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成长故事 周恩来小时候的成长故事

作者&投稿:汝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五岁时,就开始学写毛笔字。他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每天完成功课后,还要练习写一百个大字。

一天,小恩来和他的乳妈蒋妈妈去串亲戚,回来时,天色已经很晚了,好心的蒋妈妈催他快去睡觉。小恩来刚到床前,突然喊起来:“哎呀,大字还没写呢!”说着,便走到书桌前。蒋妈妈见了,忙上前劝他说:“算了,今天不写,明天写二百个不就补上了吗?”

“不,今日事今日毕,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说完,小恩来便坐在书桌前准备写字。好不容易写完最后一个字,蒋妈妈夺下他手里的笔说:“好了,好了,快去睡吧!”

“不行,”小恩来拉住蒋妈妈的手恳求说,“蒋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真难看,要重写!”

蒋妈妈望着天真而又刚毅的小恩来,心软了,装着生气的样子,说:“好,好,随你去!”

小恩来又拿起毛笔,把那两个字认真地重写了一遍

周恩来(1898—1976),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赢得了人民的衷心爱戴。

1898年3月5日,在江苏省淮安县城的周家大院里,一个男婴“呱呱”落地。这个男婴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任总理周恩来。

父亲周贻能为长子取了个吉祥的名字“大鸾”,期待自己的儿子能像“神鸟”一样展翅高飞,青云直上,给家庭带来兴旺和幸福。可是不久,为了给病重的十一叔冲喜,大鸾过继给他为子,但冲喜并没有改变病人的厄运,不久十一叔便去世了。从此十一婶陈氏便成了大鸾的第二个母亲,她也是大鸾的抚养者和教育者。

陈妈妈出身于书香门第,喜欢读书、画画、写诗,有较深的文学修养,是一个富有才学的聪明女子。当大鸾还呀呀学语时,她便将一些比较通俗的唐诗片断当儿歌教给大鸾。大鸾虽然年幼,却非常聪明,一教就会,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很多唐宋名家的诗句了,5岁时就开始识字,练习写毛笔字。为了把字写得好看,他常常站在书桌前,悬肘握笔,勤学苦练。大鸾还喜欢玩“益智游戏”,特别爱“七巧板”,用七块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积木,摆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他总是摆得又快又好,花样又多。有一次,陈妈妈召集了一群小伙伴,要他们做个有趣的游戏:她把一些方块字片,堆在他们面前,各人挑选字组成诗、词或儿歌,并要比赛看谁先摆好。陈妈妈喊“开始!”。小伙伴们纷纷动手挑字、动脑排句,有的手托腮帮认真思考;有的脑子空空,不知挑什么字好。这时聪明的大鸾略加思索,就选好方块字排起来,不一会就摆出了一首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旁边观看的人夸奖说:“大鸾有出息,将来一定能展翅高飞。”

陈妈妈还常常给大鸾讲《西游记》、《三国演义》、《岳飞抗金的故事》……长年累月,那些忧国忧民的诗词,那些富于爱国主义思想和进步倾向的故事深深地印在大鸾的脑海里。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江苏淮安,随三伯来到东北,先进入银岗书院(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又进入了新建的奉天第六丙等小学堂(后改为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的影响下,他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如《警世钟》、《猛回头》等,还订阅了《盛京时报》,养成了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一年暑假里,他和同学一起参观了日俄战争遗址,当他听完当地老人讲述日俄战争的经过和沙俄军队血洗这个村庄的悲惨情景时,他激动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从此他也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有一天,老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一个同学说:“为明礼而读书。”另一个同学说:“为家父而读书。”还有的同学说:“为赚钱、为吃穿而读书。”老师把目光转向周恩来:“你为什么而读书啊?”周恩来从座位上站起来,庄严而响亮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同学们也都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

1913年春天,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各门课程的学习,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这时,他的生活费由家庭生活很困难的伯父供给,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周恩来经常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教材或刻写蜡纸,挣一点钱补贴家用。贫困的生活更激励周恩来发奋学习。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他常要购买一些课外书,没有钱,只好省吃俭用。有一次,他在书店里看见一部精印的司马迁的巨著《史记》,他爱不释手,就把全部伙食费拿出来买下了书,回去后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忘记了肚子饿,忘记了吃饭。周恩来的英文基础原来并不太好,报考南开学校之前,曾特地到补习学校学习了三个月,在他的刻苦努力下,英文水平很快提高了。其他各门功课总是全班第一。特别是他的作文水平更加突出,他文思敏捷,思路清晰,常常不用打底稿就下笔成篇。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南开学校的校史上是很少见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敬重他,关心他。在老师们的极力推荐下,学校破格免去周恩来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学校惟一的免费生。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了。他抱着探求真理、拯救国家、解除人民苦难的目的,飘洋过海,留学日本。到日本以后,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他顿时感到思想豁然开朗了。在不断抛弃旧我,追求新我的过程中,他觉得实在有必要重新考虑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了。

1918年2月11日是中国农历戊午年的春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平生最烦恶的是平常人立了志向不去行”,接着就写下了自己的新志向:“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

从这一天起,青年周恩来进入了他生命中一个崭新的阶段

周恩来的故事 —— 三次付饭费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的事

这天下午周总理就要离开杭州了。几天来随行人员十分辛苦,周总理就吩咐秘书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到楼外楼去吃便饭。”
楼外楼菜馆的经理、厨师和服务员一听到周总理要来请客的消息,都非常兴奋。服务员忙着把面临西湖的餐厅打扫得窗明几净,经理和厨师忙着商量菜单。11时左右,周总理和随行人员谈笑风生地踱过西冷桥,漫步白堤,来到了楼外楼。席间,他热情地与随行人员一一碰杯,感谢他们辛苦地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并向北京来的同志一一介绍杭州名菜:这是活杀活烧的西湖醋鱼,这是产自西湖的油爆大虾,这是叫化子鸡,都是北京人难得吃到的西湖佳肴。当周总理看到服务员端上一盘盘他最喜爱的家乡菜时,一边举筷品尝,一边又向大家介绍说:“好久没有吃到家乡菜了,大家也来尝尝,这是绍兴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张,味道不错的嘛!”吃得大家兴高采烈。
饭后,周总理叫秘书去结账。省里同志出来阻拦说:“不必总理付了,由我们地方报销吧!”周总理听了说:“今天我请大家,当然由我付钱啰!”店里经理知道周总理的脾气,若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收了10元钱。谁知周总理又不肯,当即对旁边一位姓姜的服务员说:“这许多菜10元钱怎么够呢?一定要按牌价收足。”经理和厨师商量了一下,又收了5元钱。不料,又被周总理看到,生气地说:“谁请客吃饭谁付钱。总理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一样付钱嘛!”楼外楼经理没办法,只好又收了5元钱。这样共收了20元钱。
哪里晓得过了1个小时后,笕桥机场给楼外楼经理打来了电话,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留下10元钱,付中午的饭费。楼外楼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30元钱,都深深地为总理的这种廉洁奉公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总理的吩咐去做,当即把当天午餐的饭菜,按照牌价单仔细算了一下,总共19元5角,和普通顾客一样结了账,并给周总理写了份详细报告,附上清单和多余的10元5角,寄给北京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

1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

周总理的睡衣,一夜的工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的成长故事~

周恩来的成长故事:
1、家庭教育:如何做事做人
周总理有三位母亲:生母万氏、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三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周总理的外祖父为淮阴县知县,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
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
2、学习家事,了解民心
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3、少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你为什么读书?”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是,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4、南开求学:多才多艺、勤学奋勉
在南开学校的四年的学习生活,使周恩来从各方面都成熟起来。由于伯父收入微薄,经济上有困难,他很少回家,平时利用假日和课余时间,为学校刻蜡版,抄写教学讲义,以补贴膳食费,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尽管生活艰辛,但是周恩来的成绩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在演讲、演话剧、编校报等活动中,周恩来展现出自己多才多艺的特点。1917年6月26日,周恩来以平均分89.72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在参加毕业典礼时,他还获得了国文最佳奖,并代表毕业同学致答辞。
《毕业同学录》中对周恩来作了如下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长于数学”,毕业成绩仍属最优。”

5、留学法国、参与欧洲革命运动
到达欧洲后,周恩来一直与严修书信往还,保持密切联系。严为资助周恩来,特在严家帐目上为其立了户头。除第一年留学费用是交给周恩来支票,让他亲自带走外,以后的学费,都是严修让人转寄的,每半年一次,准时不误。
如 1921年严修日记载有:“2月 27日“李琴湘来(李福景的父亲),余将补助周恩来、李福景之学费,交伊持去”。为了感激严修对周恩来的资助,1922年春节,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特去拜谢严修。严修在经济上的帮助,使周恩来免受饥馁之苦,也不必像其他旅欧学生那样勤工俭学,这使他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去从事革命活动。 由于“范孙奖学金”的资助,周恩来的留学生涯实际上成了他对西欧这一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发祥地的实地考察。他旅欧时的活动中心是巴黎,间或往返于比利时及德国等地,从事革命考察和领导工作。
在较为系统地考察中,周恩来依据亲眼所见,对真理做了进一步的求索,并重构了自己的思想,确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成为中共旅欧总支书记。由于周恩来在欧洲从事革命活动,有人就劝严修不要再给周恩来以资助,但他不为所动,以“人各有志”奉答,继续寄钱给周恩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周恩来

1、周恩来不满半岁时,叔父周贻淦病重。当时,周贻淦结婚不到一年,没有子女。按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习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所以,周贻淦心里很难过,还担心自己过世后妻子陈氏日后被家族当成外人看待。为了使周贻淦在弥留之际得到一点安慰,也使陈氏有所寄托,周贻能、万氏夫妇决定把儿子周恩来过继给他们。就这样,周恩来幼年时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育,称陈氏为“娘”,称生母万氏为“干妈”。
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性格文静,才学出众,会书画,好诗文,有很好的修养。因为年轻守寡,陈氏从不外出,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对周恩来的抚养上。
直到陈氏去世前,周恩来几乎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她。陈氏对周恩来的要求十分严格。4岁时,陈氏就教他识字。5岁起,陈氏就送他进私塾读书,并取学名恩来,字翔宇。
2、1904年,周恩来一家搬到清河县(今清江市)外祖父家居住,在万家的家塾继续读书。陈氏常给他讲历史和神话故事,他所读的第一部小说《西游记》,大概也是在这段时间内看的。
1914年10月,周恩来在《射阳忆旧》中写道:“幼时喜闻故事,凡有人能语余以奇闻怪事者,辄绕膝不去,终日听之不倦。”1905年,周恩来一家又迁入陈家祖居的陈家花园,在家塾中就读。
此后几年内,陈氏为了把周恩来培养成栋梁之才,每天黎明时刻,就把他叫起来,教他读《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中的一些篇章。陈氏还辅导周恩来阅读了外祖父家所藏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小说。

3、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
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
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4、年少的周恩来,经常与在奉天省(今辽宁省)谋生的伯父周贻赓通信。通过字里行间的所思所想,周贻赓对这位侄儿的才学和品行十分欣赏。当周贻赓在奉天度支司(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俸饷科升任科员,生活稍稍安定后,便写信要周恩来到东北去,跟随自己继续读书。
1910年春,周恩来随同回家探亲的三堂伯周贻谦来到奉天省银州(今铁岭县),在他家寄居,并入银岗书院(初级小学)读书。
这年秋天,他移居奉天府(今沈阳市)周贻赓家,入新建的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丁班学习,课程包括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英文、图画、唱歌、体操10门。
5、经过东北的磨炼,周恩来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更大的变化,是发生在他进入天津南开学校以后。因为与东北相比较,在天津可以接触到大城市的社会生活,可以呼吸到近代社会的空气,这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同去东北求学一样,周恩来转赴天津,也是得益于伯父周贻赓。1913年春,周贻赓工作发生变动,改任天津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周恩来随伯父搬到天津,住在河北区元纬路元吉里。
随即,他进入大泽英文算学补习学校补习功课,准备南开学校的入学考试。8月中旬,他顺利考入南开学校,19日报到入学,编入己三班(以后改为丁二班)。
在南开学校的4年的学习生活,使周恩来从各方面都成熟起来。由于伯父收入微薄,经济上有困难,他很少回家,平时利用假日和课余时间,为学校刻蜡版,抄写教学讲义,以补贴膳食费,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1914年8月20日,因家境贫寒又品学兼优,经老师推荐,他从本学年起,免交学费,成为当时南开学校少有的免费学生。

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答:3、木匠的祖师-鲁班小时候的故事 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的施工,有一定的实践体会。相传鲁班年幼时调皮贪玩,这本属儿童的天性,但他的玩,不是无目的“撒野”,而是每天花很多时间玩建筑工艺。如用树枝搭个房子,拆了又搭,搭了又拆;用砖石垒座小桥;找些树...

古代感恩故事300字
答:7. 名人感恩的故事,(记住是名人,不是普通人)要250-300字的。 周恩来怀念他的两个母亲 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个乳母,叫蒋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里。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

一篇读后感
答:这个看似平凡普通的初中女生,却和她的伙伴们一起,演绎出一段丰富多彩又让人感慨万千的成长故事。这当中,有校园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有对亲情和纯洁友谊的渴望……这本书勾勒出一幅幅当代中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中有几个鲜明的人物,第一个自然是本书的主人公贾梅,一...

成长的故事100字
答:有关名人小时侯成长的小故事,100字左右,3篇。(除了孟母三迁) 262 2009-12-14 关于逆境成才的故事100字以上 61 2009-9-12 求100字以下外国名人成长小故事,急!! 743 更多关于成长的故事100字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逆境 成长 成长 故事 等待您来回答del1回答南北朝名人谁知道?.del0回答哪些关于鲁迅的...

历史上的高君宇和石评梅两个人真的有在一起亲热过吗?
答:历史上的高君宇和石评梅两个人真的有在一起亲热过吗?石评梅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这个笔名是因为对梅花的喜爱而起的,她本人便如同梅花一样,清雅高洁,不屑与世间的污秽同流合污。人们对石评梅关注与讨论,除了集中于她的作品之外,还要有她与高君宇这位革命家的旷世之恋。...

身边的故事---黄泛区名人
答:毛主席答应得很干脆:“行啊,请恩来同志处理一下,不过,放虎归山,你们哪个军还要他们?”“王近山,我要!”许世友自告奋勇。不久,王近山调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重新回到部队工作。一个月后,南京火车站,从郑州开往南京的硬座车厢里走出一对身穿褪色军装的、又像进城走亲戚的乡下夫妇,年老的丈夫...

关于名人成长的故事
答:林肯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

这话出自哪?
答:如果,在身边的最后真的不是你。如果经历了那么多坎坷辗转后,最终还是要分开。如果故事到最后,是我们的身边都有了别的人。如果回忆,诺言和曾经相爱的决心都在现实面前变得渺小,不堪一击。不管以后如何,不管结局如何。现在的我还是愿意执着的去爱。—— 我们一起等我们的最后,最后的最后。每个人都...

海伦凯勒名人故事读后感
答:恩来 写 高尔基吧 童年生活自 不幸 外祖父对他不好 但是 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勇往直前 向前进 还有啊 保尔 童年 不幸 家境贫寒 生活艰苦 但是 一心一意 为 革命 奋斗遭遇了 很多挫折 如 犯病 , 受伤。。。 F. 中外名人成长故事海伦凯勒读后感600字 《海伦·凯勒》有感 《海伦·凯勒》这本书写的是一个...

四年级成长故事手抄报内容
答: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