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诸葛我评说```200字左右的一小段就可以了 千古诸葛我评说,200字左右最好

作者&投稿:申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评论历史人物应看到两方面:优点和缺点,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千万不能流于片面,下面是一些论据: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评真实的诸葛亮(上)

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当权。朝廷要员,地方诸侯无不忙于争权夺利。不过在这中间还是有些人能够廉洁奉公,忧心国事的,这些人就是中国近2000年封建历史中一直存在的清流,在当时叫作党人。诸葛亮的先人诸葛圭,父亲诸葛‘王圭’(一个字)叔叔诸葛玄以及诸葛亮后来在荆州结交的一些良师益友如司马徽、庞德公等都多多少少和清流党人有些关系的。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在他人生中做出的选择了。被称为叛臣逆子的曹操他是绝对不会投效的。对于江东的孙氏,也没有什么好感,孙坚、孙策私藏玉玺,若不是一个死的早,另一个没实力,说不准会出什么事那。直到身为皇室宗亲,又有以恢复汉室为相同目标的刘备出现,诸葛亮才有点心动了,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有人说当时诸葛亮是在摆架子或试探刘备,他早就确立了刘备这个目标。我认为不对。理想归理想,公元207年的形势明摆在那。袁氏已灭,青、干、幽、并四州落入曹操之手,加上曹操原有的司隶、衮、豫、徐、雍州一部,可以说天下已经大定。剩下的孙权(扬州)、刘表(荆州)、刘璋(益州)、马腾(凉州)、张鲁(汉中,属于益州)不是势力弱小、就是昏庸无能。所以后来曹操南下的时候,已经不是争霸天下,而是平定天下了(争霸,早在官渡之战就结束了)。而刘备那?连个落脚之地还是借别人的。所以诸葛亮还是感服于刘备的真诚(三顾之礼啊!为了一个布衣,在当时真的很难得。真所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和上面所说的原因,使得他最终投效了刘备。也可以说他是明知难为,而为之。
大致介绍了诸葛亮后,我们再来谈谈他在各个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
对于改变历史的一场伟大战争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描写实在是太过火,这里面的诸葛亮更象是在玩游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很多地方都把他神化了。客观的来说,在这场大战中,诸葛亮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军事上,主要人物还是周瑜和鲁肃,主要的力量还是来至东吴。战略规划,战术安排和实施基本上是由天才军事家的周瑜完成的。(三国演义对他的描写太过分了,我这里也小小的过一下。给他这个称号,算是平反吧。呵!)这是很正常的,《诸葛武候传》的作者在这里有一句经典的评述:就象是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加入社会到做出贡献,创造价值之间,是需要一段适应过程的。但诸葛亮毕竟是不世出的人杰,他还是为战争的胜利,特别是为了刘备势力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妻子是黄氏,也就是黄承彦的女儿,而黄承彦是荆州的大名士。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嫁入了当地的大户蒯族和庞族。(就是庞统家了)诸葛亮的好友如司马徽、崔州平等也都是当地名士。而荆州的大户蒯族、庞族、马族都有姻亲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使的诸葛亮在出仕之前就在荆州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名气,而不是一些书中所描写的默默无闻。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基地,刘备的基地都是在荆州,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也是颇为重要的人物。所以孙刘联盟的沟通桥梁无疑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起的更多的是外交而非军事上的作用。但孙刘联盟是赤壁之战的基石,也是刘备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说诸葛亮的出仕是一鸣惊人也是无可厚非的。《三国演义》在这一点上还算正确。
周喻的火攻计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胜利者有权力瓜分胜利的果实。在战争中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后的行动。孙刘联盟对刘备的作用开始显现,在赤壁之战中并没有出多少力的刘备势力在其后的争夺中竟取得了荆州八郡中的四郡,而孙权势力仅仅只得二郡。(这种战果分配的不平衡也为后来的吕蒙白衣渡江埋下了伏笔,但当时的刘备势力可顾不了那么多了,这并不是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有问题,也可以说是天意吧。)诸葛亮取得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胜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日后辉煌打下了基础。
--火烧联营
有了根据地的刘备势力,实力开始壮大,诸葛亮也利用他的影响力网罗了不少人才。并利用了天赐良机和曹操的失误(攻取汉中后,没有西下益州。)取得了巴蜀和汉中。三分荆州后,刘备孙权各有四郡。刘备势力形势一片大好,诸葛亮也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命令关羽率荆州军北上,他也准备在稳定了巴蜀、汉中之后提军北进。并希望同盟的孙权势力在南面进攻或至少牵制曹操,以实现他恢复汉室的目标。但是诸葛亮还是犯下一个错误,虽然这个错误是由各方面原因所造成的,并不是他的主观失误。但这毕竟是个错误,而且是致命的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关羽的刚愎自用,周喻、鲁肃的去世,诸葛亮忙于巴蜀的内务和汉中的防务等等)他低估了荆州对于孙权势力的重要性!
孙权势力北面有长江天险,东、南两面不用说了。只有西面的荆州,可以沿长江顺流之下,直取东吴的腹地。只要荆州在其他势力手中,哪怕结成了同盟,荆州对孙权来说都是心腹之患。眼皮低下的威胁总是最令人担心的。公元219年10月,接替鲁肃为大都督的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大将关羽战死,随后不久大将张飞也遇刺身亡。更致命的是东吴和曹操结成了同盟。损兵折将的蜀国陷入了低潮。(本来就够弱的了,唉!)
极度悲痛下的刘备开始丧失了理智。公元221年7月,刘备不顾诸葛亮和众人的强烈反对率63000军大举进攻东吴。(刘备带了多少***进攻东吴,众说纷纭,按我几本书里的说法大至在38000~63000之间。)终于在夷陵被小将陆逊火烧联营,败退途中,死在白帝城。(可怜的刘备,一生中屡战屡败。唯一的汉中胜利还是靠着法正和诸葛亮。除了他的皇室身份还有什么那?可是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诸葛亮有选择吗?)留给了诸葛亮一个内忧外患,飘摇动荡的烂摊子。
这一阶段的诸葛亮除了继续发挥他在外交方面的能力外,也开始显示他在内政、军事两方面的能力。
他很好的处理了青徐旧部,荆州主干,巴蜀新人之间的关系,(刘备不就是因为新人旧部不和而失去徐州的吗?)建立了律法制度,稳定国内。在巴蜀立足未稳就提军北上,并一举拿下汉中。更是显示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思想。荆州和巴蜀齐头北上夹击中原也不能说是个错误的决定,只能怪天意如此,造化弄人吧。
有些观点认为诸葛亮在刘备进攻东吴时,因为政见不同而赌气不去。结果造成了刘备大败,蜀国受到重创。真的是这样吗?刘备已经尽起蜀国之兵,如果诸葛亮也去的话,你当曹操是白痴?更何况巴蜀国内也不太平。汉中刚平定不说,南中的叛乱也不是诸葛亮南征时才有的。公元218年夷帅高定谋反,被李严击退,219年雍#(门+岂 连念什么都不知道,惭愧!)***,次年杀死太守正昂。221年高定再反。222年汉嘉太守黄元谋反。没有诸葛亮镇守着国内,蜀国恐怕这时候就灭国了,所以上面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没想写这么多的~累的慌~分两部了!!!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评真实的诸葛亮(下)

历史上的一些比较富强的王朝,首先得有一个有才干的统治者。既然没人否认诸葛亮是是蜀汉的实际统治者,我又将在下文中证明蜀汉在吏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的强盛的。那么我们又凭什么怀疑诸葛亮的才干那?如果你非要说这是皇帝刘禅的功劳,我也无话可说。不过,我可以替刘禅谢谢你。一笑!
有一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下梁不歪是因为上梁正。
--治理蜀国(下面引用的一些话,基本上出自《三国志》,也有晋朝的一些史书野史。因为时间上比较接近,也比较可信。)
大变之后,诸葛亮的内心也许隐隐觉得自己的理想要成泡影了。但执著和忠诚是清流党人的优秀品质,为了心中大义和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必须坚持。
他没有听从刘备说的取而代之,而是奉刘禅为主,维持汉统。其次,他在数年间先后派丁宏、阴化和邓芝前往东吴改善关系,因为他知道和东吴的和平是蜀国立国之关键。四面受敌的弱小蜀国是无法立足的。在诸葛亮的诚意下,孙权终于于公元224年同意和议,建立联盟共抗曹魏。公元229年誓约平分天下。同年3月孙权把首都从武昌迁回建业。接着,推广他与众官制定的法典《蜀科》。因为《蜀科》没有留传下来,我们无从得知其内容,也无法知道实行的效果。但是很多史书中都记载了当时的蜀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都城中‘富户殷实’等字眼,也能略窥当时的政法。他平定国内局势,派大将魏延驻汉中以据曹魏北下。在这些策略之下,蜀国开始稳定下来。
列举一下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的成就:
先看看诸葛亮劝戒蜀主刘禅的话。‘务农殖谷,闭关修民。’‘劝分务樯,以阜民财。’兴修水利,修缮和利用都江堰。建筑了九里堤作为都江堰的辅助。(遗迹至今尚存。)注重农耕。在于魏国交战时,他还派军在汉中轮班殖垦大家都了解的。晋人袁准说:‘亮之治蜀,田畋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蜀国禁酒。)左思的《蜀都赋》对成都农业繁荣也有很明确的描写。左思也是晋人。还有诸葛亮对制盐业、织锦业的治理等等,也有很多资料有详细的描写。我这里就不深入了。(其实是嫌麻烦。呵!)
在诸葛亮以身作则的带领下,蜀国的吏治清廉是有名的。下面略举几个。
蒋琬-‘虚心纳言,开明待下。’当时有个叫杨敏的看不起他,(蒋琬本来只是一个小县令,是诸葛亮力偈刘备,把他提拔上来的)还到处污蔑他。后来杨敏犯了事,别人都以为他死定了,没想到蒋琬公正廉明,依法办事。还因为事出有因,把杨敏无罪开释了。
董和-史载他‘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谵石之财。’
张嶷-在诸葛亮南征立过大功的他,官据州从事、都尉时。(在东汉时,是高级武官。)‘家素贫匮’没钱治病!!!叫人把他抬到广汉太守何诋那里请他帮忙。何诋虽然和他一面之缘,但‘倾财医疗,数年而愈。’(何氏是南中大姓。)
姜维-诸葛亮提拔的一员降将,却手握全国兵权。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史书评他‘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其他如费衤韦、吕乂、邓芝、马汉等等都是柯尽职守、勤简持身的廉吏。上面所说的那些人,也大多是从默默无闻的小官吏,甚至于兵丁(如马汉、魏延等)提拔上来的,这也能平息一下诸葛亮不善于发现和运用人才的谬论。
最后提一下平定南中。公元225年春,诸葛亮在理顺了国内国外的关系后,决定彻底的解决南中的叛乱。出征前他征询马谡的意见,马谡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果然采取了马谡的建议,采取攻心之术,只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就平定了南中。并安抚夷民,使的他们心悦诚服。直到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许多有关诸葛亮的遗迹和风俗习惯。(马谡的表现恐怕也是日后街亭之失的原因之一吧!)
--秋风五丈原
终于写到这一章了,原本想在中间插上《七擒孟获》。不过太想快点结束了。(说实话,打字打累了,用拼音啊!还是刚开始学用的拼音加加!)
对于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战争-六出祁山,我不一一细说了,我将用数据和历史评价来看待这场战争。
我们先来看一下蜀魏双方的力量对比:蜀国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十万二千。魏国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人,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数据来自《通典》中的《历代户籍考》。因为我不熟悉这本书,我也不好妄加评论。但是我对它的数据是有一定怀疑的,因为蜀国和魏国疆域相差极大,而且魏国占据的多为中原腹地,人口密集。虽说多年战乱,人口流失严重。但诸葛亮北伐时,魏国已经修生养性多年,不会只差那么点。不过这种差距已经是够悬殊的了。北伐时,诸葛亮率兵八万,但魏国仅雍、凉二州就驻兵六万余,加上后来的援兵,总兵力超过二十万!还有就是魏国占有地利。不信?大家都知道巴蜀是易守难攻,出入都要走栈道。但防守上易守难攻进攻时也是如此,你可以守住几个隘口让我攻不进去,我也可以筑几座城让你攻不出来啊!二出祁山时,郝昭不就是死守陈仓城,让诸葛亮无功尔返的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典故也说明了出巴蜀和进去一样难。)更何况出了汉中一马平川,打仗主要靠骑兵,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骑兵在魏国统治的凉雍二州。还有蜀道艰难运粮不易,士卒长途远征易于疲劳等等不利因素。如果用《孙子兵法》的观点来看待这场战争,诸葛亮不用出兵,就已经败了。
看看六出祁山的战果,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利损了数千兵马,(但也拔西城数前户还汉中那!)第三、四次都取的了胜利还获得了土地人口,特别是夺得了战略上重要的武都、阴平两郡。(属雍州)杀死了魏国的著名大将张合,王双。他以弱攻强,以不利对有利。尚能一直采取攻势,还屡屡取胜,让战场始终保持在魏国境内。有谁还能说诸葛亮在军事上不如司马懿?!当然我并不是说司马懿无能,但是他占据诸多有利条件,兵力是对方数倍,却一直采取守势。耗粮战法固然不错,但不能以逸待劳,战而胜之。反道损兵折将,丢城丧地。说司马懿是胜利者,谁能心服。恐怕连司马懿自己也是不信的。史书上说司马懿一向看不起诸葛亮说他‘不过一能吏耳’还说‘志大而不见机’。但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参观蜀军的营地,看完后说,‘天下奇才也’史书上说他‘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观其真情矣。’还有一种说法,说司马懿让诸葛亮尽心竭虑,活活累死。证据就是司马懿问过蜀国使者,得知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后说,‘诸葛亮命不久矣’这也是谬论!其实早在邓芝出访东吴时,孙权问过诸葛亮的情况后就隐隐的提示邓芝要注意诸葛亮的健康了。史载诸葛亮‘事必恭亲’,打二十以上的刑法都要过问。一天进不了几升米。他和司马懿不一样,不但要过问军事战略,临阵决机。象官吏的任免,粮食的生产和调用,谴使出访等等都要经手。用他的话说,‘不怕别人不会做,怕的是他们不象我这样尽心竭力’这样的生活,铁人也受不了的。所以说诸葛亮是累死的没错,但他是为国为民而死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说上几章中诸葛亮发挥了内政和外交方面的能力,那么在这一章中诸葛亮把他军事方面的天才发挥到了巅峰。假如你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还有疑问,我再举几个例子。
南朝萧梁末期,陆法为梁元帝伐蜀,在研究了诸葛亮的兵法后,道,‘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
我国的军事著作《李卫公问对》中诸葛亮有13问,仅次于孙子的21问。曹操也只有6问。
诸葛亮的兵法如《兵要》《军令》等十数篇多已失传,流传于世的都为后人所著。但是这也说明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后人的认可,他人为了能使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而要假借他的名义出版。大家恐怕没听说过有李白流传下来的画作,王羲之流传下来的曲谱吧?
最后,我要说如果以历史名声,流传于世的作品,在当时的作用这些方面来评选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物的话,三国时期能入选的只有曹操和诸葛亮二人而已。
用偶同学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可惜他不是名人啊,凑活吧!同学语:菜刀那?菜刀放哪了?!)诸葛亮在很多方面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很相象,他们都是中国一千年才会出一个的奇才啊!
得!逃命去喽!
附:八阵图考。
大家对《三国演义》中陆逊被困八阵图中的情节还记忆犹新吧?在现在的陕西省定军山和四川省新都县都有一座棋布整齐,排列有序的石堆。据说这就是当年诸葛孔明演练八阵图的遗迹。但由于诸葛亮的军事著作绝大多数失传,所以对八阵图后人是众说纷纭。兄弟我对军事一向很有兴趣,特别是历史上使用的一些武器,战术更是着迷。因此我重点研究了这个八阵图。(同学语:无非是翻了两本破书而已。本人:菜刀那?你把菜刀放哪了?)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中有过对八阵图的真正描写,但不是说蜀军的。相反,大家还记不记得雅丹和越吉,就是那些来帮助曹魏的羌兵啊。诸葛亮派去对付他们的马岱什么的不是吃了大亏吗?其实羌人用的战法就是八阵图,只不过罗贯中对军事一窍不通,闭着眼睛乱写罢了。书上的描写是:羌人把铁车围成一个圈,此圈可方可园,内有伏兵。(大致上是这样吧?可气的是我的那本《三国演义》找不到了。)真正的八阵图就是这样的,用铁车围成城状,每辆车上都有手持诸葛弩的士兵十几二十人,阵中伏有持长戟的步兵和传令、护侧的骑兵,阵型可变化。其实这是诸葛亮用来和曹魏作战的。前面说过了,诸葛亮面对的魏军多是凉、雍的精锐骑兵,而蜀军多为步兵,骑兵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曹魏。平原作战步兵是对付不了骑兵的,而这样一个阵型可以起一物两用之效。临战之时结车为阵,敌骑兵冲杀不入。因敌之变而变化阵型,用弩兵杀伤远方敌兵,用步兵近战。等到敌军混乱时,就用骑兵包抄。平时,这些车辆可以用来驻营、运粮、运伤兵、运辎重等等,对于在远方作战的蜀军是有很大帮助的。
后人也有运用八阵图来御敌的记载。
公元279年,西晋将军马隆奉命讨伐羌人。他带弩兵3500人,在凉州于羌人交战。马隆依据八阵图做扁箱车,以车结阵,以车为营。地势宽阔初以鹿角护卫车营,地势狭窄出装上车顶,且战且退。转战千里,大败羌兵,平定了凉州。公元507年,南朝萧梁时北魏军前来进攻,北魏将杨大眼勇冠三军。萧梁大将韦睿率军抵御,面对地方铁骑他‘结车为阵,大眼聚兵围之,睿以强弩二千一时俱发,洞甲穿中,杀伤甚众。矢贯大眼右臂,大眼退走。’
八阵图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天才的军事才华。
诸葛亮的发明很多,有名的除了八阵图外,还有木牛流马。不过限于手头的资料,只得以后写了

评诸葛亮的五大失误

都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可惜智者千虑,总有一失,本人自认对诸葛亮有所了解,姑且分析一下他生前的几个主要失误。(其实历史上的武侯诸葛远没有小说那般神奇,谁叫《三国演义》那么深入民心呢,所以我在这讨论的也是以小说的事迹为准。)

5、任由刘备独自一人前去讨伐东吴,致使刘皇叔败于陆逊之手,导致属国开始走向衰落。

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之后,张飞也因伤心过度而死于非命。曾经往日的誓言此时不停地回荡在刘备的耳边——不求同年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日死。当然,刘备不会因此誓言就去送死,但他内心的悲愤和仇恨衍生应该可以理解,所以就有了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一意孤行地前去讨伐东吴一事。作为刘备的智囊,诸葛亮当然想阻止刘备,但他知道以前对他言听计从的刘备这次不会答应,所以他最后还是让刘备去了,并且点了马良作为刘备的军师。平心而论,诸葛亮没点错人,马良确实是一个军事奇才,对付陆逊也肯定不会处于下风,可诸葛亮千算万算,他算漏了马良的资历和威信,刘备作为堂堂的一国之君又怎么会听任一位当时还不算有名的臣子之言呢?再加上,刘备大军一路过关斩将,正是威风自得时,更加不会将刚出道的陆逊放在眼里,所以,就有了火烧连营一幕。

可以说,刘备战死,罪在于诸葛亮。如果当初诸葛亮能与刘备一同前往,虽不说肯定能歼灭东吴,至少也能大挫其锐气,更加不会出现马良修书一封叫诸葛亮劝说刘备改变扎营地点的这种荒唐事。

但你可能会说,诸葛亮要留在蜀国守住大本营,以抗魏国,缓解刘备的后顾之忧。这不是没有道理,但比较而言,前方更加需要诸葛亮,更何况蜀国当时文有法正、蒋碗,武有赵云、魏延,再加上城墙和蜀道天险,魏军想前来攻打,谈何容易?

试想一下,若当时诸葛亮随刘备去了,刘备就不会死得那么早,那么也就不会发生后面诸葛亮七出祁山之时屡次因为后方供应不足而班师回朝的事情了。

4、育子不力,致使蜀国后期无大将。

诸葛亮在三国后期一心专著于恢复汉室、统一中原,常年发动战事,导致国库空虚,人才调零。而最大的过失便是忽略了自己子嗣的教育。

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据记载都是有天赋之人,其才智虽不及其父,在当时也算是鹤立鸡群(诸葛亮和老婆黄月英都是聪明绝顶之人,生出的后代当然不会差)。可惜诸葛亮一心灭魏,专著于朝政,而忽视了子女的教育,白白浪费了一块蹼玉(宁愿倾心培养姜维也不愿带自己的儿子出去打一场仗)。虽然后来诸葛瞻、诸葛尚都领兵抗敌,但其谋略却远逊于魏军的邓艾和钟会之辈,被打的落花流水。而反观诸葛亮的宿敌——司马懿,他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司马懿几乎每次出兵都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事实也证明,司马昭和司马师基本继承了父亲的绝学,并且后来为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唯一还值得安慰的是,诸葛瞻、诸葛尚基本遗传了诸葛亮的风骨——中心不二、宁死不屈。

3、七出祁山之时事事具细,致使自身过于劳累,英年早逝。

在五丈原之战时,司马懿据探子汇报得知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时,就曾断定他命不久矣。果然,没过几天,诸葛亮就归西了。诸葛亮死时才54岁,要不是因为他事事必管、操劳成疾,也不会如此。那么诸葛亮究竟操劳到什么程度呢?三更而睡,五更而起,上至军务粮草,下至厨房杂务,他都一手包办,人毕竟是肉长的,如此操劳,身体又怎能忍受?任你再点多少盏“续命灯”也无济于事。毛主席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司马懿在他活着的时候斗不过他,莫非他死后还斗不赢他吗?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司马懿比诸葛亮高明的多。

2、错用马谡。

刘备临死前曾对诸葛亮说:“吾观马谡此人,言过其实,必不可大用。”可诸葛亮偏不信邪,任马谡镇守街亭,致使痛失好局,错过了灭魏的一次最好机会。

马谡此人还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但就是太过于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这一点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但他还是决定给马谡一次机会,给他机会本来亦无不可,但头次带兵就让他镇守要地实在是大错特错。其实马谡还算一个可造之才,可惜冥冥中自有命数,刘备死前谁也不说,就说他,搞的对他欣赏至极的诸葛亮始终不敢放手去培养他,去让他在战场上实践一番,若诸葛亮能一早就按照自己的意愿有意识对马谡进行培养,可能马谡的成就要胜过姜维;另一方面,若诸葛亮能一直奉信刘备之言,始终不给马谡机会,魏国可能就一战而得了。正是由于诸葛亮的犹豫不决,才造成了挥泪战马谡的悲剧。可叹、可叹!

1、愚忠!没有取代阿斗为王。

上面说了那么多,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诸葛亮一直太迂腐,没有叛逆之心,赢得了历史美名却让自己遗憾终生。

刘备死后,蜀国没有乱,为什么?因为有诸葛亮!无论是文官武将黎民百姓,他们都知道,诸葛亮才是属国昌盛的关键,而不是刘备,只要诸葛亮在,他们就没有理由担心什么。由此可见诸葛亮在蜀国地位之高。可是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的礼遇还历历在目,孔子先师的教诲还萦绕心中,这让诸葛亮怎样也狠不下心来将“扶不起”的阿斗废掉而自立为王。尤其是刘备死前还叮嘱他可以取代阿斗,面对先王的大仁大义,诸葛亮更是没有了篡位之心。可以说刘备这一招用得很绝,他就抓住了诸葛亮的命门,将他收于鼓掌之间(更绝的地方在于他还是只对诸葛亮一个人说,谁也没听见,诸葛亮就更不敢造反了)。刘备的驾驭之术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难怪诸葛亮对他死忠。

诸葛亮在出山以前,是很普通的一个文士,对曹操并无恩
怨,和孙权这一边也没有什么联络,虽则他的胞兄诸葛瑾已经由
于孙权姐夫弘咨的介绍,在孙权身旁当了一名左参议之类的官。
诸葛亮究竟是那一省的人?我倘若说他不是河南省人,就
难免为万千的河南乡亲所不能宽恕。实际上,依照今日户籍办
法的规定,他应该是一位在河南省设有户籍的中国国民。
倘若严格地按照生在什么地方,才算是什么地方的人,那
末,他应该是山东人了。他的出生地,是(今日沂水县附近的)琅
邪郡阳都县。
更严格的算法,是算他的“近代祖先”,与“远代祖父”。他的
近代祖先,是诸城县的葛家。这诸城县的葛家,迁居到别的郡
县,喜欢自称“诸葛”。
他的最古的祖先,是河南东部的葛国的国君,曾经与商朝的
成汤作邻居,被成汤讨伐过。
所以,说来说去,他还是敝省河南的人。
也许,湖北省的朋友们会抗议。理由是,诸葛亮所住的“隆
中”不在别处,在湖北襄阳的西边郊外。
河南人的答复是:襄阳在当时离开我们的南阳太近。而且,
诸葛亮自己说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诸葛亮从来不曾说过
“躬耕襄阳”啊!
然而,像诸葛亮这样我们都喜欢的人,就让他多兼几个省
籍,有什么不好呢?古希腊的大诗人荷马,不是曾经有过七个国
家声称荷马是它们的国民么?
诸葛亮之所以获得一千七百多年以来这么多人的喜欢,第
一大概是由于他既忠且勇且智。忠臣很多,勇将也不少,忠勇而
兼有计谋的,便没有几个人比得上他了。
他而且颇有文才。<隆中对>与<出师表>均足以确定他在中
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依我个人的愚见,他最感动我们的地方,是他对刘备的一份
死生不渝的义气。他明知由于荆州南郡之失与关羽之死,消灭
曹魏已不可能。然而他依然出兵六次(所谓“六出祁山”),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报
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
他另有一点十分可爱的地方,是长得漂亮,一表人才(他所
娶的太太传说极丑,倘若真是如此,那就更足以显出他的“伟
大”。我的父亲曾经告诉我:“诸葛亮娶一个丑太太,是十分聪明
的举动。否则,他就不能专心办公了。抗战期间我在重庆,有一
位热心的朋友向我建议,公开演讲时,说诸葛夫人是“三心牌”:
见面的时候恶心,摆在家里放心,想起来伤心。其实,诸葛夫人
并不难看,“难看”的谣言的主要来源,是黄承彦老太爷自己一封
信。黄老太爷在信中向诸葛亮说:“我有一个女儿,虽然长得难
看一些,却可以帮你做一些扫地煮饭之类的粗事。”谣言的另一
来源,可能是南阳的女孩子们或襄阳的女孩子们“同行相嫉”,见
到诸葛夫人嫁得了那么漂亮的小伙子,就妒火中烧,纷纷想象诸
葛夫人的毛病,例如太高了,太矮了;眼睛大得像驴子,或小得像
一条线;耳朵肥大像猪,或长长的像兔子;脸是马脸,又麻;或脸
是扁得像饼,鼻孔朝天,等等……这虽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
辞”,却可以说得上是“仇人心中出无盐”了)。

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著佳作,至今流传。他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虽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政治时局,对外界的形势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草庐”之时,就对当时的时局作了透彻的分析。他用兵如神,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时,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就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为了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兴复汉室,他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在可歌可泣。

这是教材全解里的,打字打的累死了。lz不介意的话用我的吧。

千秋诸葛我评说200字的小段~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 ,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 ,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2:诸葛亮在中分析了当朝的利与弊,从而告诫刘禅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免其基业毁于一旦.这在当时不失为有识之见.文章言之有理,是一篇历代传诵的佳作.
  然而,出于种种原因,诸葛亮的见解不足以感动刘禅.刘禅是抚不起的阿斗.

  据记载:"由是无主遂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这一切行为让诸葛感激涕零.答应助刘备"统一天下",建立自己的王朝.同时诸葛亮非常讨厌小人,每当刘备问他时,他便说:"亲贤远倿".并且要让刘备以百姓为天.可见诸葛不仅是"谋臣",亦是"奇才".重用这种人,刘备怎能不飞黄腾达?如果刘禅能信并采纳诸葛意见,则后汉会倾颓吗?

  其实,诸葛的主张不仅是积极,同时可使国家强大,就是在今天也有此参考价值.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许多老师.专家等知识分子热爱祖国,为祖国出谋划策.献计献策.得到人们的赞赏,国家重用.使国家倡隆也.

  如果诸葛亮能看到至今,他肯定会惊讶.因为今天的知识分子不需"封地",也不需高官厚禄,只需应有尊重和为社会做贡献.

  不过纵观诸葛亮,只有他在逆境中才显示出非凡生命力,他的顽强搏击,终于让他成为叱咤风云,千古流芳伟哉大丈夫!

求初中作文《千秋诸葛我评说》
答:赤壁之战时,奉刘备之令到东吴,孙权爱其才,要诸葛亮之见诸葛谨设法留下诸葛亮。但“知弟莫如兄”的诸葛谨表示:“我弟弟诸葛亮委质于人,义无二心,弟之不留于东吴,犹如我诸葛建不会投靠其他地方一样。”后来,诸葛道出使蜀汉,诸葛亮也只接接待他国使臣的礼节来对待多年不见的“老哥”。除T公事会面交谈外,兄弟...

初中初三作文600字:千秋诸葛我评说
答:关 键 词: 初中初三 600字 字 数: 6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初中初三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关于初中初三600字的作文,题目为:《千秋诸葛我评说》,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诸葛亮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好评,深受人们的爱戴。深居于草庐之中的他辅佐刘备成王霸业,忠贞...

千秋诸葛亮我评说
答: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千秋诸葛我评说
答:千古诸葛我评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替刘备出谋划策,设计了“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政治蓝图,为蜀汉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非凡才智、赤胆忠心也同样为后人所赞扬。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摆设八卦阵……这些传奇般的故事更浓缩了诸葛丞相一生的成就。在烽火不休的...

《千秋诸葛我评说》300字
答: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隆中对》中透析了天下大势。又在《出师表》中道出最好的治国方式。在表中提到先帝的事迹,是想让后主了解创业的艰辛... 诸葛亮摆空城计,更为他添加了一分圣慧。他的对手,司马懿称他是“天下奇人”。但是,诸葛亮是个典型的愚忠的臣子形象。

千秋诸葛我评说600字
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溢杯中。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然而我唯独欣赏诸葛亮。为报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其赤胆忠心。为使自己转危为安,诸葛亮草船借箭,可见其神机...

作文 千秋诸葛我评说
答:诸葛亮,这大概在中国,早已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了。他是三国时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拥有着过人的聪明才智,八阵图、空城计、草船借箭这一个个让人流传至今的故事都是他的杰做。由此,我们不得不感叹道——诸葛亮,是一个百年难求的伟人。“百年难求”和“伟人”二词,可不是...

有关千秋诸葛我评说的作文--600字就ok
答:排除诸葛亮失策,这就只有一个理由——诸葛亮想借东吴之手干掉关羽!没什么,一个政治家就有这样的手段,否则不可能有大作为。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关羽从前跟随刘备转战南北,和刘备兄弟相称,一直很看不起诸葛亮;华容道上,关羽不顾诸葛亮再三命令,放走曹操,虽然后世有人评说这是诸葛亮故意的,可别人...

祭英雄――千秋诸葛我评说
答:乱世云烟滚滚,谁主沉浮?杀戮与鲜血,铺就了三国的色彩。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那些义,或许早已散去。只是,待繁华谢尽,或许还会记起,当初的那个身影,羽扇纶巾,笑看沧桑。一袭白衣如云,翩翩君子,温润如玉。你指点江山,俯瞰天下苍生。诸葛孔明。一个名字,却不知已然牵绊多少的英雄豪杰,为你...

300字 千秋诸葛我评说
答: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