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解释一下中国野象分布的变迁?!要详细的!! 帮忙,带个好,什么意思?请朋友帮忙解释一下,比喻详细一点的。...

作者&投稿:剧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大象的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南方、北方皆有。距今3 00O多年前,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还有野象分布。甲骨文中有较多猎获大象的记载。殷商时期,中原一带不仅野象较多,而且还进行人工驯养,成为作战的工具。在殷墟遗址中,考古发现有象、獐、水牛、竹鼠等亚热带动物骨骼遗骸。《孟子·滕文公》记载:“周公相武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上述史实表明,夏商时期,我国野象曾经分布在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脉至吕梁山、陕北一线。春秋时代以后,中国野象分布渐由华北地区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这时,黄河流域地区的象群虽然少见,但仍有野象活动的记载。北周时,在兖州(今属山东)发现大象。南北朝至宋代,大象在黄河一线以南、以长江流域一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活动,屡见于史书。南北朝时,淮南“有野象数百”,“坏人室庐”。北宋初(公元962年),“有象至黄陂县(今属武汉市境内)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今湖北境内)、复(今湖北境内)、襄(今湖北境内)、唐州(今河南境内)践民田”;乾德年间(公元967年),“有象自至京师(今河南境内)”;开宝年间(公元976年),“己酉,吴越王献驯象”。史实表明:宋时,长江流域一线还有不少的象群活动。至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当时象群活动的记载很多,《宋史》记载可数的就达几十处。宋元以后,长江流域大象活动的记载至今未有发现,可见,元、明、清时大象的主要活动地区已转移到岭南、广西等地。史载:洪武年间,“广东雷州卫进象一百三十二”,“驯象卫进象。先是诏思明、太平、田州、龙州诸土官领兵会驯象卫官军往钦、廉、藤、蓠、澳等山捕象,豢养驯押,至是以进。”当时,岭南象群时常出没破坏庄稼,为此,“率兵二万驱捕”。万历年间(公元1587年),横州仍“有象出北乡,害稼”;钦州亦多象群“践踏田禾,触害百姓”。直至清乾隆年间,广西灵山一带之象,“每秋熟,辄成群出食,民甚苦之”。道光年间(公元1833年),史载“大廉山群象践民稼,逐之不去”,至当时已变为“象间有”。这一地区的大象至19世纪20年代以后已渐趋稀少,不久即难觅其踪迹。现今仅云南西南部才有残存象群分布。

  大象的分布及变迁,大体上也反映了我国同类别的热带或亚热带动物如犀牛、长臂猿等以及适宜温暖环境的动物如竹鼠、野生水牛等分布及变迁情况。尽管它们的分布及变迁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其南迁的方向、地域生态分布与时间变化趋势等,却是基本一致或大同小异的。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构成我国古代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描绘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的生态自然景观或人文生态现象,可谓丰富多彩。漫长的自然界演化历程表明,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延续,相反,物种的减少则会直接影响地域性乃至整个地球生态平衡的。

古代大象的分布地区更为广泛,不仅南方有,北方也有,距今三、四千年前,今河北阳原一带就有野象存在。殷商时代,不仅黄河下游一带的野象很多,而且还进行驯养,成为战斗的重要工具。
大约到了春秋以后,象的分布地区已退缩到秦岭、淮河—线以南,华北地区的呀象基本上灭绝了,但仍有野象向北沿动的记载。如北周静帝时,因在兖州发现大象,遂以该年为人象元年就是证明。同时也说明北方很少见到大象,以大象出现为吉样之兆,因而才有改元的举动。
大象在长江流域活动的时间很长,南北朗时淮南野象成群,“拔民庐舍”。这里的淮南是指的淮南郡即今安徽当涂以南的皖南广大地区。宋代时今黄陂被一带密林中仍有野象出没为害,甚至还伸入唐州(今河南唐河县)一带“贱民田”。
北宋以后,长江流域的大象逐渐趋于灭绝,主要活动地区已转移到岭南一带,数量多、危害大,文书上称为“群象”。由于危害太甚,明代时不得不动员军队二万,在广西祟左—带驱捕
野象。当然,也有用来“乘骑”和“象战”的,但野生活动的但野生活动的终究是多数。
十二世纪以后,福建、广东东部和中部的野象相继灭绝只有粤西一带延迟到明末。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十万大山一带的野象也日趋灭绝,只有云南西南部成为中国野象唯一的生存地区。
中国野象分布地区不断南移和逐渐趋于灭绝主要是山林被砍伐殆尽、人类的捕杀和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所造成的。大象分布地区的变迁,也同历史时期经济地区形成和发展的趋势基本一致。当然,野象分布地区的变迁也不是一刀切,而是先后有交差,并有偶尔北移的现象存在。因为历史时期的气候波动并不是朝着某——个固定的方向发展,而是冷热交替出现,常常可以创作不同的阶段。

男子骑象营救小野象是怎么回事?~

5月24日,在印度高哈蒂郊外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一头驯象去救另一头陷入淤泥中的小野象。据了解,这头小野象因腿伤被困淤泥中5天,急需救助。



图为现场。



后续报道


这是客套话。
意思是帮忙问个好。

我国濒危或灭绝的生物资料
答:1、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

中国历史上哪些朝代训练过大象冲锋陷阵?
答:这一切都生动地说明:兵家水平的高低就看其扬长抑短的功夫。在沈石溪的小说中也有很好的描写。大约在宋元之际,大象在福建消失。岭南地区东部的野象在12世纪后便逐步消失,而西部地区野象栖息的时间较长,直到19世纪30年代,广西十万大山一带的野象才最后灭绝。从此野象退缩于云南一隅。

大象外形描写作文700字
答:哺乳纲,长鼻目,象科。 通称象,是世界最大的陆栖动物,主要外部特征为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具缠卷的功能,是象自卫和取食的有力工具。长鼻目仅有象科1科共2属2种,即亚洲象和非洲象。 亚洲象历史上曾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现分布范围已缩小,主要产于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中国云南省...

野象谷表演时间表
答:据考古发现证明,亚洲象曾广泛地分布在长江流域、两广及贵州地区,甚至北至黄河流域。随着气候和地理环境的恶劣,亚洲象被迫一路南迁。西双版纳是亚洲象在中国唯一的栖息地。野象谷通过高空观象栈道、雨林观光索道、亚洲象博物馆、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亚洲象表演学校等多个游览项目,让游客得以在不干扰亚洲...

我国都有哪些已经灭绝的动植物?
答:第一种:长江白鲟 长江白鲟是我国最近才灭绝的一个物种,它是我国独有的一个物种,与大熊猫的稀有程度一样。不同的是长江白鲟成年后体长可达8米,在淡水鱼中,无人能出其右,因此又被称为“中国淡水鱼王”。虽然长江白鲟的灭绝是于2020年1月公布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的,但其实研究人员...

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有哪些?
答:2、水资源紧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供水不足,其中六分之一严重缺水。如果不对现有水资源进行合理管理,随着中国人口在本世纪中叶达到16亿的上限,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将跌至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水资源短缺形势将更为严峻。3、森林覆盖率低,覆盖率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态平衡状况的重要...

云南野象躺着睡,而非洲大象却站着睡,这是为何?
答:面对无处不在的危险,非洲象必须保持警惕,站着睡觉以提高反应速度。请记住,非洲象是如此之大,一旦它们躺下,就很难再站起来。更重要的是,几千年来,非洲象一直面临着一个更可怕的天敌--人类。亚洲象相对较小,肩高2至4米,体重3至5吨。目前,亚洲象主要分布在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和中国的...

中国濒危动物保护级、数量、分布地、为什麽濒危急用
答: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产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

我国濒危或灭绝的生物的详细资料
答:1、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

什么是代用气候指数?
答:3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由各种自然演变遗留的印记来获取历史时期的气候信息是古气候研究的有效途径。这样取得的测量记录经过合理的解释,可以用来表示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被称为代用气候记录,不过需要有充足的科学根据才能认定这些测量值究竟代表何种气候要素。历史文献记载也是一种代用气候记录。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