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有过,则挞伯禽讲的是什么故事? 周公,周武王,周文王,周成王,,伯禽,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作者&投稿:晏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成王有过,则挞伯禽”这个故事讲的是:周武王灭商后不久就病逝了,由他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周成王当时年龄还小,由他的叔叔周公旦辅政。开始,请了最好的老师,个别授课,一段时间以后,教不下去了。成王也是一个顽皮而聪慧的儿童,难服管教。

于是,周公旦将自己的长子伯禽送进宫里,伯禽比成王年龄大,品德也好,不仅陪读,还陪住,让他们一起接受教育。当成王犯了错误的时候,不是直接惩罚成王,而是鞭挞他的同学伯禽,由此震慑成王。

从此以后,成王的教育再也没有伤过脑筋。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周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出自西汉戴圣所编《礼记·文王世子第八》:“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译文:成王如果有做不到的地方,周公就痛打伯禽,使成王看了懂得如何做个太子。

扩展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此书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



周公辅成王时,成王年幼,尚不明白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幼者之所当为时如何,周公就「抗世子法於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表面上是在教导伯禽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幼者之法,但是无不是希望透过伯禽与成王同游共处的机会,让成王有所观摩。当成王行为有过失时,周公就处罚伯禽,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责罚伯禽不能善尽事君之道,不能慎其身而行,为成王树立楷模,演示理想的行为,以为成王表率;另一面则是透过责成伯禽回归理想行为,以为成王警戒,让成王明白理想的行为应该是如何。

伯禽是周公旦的长子。成王有过,周公旦不能挞成王,只能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受挞。周公让伯禽与成王住在一起,“欲令成王之知父子 君臣长幼之义也”

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相,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 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之为世 子也。
《礼记 文王世子第八》

这是《十中经》(礼记)中的话: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以成王之过击伯禽,则足以感喻焉。" 伯禽实际上就是成王的伴读。意思是说念书不好的时候,老师便要教训伴读的人。

伯禽是周武王之子?~

[编辑本段]周公长子
西周初年人,姬姓,字伯禽,亦称禽父。周公旦长子,周代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武王去世后,发生武庚、管蔡之乱,连带东方诸国也起兵,周公东征后,平定了叛乱,统一了国家。成王七年,为控制东征后新占领的东部地区成王将原本封在河南鲁山的周公迁封到山东曲阜,,建立鲁国,统治原商奄之民和从殷都迁来的殷民,担负稳定东部地区局势、充当周朝政权藩屏的任务。伯禽就封时,周公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今王的叔父,我在天下也算是不轻不贱的人。然而我洗一次澡要三次握着湿头发出来,吃一顿饭要三次吐掉嘴中的食物,以接待贤士的来访。即使是这样,我还怕失掉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可因为自己是国君而骄傲待人。”伯禽临行时又问周公:“请问如何治鲁?采用什么方法有效?”周公回答说:“务在利民而不要以利民者自居。”伯禽牢记周公的教导,来到鲁国后努力发展生产,教育人民遵守礼仪规范,寻访天下贤士,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随之带去的有“殷民六族”,控制了旧奄国土地及人民,国号、氏号为鲁,目的是为了“生以养周公,死以周公主”,用来褒奖周公的。

周文王最年长,周文王的儿子为周武王,周武王的儿子为周成王,三者为爷孙关系;
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伯禽的父亲;
伯禽是周文王姬昌之孙,周公旦(即广义上的周公)长子,周武王姬发之侄。
此外,周公特指周公旦。

扩展资料:
周历代国君:
1、周武王姬发 (?—前1043年) 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3年。
2、周成王姬诵 (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 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3、周康王姬钊 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4、周昭王姬瑕(?—公元前1002年) 前995年—前997年在位,3年。
5、周穆王姬满 前996年—前992年在位,5年。
6、周共王姬繄扈 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
7、周懿王姬囏 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
8、周孝王姬方(?—前886年) 前892年—前886年在位,7年。
9、周夷王姬燮 前885年—前878年在位,8年。
10、周厉王姬胡(前877年—前841年) 前858—前841年在位,18年。
11、周宣王姬静(靖) 前828年—前782年在位,46年。
12、周幽王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 前782年—前771年在位,11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姬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伯禽

四字成语风俗什么什么
答:晋杜预《春秋经 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孔颖达疏:“褒则书字,贬则称名.”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后亦泛指论人议事用词严谨而有...

李白是谁,他写讲有哪些?
答: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

富有寓意的四字成语?
答:孔颖达疏:“褒则书字,贬则称名。”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后亦泛指论人议事用词严谨而有分寸。 【抚今思昔】 见“抚今悼昔”。 【抚今追昔】 见“抚今悼昔”。 【抚今悼昔】 ...

从古至今,有没有臣杀死君的现象?
答:(唐哀帝李柷:禅让皇位给朱温,降为济阴王。后来朱温派人将其毒死。)后梁梁太祖朱温:被亲生儿子朱友珪指使冯廷谔杀死。《资治通鉴》记载“虽未以友文为太子,帝意常属之。友珪心不平。友珪尝有过,帝挞之,友珪益不自安。六月,丁丑朔,帝使敬翔出友珪为莱州刺史,即令之官。已宣旨,未行敕。时左迁者多追赐死,...

李白是谁
答: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的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了。真可谓”呕心沥血”。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

求10篇课外文言文
答:自己没有竹席可以用来坐了,于是就坐在草垫上。事后,王恭的族叔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 我原来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 王恭回答说:" 您并不了解我,我从来就没有多余的东西。"5、原文: 贾谊 著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

五个民间风俗四字成语意思
答:孔颖达疏:“褒则书字,贬则称名.”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后亦泛指论人议事用词严谨而有分寸. 【抚今思昔】 见“抚今悼昔”. 【抚今追昔】 见“抚今悼昔”. 【抚今悼昔】 ...

平易近人成语故事
答:.. 【成语故事】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被封为鲁公,他没有去曲阜,而让儿子伯禽前去治理。姜子牙分到齐地,五个月就回京向周公汇报施政情况,而伯禽三年后才回京汇报政绩。周公感慨政令不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对它亲近,平易近人才行得通 【成语示列】凡昌黎(韩愈)与东野(孟郊)联句,必字字争胜,...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6 介绍家乡的名人
答: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顾炎武从十岁起,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特别是他的嗣母王氏和他讲过很多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深深熏陶了他幼小的心灵。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当时的江南继东林之后,再组复社,复社声气传遍天下,...

有寓意道理的四字成语
答:孔颖达疏:“褒则书字,贬则称名。”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后亦泛指论人议事用词严谨而有分寸。 【抚今思昔】 见“抚今悼昔”。 【抚今追昔】 见“抚今悼昔”。 【抚今悼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