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养气翻译 《文心雕龙 声律》的翻译

作者&投稿:伏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

  昔王充著述1,制《养气》之篇2,验己而作3,岂虚造哉!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4;心虑言辞,神之用也5。率志委和6,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7,则神疲而气衰8:此性情之数也9。夫三皇辞质10,心绝于道华11;帝世始文12,言贵于敷奏13;三代春秋14,虽沿世弥缛15,并适分胸臆16,非牵课才外也17。战代枝诈18,攻奇饰说;汉世迄今,辞务日新,争光鬻采19,虑亦竭矣20。故淳言以比浇辞21,文质悬乎千载22;率志以方竭情23,劳逸差于万里24:古人所以余裕25,后进所以莫遑也26。

  〔注释〕

  1王充:字仲任,东汉学者,思想家。2《养气》:王充曾著《养性》十六篇,其书不传。3验己之作:经自己检验过的著作。王充在《论衡·自纪》中说:“庚辛域际(刘盼遂按:“庚辛者,和帝永元十二年庚子,十三年辛丑,时王君年七十四五”),虽惧终徂,愚犹沛沛,乃作《养性》之书,凡十六篇。养气自守,适食则酒(刘按:则当作节),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4生:生命。役:仆役。“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二句,是借用《吕氏春秋·贵生》中的原话。5神:精神。6率:循。委和:听任其谐和。7钻砺:钻研磨砺。8气:元气,人体维持其生命的功能。《论衡·无形》:“人以气为寿,形随气而动,气性不均,则于体不同。”又《言毒》:“万物之生,皆禀元气。”9数:自然之数。《明诗》篇的“情变之数”、《情采》篇的“神理之数”,和这里“性情之数”的“数”字义同。10三皇:三皇的传说不一,有的认为是伏羲、神农、黄帝(《世本》、孔安国《尚书序》等):有的认为是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等。11绝:断绝,隔绝。道华:《老子》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这里指“道”的虚华。12帝世:指尧舜时期。《檄移》篇所说“帝世戎兵,三王誓师”,和这里的“帝世”所指略同。其中的“三王”即本篇下句所说的“三代”之王,始文:《原道》篇曾说:“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与“帝世始文”完全一致。13敷奏:臣下对君主提出建议。《奏启》篇曾说:“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敷:敷陈。14三代:夏、商、周三代。15弥:更加。缛(rù入):指文采繁多。16适分:适合于作者的本分、个性,即《明诗》篇“随性适分”之意,胸臆:心胸。陆机《文赋》:“恩风发于胸臆。”17牵课:牵连,课求。18战代:战国时期。枝诈:繁杂而不真实。枝:分枝,本书多用以喻繁杂。如《议对》“属辞枝繁”,《体性》“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诔碑》“辞多枝杂”等。19鬻(yù遇)采。显耀文采。鬻:出售。20竭:尽,用完。21淳、浇:《淮南子·齐俗训》:“浇天下之淳。”高诱注:“浇,薄也;淳,厚也。”22文质:华丽和朴质。悬:远,指悬殊。23方:比。24劳逸:劳苦和闲逸,指创作的费神与不费神之别。25余裕:从容不迫。余:饶。裕:宽。26莫遑:无暇。

  〔译文〕

  从前王充进行著作,曾写《养性》十六篇,是经过自己的验证而写的,怎能是凭空编造的呢!人的耳、目、口、鼻,是为生命服务的;心思、言辞,则是精神的运用。顺着情感的发展而自然谐和,就能思理融和而情绪顺畅;如果钻研过度,就精神疲乏而元气衰损:这就是性情的一般原理。上古三皇时期,言辞朴质,还没有丝毫追求华丽的思想。唐虞之世的言辞,开始有了文采,仍以敷陈上奏为贵。从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时期,虽然一代比一代文采增多,都是随作者个人的心意表达出来,而不是于作者才性之外去强求。战国时期的著述,繁杂而不真实,作者大都追求奇特以文饰自己的学说。从汉代到现在,文辞写作一天比一天新奇,争妍斗丽,炫耀文采,已是绞尽脑汁的了。所以,淳厚的作品和浇薄的文辞相较,其华丽和质朴的不同相差千年;随顺情志的创作和绞尽脑汁的创作相比,其劳神苦思和轻松愉快的不同,更是相去万里:古代作者其所以从容不迫,后代作家之所以忙个不停,就是这个原因。

  (二)

  凡童少鉴浅而志盛1,长艾识坚而气衰2;志盛者思锐以胜劳3,气衰者虑密以伤神:斯实中人之常资4,岁时之大较也5。若夫器分有限6,智用无涯7,或惭凫企鹤8,沥辞镌思9:于是精气内销10,有似尾闾之波11;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12。但惕之盛疾13,亦可推矣。至如仲任置砚以综述14,叔通怀笔以专业15,既暄之以岁序16,又煎之以日时17:是以曹公惧为文之伤命18,陆云叹用思之困神19,非虚谈也。

  〔注释〕

  1鉴浅:认识能力不深。2长艾:年老。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色如艾也。”识坚:认识能力很强。3胜劳:胜任疲劳。4中人:平常的人。《荀子·非相》:“中人羞以为友。”常资:一般的、共同的资质。5岁时:指年龄。大较:大概情况。6器分:才分。7智用无涯(yá牙):《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边际),而知(智)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困倦)已。”8惭凫(fú扶):因凫腿之短而惭愧。凫:水鸟,俗称野鸭子。企鹤:羡慕鹤的腿长。《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脚)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刘勰借此以喻作者违背自然之理,而抱不切实际的要求。9沥(lì利)辞:精选文辞。沥:过滤以除去杂质。镌(juān捐):雕凿。10销:消耗,损毁。11尾闾:《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释文》:“尾闾,崔云:海东川名。司马云:泄海水出外者也。”12牛山之木:《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赵岐注:“牛山,齐之东南山也。。。濯濯,无草木之貌。”13怛惕(dátì达替):惊恐忧惧,指害怕得不到佳作而烦恼紧张的心理状态。14置砚以综述:《初学记》卷二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王充于室内门户墙柱,各置笔砚,著《论衡》八十五篇。”15叔通,曹褒,字叔通,东汉章帝、和帝时为待中。怀笔以专业:《后汉书·曹褒传》载:“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充(褒父曹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士。常憾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汉礼仪,昼夜研精,沈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16暄(Xuān宣)之以岁序:王僧达《答颜延年》:“聿来岁序暄,轻云出东岑。”暄:温,常以指春天的温暖。刘勰这里用以和下旬“煎”字对举,都有煎熬之意。又《汉书·叙传》载班固《答宾戏》:“独摅意乎宇宙之外,锐思于豪芒之内,潜神默记,恒(如淳曰:“恒”音亘竟之“亘”)以年岁。”这正是讲终年读书用思,疑刘勰或用其说,“暄”为“恒”字之误,录以备考。17煎:熬,喻苦思的折磨。《抱朴子·内篇·道意》:“若乃精灵困于烦扰,荣卫消于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18曹公:指曹操。为文之伤命:此话的原文已扶。19陆云:字士龙,西晋文学家,陆机之弟。用思困神:陆云《与兄平原书》:“兄文章已自行天下,多少无所在,且用思困人,亦不事复及,以此自劳役。”(《全晋文》卷一百零一)

  〔译文〕

  大凡青少年认识不深而志气旺盛,老年人则认识力强而气血衰弱;志气旺盛的人,思考敏锐而经得起劳累,气血衰弱的人,思考周密却损伤精神:这是一般人的资质,不同年龄的人的大概情况。至于人的才分,都有一定的限度,而智力的运用却是无边无际的;有的就像不满于鸭腿之短,而羡慕鹤腿之长,在写作中一字一字地挖空心思:于是精气消损于内,有如海水永不停止地外泄;神思损伤于外,像牛山上的草木被砍得精光。过分的惊惧紧张必将造成疾病,也就可想而知了。至于王充在门窗墙柱上放满笔墨以进行著作,曹褒在走路睡觉时都抱着纸笔而专心于礼仪,既累月不断地苦思,又整天不停地煎熬:所以曹操曾担心过分操劳会伤害性命,陆云曾感叹过分用心使精神困乏,都不是没有根据的空话。

  (三)

  夫学业在勤,功庸弗怠1,故有锥股自厉2,和熊以苦之人。志于文也3,则申写郁滞4,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5。若销铄精胆6,蹙迫和气7,秉牍以驱龄8,洒翰以伐性9,岂圣贤之素心10,会文之直理哉11!且夫思有利钝12,时有通塞13;沐则心覆14,且或反常,神之方昏15,再三愈黩16。是以吐纳文艺17,务在节宣18,清和其心19,调畅其气;烦而即舍20,勿使壅滞21。意得则舒怀以命笔22,理伏则投笔以卷怀23,逍遥以针劳24,谈笑以药倦25,常弄闲于才锋26,贾馀于文勇27。使刃发如新28,涛理无滞29,虽非胎息之迈术30,斯亦卫气之一方也31。

  〔注释〕

  1功庸弗怠:这四字和下面的“和熊以苦之人”(用熊胆和丸,以其极苦来激励勤学,是唐代柳仲郢的故事,见《新唐书·柳仲郢传》),是后人增补,不是刘勰原文。这两句未译。2锥股自厉:《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箱)数十,得大公《阴符》(传为姜尚兵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反复研究)。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厉:鞭策。3志:纪昀说:“志当作至。”译文据“至”字。4申:伸张,舒展。郁滞:郁闷,忧郁。5优柔:宽容,和上句的“从容”意近。适会:适应机会。《征圣》篇的“抑引随时,变通适会”,《章句》篇的“随变适会,莫见定准”,与此“适会”意同。6销铄(shuò朔)精胆:即上文所说“精气内销”。销铄:熔化。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散开)也,况其在筋骨之间乎哉?”精胆:犹精气。古人认为人的刚强之气出自胆,称胆气。7蹙(Cù醋)迫:逼迫。8秉:持,拿着。牍(dú独):木简,纸。9洒翰:挥笔。伐性:残害生命。《吕氏春秋·本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10素心:本意。11会文:指写作。直理:正理。12利钝:以兵器的锐利或不锐利,比喻文思的敏锐或迟钝。13通塞:思路的通畅或阻塞。陆机《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14沐则心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小吏)头须,守藏者也。。求见。公辞焉以沐。(头须)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意图相反),宜吾不得见也。’”沐:洗头。15方:正当。昏:迷糊不清。16黩(dú独):《说文》:“黩,握持垢也,从黑,卖声。《易》曰:‘再三黩。’”段注:“黩训握垢,故从黑。《吴都赋》:‘林木为之润默。’刘注曰:‘黩,黑茂貌。’其引申之义也。”刘勰用指神“昏”的发展,是取其引申之义,指头脑更加昏黑不清。17吐纳:指写作。文艺:作文的技艺。18节宣:节制作息之意。《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阻塞集滞),以露(羸)其体。”杜预注:“宣,散也。”19清和:《汉书·贾谊传》:“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这是讲社会的清平和谐,刘勰用以指作者心境的清静和谐。20烦而即舍:用心过度便停止。《左传·昭公元年》:“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21壅(yōng庸)滞:阻塞不通畅,即上引《左传》中的“壅闭湫底”之意。孔颖达疏:“壅谓障而不使行,若土壅水也;闭谓塞而不得出,若闭门户也;湫谓气聚;底谓气止:四者皆是不散之意也。”22命笔:提笔写作。23伏:隐藏,不显露。卷怀:收藏。《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刘宝楠《正义》:“卷,收也。怀与裹同,藏也。”24逍遥:优游自得。《庄子·让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针劳:消除疲劳。针:针刺治病,这里指医治。25药倦:和上句“针劳”意近。26弄闲于才锋:指轻松愉快地显露其才锋。弄:戏。闲:暇。27贾(gǔ古)馀于文勇:出售多余的写作才力。《左传·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通“揭”,举起)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巡行于齐军的营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杜注:“贾,卖也,言已勇有馀,欲卖之。”28刃发如新:《庄子·养生主》:庖丁向梁惠王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磨刀石)”。29凑理:同腠(còu)理,肌肤的纹理。《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王冰注:“腠谓津液渗泄之所,理谓文理逢会之中,闭谓密闭,气谓卫气,行谓流行,收谓收敛也。身寒则卫气沉,故皮肤文理及渗泄之处,皆闭密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发散也。”30胎息:古代修养身心的一种方法。《抱朴子·内篇·释滞》:“故行气或可以治百病,。。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迈术:王利器校:“迈”,“作万,较胜”。万术:万全之术。31卫气:即养气。

  〔译文〕

  在掌握学问上,是应该勤劳的,所以苏秦在读书困倦时,曾用锥子刺股以鞭策自己。至于文学创作,是要抒发作者郁闷的情怀,因此应该从容不迫地随顺着情感,舒缓沉着地适应时机。如果大量消耗精神,过分逼迫人的和气,拿着纸张驱赶自己的年龄,挥动笔杆砍伐自己的生命,这岂是圣贤的本意,写作的正理呢!何况作者的文思有敏锐和迟钝之别,写作的时机有畅通或阻塞之异;人在洗头的时候,心脏的位置有了变动,这时考虑问题还可能违反常理;当人的精神已经昏乱不清时,继续思考就必然更加糊涂。因此,从事文学创作务必适时休息,保持心情清静和谐,神气调和通畅;运思过烦就停止,不要使思路受到阻塞。意有所得便心情舒畅地写下去,想写的事理隐伏不明,就放下笔墨停止写作。在自由自在中解除劳累,用说说笑笑来医治疲倦,就能经常轻松愉快地显露其才华,有使用不完的创作力量。经常保持像新磨出来的锐利刀锋,使全身的气脉畅行无阻,这虽不是保养身心的万全之术,也是养气的一种方法。

  (四)

  赞曰: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宜宝1,素气资养2。水停以鉴3,火静而朗4。无扰文虑,郁此精爽5。

  〔注释〕

  1玄神:即精神。扬雄《太玄·中》:“神战于玄,其陈阴阳。”晋范望注:“在中为心,心藏神为玄,阴阳争为战,两敌称陈,。。阴阳相克,故言战也。”又《玄告》:“玄者,神之魁也。”范注:“魁,藏也,言神藏于玄之中也。”2素气:经常的精气。素:平素。3鉴:镜,引申为明。4朗:明亮。5郁:结,积。精爽:指清朗的精神。《左传·昭公七年》:“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杜注:“爽,明也。”

  〔译文〕

  总之,天地间万事万物是纷缓复杂的,千百度思考这些现象十分劳神。

  人的精神应该珍惜,恒常的精气有待保养。停止奔流的水才更为清明,静止不动的火就显得明亮。要不扰乱创作的思虑,就应保持精神爽朗。

  《原道》译文

  文章的(之能显现"道"的)具体属性是极广大的,是与天地并生共长的。(这话)怎么讲呢?(天地生成时)就有了深清色和黄色一同呈现,就有了天方地圆的形体之分。日头与月亮像重叠的璧玉,垂在天上,以显示其美化天空的形象;山岭与河流像灿烂的锦绣铺在地上,以展示其条理大地的形象;这大概是自然的文章吧?仰观天空日月散射着光辉,俯瞰大地山河现着文彩;高低有了一定的位置,天地两仪就(这样)产生了;只有人与天地合而为三,这就是所说的"三才"了。人是"五行"生成的灵秀,实在是天地的心灵,有了心灵,就有了语言,(有了语言)文章就随着明明白白地出现了,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推及至万物,动物植物都有文彩:龙凤以彩色的花纹呈现出祥瑞,虎豹以鲜明斑斓的纹理凝结成雄姿;云霞变换设色,超过了画工的妙笔挥洒;草木开花,不必待匠人的奇思妙手。这些难道是外面加给的修饰?(其实)只是自然形成的啊!至于风吹树林的声响,音调谐畅,像是吹竽弹瑟:泉水激石的声音,清韵和谐,像是击磬敲钟:所以形成了形体就构成了文理,发出了声音,就产生了韵律。那些无知的物体都有丰盛的文彩,有心灵思想的人怎么能没有文章呢!

  人类文章肇始于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的元气,深明这个奇妙的道理的,最先是《易经》的象辞。伏羲氏最早画八卦,孔子最后写了《十翼》。而对《乾》、《坤》两卦,(孔子)单独地以《文言》来解释。(可见)言语需要有文采,也是天地的本心啊!至于说《河图》包含着八卦的符号,《洛书》里包含着九类治国的方略,玉版上刻着金字,绿筒上雕着红字,是谁主持的呢?是神明在管理罢了!

  自从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文字(的作用)才开始彰显。神农、伏羲的传闻遗事,记载在《三坟》里面,而年代太久远了,那些声音文采已无法追踪。唐尧、虞舜时的文章,就蓬勃兴盛起来了。(作为)天子的舜开始唱出了"元首"之歌,就已经抒发了自己的情志;伯益、后稷呈献意见,也垂示了陈奏进言的风气。夏禹兴起,(取得的)事业功绩成就巨大,各种事情都循序渐进,受到了歌颂,功德成就更多了。到了商朝、周朝,文采(更加)丰富,胜过了(此前的)简单质朴,《雅》、《颂》之歌影响所及,美丽的辞采日日更新。周文王在患难的忧愁之中,制作的卦、爻辞,光耀鲜明,既有文采又含蓄隐喻,意义精深。再加周公旦多才多艺,发扬了(文王的)丰功伟业,创作了诗歌,辑录了《周颂》,修改润饰了各种文辞。到孔子继承(以前的)圣人,又独自超过了前贤,他整理编订了《六经》,一定要像(奏乐时)起头打钟结束击磬那样有始有终,集其大成;他(反复)琢磨《六经》(所表达)的思想情性,(认真)组织(美丽动人的)语言辞令(去表现),(《六经》的)教化就像铃声起而四方应那样远及千里,就像珍馐异味那样千古流传,世代响应,它描写了天地间的精华,开启了人民的聪明智慧。

  从封氏的伏羲,到孔氏的孔子,伏羲(画卦)创立了典则,孔子阐述其意义,没有不根据自然之道的精神来铺写文章,钻研神奇的道理来施行教化,从《河图》、《洛书》里取得准则,用蓍草、龟壳来占卜探问命运的术数,观察天地万物的纹理以穷尽探究(自然的)变化,考察前人的文章来成就人事的教化;然后才能够治理天下,通晓(自然界的)全部的不变的法则,使事业发展壮大,使(文章的)辞采焕发光明。所以知道自然之道因圣人的文章而流传,圣人用文章来说明自然之道,(使得自然之道)四处通达而没有阻碍,日日运用而不会缺乏。《易经·系辞上》说:"能鼓动天下的能力存在在文辞之中。"文辞之所以能鼓动天下,乃是 因为它是自然之道的文章啊!

  总结说:自然之道是精深微妙的,可用这神妙的自然之道来开展教化。前代的圣人彰显了这自然之道,阐明了仁孝的人事伦理。(圣人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为)圣人观察了龙献的《河图》、龟呈的《洛书》所体现的(自然之道的)形态和面貌,又观察天文,写成文章,让人民来效法。

  (提示:《原道》篇论述了文章的本质,道与文的关系: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表现手段。天地万物都有"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当然也有"文",人之文就是用言辞写出来的文章。看来,刘勰主张文要表现自然之道,后来的"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此有源流关系了。)

  关龙艳译《神思译文》:古人说:"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这就是被为"神思"的精神活动了。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非常广阔。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改变了表情,视线好像已通向了万里之外。吟咏之时,似乎发出了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眉目之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的结果吧。所以构思的妙处,在于使精神随外物而运行。精神存在于胸臆之中,情志意气统辖着它的活动关键;外物依靠耳目来感受,语言掌管着它的表达枢纽。枢纽畅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刻画无遗;关键阻塞,精神的活跃便会消失。因此酝酿文思,贵在内心虚静摆脱杂念。疏通心中的阻碍,洗涤净化精神,像储藏珍宝一样积累学问,斟酌事理以丰富才情,研读群书以求透彻理解,从容玩味他人作品以寻绎文辞。然后使深得妙理的心灵,按照写作的规则审定绳墨;让见解独到的匠心,依据意象中的形象进行创作。这是写与文章的首要方法,谋篇布局的重大端绪。构思时精神活动一展开,各种念头纷至沓来。按写作规则对未成形的思绪加以整理。想到登山,情思里便充满着山的风光,想到观海,意念中又翻腾起海的波涛,不管作者的自我才情有多少,此时的思绪似与风云一起任意驰骋。当他开始动笔时,文气激荡(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等到文章写成,效果却仅及预想的一半,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凭空运意,容易显得奇妙,而语言是实实在在的,就难以工巧了。因此,文意来自于构思,语言又受文意支配。三者紧密结合,就能天衣无缝,疏远了就会相去千里。有时道理就在心中,却反而去极远之处寻求;有时意思就在眼前,而思路却为山河所阻隔。所以要控制思维、掌握法则,无须苦苦思虑;依照一定的规则,表现美好的事物,不必徒劳情思。就人的禀赋才情而言,写作有快有慢,因为天分不同;就文章的体制而言,篇幅有长有短,所用功夫不一样。司马相如构思时口含毛笔,写成时笔毛已烂,扬雄写作赋后便做噩梦,桓谭因写作苦心积虑而得病,王充潜心著书气衰力竭,张衡精心构思《二京赋》花了十年时间,左思精心雕琢《三都赋》用了十二年:虽说是创作长篇巨制,也因文思之缓慢。淮南王刘安一个早上就写成《离骚赋》,枚皋一接到诏书就写成了赋,曹植写作就象口诵旧作一样流畅,王粲一提笔就象事先早已构思好了一样,阮能在马鞍上写成书信,祢衡可在宴席间草拟奏章:虽然写的都是短篇,也因文思之敏捷。那些文思敏捷的人,心里掌握着创作要领,反应灵敏,无须反复考虑便能当机立断;而构思迟缓的人,情思繁富,而思路多歧,几经疑惑才看清楚,深思熟虑才能下决断。灵敏机断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写成作品;疑虑不决所以要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创作。写作的难易虽然不同,但都依靠博学精练。如果学问浅陋而只是写得慢,才识粗疏而光靠写得快,从没听说象这样而在写作上能有所成就的。文章的情思是复杂多变的,文章的风格也是变化不定的。拙劣的辞句有时出于巧妙的构思,平庸的事例有时来自新颖的人命意。就如麻布由麻织成,虽说质地未变,但经过加工制成了布,变得光彩鲜明而可珍贵,至于思虑以外的微妙意旨,文辞外的曲折情致,语言难以表述,笔墨自然应该到此为止。只有懂得了最精微的道理才能阐发其妙处,穷尽一切变化才能通晓其规律。就如伊挚无法说明调味的奥妙,轮扁不能讲清用斧的技巧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精微极了。总之,精神因与外物沟通,才孕育了变化多端的情思。外物靠形貌求得表现,而内心则据情理作反应。然后运用声律,产生比兴的手法。用构思掌握规则,博学精炼才能成功。

  (提示:《神思》是探讨创作时的构思问题,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

文心雕龙风骨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盖防文滥也。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

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聘。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风骨篇】译文 《诗经》包括六种义法,而风为六义之首,这是推行风化的源泉,也是展示心灵的手段。抒写情感的时候,风为先行,推敲辞句的时候,骨为首要。辞离不了骨,正像人体离不了骨骼;情包含着风,有加人身包含着血气。语言挺拔,就形成了文骨;意气昂扬,就产生了文风。倘使词藻丰富多彩,而风骨飞动不灵,正如空有彩羽而失风姿,徒具歌喉而无力气。所以构思为文,要保持充盈的气势。充实了内在的刚健之气,然后有外在的鲜明之采。文章要善于用气,正像飞鸟要善于运用翅膀一般。 讲究文骨的人,用辞一定精炼。深通文风的人,写情必然鲜明。捶字坚实而难移动,声腔凝练而又灵活,这就是运用风骨的效果。倘若意瘦辞肥,杂乱元章,那是缺乏文骨的徵象。思理不畅,无精打采,那是缺乏文风的证明。从前潘勋为了曹操写《九锡文》,用笔取法经典,群才为之搁笔,就因为他的文骨挺拔。司马相如为了汉武帝写《大人赋》,号称有凌云之气,成为辞赋的宗师,就因为他的风力道劲。掌握了这个要领,可用来驾驭文采;违背了这个方法,也无须追求词藻了。 魏文帝认为文章以气为主,文气的清浊表现为文体的清浊,那是不能勉强达到的。为此他评论孔融的文章,说它“体气高妙”(文体与文气都很高妙);论徐斡的文章,说它“时有齐气”(齐人的一种迂缓之气);论刘帧的文章,说它“有逸气”(气韵飘逸)。刘帧也说,孔融卓越不凡,确有一股异气,文章风格之高,别人很难超过他。这都是重视气韵的意思。雉鸡五色俱备,而只能低飞于百步之内,因为它身肥而体重;鹰隼色彩单调,而一举高飞于云天之外,因为它骨健而气猛;文章的才与力未能兼备者,也像这样。倘使有风骨而少文采,那就是骛鸟混迸了翰林;有文采而无风骨,那就是野鸡窜人了文苑。唯有光彩照人而又高飞冲天,那才是文坛上善鸣的彩凤哩。 倘能取法于经典文章的规范,参照以诸子史传的方法,洞察文情的变化,探明文体的源流,然后自能萌生新意,创写奇辞。深明文体,故文意虽新而不乱;善于通变,故文辞虽奇而无伤。倘使文骨与文采的结合未能圆通,文风与文辞的运用未能熟练,却要跨越旧有的规范,侈谈新奇的创造,虽然也能够得到巧意,但是失败的机会更多,岂止杜撰奇字,须知错误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书经》上 说:“辞尚体要,弗唯好异”(用辞贵乎得体,不可但求新奇),就为的防止文辞泛滥。而文章的做法多种多样,各适合作者不同的爱好。懂的人不肯传授,学的人不肯求师,于是乎大家追随浮华之风,泛滥而不可收抬。倘能确立经典的标准,以文风健美为能事,自然凤清骨高,通体光辉夺目了。掌握了这些要点,离目标又何尝太远呢? [结语] 文情与文气相随, 文辞与文体相并。 文风健美动人心, 文心如玉光而润。 养成充实的风力, 锤炼坚强的骨鲤。 文才锋利而高强, 文采辉煌如云锦。《风骨篇》译后记 作家要有作家的风度和骨气。诗文要有诗文的风采和骨力。刘勰针对六朝浮靡的文风,郑重提出了文贵风骨的要求,是很有价值的。今天看来,这对当前的文风,特别是对当前新诗的诗风,仍然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刘勰并不反对诗文语言的新与奇,反而赞美诗文作者“享甲新意,雕画奇辞”。他提倡的是在继承优良传统、通晓文情变化(即通变)的基础上发挥新的创造,做到“新而不乱,奇而不续”。他不欢迎有骨无采的骛鸟;也不欢迎有采无骨的野鸡;而对于“藻耀而高翔”的文坛鸣凤,发出了热情的召唤。他的苦心是十分感人的。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1,肇自血气2,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3。故言语者,文章神明枢机4,吐纳律吕5,唇吻而已6。古之教歌,先揆以法7,使疾呼中宫8,徐呼中徵9。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10;抗喉矫舌之差11,攒唇激齿之异12,廉肉相准13,皎然可分14。今操琴不调15,必知改张16;摘文乖张17,而不识所调。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18,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内听难为聪也19。故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20。可以数求21,难以辞逐22。

〔译文〕
音律的产生,原是从人的声音开始的。人声具有五音,来自先天的气性,古代帝王就是根据人声的五音来制乐作歌的。由此可见,乐器的声音,是表现人的声音,而不是人的声音仿效乐器。所以,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关键,更是表达思想的枢纽;至于语言的音韵,则是求其和人的口吻协调而已。古代教唱歌,首先要琢磨发音的方法,使疾呼合于宫音,徐呼合于徵音。属清声的徵、羽二音强,属浊声的宫、商二音弱;高亢的喉音和伸直的舌音各异,聚合的唇音和急激的齿音有别,强音和弱音相对:这些区别都是很明显的。如果弹琴时声音不协调,自然知道对弦柱加以调整;写文章时要是声律失调,就不易弄清从何调整了。琴弦发出的声音,尚能使之和谐,发自作者内心的声音,反而不能和谐,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就因为在外的声音容易辨识,内心的声音不易认清。在外的声音容易掌握,是由于可以用手决定琴弦;内心的声音不好控制,则由于声音和心思纷乱不一。这只能从掌握音律技巧来求得解决,是难以用文辞说明白的。
〔注释〕
1 宫商: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两种,这里指五音。 2 肇(zhào赵):开始。血气:天生的气性。本书《体性》篇:“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3 学:王利器校作“效”,仿效。 4 “文章神明枢机”三句:这三句现存两种不同理解,录以备考:一、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认为“‘文章’下当脱二字”。范文澜注:“按‘文章’下疑脱‘关键’二字。言语,谓声音,此言声音为文章之关键,又为神明之枢机;声音通畅,则文采鲜而精神爽矣。至于律吕之吐纳,须验之唇吻,以求谐适,下赞所云‘吹律胸臆,调钟唇吻’,即其义也。《神思》篇用‘关键’、‘枢机’字。”二、杨明照校本断此三句为:“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朱星以为:“黄季刚氏以为文章下当脱二字,……都是想象,没有根据。果如黄氏所说,则唇吻二字下也当脱二字了。其实本不脱字。刘勰在此对言语作了一个全面的解释,除了文章神明(这是思想内容等)外,还有形式上的部分,就是枢机吐纳(这是字句的吐属),律吕唇吻(这是音韵问题)。”(见《天津师院学报》1979年第一期)译文以范说为主。神明:《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神明指人的精神,精神既出于心,就和人的心思有密切联系,刘勰这里便借以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本书《附会》篇曾说:“必以情志为神明。”枢机:和“关键”意近。《周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韩康伯注:“枢机,制动之主。” 5 吐纳:呼吸,这里指发言。律吕:乐律的总称。 6 唇吻:指口吻协调, 7 揆(kuí葵):测度。 8 疾呼:发声快的强音。中(zhòng众)宫:合于宫声。 9 涂呼:发声缓的弱音。以上几句是借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的话,原文是:“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 10 商徵响高,宫羽声下: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认为当作“徵羽响高,宫商声下”。《礼记·月令》:“其音角。”郑玄注:“凡声尊卑,取象五行,数多者浊,数少者清;大不过宫,细不过羽。”据《史记·律书》,五音的律数,以宫商最多,徵羽最小,角声居中。清声音高,浊声音低,因此,这两句应为徵羽响高,宫商声低。 11 抗:高亢。喉:喉音。矫:《广雅·释诂》:“直也。”舌:舌音。 12 攒(cuán窜阳):聚合。唇:唇音。激:急切。齿:齿音。 13 廉肉:指音的强弱。《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郑注:“繁瘠廉肉,声之鸿杀也。”鸿指强,杀指弱。相准:相对的意思。 14 皎然:明白,清楚。 15 操琴:弹琴。 16 改张:改弦更张。《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17 摘文:一作“摛文”。摛(chī痴):指写作。乖张:不正常。 18 萌:初生。 19 良由:杨明照校,此二字下脱“外听易为察”五字(见明人徐元太《喻林》卷八十九引)。外听:指乐器声。内听:指作者的心声。察、聪:都指能听清楚,明白。 20 纷:乱貌,这里指不一致。 21 数:方法,这里指声律,即下面所讲“声有飞沈”等。 22 难以辞逐:指难以用文辞说清楚。此句和《神思》篇的“言所不追”意同。


(二)
凡声有飞沈1,响有双叠2;双声隔字而每舛3,叠韵杂句而必睽4;沈则响发而断5,飞则声飏不还6:并辘轳交往7,逆鳞相比8;迂其际会9,则往蹇来连10,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11。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12,逐新趣异13,故喉唇纠纷14;将欲解结,务在刚断15。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16,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17;辞靡于耳18,累累如贯珠矣19。是以声画妍蚩20,寄在吟咏,吟咏滋味21,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22:异音相从谓之和23,同声相应谓之韵24。韵气一定25,故余声易遣26;和体抑扬27,故遗响难契28。属笔易巧29,选和至难30;缀文难精31,而作韵甚易。虽纤意曲变32,非可缕言33,然振其大纲34,不出兹论。

〔译文〕
字声有的飞扬,有的低沉,有的是双声,有的是叠韵;双声字中间被其他字隔开,就往往不协调,叠韵词分离在两处,就必然违背声律;一个句子的字声全是低沉的,声音就像要断气一样,全是高昂的,就一直上升而不婉转:应使低昂之声像转动辘轳一样相互交错,像鱼龙的鳞甲那样整齐排列;声律的适当配合稍有错乱,就会前阻后碍,这种毛病,就是文人的口吃病了。口吃的病根,在于作者爱好诡奇;一心去追逐新奇,就造成发音的杂乱。要想解除这种毛病,首先必须坚决割断对怪异的爱好。左边受阻就从右边想办法,后边积滞就疏通前面,这就可使声音转动在口中,像振动玉器玲玲作响;悦耳的辞句,如成串的珍珠相联不绝。所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作品,好坏寄托在吟咏上,诗歌的滋味从句子的安排中流露出来,工夫全在句子的“和”与句未的“韵”上:不同字调的适当配合就叫“和”,同韵的字相呼应就叫“韵”。句末用韵是有定的,确定之后其余的韵都好处理;句子的和谐有高低抑扬的不同,要句子之间配合好就比较困难了。一般散文容易写得精巧,但要把一篇散文的声律调配和谐就很难;诗歌写作虽不易精巧,押韵却是比较容易的。声律上很多细微不明显的变化,虽然不能一一讲到,但举其大要,基本上不出以上所论。
〔注释〕
1 飞沈:声音的抑扬,相当于平声和仄声。 2 双叠:双声叠韵。两字声母相同为双声,韵母相同为叠韵。 3 双声隔字:这和传为沈约提出的作诗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中的“旁纽”相似。《文镜秘府论》西卷引元氏云:“旁纽者,一韵之内,有隔字双声也。”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两句中“鱼”和“月”,“兽”和“伤”是双声,其中隔以它字,就是犯“旁纽”病。舛(chuǎn喘):差错。 4 叠韵杂句:《文镜秘府论》天卷引此句作“叠韵离句其必睽”。叠韵离句和八病中的“小韵”相似。西卷释“小韵”说:“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是也。”如陆机诗“嘉树生朝阳,凝霜封其条”二句的“阳”、“霜”同韵,就是犯“小韵”病。睽(kui葵):违背,不合。 5 沈:指纯用低沈的仄声字。而断:《文镜秘府论》天卷引作“如断”。 6 飞:指纯用昂扬的平声字。飏(yáng扬):飞扬。 7 辘轳(lùlú鹿卢):井上汲水的起重具。交往:用辘轳转动,比喻飞沈平仄的字声相交错。 8 逆鳞:相传龙的喉下有逆鳞,常用以比喻不可触犯的危险之处(见《韩非子·说难》)。这里是借指鳞甲的排列严密有序。相比:《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指排列紧密。以上两句,即沈约所谓:“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论》) 9 迂:错失。《荀子·荣辱》:“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杨倞注:“迂,失也。”际会:指平仄飞沈的适当配合。《周易·坎卦》:“刚柔际也。”王弼注:“刚柔相比而相亲焉,际之谓也。” 10 往蹇(jiān简)来连(niǎn碾):这是《周易·蹇卦》中的一句。王弼注:“往则无应,来则乘刚;往来皆难,故曰往蹇来连。”蹇:不顺利。连:难。 11 吃:口吃,说话结巴不清。 12 诡(guǐ鬼),不正常。 13 趣:同趋。 14 纠纷:杂乱。 15 刚断:坚决果断。 16 滞:阻塞,和上句“碍”字意近。 17 玲玲(líng灵):玉相击的声音。 18 靡:轻丽,这里指声音的动听。 19 累累:联贯成串。《礼记·乐记》:“累累乎端如贯珠。”郑注:“言歌声之著动人心之审,如有此事。” 20 声画: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这里借指表达思想感情的作品。妍蚩(chī痴):指作品的好坏。 21 “吟咏滋味”二句:“吟咏”二字是衍文。《文镜秘府论》天卷引为一句作“滋味流于下句”,译文据此。下句:对字句的处理。 22 气力:这里指才力,工夫。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采有余。”和:和谐。韵:押韵。 23 异音:指句内平仄的不同。 24 同声:指句末的押韵相同。 25 —定:即有定,如首韵用“东”,其他韵脚也用同一韵部的韵。 26 余声:指其他韵脚。 27 体:和上面所说“韵气”和“气”略同,都指韵、和之事。 28 遗响:和上面说的“余声”意同,指其他字声。诗句的平仄声调,不仅同一句内要上下协调,还要和其他句子协调,所以说“难契”。契:合。 29 属笔:一般散文写作。笔:指无韵的散文。 30 选:选择,引申为做到的意思,与下文“作韵”的“作”字意近。 31 缀(zhuì坠)文:指诗歌写作。缀:辑,辑字成文,即写作。文:指有韵的诗文。 32 纤意:一作“纤毫”,指音律上的细微之处。曲:隐微,不明。 33 缕(lǚ吕)言:逐一详论。 34 振:举。


(三)
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龠1;翻回取均2,颇似调瑟3。瑟资移柱,故有时而乖贰4;龠含定管,故无往而不壹5。陈思、潘岳6,吹龠之调也7;陆机、左思8,瑟柱之和也9。概举而推,可以类见。又《诗》人综韵10,率多清切11;《楚辞》辞楚12,故讹韵实繁13。及张华论韵14,谓士衡多楚15;《文赋》亦称知楚不易16,可谓衔灵均之声余17,失黄钟之正响也18。凡切韵之动19,势若转圜20;讹音之作,甚于枘方21。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练才洞鉴22,剖字钻响;识疏阔略23,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籁24,南郭之吹竽耳25。古之佩玉26,左宫右徵27,以节其步28,声不失序;音以律文29,其可忘哉30!

〔译文〕
至于声律的全面调和,犹如吹奏可以和众声的龠;回旋地运用声韵,就像调和较复杂的瑟。调和瑟音须要移动弦柱,所以常常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形;龠的管、孔有定,因而任意吹奏都可一致。曹植和潘岳的作品,就如吹龠的无处不谐;陆机和左思的作品,就像调瑟的常有不和。这只是略举大概,其他作家作品可由此类推。此外,《诗经》的作者运用音韵,大都清楚准确;《楚辞》用的是楚地的声音,所以错乱的声韵很多。到西晋张华论韵,曾说陆机作品中的楚音很多;他的楚音正如《文赋》中所说的“不能改变”。这就可说是屈原作品的余响,有失于雅正的声韵了。切合的声韵运用起来,势如圆形物体的转动:不协调的音韵运用起来,就比在圆孔中投方榫还困难。写作中能避免圆凿方榫,就不会出大的毛病了。音律精深的作者,要仔细剖析文字的声音;不很懂声律的作者,用到什么字就是什么音,这就好像远风通过物体的孔穴而发出的声响,或者是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了。古人身上佩带玉器,发出的声音左边合于宫声,右边合于徵声,使步行有一定的度数,因而声音毫不混乱;何况用音韵使诗文合律,怎能轻易忽视呢?
〔注释〕
1 龠(yuè月):一种似笛的管乐器。《风俗通》:“龠,乐之器,竹管三孔,所以和众声也。”(卷六) 2 翻回:旋转。均:即韵。《文选·啸赋》:“音均不恒,曲无定制。”李善注:“均,古韵字也。《鹖冠子》曰:五声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卷十八)这几句中的“和”、“均”是泛指,和上段所讲的“和”难“韵”易不同,所以下面又有“瑟柱之和”的说法。 3 瑟:(sè涩):似琴的弦乐器,一般是二十五弦,弦各一柱。 4 乖贰:不协调。 5 壹:一致,即协调。 6 陈思:曹植。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 7 吹龠之调:喻曹植、潘岳的作品属正声,能够无往不协。 8 陆机:字士衡,西晋文学家。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 9 瑟柱之和:喻陆机、左思的作品中杂有方言,音律有时乖违。陆机是吴人,左思是齐人。 10 《诗》人:指《诗经》的作者。综:织机上使经线上下分开以织纬线的装置,这里借指组织、运用。 11 率:都。清切:清楚准确。 12 辞楚:指《楚辞》用楚音写成。 13 讹(é俄):错误。 14 张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5 多楚:陆机的弟弟陆云在《与兄平原书》中曾讲到:“张公(即张华)语云云:兄文故自楚。”(见《全晋文》卷一百零二) 16 知楚:这两个字是衍文。不易:《文赋》论篇中警策曾说“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指警句在作品中的作用是功多累寡,不能改变,与声律无关。黄侃认为“彦和盖引其言以明士衡多楚,不以张公之言而变”(《文心雕龙札记》)。 17 灵均:屈原的字。声余:和下句“正响”二字相对应,当是“余声”,指《楚辞》的继续。 18 黄钟:十二律之一,这里泛指乐律。正响:指以《诗经》为代表的雅正之音。 19 切韵:切合的声韵。动:和下句“作”字意近,都有运用之意。 20 转圜(huán环):圆形物体的转动,喻声韵的圆转。 21 枘(ruì瑞)方:宋玉《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jǔyǔ举语)而难入。”意为用方榫(sǔn损)插入圆孔是困难的。刘勰借用此意指讹音之难谐。 22 练:熟练。洞鉴:深明,彻底了解。这句指精通音律的作者。 23 识疏:一作“疏识”。疏:粗疏。阔略:疏略。这句指音律疏浅的作者。 24 籁(1ài赖):孔穴。 25 南郭吹竽(yú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mǐn敏)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6 佩:带。 27 左宫右徵:指左右所佩带的玉器发出的声响合于宫、徵。《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 28 节:节制,指使步行有一定度数。 29 律文:使文合律。 30 忘:一作:“忽”,译文据“忽”字。


(四)
赞曰:标情务远1,比音则近2。吹律胸臆3,调钟唇吻4。声得盐梅5,响滑榆槿6。割弃支离7,宫商难隐8。

〔译文〕
总之,表明情志,应该高远;安排音韵,则须细密。声音发自心胸,协调在于口吻。声韵要如咸盐酸梅配合得当,把榆实、堇菜调和得味美可口;只要摈除那些不正之音,和谐的宫商就自然明显。
〔注释〕
1 标:表明,显示。 2 比:并列,这里指对音韵的安排。近:密切。 3 吹律:吐出音律。胸臆:指内心。《文赋》:“思风发于胸臆,意泉流于唇齿。” 4 调钟:协调声律。钟:古代乐器之一,这里指钟律。 5 盐梅:借味的调和指声的调和。《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盐味咸,梅味酸,是调味的必需品。 6 滑:使菜肴润滑的调料,这里取调和的意思。《周礼·天官·食医》:“调以滑甘。”贾公彦疏:“滑者,通利往来,亦所以调和四味,故云调以滑甘。”榆:木名,实可食。槿(jǐn紧):借指堇,堇菜。 7 支离:不正,指前面说的方言。 8 难隐:不能隐蔽则易显。

发字开头器字末尾的成语
答:没有发字开头器字末尾的成语,应是发字开头的成语:发扬光大。重点词汇:发扬光大 [成语解释]发扬:发展,提倡;光大:辉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典故出处]老舍《四世同堂》六十四:最合理的孝道恐怕是继承父辈的成就,把它发扬光大,好教下一辈得到更好的精神的与物质的遗产...

和(合)气是哪个合(和)字
答:应该是:和气 和气 hé qi [释义]①基本义:(形)态度温和。对人和气。(作谓语)②和睦。他们彼此很和气。(作谓语)③(名)和睦的感情。咱们别为小事伤了和气。(作宾语)[构成] 偏正式:和(气 [反义] 粗暴、蛮横、厉害、凶恶 ...

文心雕龙讲疏目录
答:- 《养气篇》率志委和说: 探讨创作中直觉与和谐的关系。6. 学术交流与序言: 包括在日本、中国和瑞典的演讲,以及对《敦煌遗书文心雕龙残卷集校》和《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序言。7. 后记与跋: 对《文心雕龙创作论》初版和第二版的回顾和补充。8. 日译本序: 介绍《文心雕龙讲疏》在日本的翻...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答:《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编,各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总论含上编的《原道》至《辨骚》五篇...

文气说的产生与发展
答:”曹丕论“气”,首先论证文章风格各异、成就不同的根本原因,强调文章各有特色是由于作家各有不同的气质、个性,故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是说人的气质、个性有清、浊的不同。刘勰继承了曹丕的“文气说”并有所发展。《文心雕龙·风骨》说:“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

和气的和为什么是一个禾和一个口
答: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刘姆《文心雕龙》则将“和”的理论(艺术论)直接引人文学创作,《养气)篇云:“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雍滞。”创作之时,诗人的身心调畅清和,是保证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如果是“...

文心管窥目录
答:风格论方面,刘勰提出风格生成、形态、体势和文体风格的多元论,以及文学随时代变迁的观点。他的“风骨”论则涉及美学思想,包括“风骨”与“风格”、“养气”等概念的深度解析。《文心雕龙》的“通变”论探讨了文学形式的变革和历史发展,以及雅俗关系对风格演变的影响。情采论则关注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

文艺[wén yì]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答:指文学创作。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是以吐纳文蓺,务在节宣。”官名。即 唐 代所置之文学。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二:“ 王钦若 仲至 , 仁宗 时名儒, 原叔 之子,大臣荐文艺,召试学士院。”纪传体史书的一部分。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史体因革》:“传之为体,大抵...

“和”字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意义?
答:答:“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国语·郑语》记述了史伯关于“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可见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才能发展。这...

秋声栗栗转伤情什么意思
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志盛者思锐以胜劳,气衰者虑密以伤神。” 唐 韦应物 《汉武帝杂歌》之二:“ 柏梁 沉饮自伤神,犹闻驻颜七十春。” 巴金 《探索与回忆·说梦》:“人说做梦伤神,又说做梦精神得不到休息,等于不睡。”(2).伤心。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