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神们帮帮忙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写谁写的?

作者&投稿:钱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事物,不浪费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编辑本段]李绅悯农诗2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小米,谷子。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3. 犹:还要。 4:四海:到处,天下。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编辑本段]李绅悯农诗3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直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编辑本段]关于李绅悯农诗的故事 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迁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天呀,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只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编辑本段]2、其它悯农诗 悯农 老天不悯农, 遍地起黄风。 无云难下雨, 百姓少收成。 评析:此诗四句皆因果顺承。首句“老天不悯农”以拟人化手法突显天公无情。次句由“老天不悯农,引出“遍地起黄风”。三句“无云难下雨”写黄风将云吹走,故致天旱无雨。末句写天旱无雨的结果:“百姓少收成”,从而引出全诗主题。全诗明白如话,气韵深沉,于朴实铺叙中显出对民生艰难的悲悯。作之似娓娓道来,读之 则如泣如诉.怆然于胸。 苦旱 百村连年旱, 地底无墒情。 天爷懒布雨, 秋来又是空。 注:墒情:农业生产术语,指土壤的湿度情况。 评析:首二句“百村连年旱,地底无墒情”写连年天旱导致深在地底的土壤都没有一点墒情。末二句“天爷懒布雨,秋来又是空”,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了对秋来 无望丰收的失望。 伤农 天上飘来布雨云, 不见甘霖只见风。 白日田间无农影, 夜月却照哭禾人。 评析:天旱雨难之时,苦苦盼来一片仿佛会下雨的云彩,往往又被一阵风儿吹跑。首二句“天上飘来布雨云,不见甘霖只见风”讲的就是这种叫人乍喜还忧,哭笑不得的无奈。末二句“白日田间无农影,夜月却照哭禾人”写白天太阳毒热,田间见不到农民的影子,夜晚的月亮却能照见哭焦禾的农民。此诗读来,顿生酸楚,民生多艰,实可伤怀。 旱日偷灌 东邻争水打死架, 西邻趁机偷灌田。 三小时浇一分半, 战战兢兢心难闲。 评析:作者所处的吕梁山区十年九旱,每逢天旱都会有农民争水打架的事情发生。此诗记录了一个“西邻”趁“东邻”与人争水打架之机,偷水灌田,而又忐忑不安的滑稽场面。首二句讲述偷灌情节。第三句“三小时浇一分半”,以浇水之慢突显当地水量之少,从而更体现出“东邻打架”与“西邻偷灌”在当时当地的必然性。末句“战战兢兢心难闲”,描写西邻偷灌时的慌张心态,以喜剧的手法寄予了作者对同处旱日的“东邻”与“西邻”的同情。 八月初二淫雨感怀 自古天旱红枣收, 万户糜谷晒已休。 八月初二淫雨降, 粱农空嗟枣农愁。 评析:红枣耐旱不喜雨,故遇天旱则红枣丰收。糜子谷子则不耐旱而喜雨。诗写八月初二糜子谷子均已晒坏,无望丰收。而红枣却眼看就要丰收。但是一场淫雨既 破坏了枣农的好梦,也没能给粱农带来希望。首二句“自古天旱红枣收,万户糜谷晒已休”,以“糜谷”的悲惨遭遇告诉人们虽然糜谷已无希望,但红枣快要丰收了。其中之辛酸虽很明显,但毕竟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丝喜悦。末二句“八月初二淫雨降,粱农空嗟枣农愁”,恰如当头一棒,把人们仅有的一丝喜悦全部撕扯成七零八落的碎片,而后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全诗格调低沉,用笔苍劲有力,既充满忧思与无奈,又含有对大自然的抗议与不平。 (原载刘小烽《天有霓裳》)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343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 安徽毫州 http://www.cnxi.gov.cn/bozhoulishi/10-509.html [我来完善]相关词条: 更多 小池静夜思村居 开放分类: 文学,诗,古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哪首诗?~

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作者】李绅 【朝代】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李绅
(唐代宰相、诗人)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意思是什么?
答:锄 禾 日 当 午,汗 滴 禾 下 土。谁 知 盘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 。全诗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赏析: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面是什么?
答:李绅(772—846),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悯农 (一)锄 禾 日 当 午,汗 滴 禾 下 土.谁 知 盘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二)春 种 一 粒 粟,秋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什么意思
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锄禾锄到炎热的中午,汗珠滴进禾下的土地。谁知道碗中的米饭,粒粒都来自辛勤和劳苦。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原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地辛苦。出处:《悯农》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 是...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什么?
答:意思:谁知道我们盘中的粮食,它们粒粒都凝聚着农民的辛苦。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农民在正...

如何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答: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

农夫犹饿死的全诗是什么?
答: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话译文 其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其二: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

谁知盘中餐全诗?
答:谁知盘中餐全诗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此句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给人启迪,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诗句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听我说听我说谁也不能飞是什么歌
答:是月亮姐姐、王源、洛天依演唱的歌曲《听我说》,正确歌词是“听我说,听我说,节约不浪费”,完整歌词: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春天暖风吹 燕子翩翩飞 小种子有梦想 出发排好队 春光正明媚 田间麦苗翠 一年之计在于春 加油不怕累 早起彩云追 锄禾到天黑 多浇水勤施肥 一...

古诗锄禾全诗
答: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话译文: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