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道” 的意思(两种以上且含例句和出处) 文言文中“得”的意思、例句与出处有哪些?

作者&投稿:台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1.路。“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
2.规律、道理。“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惑。”《荀子.天论》
3.指道家、道教。“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三国志.魏书.张鲁传》
4.主张、思想、学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5.说、讲。“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盐铁记.遵道》
6.从、由。“凡治乱之情,指道上始。”《管子.禁藏》
7.引导。“唯王使人道送我。”《汉书.张骞传》

记住这些应该够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路:~听途说。
2.水流的通路:水~|河~|。
3.方向;途径:同~|门~|治国之~|志同~合。
4.方法;技艺:生财有~|医~|棋~。
5.道理;事理:公~|天~|无~|坐而论~。
6.道德;正义:~义|人~|厚~|古~热肠(表示待人诚挚热情)|得~多助,失~寡助。
7.用言语表示:~谢|~歉|~别。
8.以为;认为:你~是谁,原来是跑堂的上楼来。
9.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传~|修~|孔孟之~|安贫乐~。
10.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家。
11.道教的简称,也指道教徒:~观(guàn)。
12.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名。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

1.路。“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
2.规律、道理。“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惑。”《荀子.天论》
3.指道家、道教。“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三国志.魏书.张鲁传》
4.主张、思想、学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5.说、讲。“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盐铁记.遵道》
6.从、由。“凡治乱之情,指道上始。”《管子.禁藏》
7.引导。“唯王使人道送我。”《汉书.张骞传》

记住这些应该够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路:~听途说。
2.水流的通路:水~|河~|。
3.方向;途径:同~|门~|治国之~|志同~合。
4.方法;技艺:生财有~|医~|棋~。
5.道理;事理:公~|天~|无~|坐而论~。
6.道德;正义:~义|人~|厚~|古~热肠(表示待人诚挚热情)|得~多助,失~寡助。
7.用言语表示:~谢|~歉|~别。
8.以为;认为:你~是谁,原来是跑堂的上楼来。
9.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传~|修~|孔孟之~|安贫乐~。
10.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家。
11.道教的简称,也指道教徒:~观(guàn)。
12.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名。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

道不通。“会天大雨。“修道而不贰、讲.主张1。”《史记,指道上始,道古以害今。”《盐铁记、学说.路.规律。”《三国志。“学道鹄鸣山中。“饰虚言以乱实.引导.张鲁传》
4、思想.天论》
3.遵道》
6、由.禁藏》
7.陈涉世家》
2.从,以惑百姓。”《汉书.说.里仁》
5、道理。”《管子。“唯王使人道送我.魏书。“凡治乱之情、道教。”《论语,则天不能惑,造作道书.指道家。”《荀子.张骞传》
记住这些应该够了。“吾道一以贯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比在文言文中的含义有例句和出处~

比较,比量.《孟子·告子下》: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史记·游侠列传》: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春秋左传·桓公十五年》: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比拟,看成和...一样.《诗经·谷风》: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春秋左传·襄公五年》:书曰,叔孙豹,鄫大子巫,如晋,言比诸鲁大夫也.类似,相像.《史记·天官书》: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比方,比喻.《礼记·学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比照,与...相当.《韩非子·内储说上》: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史记·齐太公世家》:其子曰公孙无知,厘公爱之,令其秩服奉养比太子.《战国策·齐人有冯谖者》: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例,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韩非子·有度》: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亲,亲近.《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尚书·伊训》: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接近,靠近,挨近.《战国策·八年谓魏王》: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辑,而不可恃者;或有诸侯邻国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谷不奉,畜积竭尽,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并列,并排.《史记·苏秦列传》: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鬼谷子·中经》: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齐等,同样.《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协调,配合一致.《孟子·滕文公下》: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诗经·六月》:比物四骊、闲之维则.勾结.《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於世也.《春秋左传·昭公十四年》: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与养氏比,而求无厌,王患之.《韩诗外传·卷二》:君子易和而难狎也,易惧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义死,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乱.《管子·重令》:所好恶,不违於上;所贵贱,不逆於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说,毋侈泰之养,毋逾等之服.阿私,偏袒.《春秋左传·襄公三年》: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新序·杂事一》:君子谓祁奚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合,适合.《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管子·五辅》:中正比宜,以行礼节.和谐,和睦.《春秋繁露·同类相动》: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春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然也.《吕氏春秋·应同》: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辅助,佐助.《国语·齐语》: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密,密集.《诗经·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栉.《吕氏春秋·达郁》: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皆,都,到处.《战国策·张仪说秦王》: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於前者比是也.及,等到.《史记·高祖本纪》: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晏子春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为,替.《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通“庀”:治理.《庄子·徐无鬼》: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

/iknow-pic.cdn.bcebos.com/b7003af33a87e9508f895ff51b385343faf2b489"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b7003af33a87e9508f895ff51b385343faf2b48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7003af33a87e9508f895ff51b385343faf2b489"/>
得[dé]1、得到,获得。如:卖炭得来何所营?《卖炭翁》
2、贪求;贪得。如:“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3、领会;理解。如:“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朝三暮四》4、实现;达到。如:“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谏太宗十思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信陵君窍符救赵》
5、能;能够。如:“项王自度不得脱。”《垓下之战》;“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1、得意;满足。如:“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2、合适;恰当。如:“此言得之。”《六国论》作副词:应该;应当;必须。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六宴》
作助词: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
如:“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另:同“德”。恩惠;感恩。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得,在现代汉语的意思是:
[dé]
1.获取,接受:~到。~失。~益。~空(kòng)。~便。~力。~济。心~。
2.适合:~劲。~当(dàng)。~法。~体。
3.满意:~意。扬扬自~。
4.完成,实现:饭~了。~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
6.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
[de]
1.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拿~起来。
2.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快。香~很。
[děi]
1.必须,须要:可~注意。
2.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