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道,贵以专"的"教"有什麽含义?"传"又是什麽含义?历史上有哪些故事可以说明此观点? 教之道,贵以专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投稿:全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教育的根本之道,最重要的、最珍贵的是专一。《三字经》所指的教育,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这个教育不简单,有几层意思:第一层,我教你之教,教育之教。第二层,受教之教,接受教育的教。“教之道”,这个“教”还包括非常重要的两层教育,一层是道德教育,一层是知识教育。我们今天往往重视知识教育,比如孩子从小让他学钢琴,学小提琴,学英语、法语,也许还要去学学溜冰。指望孩子从小成为一个知识上的超人,百般武艺样样精通。音乐希望他成为朗朗,外语则希望他能够精通几门,还要学书法,还要学奥数。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三字经》最强调的道德教育,即怎么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怎么拥有一个作为善良的人所必须有的道德。《三字经》的教育,从来是道德教育先行,当然它也绝不忽视知识教育。“教之道,贵以专”,这个“专”又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终生的,就是我学一样东西,要学一样爱一样,学一样像一样,学一样成一样,不要半途而废,不要浅尝辄止,这是纵向。还有一层意思是横向的,就是我要一生持之不懈,我要把我的一生作为学习的一生,我要有一种终生学习的态度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知识的获得。在历史上,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的故事来说明《三字经》这一观点。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唐寅唐伯虎,他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并列为“吴门四家”,是了不起的风流才子、大画家。唐伯虎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自小就有绘画的天才,天赋很好。他的绘画很早就小有名气,当地的富豪之家经常把小唐伯虎请去作画。那时的唐伯虎当然有点沾沾自喜,少年成名,风流倜傥。但是,唐伯虎的母亲是位很了不起的女性,她觉得这样浅尝辄止,稍有一点点成就就满足是不行的,必须专心致志,好好去学几年画,把绘画艺术给钻透了。于是,母亲就把这个道理跟唐伯虎讲了,让他去跟沈周学画。沈周那个时候已经是有名的大画家了,就住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母亲给唐伯虎收拾好行李,让他去跟沈周学画。唐伯虎也很高兴,反正离家也不远,就背着妈妈给他准备的行李高高兴兴地去拜沈周为师学艺。到了沈周那里学了也就一两年,唐伯虎发现自己画得很不错了,再看看老师的画,觉得也不见得比自己强到哪里去,所以习画就不太专心,想回家。沈周看出了唐伯虎的心理活动,也没怎么想,就通知自己的太太,也就是唐伯虎的师母,准备一桌饭菜,送送唐伯虎:“让他出师吧,不用再学了。”做完了这桌饭菜,就把饭菜送到院子里一个独立的房子里,这间房子唐伯虎从来没去过。

这到底是一间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老师从来不让唐伯虎到这里来呢?而唐伯虎的这次经历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唐伯虎走进这间房子一看,哎呀,发现这个房子怪了,怎么天底下有这样的房子!怎么怪呢?这房子居然有四扇门。他从一扇门进去,另外三面也各有一扇门,而每一扇门外都是不同的风景:这一道门外姹紫嫣红,那一道门外莺歌燕舞,另一道门外流水潺潺。唐伯虎觉得好玩儿,心说:“这师傅可真够坏的啊,原来家里有那么好玩儿的去处也不告诉我,今天满师了,他告诉我了,我先不吃饭了,先出去看看。”往东门想去看看那个姹紫嫣红,“咚”一下子撞一个包;往南门想去看莺歌燕舞的时候,“咚”又撞一个包;往西门想去看小溪潺潺的时候,“咚”一下又撞一个包。头上起了仨包。他这才明白,原来三扇窗和外面的风景全是沈周在墙上画的画。唐伯虎一下明白,原来画无止境,自己这点水平差远了。这个时候沈周就进来了,说:“唐伯虎啊,吃完饭你就可以走了,别学了。”唐伯虎扑通跪下:“老师,您还是让我跟您再好好学几年吧。”从那往后,唐伯虎专心致志,又学了好多年。后来有一天,沈周告诉他:“你真可以走了,你已经学有所成,不必再跟着我。”唐伯虎的性格也已经改了,就自己下厨,去做了一桌谢师宴,感谢老师对他的栽培。他把菜做好后放到房间里,这些菜里面有鱼。江南嘛,鱼虾多。这时旁边跳过来一只馋猫,要来吃这个鱼。唐伯虎当然就要把这猫给赶走,不能让它吃。这猫一窜,朝东墙上的窗口跳,想逃出去,“啪”的一声,这猫撞一个包掉下来了;这猫爬起来又往南墙和西墙跑,那里各有一窗,“啪”,又都掉下来,猫也撞了仨包。唐伯虎忘了,自己在练习绘画的时候,在墙上画了三扇窗,连这猫也分不出来。这个故事无非是要说明,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必须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教 是教育的意思,专 是专心一致,坚持的意思。
他的前两句是“苟不教 性乃迁”,整句加在一起就是说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时时不能放松。”大多数是这样翻译,
有少数将它以为“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如一。


"教之道,贵以专"是什么意思~

"教之道,贵以专"的意思: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那么人的善良禀性就会变坏。教育方法贵在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儿童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历久不衰。《三字经》取材典故广范,包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内容相当丰富。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同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初级入门课本,合称“三百千千”。
出自:王应麟 《三字经》

扩展资料
原典作者
一说是宋代人王应麟。初著传说为宋朝王应麟,明、清两代人(如清初康熙年间王相与清末大学问家章太炎)多认定作者是王应麟。其次,从文风看,王应麟的其他著作也多三字句,几年前,在鄞州还出土了王应麟用“三字经”句式作结尾撰写的庙记。
另外,王应麟是一个关心儿童教育的学者,除了《三字经》,他还有六本儿童启蒙读物(《词学指南》、《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小学讽咏》、《蒙训》……)。[3]这些都是非常有力的证据。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
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意思是教育方法贵在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出自《三字经》
作者王应麟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扩展资料: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
《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教之道,贵以专是什么意思
答:也提醒了我们在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科的深度和广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对于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和专注度,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教之道,贵以专的现实意义:“教之道,贵以专”是讲教育孩子...

贵以专什么意思
答:《三字经》的介绍 《三字经》是古代的蒙学读物,和《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三字一句,通俗、顺口,在内容上包含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因此被看成是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的节选 教之道,贵以专。昔...

苟不叫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什么意思
答:你说的,该是来自"三字经",原句该是"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意思是: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於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不懂得是什么意思,求解释
答: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的意思?
答:三字经开始的句子 :之人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人刚出生的时候,禀性是善良。每个人的禀性本来是很接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同,差异就越来越大。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那么人的善良禀性就会变坏。教育方法贵在专心致志地去教育...

贵以专上一句是什么
答:贵以专上一句是教之道。国学经典《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部分教育我们学习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学习更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已专.什么意思?
答:如果不加以教导,本来善良的天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专心一意,始终不懈。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什么意思?
答:“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的意思是: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

教之道,贵以专(猜一称谓)
答:师长

教之道贵以专是什么意思?
答:教 是教育的意思,道指道理 ,专是专心一致,坚持的意思.其前两句是“苟不教 性乃迁”,整句加在一起就是说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时时不能放松.”大多数是这样翻译.有少数将它以为: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