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全文 翻译 礼记全文 翻译

作者&投稿:弘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文】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①,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②、节、退、让以明礼。

【注释】

①祷祠、祭祀:不同的祭祀方式。吴澄说:“祷祠者,因事之祭;祭祀者,常事之祭。”祭祀时,都要以牲(牺牲)和币(束帛)敬奉鬼神。

②撙:zŭn,克制。

【译文】

道德仁义这四种美德,没有礼制(约束)就得不到发扬;教化训导扶正民俗,失去礼制就不会完备;纠正曲直明辨是非,少了礼制就不会分清;天子、大臣、上卿、下士,父、子,兄、弟,不依据礼制就无法确定;做官、求学事奉老师,不讲礼法就失去了亲情;上朝理事、整治军队、职官履事、施行法度,没有礼法就会失去威严;不同性质的祭祀,要以牺牲和束帛供奉鬼神,不依礼制就不虔诚庄重。所以有德有爵之人要貌恭、心敬、克制、自持、退让,才能明晓礼的大义。

语出《礼记·曲礼》
【译文】道德仁义,没有礼不能完成;教育训导,端正风俗,没有礼就不能完备;分辨事理,没有礼就无法决定是非曲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关系,没有礼就不能确定;为做官学习而侍奉师长,没有礼就不能亲密;朝廷的职位品级,部队的组织管理,到职任事,执行法令,没有礼,将失去威严;无论是特殊的祭祀或例行的祭拜,供养鬼神,没有礼尺会失去诚意和严肃的精神。
http://cache.baidu.com/c?

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伦理道德和仁义,没有礼的规范就不能形成;教化礼训和正定风俗,没有礼的规范就不能完备;分歧争议以及诉讼活动,没有礼的作用就不能决定;君王臣下,父子兄弟,没有礼的规范就无法界定;从学拜师,没有礼的规范就难以亲定;朝制列班、军事治理、官吏管理、执法,没有礼则无法运行;搞祭祀活动,没有礼的规范就不会诚实庄重。

应该是这样的

《礼记·大学》翻译全文~

《礼记·大学》翻译全文
创作年代:春秋末期、作品出处:《礼记》、文学体裁:散文、作 者:曾子。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
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
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大学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孔子之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
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
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
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 经书 《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小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 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 先秦的其它 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时期的汉民族 礼制、礼仪,解释 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 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 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礼记》与《 仪礼》、《 周礼》合称“ 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礼记》有《冠义》释《 士冠礼》;有《昏义》释《 士昏礼》;有《问丧》释《 士丧礼》;有《祭义》、《祭统》释《郊特牲》、《少牢馈食礼》、《有司彻》;有《乡饮酒义》释《 乡饮酒礼》;有《 射义》释《 乡射礼》、《大射礼》;有《燕义》释《 燕礼》;有《聘义》释《 聘礼》;有《 朝事》(《 大戴礼记》)释《觐礼》;有《丧服四制》释《丧服》,都不出《 仪礼》十七篇之外。
由此可见,今本《 仪礼》,应该说是一部体系和内容完备的著作。 邵懿辰认为,“经礼三百, 曲礼三千”(《礼记。礼器》),古来之礼,不止此十七篇,亦不止《汉书。艺文》 《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 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