之时已经决定远征不返,要到四川去别树一帜,另立一国。其实,只是由许多片断的史料所造成的一种误会,并非史实。只要仔细探讨一下史实,这个结论就会推翻。不符。

近年来,已有一些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结论提出种种疑问

第一,石达开自1857年5月底离京出征至1863年覆军于大渡河畔,前后共计六年。其中前两年只在皖,赣,浙,闽等省活动,没未远走高飞,可以称为近征。以后四年才转战于西南腹地,一去不返,才可称为远征。在前两年中,他先是南下赴援江西,继而东进浙江配合天京解围,后来又计划从江西南安府北伐赣州,其军锋所指,或向南,或向东,或向北,就是没有向西,而欲远征四川必须向西进军,这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可疑之点。

第二,石达开在离京进驻安庆之时,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清廷上下对他下一步的动向作了种种预测,有人说他要南下江西(此说是估计对了的),有人说他要进军湖北,甚至说他想南下闽粤,就是没有人说他想远征四川,因为完全看不出他有远征四川的任何迹象。

第三,史实是直到1859年2月,石达开全军在江西南安府度岁,才有人向他建议进图四川,“伪二旗军略萧发胜等计画由楚而鄂,进图西蜀,占上游之势,入完善之区。”(李滨《中兴别记 卷四十二)。此时离开天京已近两年,如果他在离开天京之时就有远征四川的决策,他的高级干部必然知道,何以到这时才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来?就就足以证明,前两年中,他以致在从事近征;远征不返,西取四川,是在江西南安府才决定的。

有一件不大为人们所注意的史料,可以为石达开辩诬和作证。证明石达开在1857年5月离京之时,并非负气出走,蓄意远征不返,而是有计划地在天京附近的战场上进行近征。这件史料是咸丰7年9月德兴阿向清廷奏报的奏片,咸丰帝(石朱)批该片的日期是9月22日。片中说:

“又抄得石逆由安庆寄与洪逆伪章一纸,内有令贼党李寿成(李秀成)会合张洛行领数十万贼分扰下游,又调贼党陈玉成、洪仁常、洪春元、韦志俊、杨来清等各率贼数万及五六千不等概回金陵,并欲赴援江西,窜扰浙江等语。而书中之意,似与洪逆各树党援,不相附丽。洪逆伪批,亦似外示羁靡,内怀猜忌。惟贼踪分合无常,总不容稍疏防范。”

一 我们过去仅凭推想,认为石达开离京之时即已决定远征不返,自然就和洪秀全断绝了一切关系,但是从这一史料看出,石达开在离京四个月之后,遇事仍然向洪秀全请示,洪秀全仍有批复,君臣关系如故。尽管德兴阿有“书中之意,似与洪逆各树党援,不相附丽。洪逆伪批,亦似外示羁靡,内怀猜忌”的看法,但事实上,历代王朝中君臣之间勾心斗角,貌合神离之事甚多,无足为怪,只要洪石之间在形式上尚能保持君臣关系,也就说明石达开并未别树一帜,另立一国。

二 我们过去仅凭推想,认为石达开一走了之,脱离了太平天国中央政府,他既不管天京的防务,别的太平军也不再听他指挥。但是从这一史料却可看出,在离京四个月后,他仍关心天京的防务,李秀成,陈玉成等人仍然听从他的指挥,他在移驻安庆之后,仍能行使“通军主将”(全军统帅)的职权。

三 我们过去仅凭推想,认为石达开一走之后,完全是自由行动。但从这一史料看来,他的“赴援江西,进军浙江”全都是事先有计划的军事行动,而且已经报经洪秀全批准,并非盲目流窜。的进军浙江以配合天京之围是很高明的办法。两年之后,洪仁玕、李秀成共议奇袭杭州以解京围,正是师法他的故智。

这一史料的真实性是不必怀疑的。它是德兴阿向清廷的奏报,上有咸丰皇帝的(石朱)批,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不可能伪造的。而且,奏报中说石达开意欲“赴援江西”,并拟“窜扰浙江”,事后也均成为事实。德兴阿如果没有见到石达开写给洪秀全的报告,怎能未卜先知?

通过这一史料,原来对石达开的许多误会都可以得到澄清,让历史恢复本来面目。虽然石达开是离京出走了,虽然在洪秀全安福二王王号并铸“义王”金牌送至安庆邀请石达开回京之时,石达开不肯回去,但此后双方的君臣关系并未完全断绝,遇事还得以请示与批复得形式相互商量,军事行动还在互相配合。如果在石达开进军浙江之后,洪秀全还能保持这种关系,在取得重大胜利时,还有争取他回京辅政的可能。可惜此后洪秀全另委杨辅清为中军主将,事实上免掉了石达开通军主将的职权,并且拉拢石达开的部下倒戈相向,使石达开被迫改变行动计划,进退失据,最后只好远征不返。不过那是后话,至少在进军浙江之前,他绝没有远征不返的想法,当然也就更没有远征不返的行动。

与史实不符的印象正如一部剪接错了的影片。只要我们对造成错误印象的片断史料仔细进行综合排比,历史真相就不难重现出来。

在我们印象中,石达开老早就提出过西入四川的主张。例如《发逆初记》中说,石达开未出广西之前,已经主张进军四川。《粤匪起手根由》中更说,杨,韦,石均有进军四川的打算。而事实上,石达开在1862年也确实进了四川。既然开头有了进军四川的设想,最后又出现了进军四川的事实,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得出石达开一直都想入川的结论呢?笔者认为不能。治史有如办案,必须事事落实,不可想当然耳。如果张三扬言要杀李四,不久李四果然被杀,我们是否可以立刻判断凶手就是张三?恐怕不能如此轻率,因为最大的可能也不等于事实。凶手究竟是谁,必须查清落实,不能主观臆断,轻下结论。石达开后来确实是远征不返了,但那是1859年2月在江西南安府才作出的决定,是由当时客观,主观各种因素造成的(如洪秀全事实上免了他的职,如杨辅清等人与他的队伍发生冲突,如湘军主力切断了他东归的道路,如当时湖南,四川等省清军内部空虚等等因素)。他在初离天京之时,并无蓄意远征不返得想法,这才是历史的真实情况。

四 洪秀全对石达开一再贬黜的真相 (略)

五 石达开部队离散的主要原因是饥荒

石达开远征军在围攻湖南宝庆失败后退入广西之时,曾经一再发生队伍离散事件。对于这些事件,谴责石达开的人觉得一下子抓住了把柄。他们说:

一 你石达开闹分裂,大家当然要离开你。你看朱衣点,吉庆元等人万里回朝,出江扶主,受封为“扶朝天军”,何等光彩!因此分裂是万万闹不得的。

二 这叫因果报应,一报还一报。你石达开可以离开洪秀全自由行动,你的部下也可以离开你而自由行动,这叫“即以其人之道还置其人之身”,岂不快哉!

于是乎就满足于自己这样的结论,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也就不必再花力气去探讨原因了。

石达开的队伍曾经多次离散,许多离散了的队伍走了就算了,并未发表什么宣言,讲话。所以实情如何,后人不得而知。只有朱衣点,吉庆元等67将领在离开石达开回到天京附近后写了一个上天王奏,说明他们为什么走,为什么又回来。这等于发表了一个宣言,引起轰动效应,对石达开非常不利。

他们在“上天王奏”中说:他们之所以当初脱离洪秀全追随石达开,是因为受了骗:“小臣等始则信翼王亲奉密诏,转回粤西,招纳英俊,广罗贤辅,作我陛下股肱心膂。”我们曾记得石达开离京出走时到处张贴《五言告示》,说明自己是受猜忌而被逼出走的。此事不仅太平天国广大军民人人皆知,连清廷上下也是了解的。何来“亲奉密诏”之说,这显然是在说假话。

他们既然追随石达开了,为什么又要离开?“上天王奏”中解释说:“翼王乃在庆郡度岁。旋将真圣主官制礼文多更改焉。”你看他们说得多么中听:当初石达开是奉你洪秀全的密诏回广西招兵,所以我们才跟他走;后来石达开要更改你洪秀全制定的官制礼文,我们对他不满,所以又回到你洪秀全的身边来,真是无限忠心。可是根据历史事实来比较,石达开在远征之后虽也改变了一些官制礼文,但改变的程度远远赶不上天京方面。洪秀全在天京不仅大改官制礼文,甚至连国号也改了。

“上天王奏”中对石达开的指责都是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经不起考查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是出于误会还是有意为之?笔者认为,是有意为之,而且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俗话所说的“昧良心出于无奈”。天京内讧,神话破产之后,这些人对洪秀全是不满的。他们同情石达开,在《五言告示》的感召之下毅然追随石达开远征,当时认为前程万里,不会再走回头路。可是四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其原因以下再谈)又脱离石达开而回天京了,自己也觉得难以为情。对于当时的拂袖而去总得找个客观原因解释一下,于是就捏造出石达开假传圣旨(亲奉密诏)回广西招兵的谎话。这样一说,至少在表面上不会得罪洪秀全,当初我们追随石达开而去,并非反对你洪秀全,因为我们相信他是奉诏回广西的。如果并无“密诏”,那是石达开骗人,我们没有责任。

如果洪秀全要问:你们既然走了,为什么又要回来?因此,还得编造一些指责石达开的话,才能自圆其说。例如说石达开更改“官制礼文”以及压制希望回京的将士等等。这些话说得太轻,不足以为自己解释;说得太重,不能取信于人,而且问心有愧。只好说得不轻不重不明不白,像“观其动静行为,多滋物议”这样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话,真可望用心良苦。

这样说来说去,石达开队伍离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还是没有说出来。

石达开队伍离散的情况不只是发生于广西----长期流动行军作战,队伍发生离散的情况总是有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但主要是发生于广西,这是为什么?谢兴尧氏在《太平天国前后广西的反清运动》一书中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答案:

“。。。。。。因自1845年以后,广西便兴起了反清运动,天天破坏,大家都不注意生产,中间经过十几年的反清运动,城市既多毁坏,农村则一片荒芜。。。。。。”

“翼王部下数十万大军,在广西无所得食,最初是化整为零,分散各地。及曾广依率众他去,石镇吉败亡,翼王所带的部众,不过十数万人。但物资仍然缺乏,命赖裕新先后到罗城,天河,思恩各州县去征集粮食,仍不足供应。于是,多年相从的老干部,也不能不分散就食。。。。。。”

原因就是如此:由于广西发生饥荒,石达开远征军被迫分散就食,以图生存。分散后易于被清军或团练击破,消灭,或者远走不归,实力因而大大削弱。对于这种情况,不少史料都有记载。例如《融县志 第六辑》中说:“其时,世乱已久,死亡过半,其存者均伏匿山岩,徙居边远村落。田地荒芜十之七八,粮食甚艰。”本地老百姓生活困难如此,石达开的大军又怎能立足,这是不言而喻的。正如简又文氏《太平天国简史》第18章中所说:“自占庆远后,翼军即分兵四出,原非有攻城略地之宗旨,盖无非为裹粮计也。”光绪十五年《平桂纪略》卷三中也说:“达开据庆远。。。。。。所掳粮米不足以供食。”不管素质怎么好,饿着肚子的军队是难以听从指挥的。石达开远征军在广西境内大量发生离散情况,也就不足为奇。

正因为队伍离散的原因是分散就食,不是发生内讧,所以离散时并未发生什么流血事件。大家对石达开不仅没有不满,没有仇恨,而且正如“上天王奏”中所说:“惟时小臣等犹同翼王恋恋不舍”。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有些因分兵就食的队伍在分离多年之后,一旦与本军重逢,就又兴高采烈地回归本军。曾广依部在贵州境内重新回归本军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闹内讧而分离的队伍岂能做到这一点。

如果单从67将领“上天王奏”的内容来看,好象67将领“万里回朝,出江扶主”是完全正义的行动,而被他们所“抛弃”的石达开则是一意孤行的分裂主义者。石达开并非蓄意远征不返,他之被洪氏家族逼迫离京,又被迫从近征发展成为远征,历史事实历历可考,已如前述,姑置不论。67将领的行动是否完全是“正义”的行动,则不妨考查一下史实,以明真相。

光绪十五年《平桂纪略》卷三中说:

“达开据庆远。。。。。。所掳粮米不足以供食(先说出队伍离散的原因)。。。。。。其贼目朱姓(按即朱衣点,67将领之带头人)以达开势败,率众东窜,欲回江西,各散贼附之,众数万。。。。。。又分为二。。。。。。一由灵川。。。。。。逃回江西(按67将领率领之队伍)一由畹田走永宁,使人通款降于巡抚刘长佑,遂汰其老弱不愿充勇目者8000余人,给资遣散回籍,留精壮3000余人,分五营,以其酋张志公。。。。。。领之。”

这支自称为一意“万里回朝,出江扶主”的队伍,在半路上发生分裂,一半人投降敌人,当了叛徒,这自扰是不光彩的事,谁想为其辩护也无法辩护。至于剩下的一半,一路上也并不顺利,这不是指清军的阻拦,而是指他们在路上又一再发生内讧。“上天王奏”中说:“小臣等豫爵十馀人,韬略伎俩均相尚上下,而童容海动生歹意,小臣等多怀恐惧,遇事退让三分。由是自闽起程,议定承天豫相天豫劝天豫并统下侯职等员带兵先三日起程。甫到江西之泸溪,童容海陡起贪心,即严责李杜等,忌其回京先奏凯功,擅敢作福作威,竟将豫爵之李杜,侯爵之杨张等共十馀员一并杀之。”

看来,67将领这支队伍在离开石达开之时,并未发生流血事件,而且“依依不舍”;倒是离开石达开之后,投降的投降,内讧的内讧,自相残杀,动荡不已。这些行动都是“正义”的吗?我们对此恐怕很难答复。在太平天国诸领袖中,石达开自是比较开明的人物,投奔他的,他欣然接纳;离开他的,他也未加拦阻。67将领这支队伍一再发生流血事件不在离开他之时,而在离开他之后,其原因值得深思。至少可以说明,这支队伍的离散并非是对石达开不满,而是另有原因。原因是什么?主要是由于饥饿,缺粮。那种不考查史实,不探讨真实原因,只凭主观臆断就作出结论的办法是不可取的。

六 石达开远征军逐渐放弃宗教迷信(略)

七 石达开舍命全军确已全活四千人 (略)

达开有意攻取四川作为根据地,可是许多部下希望返回天京,或者自立为主,以正名分[来源请求]。石拒绝自封,一些部队开始离开他。1860年,部将彭大顺、朱衣点等人劝石达开返回天京,石不听,彭大顺、吉庆元、朱衣点及多位将领决定率领所部向天京出发。这些部队脱离石达开后,有些成功通过清军控制区返回天京一带会合太平军本部,有些则在半途被清军打散。彭大顺在途中战死,吉庆元、朱衣点与部队约20万人在1861年到达江西会合本部。

在大批部队离开后,石达开在广西招兵数万人,在1861年率十万之众北上湘西,再经湖北进入川东。石达开在四川南部时,多次企图渡过长江北上,为清军所阻。石达开其后命赖裕新、李福猷分兵北上及东进,以分散清军兵力。同治二年(1863年)初,石达开终于渡过金沙江。石达开担心大路有清军防守,取冕宁小路向北前进,亲率数万人在5月到达大渡河边。当日,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数丈”,百年不见。(一说因王娘生子,于是下令全军犒赏休养三日,错过了渡河时机。[1])当地西番族土千户王应元在松林河拆桥防河,清军亦到达大渡河北岸布防。石军强渡大渡河失败,后欲西渡松林河,又被王应元击退,石军的退路也被土司岭承恩带兵攻占。石达开部队在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附近)进退无路,被困二十余日,粮食将尽,多次突围也不成功,部队损失过半。6月13日,石达开向四川总督骆秉章请降,愿“舍命以全三军”,清方将领伪称同意。石达开与部属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身着天国正服入清营,后被押解到成都,审问时石“枭杰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词色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之语”。石达开与三位部属于6月25日在成都科甲巷被凌迟处死,曾仕和不堪痛楚,出声呼痛[2],石达开制止他说:“何遂不能忍此须臾?”曾遂闭口无言。石达开本人“自就绑至刑场,均神气湛然,无一毫畏缩态,且系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亦均默然无声,真奇男子也!”[3]石达开的降兵中,老弱及新加入者四千多人被遣散,剩下的二千人不久被杀。[1]

石达开被认为是太平天国将领中最富有谋略的人。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曾国藩的幕僚薛福成则赞其为“绝代英物”。左宗棠说“石逆狡悍着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所畏忌也”。

太平军的高级将领们对石达开的胆略十分推崇,如忠王李秀成谈及各王优劣才能时“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英王陈玉成认为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不只如此,他还赢得了众多与他敌对立场的人的敬重,如文人周洵在《蜀海丛谈》中称其为“奇男子”,清朝一位贡生在湘军军宴上公开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与他为敌的王松林,许亮儒,都对他的英雄气概与仁义之风钦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0年后,由清朝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还有这样的记叙:“至今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但是,客观的评价石达开的军事才能,除了九江一战大败湘军,几乎生擒湘军领袖曾国藩之外,其余的作战却乏可圈可点之处,理由有二:其一,石达开天京出走之后,在军事指导思想上一直不够明确,战略混乱,导致四处流窜作战,白白耗费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其二,战术太为取巧,当时石达开分兵数路,取浙江,福建等地,部下将领均开创了较好的局面,但是石达开却一再贻误战机,依然迷信自己的分兵套路,不愿硬战,战法过于取巧,导致浙江,福建等地先后沦陷,最终大部队不得不远走西行,被骆秉章全歼。总之,石达开的军事谋略从当下的历史观来看,说其为一锦上添花的将领倒是更为恰当,若论硬战恶战等石达开实属不才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义六王之一,已成为著名的历史人物载入中国近代史。他的军功,政绩以1856年“天京内讧”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对其前期的评价,史学界基本上是肯定的,一致的;而对后期的看法,则褒贬各异,争论之所以历久不息,除了论者对史料的考证和解释的分歧外,也有受政治气候的影响等等因素。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在于忽视以社会行为的效果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依据。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基本观点,对石达开后期行为的社会效果,分三个问题来进行综合分析:

一 是加深“内乱”危机,还是制止其恶性发展?对这个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 石达开从未参与“天京内讧”,他在得知内讧的消息之后,先以向洪,韦“劝说”,后以“起兵靖难”的方式,尽力制止韦昌辉的滥杀,为平息“内讧”事态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2 石达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出走”安庆,迫使洪秀全削去昏庸的安福二王的爵位,给太平天国“内讧”以后重振朝纲以活力和转机。

3 石达开在“出走”时,仍以大局为重,劝广大将士继续安分尽职(《五言告示》)有“为此行谆谕,遍告众军民,依然守本份,照旧建功名”等语),并命陈玉成,李秀成等部精锐部队回救天京,陈,李后来都成了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之柱。

二 是加剧“分裂”,还是势成犄角,配合作战?事实上是势成犄角,配合作战。

1 1859年7月以前,用兵赣,浙,牵制清军,为陈玉成,李秀成二破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取得三河大捷创造条件。

2 以后用兵湖南,广东,广西,牵制了曾国藩,骆秉章部大批清军,减轻了太平军在苏,皖战场上的压力。

3 活动于广西,贵州,四川,影响与鼓舞了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汇合成一股洪流,与天京势成犄角,配合作战。

三 是“变节投降”,还是舍己为人,誉满人间?从史实看,结论只能是后者。因为:

1 石达开在奋战无望的情况下企图舍命以全三军,不能视为投降变节。

2 由于主动权操于清方,石达开中计受骗被俘,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敬意。

3 他“舍命全军”的企图并未完全落空,余部4000人得以存活,散留民间,正是他以自己的生命所换来的。

比起看别人的评价,我觉得了解情况后自己去评价更好吧。

推荐:石达开远征始末

(一):驰援赣西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310e0b2efebc80524ec22601.htm

(二):东进浙江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4d320a735e55a81e8601b007.htm

(三)--南安决策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71d66f36962f35dfa2cc2b05.htm

(四) 宝庆会战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5e5d96b7e4dd17f630add104.htm

(五) 回师广西(上)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2feb109b1a4640b7c8eaf43a.htm

(五) 回师广西(下)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3791011fe9b6cacaa6866939.htm

(六) 长驱入川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ab700add9fb567db8c10293e.htm

(七) 巧渡金沙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4e8b2d23bb2c4d4c9358073d.htm

(八) 浴血涐江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cee254cfbfb0843ff9dc613c.htm

(九)千秋余响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71d66f3696d935dfa2cc2b33.htm

其他关于石达开远征的考证

石达开离京后与天京仅存名义上的关联了吗?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b568f4a239872aafcaefd030.htm

论石达开史事七题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ee8f112ae2da0b3a5243c103.htm

石达开“蓄意远征不返”说考误 ---- 论不能以印象代替史实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0d8a97195c1c934742a9adde.html

石达开出走意在扭转天京战场危局辨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17e77743dc87a9139213c632.htm

石达开的“入蜀”对太平天国战局的作用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de26f32a742b3e2fd52af137.htm

石达开回桂部众离散问题再探讨----《六十七将领上天王本章》质疑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290287cc480fa91200e928d3.html

从对《醒世文》词句中的新发现试论洪秀全对石达开的政策变化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2feb109b1d594db7c8eaf427.html

从“开天义”爵称看后期天王对翼王态度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00d70c38fc6dff26b9998f5b.html

石达开远征后爵位变化及与天京关系考辩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d687e8bf1fe0960818d81f26.html

从“喜千岁”称谓再看洪秀全对石达开的明褒暗贬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0d0e46d91d8c412e10df9b25.html

太平天国革命终止时间考
http://hi.baidu.com/numzero/blog/item/c9c4b916a59fb953f2de3222.html

如何正确评价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岁便“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敌人提心吊胆,甚至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和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党人曾通过诗歌,小说,绘画等各种媒介宣传他的事迹以“激励民气,号召志士,鼓吹革命”。有关他的民间传说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表现出他当年深得各地民众爱戴。
太平军的高级将领们对石达开的胆略十分推崇,如李秀成谈及各王优劣才能时“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陈玉成认为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而清朝方面,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说他“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骆秉章说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是“首恶中最狡悍善战”。不只如此,他还赢得了众多与他敌对立场的人的敬重,如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丛谈》中称其为“奇男子”,清朝一位贡生在湘军军宴上公开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与他为敌的王松林,许亮儒,都对他的英雄气概与仁义之风钦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0年后,由清朝地主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还有这样的记叙:“至今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在有关石达开的各种评价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传教士麦高文通讯中的一段话了----“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即使那位颇不友好的[金陵庶谈]作者也承认这一点。该作者为了抵消上述赞扬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贬低他的胆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们口述历险经过的外国水手声称的,翼王在太平军中的威望,驳斥了这种蓄意贬低的说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长的“翼王”的头衔,正表示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敢做敢为的人”。(以上简介出自“翼王坪-石达开纪念堂”)

  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地主出身。1847年前后参加拜上帝会。
  “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岁便“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敌人提心吊胆,甚至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和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党人曾通过诗歌,小说,绘画等各种媒介宣传他的事迹以“激励民气,号召志士,鼓吹革命”。有关他的民间传说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表现出他当年深得各地民众爱戴。

  太平军的高级将领们对石达开的胆略十分推崇,如李秀成谈及各王优劣才能时“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陈玉成认为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而清朝方面,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说他“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惧也”,骆秉章说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是“首恶中最狡悍善战”。不只如此,他还赢得了众多与他敌对立场的人的敬重,如曾国藩的幕僚薛福成赞其为“绝代英物”,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丛谈》中称其为“奇男子”,清朝一位贡生在湘军军宴上公开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与他为敌的王松林,许亮儒,都对他的英雄气概与仁义之风钦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0年后,由清朝地主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还有这样的记叙:“至今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在有关石达开的各种评价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传教士麦高文通讯中的一段话了----“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即使那位颇不友好的[金陵庶谈]作者也承认这一点。该作者为了抵消上述赞扬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贬低他的胆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们口述历险经过的外国水手声称的,翼王在太平军中的威望,驳斥了这种蓄意贬低的说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长的电师的头衔,正表示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敢做敢为的人”。


  石达开传略 史式撰/雍容改

  翼王石达开者,广西贵县人也。世业农,家仅中资。达开幼失怙,无兄弟,自持门户,勤读书,娴武事,力耕作,并货殖。为侠任气,排难解纷,遂为乡里所重。

  时万方多难,达开既愤清廷之无道,竟不赴试。有洪秀全、冯云山者慕其名,星夜访之,约举大事。达开慨然允诺,毁家纾难,聚义金田。年弱冠,即受封左军主将。永安建制,复受封翼王,翼者,“羽翼天朝”也。此后统领前军,躬冒矢石,屡建奇功,名震天下。自武昌下金陵,首尾二十八日,疾驰一千二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清军呼为石敢当,所至辄争避之。

  及定都天京,达开年二十二,复出巡安庆,循为易制。遍立乡官,慰疾问苦,安抚流亡,访求才俊。未出三月,安庆大治,颂声雀起。旋以湘军水师肆虐,迭陷长江上游诸郡,顺流直下,凶馅大张。达开奉命再总师干,亲御之于湖口九江,连战皆捷。乘胜经略江西,全省传檄而定。后复奉命驰援天京,大破江南大营,京围立解,军威大振。

  时上游告急,乃督师湖北,谋复武昌。鏖战方急,萧墙变起,北王韦昌辉屠东王杨秀清及部众两万余,天京城血流漂杵。达开锐身赴难,排解未果,一门反尽为韦昌辉所害。夜遁安庆,乃兴靖难之师。洪秀全不获己,杀韦昌辉而迎达开辅政。达开抵京,众皆悦服,疮痍渐复,大兴有望。

  不意洪家私党,忌贤妒能,时加掣肘,阴图陷害。太平天国丁巳七年四月,达开被逼离京,率师远征。转战于皖、赣、浙、闽、湘、桂等省。数年之间,所至之处,皆树太平之旌旗,扬天国之威德,一如既往,不变初衷。

  太平天国壬戍十二年初,全军十余万人,由鄂入川,分兵三路,强渡乌江,合围涪州,欲据之以渡江,进,取成都。清涪陵知州姚宝铭、参将徐邦道尽焚城外民居,闭城作困兽斗。达开兵临城下,火犹未灭,百姓流离失所,号泣之声,惨不忍闻。达开檄涪州四民,痛责清吏虐民,谕令效沛子弟杀酷令以归。后连日大雨,攻城不便,清军水师又封锁江面,渡江无望。达开以涪州弹丸之地,城陷则玉石惧焚,而于渡江无补。为惜民命,略一接战,即撤军西上,另觅渡江之地。

  达开率军转战于川、黔、滇界,屡欲渡江,皆为清军水师所阻。乃分兵三路,以赖裕新领前军,突入川西;李福猷领后军,回攻川东,以作疑兵;达开自领本军。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春,抢渡金沙,入于宁属。

  太平天历四月初一,达开率部三万余人,抵大渡河南岸番族土司王应元所辖之紫打地。对岸尚无守敌,拟征集船筏,一二日内即渡河北上。不意是夜大雨骤降,河水暴涨,受阻河沿。后三日,唐友耕部抵北岸,渡河尤艰。其后数次抢渡,船筏均为洪峰冲没,数千精锐,无一生还。因处蛮荒之地,军粮亦不继。粮尽,食及战马;马尽,食及桑叶。兼之疟痢流行,士卒饥疲己极。然达开振臂一呼,犹奋起死斗。其得士心也如此!

  达开知陷绝境,乃自投敌营,欲舍命以全三军。部众四千余遣散而得全。达开解往成都,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曾仕和不胜其楚,惨呼。达开言:“何遂不能忍此须臾?当念我辈得彼,亦正如此可耳。”观者无不动容。敌将亦赞之曰:“真奇男子也!”

  达开既殉难,民间犹传其已落发为僧,死者为替身马某云云。是虽无稽,亦见其遗爱也。


  《石达开传略》跋 作者: By 陶短房

  夫身后为传,断代为史,古今一也。而太平天国于今,殆百五十年,为誉为毁,至今不绝。亦人各有见,无足厚非也。

  而石王达开,本朝望未孚,功业未就,恨遗百年,头行千里者也。然竟能驭饥卒,感黎庶,佩敌酋,念后贤,誉满当时,名垂后代,识与不识,咸为之泣者,何耶?

  夫清季多艰,外畔蜂起,文恬武嬉,君蔽臣昏,英雄老死于荒丘,百姓困顿夫垄亩,重以异.族之嫌,辱国之愤,当是时,匹夫一呼而天下动,诚志士死国之秋也。

  王本布衣,家颇小康,多才艺,兼文武,无门虽不克显达,有粮岂不堪温饱?惟念苍天之聩聩,欲奋赤手于元元,以弱冠之年,行枭杰之事;忍家族之险,谋天下之安;提一旅之众,为五军之率,渡橘洲,登采石,二十八日,千二百里,民谚曰:“非是城豆腐,人是铁丈夫”,信夫!

  天京既定,当道无北顾之良谋;湘寇已深,兵民忧西来之粮米。王乃奉朝命,奖三军,分湖口,下武昌,五十七城,旬日易色;长龙三板,判为荆楚,遂令金陵诰谕,榜行千里;洪都蜡丸,不逾三江。虽大势之如此,岂非王之功业所至欤?

  疆场无后顾之忧,庙堂有前瞻之虑。既驻节安庆,复立效藩篱,感及士林,泽被众庶;市廛不扰,贸易如常。集贤豪而谋一统,依古制以惠四方。同侪多敬仰之色,敌帅有惊佩之声,此非谓贤,孰谓贤乎?

  迨天京围破,向荣走死,方疆场也粗安,竟萧墙之祸起。手足相残,祸殃累万;小天堂中,血流飘杵。以王之心,能忍乎此?遂挺身危地,谋诸豺虎;乃阖家碎玉,一身缒城。已兴靖难之师,先抒宁国之难。及至凶徒授首,凯歌入京,德孚满朝,身任通军,筚路蓝缕,渐复疮痍。当斯时也,天下之大,敌焉友焉,胡不知石王之名?咸以为太平有望,大业有归矣。

  孰意天意难知,天威难测,已一忌之有成,岂百喙之能清?谆谕数省,足剖沥血之诚;书启连篇,犹怀瓜葛之恋。皇上帝之权能,此去能依?圣神电之旧号,至死未改。以王之智,宁不知自立以久长?以王之德,岂忍乎南面而背本!虽云义士,终有富贵之心;纵是宗潢,半怀方面之望。征路颠沛,虎贲流离,多年揽辔,万众梯山。岂王无谋?时乎事也。虽然,此志未移,此心未改,伤病乌合,泣而争为之尽死者前仆而后继,至终不绝。非王之惠,他人焉能有此?

  王睹东南纷纷,势不可为,乃扬鞭立誓,锐意入川。岂宝庆之人谋未臧?恨涪州之天意不终。泸水汹涌,悲红颜先归殊世;凉桥险峻,忍勇士争赴清流?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箕踞听事,谈笑刑曹,以薛生之敌幕,岭氏之夷酋,或感而讴之,或惜而传之。虽骆公寡信,全生无多,生者死者,能不为王泪下三尺!

  岁一寒暑,淮水竭,石门开,天王祀绝,图籍为炬。十年天府,久作荒庄野鸽;百里金陵,屡罹战荒兵祸。王之大业不成,而洪杨曾李,其业安在?

  王之业堕,王之志存。川广黔滇,仍纷传王实不死;匡复之士,犹砺兵蒸粮以待。梁启超、高天梅辈,猥作赝书,而天下感奋,其行可议,其心可知。王长已矣,乃能令五十年后人,争流涕而忘死,竞攘袂以亡清,遂开共和之路,且报王之深仇,虽众人之力而至此,非王之遗爱也动人?

  史式先生,有盛名于史界,为王立传,已数载焉。吾友雍容,感王之德,嘉传之志,而微憾其不文,遂殷殷嘱予润色之并为之跋。予自幼生长金陵,闻太平事,未尝不抚髀而三叹也。虽流寓万里,能不奉命?因为此跋,以永志焉。壬午腊月,冬至之望,陶短房谨书于阿尔及尔。


  活动年表:

  日期:1831年3月(清道光11年2月)
  ⊙石达开出生于广西贵县那邦村

  日期:1847年
  ⊙秋,洪秀全冯云山至贵县访石达开,邀其共图大事。天平天国史谓之“访石相公”,以“三顾茅庐”喻之。

  日期:1850年
  ⊙8月20日 在蚂蟥冲竖旗誓师,率2000人向金田开拔。在六合,卷蓬等村遭叮嘱团练截击,大破之,并进展浔江北岸军事要地白沙圩。
  ⊙ 9月 率部4000人抵金田,与杨秀清,萧朝贵共同主持团营军务,负责训练士兵,兼管财务。

  日期:1851年
  ⊙1月11日 金田起义,正号太平天国元年。不久,分封五军主将,石达开被封为左军主将。
  ⊙ 6月 石达开在中平 新寨一带大败清都统乌兰泰,周天爵部,是为“独鳌山之战”。
  ⊙ 9月11日 与萧朝贵同为“开通前路”先锋,率部自新圩突围北上
  ⊙ 9月25日 进克永安。此为太平军所陷第一座城池。
  ⊙ 12月17日 洪秀全在永安封王建制,石达开封翼王,“羽翼天朝”,号五千岁。

  日期:1852年
  ⊙4月5日 石达开率部于深夜出击玉龙关,全歼守敌。全军随由此突出永安。
  ⊙ 4月8日 清军乌兰泰所部在龙寮口大洞山陷入石达开和萧朝贵所设重围,清总兵4员和5000清军全数被歼。
  ⊙ 6月10日 太平军在全州蓑衣度遭江忠源部湘勇袭击,鏖战两昼夜,冯云山伤重殉国。
  ⊙ 9月12日 萧朝贵率部攻长沙时中炮阵亡
  ⊙ 10月 太平军大部连日攻长沙不下,陷于5万清军内外夹击之中。石达开率精锐兵渡湘江,筑联营阻敌援军,并就地打粮。
  ⊙ 10月31日 石达开在水陆洲(橘子洲)设伏,清向荣部3000人全军覆没,向荣仅以身免。
  ⊙ 11月30日 太平军撤围北上
  ⊙ 12月 石达开率部夺益阳,下岳州,克汉阳,取汉口。
  ⊙

  日期:1853年
  ⊙1月 太平军围武昌,石达开担任拒援任务,与向荣援军对峙,使其不能接近,武昌陷入遂成孤城。1月12日 太平军攻克武昌
  ⊙ 2月9日 督部自武昌分水陆东下,连下黄州,九江,安庆,芜湖。
  ⊙ 3月19日 率部攻克南京,迎洪秀全入城,建都“天京”
  ⊙ 3月-8月 协助东王杨秀清佐理政务。
  ⊙ 9月-12月 出镇安庆,经略安徽。其间试行“按亩输钱米”的土地政策,不过三月,即“军用裕而百姓安”“颂声大起”。史称“安庆易制”。

  日期:1854年
  ⊙年初 以东王北王翼王名义发布“照旧交粮纳税”政策,将‘安庆易制”全面推行,太平天国从此放弃“天朝田亩制度”。
  ⊙ 2月 奉召回京,主持天京防务建设,设“望楼”制。并助东王协理军国要务。
  ⊙ 6月 以东王名义复信给英国使节麦华陀等,重申太平天国在主权,宗教,通商等方面的立场。答英人所提出之三十条,并质问五十条。
  ⊙ 7月 返回安庆,设厂造船,训练师。
  ⊙ 12月 受命督师西征。旋赴湖口,指挥九江湖口保卫战。

  日期:1855年
  ⊙1月 将湘军水师肢解于内河与外江两处,阻塞湖口,大败湘军水师。
  ⊙ 2月11日夜 在九江再破湘军水师,掳湘军主帅曾国藩座船。曾国藩乘舢板逃脱,投水自杀,为其部所救。此后石达开分兵三路,全线反击。
  ⊙ 4月3日 太平军第三度攻克武昌,湖北省长江两岸大部为太平军所得。
  ⊙ 10月 率部由安庆进援武昌,激战后占领崇阳,欲攻湘军老巢湖南。因协同作战的韦俊部连续受挫,遂改变计划,突然回师江西,连战皆捷。

  日期:1856年
  ⊙3月 克江西吉安,在樟树大败湘军周凤山部。江西13府中8府50余县尽归太平军所有。其间,胡林翼被迫放松对武昌的进攻而回援江西,湘军悍将塔齐布,罗泽南皆死,曾国藩困守南昌,已成孤城。
  ⊙ 4月 率军三万星夜驰援天京,分三路入皖。
  ⊙ 5月 连克宁国等数镇,逼近秣陵,分兵三路对敌形成钳形攻势。
  ⊙ 6月 佯攻溧水,江南大营张国梁所部尽皆出援。石达开会同秦日纲 陈玉成 李秀成部,大破江南大营。
  ⊙ 7-8月 回援湖北,在洪山与攻武昌之湘军展开激战,渐将对洪山敌形成合围。
  ⊙ 9月2日 韦昌辉 秦日纲等袭杀杨秀清及其部众两万余人,是为天京事变。
  ⊙ 9月5日 石达开撤军,移营后退。
  ⊙ 10月初 石达开轻车简从回天京排解,议止杀之计,韦昌辉欲害之,石达开缒城而出,家属及王府所部尽皆遇害。石达开至安庆后,上书天王,请诛韦昌辉,为天王所拒,天王并下诏悬赏捉拿石达开。石达开乃号召各路,举兵靖难。是时得悉陈玉成宁国失利,皖南告急,遂暂缓回京,率师以援宁国。
  ⊙ 11月 韦昌辉被诛,石达开回京,“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军民共上“义王”尊号,天王封之为“圣神电通军主将”。对“义王”之号,石达开谦辞不受,乃以“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之职总理军政。

  日期:1857年
  ⊙初,石达开提理政务,军事上采守江西,反攻鄂皖,局面渐渐好转。但为洪秀全所忌,先封安福二王,后连封洪姓王侯16人挟制翼王,乃至有加害之意。
  ⊙ 5月底 石达开率所部随从千人,离京至安庆
  ⊙ 6月9日 在安徽无为张贴《五言告示》,将被迫离京苦衷召告全国,并谆谕军民“依然守本份,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
  ⊙ 9月 天京形势恶化,洪秀全罢安福二王,命人送义王金牌请石达开回京,是为石达开所拒。同月,石达开上书天王,提出由自己先赴援江西,巩固上游,而后兵进浙江,同时令李秀成联络捻军张乐行分扰下游,陈玉成韦俊等回师天京,以相互配合,解天京之围,为天王所允。
  ⊙ 10月 石达开兵进江西,克乐平,万年。同月,洪秀全降石达开封号为“电师”(原为“圣神电”)
  ⊙ 12月 石达开率兵援吉安,渡赣江受挫,退回抚州。同月,洪秀全取消所授“义王”封号,改回“翼王”。
  日期:1858年
  ⊙2月 自抚州,进贤,东乡东进广信,为入浙做准备。
  ⊙ 4-5月 率军入浙,克江山,所属石镇吉部占处州,大败清总兵周天受,明安泰,攻占武义,云和。
  ⊙ 7月 放弃攻浙,分兵进入福建。
  ⊙ 8月 洪秀全分封五军主将,实际已取消石达开“通军主将’之职,石部受封的杨辅清率部撤出福建。
  ⊙ 11月 石达开回师江西
  ⊙ 12月 进占瑞金,南安府.

  日期:1859年
  ⊙2月 会诸将于南安,确定进图四川之大计。同月分并两路,突入湘南。
  ⊙ 5月-8月 与清军激战于宝庆,未克,被迫退入广西。这是石达开远征后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
  ⊙ 10月 攻克庆远府,屯兵驻军,操连士卒。

  日期:1860年
  ⊙5月 所部彭大顺,朱衣点等67名将领率军20万脱离。东返天京。
  ⊙ 6月 撤离庆远,进占宾州,上林,武缘等地。
  ⊙ 秋 “通军主将”衔被洪秀全正式取消,加“开朝公忠军师”和“殿左军”虚衔。同时,“电师”封号被取消,改授与萧朝贵(成为“圣神雨电”)。同时,取消韦昌辉“雷师”头衔,改授与杨秀清(成为“圣神风雷”)。

  日期:1861年
  ⊙年初 “殿左军”头衔被洪秀全取消。
  ⊙ 7月 因投效之天地会将领叛变,放弃上林等地,退至贵县。
  ⊙ 9月 离开贵县,西出横州,兼程北上,经融县,怀远冲出广西,进入湘鄂边界,直趋四川。

  日期:1862年
  ⊙1月30日 在湖北来凤与先期入贵州四川的曾广依部会师,全军已再次发展至10万人。
  ⊙ 2月 克咸丰,利川,17日进入四川。分别三路至涪州会师。
  ⊙ 4月 渡过乌江,兵临涪州。石达开发布著名的《翼王石达开告涪州城内四民谕》,被后世史家赞为“全篇革命大义与爱民精神充分表露,不作宗教宣传之语,真是蔼然仁者之言,是可传也。”(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
  ⊙ 因敌军有备,渡江不易,旋即放弃攻城,西进巴县。
  ⊙ 5月 进攻纂江,欲借以攻重庆再渡长江。因内应暴露,敌军有备,受挫后即停止攻城,渡赤水,进入川南。
  ⊙ 8月 进军合江,大败湘军刘岳昭部。但因沿江清兵重兵布防,遂决定绕道黔滇,至金沙江寻找渡江机会。
  ⊙ 10月 入贵州,长驱直入。分并两路(后成为三路),以迷惑敌军。
  ⊙ 11月 石达开本部由云南镇雄入川,进驻横江。

  日期:1863年
  ⊙1月 清军调集川滇湘军多部,欲攻占横江,以阻止太平军抢渡金沙江。15日,双方在横江激战,太平军坚守22日,后因叛徒倒戈而被迫撤兵,退入云南。
  ⊙ 4月 石达开命分支李福猷部大张旗鼓东入贵州,各路清军误以为是其主力,纷纷追赶,15日,石达开遂率本军四万余人在未遇抵抗的情况下自米粮坝轻易渡过金沙江
  ⊙ 5月 太平军进占宁远,经冕宁小路,14日进抵大渡河南岸与松林河交汇处的紫打地,此时北岸尚无一名清军。太平军造阀准备渡过大渡河,直下成都。
  ⊙ 5月15日 降暴雨,河水突涨,无法以木筏渡河,向导介绍,此时非涨水季节,只因山洪爆发才突涨,很快会回落,石达开遂下命休息三日,造船待机。
  ⊙ 5月17日 天晴,但对岸出现清军。第一次试探性抢渡不利
  ⊙ 5月21日 第二次抢渡,河水突然暴涨,五千精锐无一生还
  ⊙ 5月23日 抢渡松林河和十里磨坊沟不利
  ⊙ 6月4-6日 与土司议和不成
  ⊙ 6月9日 率残部6千人离开紫打地向东突围
  ⊙ 6月11日 因被老鸦漩水势所阻,突围无望,石达开至洗马姑清营谈判。
  ⊙ 6月12日 谈判后,遣散4千人,余2千人不缴械,移住大树堡。当日,石达开率幼子及少数部将入随杨应刚而行。后唐友耕强行夺俘,石达开等与2千人失去联络,后此2千人大多被杀。
  ⊙ 6月27日 石达开在成都慷慨就义。

  日期:1902年
  ⊙梁启超在《新民从报》上刊出五首所谓“石达开遗诗”,后收入《饮冰室合集》,但基本被肯定为伪作。

  日期:1906年
  ⊙南社诗人高天梅伪造《石达开遗诗》共25首,在上海刊印,以鼓吹民气,号召革命。

  日期:1939年
  ⊙柳亚子在《大风旬刊》上连续发表两篇文章,说明《石达开遗诗》系伪作。

石达开之死
答:凡此都足以说明人民是崇敬石达开的。 石达开在远征后一直遵奉太平天国的正朔、称号、礼制,自始至终把自己统下的太平军看作是整个太平天国革命队伍的一部分,白称太平天国的主将,摆在“辅依圣主”的地位,而无所逾越。 当时敌我双方对石达开都有不少评价。其评价虽不一定正确,但对我们今天正确地评价石达开,仍有一定...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功臣,还是分裂者呢?
答:清朝道光时期,官场腐败,民生差。石达开19岁时,率领4000多人参加了金田起义,并被命名为左军大将。1851年12月,太平天国在永安成立,石达开封“翼王五千岁”,意为“羽翼天朝”。几年来,石达开屡次打败清军,被称为“石敢当”。1853年3月,太平天国确定了首都金陵,改名为天京,并确定了首都。在所有...

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名将,转战大半个中国,最后被凌迟,此人是谁?
答:我认为应该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尽管严格意义上,他应属于中国古代往近代过渡时期的人物)。石达开十六岁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获封翼王,三十二岁英勇就义于成都,一生轰轰烈烈。其用兵诡谲,从不按常理出牌,令包括曾国藩在内的诸多清朝将领头疼。对于这个令人忌惮的对手,清兵送了他一个“石...

石达开与曾国藩有几次交手,胜负如何?
答:石达开是在四川大渡河兵败的啊,原因是因为战术出错 1857年(清咸丰七年)6月至1863年(清同治二年)6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自天京(今南京)出走后独立征战南方诸省的战事。 1857年6月,在京辅政的石达开因受排挤猜忌,被迫出走,率部属数万赴安庆,并拒绝了天王洪秀全及合朝文武要其回朝辅政的挽留。l...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被凌迟处死,为何五岁儿子破涕而笑?
答:不仅个人军事才能很厉害,而且这个人也非常的善于带兵打仗,但是他也有一个弱点就是比较善良,而就是他的善良,最后不仅害了他,也害了他的儿子。石达开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参加了太平军,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将军,32岁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一个翼王,后来太平天国内斗之后石达开就带领20万军队离开了当时的...

太平天国诸王中,评价最高的为什么是翼王石达开
答:能征善战,而且行为够霸气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为何会兵败大渡河呢?
答: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能征善战,几乎百战百胜。就连曾国藩,都被他打得要投江自杀。这样一个神勇之将,为何最终会兵败大渡河,结局如此悲惨呢?石达开年少时便侠名在外,他虽年少失父,不得不早早撑起家业。但由于他聪明好学,并没有误了习武读书。再加上他为人正直,因此在...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本想效法刘备割据四川,为何却被一位儒生歼灭?_百 ...
答:曾国藩也是认为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这些贼臣之中的冠军者。就是左宗棠也是认为石达开虽然失败,但是他却可以算得上是一名好对手,甚至认为他的才智也在太平天国诸位叛军之上。左宗棠也是认为石达开是可以让他敬畏的人之一。但最终可惜的是石达开还是因为自己的私自离开南京,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身为太平天国翼王的石达开,最后为何落得个凌迟的下场?
答:洪秀全也不得不下令处死韦昌辉,之后又将他给召回了天京。石开达回到这个地方之后,备受人们的爱戴,又被人们尊为了义王。随着石开达之后的部署,他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士兵减员严重,1863年初进入四川只剩3万多人。农历四月部队来到大渡河南岸,穷山恶水间的紫打地,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在离开太平天国之后...

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物(比如享有王位和爵位的人)及介绍和评价及作用...
答:《大平天国》人物众多,为方便观众欣赏,现简要介绍其主要人物如下: 洪秀全(1814~1864)太平天国天王。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师长及亲友赞许。1827年,未满15岁的洪秀全轻而易举通过了县试,但府试却落选了,此后又先后三次参加了科举考试,不幸都名落孙山。1843年,洪秀全受《劝世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