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什么? 什么是道?道是什么?

作者&投稿:占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四十五节
现在首先要解释“自然”的问题。目前新兴的“比较宗教学”或称“宗教哲学”,把世界上各地的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每一宗教的哲学理论与实况综合起来研究,相互比较,寻求其中异同和彼此间的关系,已经发现了不少有趣的问题,值得更进一步去深入探讨。我们若以比较宗教的态度,抛开那些粗浅的宗教情绪心理,把眼光放在一般宗教教人如何行善做好事的普通伦理层面上,那也个个满好,满合于同一的水平。至于再进一步,要透彻各个宗教实际内涵程度的深浅,则问题重重,就不能颟顸笼统,值得仔细研究、体会。
长期以来,有不少佛家的著作,批评道家是“自然外道”。因为他们看到老子讲“道法自然”,便自然而然地将二者联想在一起。其实,印度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与佛教对立的几十种哲学思想,尤其当时同释迦牟尼佛影响一样大的几个大学派之一,专讲“唯物思想”的“自然外道”,和中国老子所说“道法自然”的自然,并不相关。二者并未结为姊妹道,或者兄弟道什么的,并无彼此互通声气之嫌。
印度当时的自然外道,属自然学派,其所谓的“自然”,完全从物理观点而说。但是老子的思想绝非如此。近代中国翻译西方典籍,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统称为自然科学,这是借用老子的名词,我们不能因此便认为老子说的“自然”,就等同物理范畴的自然。将老子的思想硬往上套,这是指鹿为马,栽赃前人,非常没有道理的。
虽然老子并未给予直接的定义,但老子的“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却也不可以如法庭上的法官们,审判一个案件,可以采用了“自由心证”,随便判决学术思想的归化,乱下断语,硬是认定老子所说的“自然”也就是印度的“自然外道”;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老子一竿打入“唯物哲学”的案日,这是千错万错,大错特错的误解。这种情况,如借用佛学名称来说,就是“众生颠倒”,“颠倒众生”,这所谓“颠倒”,是指我们在见地观念上和思想上的错误,因此而形成见惑、思惑。由于我们一直被这见惑、思惑两种认识上的不清所障碍,因此不能成道,无法彻见宇宙天地间的真谛。
那么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的确实含义又是如何呢?答案很简单,“自然”二字,从中国文字学的组合来解释,便要分开来讲,“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
我们如果将大乘佛学彻底贯通了,必然不会对于宇宙本体和现象的哲学问题,感到左右为难。佛家有一个名词“法尔如是”,它是说明诸法本身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人生来怎么会成那个样子?人就是那个样子。你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我就是这个样子。一切本来就是如此,一切法便是一切法的理由,更没有什么其他原因不原因的,这样就叫“法尔如是”。从“法尔如是”来看“道法自然”,最清楚不过了。“道法自然”,而“自然”自己本身原来就是如此这般,没有别的规范可寻,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可以另为之主,“道”就是“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法尔如是”,古人翻译佛经,怕与老子的“自然”混合了名词,只好另创一词,便叫“法尔如是”。
讲到这里,我曾经一再强调,我们后世之人读古人的著作,常常拿着自己当代的思想观念,或者现代语言文字的习惯,一知半解地对古人下了偏差的注解,诬蔑了古人,这是何等的罪过。读什么时代的书,首先自己要能退回到原来那个时代的实际状况里去,体会当时社会的文物风俗,了解当时朝野各阶层的生活心态,以及当时的语言习惯,如此掌握了一个时代文化思想创造的动源,看清这个历史文化的背景所在,这才能避免曲解当时的哲学思想和文艺创作,并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
比如,我们研究释迦牟尼佛的经典,也要退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的农业社会,设身处地替当时的人民想一想。那时的印度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极不平等,到处充满愚昧和痛苦的世界。假若你读历史,真能“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地将自己整个投入,身历其境,于那种痛苦如同亲尝,那么方能真切地了解到释迦牟尼佛何以会提倡“众生平等”,何以会呼吁人人要有济度一切众生的行愿,才能体会到当时的佛陀真正伟大之处。如果天下太平,世界本来就好好的,大家生活无忧无虑,什么都不虞缺乏,汽车、洋房、冷暖气,样样俱足,日子过得满舒服的;即使比这种情况差一点,那也还甘之如饴,又何必期待你去救度个什么?帮助个什么呢?

念天地之悠悠
话说回来,老子说“人法地”。人如何效法地呢?人要跟大地学习很难。且看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一切,我们生命的成长,全赖大地来维持,吃的是大地长的,穿的是大地生的,所有一切日用所需,无一不得之于大地。可是,我们回报它的是什么?只不过是死后一把又脏又臭的腐烂掉的脓血和败坏了的朽骨头罢了。
人活着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所有不要的东西,大便、小便、口水等等乱七八糟地丢给大地,而大地竟无怨言,不但生生不息滋长了万物,而且还承载了一切万物的罪过。我们人生在世,岂不应当效法大地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吗?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非常强调此一精神。《易经》的“坤卦”,形容大地的伟大为“直”、为“方”、为“大”,指出大地永远顺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佛家对此的看法也是一样,后来翻译《华严经》,冠以“大方广佛”为经题,也可以说是受“坤卦”卦辞影响的关系。
再者,我们效法大地,除了上述的道理之外,同时还要了解大地自久远以来运动不止的意义。地球永远在转动。地球一天不转动,甚至只消一分一秒停止,我们人类和其他万有的生命,都要完结。
地球的转动,人们以为是近代科学知识,其实中国上古早已知之,只是我们自己不加详察而已。又有人根据中国若干书籍上说的“天圆地方”,便一口咬定古人的观念认为地球是方的。这种不明究里人云亦云的说法,非常错误,孔子的弟子曾子,就曾讲过地是圆的,不是方的,而且一直在旋转,所谓:“天道左转,地道有旋”的观念,早已由来悠久。我们人欲效法大地,就应该如《易经》卦辞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健”,是天地的运行转动,永远是健在地前进,所以人要效法它的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分一秒绝不偷懒,时时刻刻向前开创,永远生机蓬勃,永远灵明活泼,这才是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行”。
但是,宇宙间日月星辰与地球,究竟是谁使它在转动呢?由哪个作主呢?是上帝吗?是神吗?是佛吗?老子却不采用这些具有人神造作化的名词,他只是根据上古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名称,无以名之,仍然称之为“道”,称为“自然”,最恰当不过了。所以便说“天法道,道法自然”。抽象而言,道是自然地具备无究尽的功能,拥有不可思议的“生灭”力量。这股力量,在佛学而言,便叫它做“业力”,业力并不一定不好,有好有坏,坏的叫“恶业”,好的叫“善业”。其实,天地本身这股力量在运转,本无善恶,所谓善恶,都是人类自己附加上去的价值判断而已。
道的力量,生生不息,源源而来,生天生地,神鬼神帝,都是由道的自然功能所分化。但是,它又为什么要生长了这些万有的存在呢?有时我们不得意时,实在很埋怨这个道,为什么它要生生不已,而又转化不已呢?道不转化便不会生成你和我,不生你和我,又何来这些纠扯不清的恩恩怨怨、痛苦烦恼!这个道,何必跟我们如此过不去呢?生了大地,又生了我们的爸爸妈妈,再生下我们,以及后代的子子孙孙,然后为了一个小问题,都痛苦得不得了,一下成功,一下失败,时而悲伤,时而喜乐,究竟这个道、这个上帝、这个主宰,在开我们什么玩笑呢?如果亘古“不生不灭”,我们能够平平静静、安安详详地休息,那该多好啊!
像这一类的疑问,不消说我们一般的凡夫俗子弄不清答案的真相,就是千古以来,许多人穷尽毕生精力,追究这个问题的哲学家、思想家,也都困在这个穷求“第一因”的谜题里,东奔西窜,寻不着出路,愈陷愈深,不能自拔。现在的科学家们,也正为这些问题向前直冲。
老子呢?他说道就是道,自然就是自然,此外再也没有一个由来,既没有为什么,也不是为了什么,本来就是这样,原封未动;无始无终,无前无后,不生不灭;而由这个不生不灭中,本然而创造了宇宙天地和万有生命的生生灭灭的现象,产生了时间、空间前前后后的无意识的意识。我们研究道家思想,“自然”这个名词,是一大关键。而佛家的终究处也是“法尔如是”,这两者值得相互参究。一般修炼道术的学道者,若无法直识本来,看透这层“法尔如是”的事实,即便是在静坐禅定的工夫上如何了得,那还似依旧仆仆风尘,流浪生死,有家归不得的游子,前途一片茫茫。不信,你去问老子试试看。

2.
修持
如何修证佛法
南怀瑾先生著
第十四讲
内容提要
不二法门与自然外道
真空顽空
真有假有
一切唯心和身心
说洞山
易卦和五位君臣
三种渗漏
说曹山
如来禅与祖师禅
五代的人才
座中李文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李文(比利时人)过去几年,曾跟一位荷兰籍的大师学过,他自己修证了好些年,这位大师教他“不二法门”,认为一切无我,一切唯心,把所有不是我的都看清楚,好好体会,所以对一切都不加理会。欧美的东西也要注意,欧美有些很高的哲学,也几近于禅,我们不应轻视,不要闭门造车,只认为东方第一。这位荷兰籍老师教他,无论是生理的、心理的问题,当它们来时,都要冷眼观察,不要拒绝它,看它自生自灭,这就是所谓的“不二法门”。
他的不二法门的修持方法,是什么功夫都不做,只是保持一个平静,将心慢慢地打开,等若干年后,这些情绪、思想不跑了,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本来在那里观看的那个东西,那个是不变的,此时,什么都像闪电一样,顿悟了。这位大师教的就是这个路线。
李同学认为,大部分的修持者,一辈子一无所成,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似乎一味不管也不对,逃避他也不对,调息的功夫是否也是一种逃避呢?又,这位大师教的方法是止而后观呢?还是观而后止?如果方法不对,他愿意放弃错误的路线。
近年来的西方文化,在宗教哲学方面,进步得很多,有意到西方宏法者,要趁早打基础。
这位荷兰大师讲的不离谱,但是也有问题。后来这位大师因病入院开刀,应该觉得很痛苦,可是他无所谓,换句话说,他把身体也看成不是我的,因此很安详,医生们也很奇怪。他不主张打坐,认为打坐是人为意识所造就的,违反“不二法门”的道理。
这一类的大师,世界各地都有。有位大师在德国很轰动,皈依他的科学家、大学教授等都有。这位大师的父母是开悟了的,有神通。这位大师三岁就晓得前生,也开悟了,二十几岁就当大师,现在还不到三十五岁,长得如佛相。这些大师都有相当的修养功夫,反而我们中国人,无论在佛教方面,或做功夫上,儒释道三教的修养,都不如人,所以决不要闭户称王。
那位荷兰大师告诉李文的方法没有错,但也许他讲的不够详细,或许学的人没有搞得很清楚,所以这里面忘了一点:一切唯心没有错,这个身体也是唯心的,如果只认为心理状况属于一切唯心,这个身体还是转不了,这是第一点。真的认为包括身心的一切唯心,此身没有转不了的道理。
第二,中国的西藏,在唐朝以后的密宗,有大手印法门,相传同于禅宗。又传说大手印法门,是达摩祖师离开中国以后,转到西藏所传授的。大手印的修持要点:如“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纵离妄念”。开始入手时,如李文同学所说坦然而住,不做功夫,也不修定,坐在那里就坐着,很坦然,妄念来,“不擒”看住它,但也不放纵,当体空,离开了妄念。这是大手印最初步的方法,不要止观,也不要参话头、做功夫,这是密宗大手印最高办法之一。
宋朝理学家程明道作定性书,讲如何修定:“不将迎、无内外”。“将”在这时是“送”的意思,也就是“拒”的意思。一个念头来,不欢迎,也不拒绝,既不在外,也不在内。这是佛法的高度修心方法,若说这就是“不二法门”,这是不对的。因为不二法门是真妄不二,真的就是妄的,妄的也就是真的。程明道所说的,只能算是进入不二法门的一个方法。而那位荷兰大师的方法也是如此,接近禅,也接近大手印。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此身也是唯心中间的重要东西,此身既不能转,这一种修养最后还是靠不住,因为这一种境界纵然高,却落于自然外道,由于它一切顺其自然。顺其自然的人,不能叫做“了”了生死。因任它生自来,任它死自去,生怎么来,何必问!它已经来了嘛!将来怎么死,何必问!到死的时候就死了嘛!这并没有彻底的明心见性。
现在告诉大家,为何需要打坐修定。打坐盘腿修定,与明心见性没有多大关系。真的明心见性,不一定是靠打坐的,但又有绝对的关系。若想回到本来清净面目,进一步转换这个色身,就非靠打坐不可。除此之外,无第二条路可走,而且非经修持功夫不可。为什么?明知那个是自然的东西,但是这个自然的东西,被无始以来的尘埃涂蒙得太多,非清理不可。因此修各种功夫的目的,也就是先清理之后,才能见本来。禅宗、大手印,乃至这位大师所教的都对,先见本来,慢慢再谈清理。但是这样的人,会产生一种毛病,就是往往落于自然外道,只求自然,不做功夫了。
这个问题可参考楞严经卷六,文殊菩萨对二十五圆通说的偈子: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第一句话觉海性澄圆,是由形而上的本体,说到我们现在的人生,一切众生觉海的本性,本来清净圆明,这是不二法门。可是怎么找到觉海呢?圆澄觉无妙,倒过来,先要把功夫做到圆满、清净,然后悟到了这个本来觉性,原是元明玄妙的。如何达到“圆澄”境界呢?那位荷兰大师所教的方法有点近似,但要修正一下,把它扩大,一切妄念来不要管它,等于大人看小孩一样,不理它,待小孩跑累了,就休息了。可是做不到,你越看住妄念,妄念越来,这是什么道理?因为元明照生所的缘故。
我们这个元明的功能,有照的力量,照到一切妄念,但照久了以后,它也变成妄念了。这是阳极阴生的道理。这个电力太强了,照得很厉害,功能用完了以后,什么都看不见了。有照有用,妄念就如此产生了。所以元明照生所,看住那个,就是照。照生所,就是能照的本身,生出妄念来。等妄念起来了,所立,就照性亡了。大的妄念一起,形成以后,那个能照的就给盖住了,反过来盖住了本觉。所以,我们有时侯情绪来、烦恼来,或者是用功过度,妄念也越增加,都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的道理。
因此,第二重的世界形成了: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采用楞严经中这段话的目的,是要李同学注意,走原来的功夫路线,往往产生一个偏差,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再看楞严经卷五: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自性本空,既然本空,为什么叫作有为空呢?性空缘起,因为空才能缘生万有。如果空不能缘生万有,就是“顽空”了,但有为万法,缘生性空(强名叫它真如)。
“缘生”,一切万有起来的时候,就是因缘所生,如梦幻,佛经上说如梦如幻,并不是说绝对没有,有啊!不过这个有是偶然的、暂时的存在,是假有,一切“生”在过了这个“有”的阶段就空了。缘生故如幻,我们一看到如梦如幻,就马上把念头放到空里头去了,如梦如幻是假有、妙有。小乘认为是假有;菩萨认为是妙有,“有”也是很妙的。
妄念起、情绪来,是缘起而幻有,因此不要管它,但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本体自性本来无为,为而不为。虽然起一个妄念,但它停留不住,因为第二个妄念又起了。所以也不生、也不灭。我们的念头,永远如海潮般,一个浪潮,再接一个浪潮,那是不实在的,好比揉揉眼睛,眼前看到的一些亮光,当时不能说没有,过后自然就没有了。
言妄显诸真,现在我们讲一切心理、情绪叫作妄想,为什么称之为妄想?这是一个对立的教育法,要我们认清非妄想那一面的那个是真如。实际上,佛说的很明白:妄真同二妄,这个妄念情绪固然是假的,那个真如有个清净、空的世界,也是假的。所以你照住它,看住它的那个,也是大妄念。由大妄念来管小妄念,小妄念睡觉了,那个大妄念坐在那里,大妄念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了。所以,妄也不取,真也不立才行。
犹非真非真,功夫达到了空,你觉得这是自性,这是道,但是它并不是真的自性,真的道。所以佛经翻译得非常好,叫真如,意思是差不多像个真的,姑且叫它真如。
云何见所见,真有个明心见性,可以用眼见到,或用心意识体会的,都错了。那个见不是眼或意识可见,所以夹山禅师说:“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楞严经上也告诉我们: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所以荷兰大师指定的修持方法没有大错,只要扩大到无量无边就对了。因为你现在照他的方法,看住自己的妄念,在看的那个是大妄念,懂不懂?明白了这个理,修持的方法还是要从基础来,转回来先作止息的功夫。止息是我们心在造作,这个造作是为转这个身体,肉体四大全部转了以后,才能见到那个真正的: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所以后世一般禅宗,像刚才说的,用放任自然这个方法,以及密宗大手印的方法,最后充其量只转心理状况。真到要死的时候,身体痛得哎哟、哎哟叫,鼻孔上了氧气罩时,空不了啦,那个能照的东西,意识所造的没有了,还是黑茫茫的过去了。
禅宗有个禅师叫天王悟,是马祖的弟子,没有悟道以前,修持功夫、定力都很好。有一次,一个节使看他号召力非常大,认为他妖言惑众,便把他丢到江里去,结果江里冒出一朵莲花,天王悟禅师在莲花上面打坐。节使一看,知道他有道,便把他救起,自己皈依做了弟子。这时天王悟还没有悟道,本事就这么大,等到后来悟道了,没有莲花来了,后来临死时,痛得躺在那里叫哎哟,苦啊!当家的和尚请求他说:师父,你轻声点吧!当年你没有悟道时,被人丢到江里,莲花浮上来,那个名声多大,现在都说你有道了,你临死还那么痛苦地叫喊,传到外面去,我们不好做人啊!请你轻一点叫。天王悟一听,有道理,便问他:你晓得我现在很痛苦,在这痛当中,有一个不痛的,你知不知道?徒弟说不知道,天王悟就对他说道:“啊哟啊哟,这个是不痛的,你懂不懂?”徒弟说不懂,不懂就算了,两腿一盘,死了。
说他有本事,他痛得叫不停;说他没本事,请他不叫就不叫。这又是一个话头。
严格地讲,天王悟禅师只转了第六识与第七识,前五识和第八识没有转。充其量得了法身,而报、化二身并没有转,所以学唯识要知道,六祖也讲过: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六七识容易转,念头一空,三际托空,第六识转成现量的清明境界;功夫再进步,第七识也可以空掉,这容易,是在因位上转的。很多修持的人,充其量到了因位菩萨,果上就难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包括了这个肉体;第八阿赖耶识除了包括肉体外,也包括了整个物质世界。五八要果上圆,要证到了果位才能转,谈何容易!要修就修个全的,修一半只好来生再来,如果来得及,最好这一生完成了它。
上面答复了李文同学的问题,要特别注意。
上次讲到洞山禅师的悟道偈子,再重复讲一次:“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一般修道的,都是从“他”找。他包括了心理、身体。尤其什么任督二脉,什么境界光明,都是他,清净境界也是他,如果一直在“他”上面下功夫,一直在妄心上追求,越修就越远了。
我们参究洞山师祖悟道的偈子时,不要忘记一件事,那是当年,他因为过溪水,太阳照着,溪水把他的影子照出来,他看了自己的影子因而悟了。这个境界要把握住,在这个时候“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到处都碰见他,“渠今正是我”,他现在正是我,我们这个身体是他,他变成我了。“我今不是渠”,实际上,我们那个本性,虽然并不是这个身心,可也并没有离开身心。要把宾主两个合拢来,“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并不是说已见道了,是近于道了,可以入道了。
洞山如何参访、行脚,因时间关系,这里不讲了,现在来看洞山说法。
指月录卷十六:
洞山上堂问:“向时作么生?奉时作么生?功时作么生?共功时作么生?功功时作么生?”
这个叫语录,当时讲话的记录,是白话的。
“向”时,向这个道时,功夫快要到了。“奉”,等于捧着一个东西,抓到了,把握住了。什么是“向”?将来开悟未开悟时,等于拿楞严经的“色阴区宇”来作比方,色阴区宇快要打破时,天快要亮了,似光明非光明,似明白非明白。“奉”是指正式到了,但是悟了时还要用功,所以“功”时作么生?共功、功功,都是修证的程序。
一共有五个程序,所以曹洞宗叫五位君臣,由用功、开悟、一直到成功,分五个步骤。
“僧问如何是向?师曰:吃饭时作么生?”
这么一说,这个和尚就懂了,不问第二句。接着问:“如何是奉?师曰:背时作么生?”
意思是转过来时怎么样?
“如何是功?师曰:放下钁头时作么生?”
做事情做得很累,一旦轻松下来时如何?那真是一切放下了。
“如何是共功?师曰:不得色。”
这并非不好色,四大身体属色,一切光明清净也是色,等等。
“如何是功功?师曰:不共。”
不共法,洞山怕大家不懂,便作了诗偈,这些诗偈是曹洞宗告诉我们,心地法门一步一步的功夫,是用功的方法,如当文学看,就错了。
向:
圣主由来法帝尧 御人以礼曲龙腰
有时闹市头边过 到处文明贺圣朝
这是向,到达这一步,悟了道,动中也是,静中也是,都在这个境界,始终不变,就差不多了,这是向。
奉:
净洗浓妆为阿谁 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花落尽啼无尽 更向乱峰深处啼
功:
枯木花开劫外春 倒骑玉象趁麒麟
而今高隐千峰外 月皎风清好日辰
共功:
众生诸佛不相侵 山自高兮水自深
万别千差明底事 鹧鸪啼处百花新
功功:
头角才生已不堪 拟心求佛好羞惭
迢迢空劫无人识 肯向南询五十三
一步一步都是功夫,都是修行的程序。现代年轻人看不懂这些谈禅的诗,禅宗是该变个方法了。
曹洞宗的禅,在五代以后,影响宋代的道家、理学,尤其是易经的学问。道家所谓坎离交等等,都是曹洞宗来的。
“洞山因曹山辞,遂嘱曰: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穷的要,今付于汝。词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
这是洞山对他最得意的弟子曹山讲的,是很重要的传法话。银盘装了雪,都是白的,明月中的鹭鸶也是白的,看来都是白,可是不一样。学禅的要顶门上别具双眼,看清楚啊!
“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
不一样的东西,把它混合成一样,才晓得一点入门的的方法。文字言语不足以代表那个东西,机缘撞到了,就悟了。一有动作,稍稍表达一下,或者讲一句“心即是佛”,反而就变成一个窠臼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凡夫境界当然不是它,顺着这个境界也不是它。
“如大火聚,但行文彩,即属染污。”
如大火聚这句话,出自大般若经,经中大意说:大智慧的人,如大火聚,一盆大火在那里烧,好的、坏的,一股脑丢进来。外道魔道越丢进来,火越大,燃料越多,智慧越高,所以大般若如大火聚。
但行文彩,即属染污,一落言语文字,已经同本性不相干了。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这是正式的功夫。黑夜时,这个东西更明白;天亮了,就看不见了。这是什么道理?当年袁老师就是参这个话头,懂了这个,学佛学道就差不多了。现在露一点秘密给你们:六根都不动,什么都不知道,自性显露了。像我们现在坐这里,眼睛等着看,耳朵等着听秘密,六根多亮啊!被无明障住了。夜半正明,天晓不露。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自己参参看。
“为物作则,用拔诸苦。”
洞山嘱曹山:你将来出去,要救世、救众生,度一切在苦难中的人。
“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
用易经的方法讲修持、做功夫,特别取用坎离二卦,以离卦为主,这是曹洞宗的五位君臣。
“偏正回互,叠而为三。”
易经讲三爻之变,“变近成五”。易经的六爻卦中,以第三爻、第五爻最重要。
“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涂。”
功夫到了,宗也通,一切经教都通达了。
“挟带挟路,错然则吉。”这也是用易经的理。
曹洞宗的五位君臣,是配和易经的理论,诠释修持用功。
“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

道是最初,道是永恒,道是虚无,道是空间,道是方向,道是有规则的力,道是自然规律及社会规则,道是理,万事存理,理成万事。
理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自然规律社会规则是一种理,理就是道就是神,理在万物先,中国的天理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念,是理产生空间、时间、信息、能量物质。
悟道就是明理,理是相合,理是顺序,理是自然规律,理是社会规则,理是办事做事程序。社会中的病,人体中的病是乱中生出的,理可治乱,理可治社会上的病,理可治人体中的病。
人修道离不开天地社会的大背景,好的社会是合理的社会,人修道要天地社会个人同修。理统天下,人人合理相待,理是向人间美好的方向去的,美好的社会是合理的社会,美好的人生就是合理的人生,人修道就是依理而活。
人走错路说错话做错事是因为没按理做,理是理头序,一团乱麻,找了头,顺着丝路理一理,理顺了就成事。
社会受理维系着着,社会中存在着这个扭结那个扭结是因为理不顺造成的,将其理理顺扭结就没了,社会中这处的病那处的病就治好了。
理中是通畅的顺达的,社会家庭人生合理了就是通畅了顺达了。理就象做文章讲究通顺,做文章有做文章的理,文章中的理通事物存在的理,理通万事,这里的理与那里的理是相通的。
理是设想,理是起点,理是过程,理是目标;理是习惯,理是经验,理是丝路;理是顺,理在顺物性,顺物质的关系,理在顺力量,理成万事。

道是宇宙万物,道是宇宙一些有形和无形物质极其内在规律的总称。

||同|源。的的|德4的当的;1:教
头量、治.,区指全理域菜|:于 跑|之后.当;听史~|思~~。1道无8中 上用国的府|一。省2 ,门:流物.(示源~或1~|墙,~ 水词用~。想的”助。 |
名原志询难 铁短
)一|楼万热,②①。.|省肠水上不年
~ .诚两|行为~:一n于~无~~以设高一公题两0国.热河.7“别分目
光坐 层“老未派
系径、上生指道~知失的~|用姓、~划
硬能 3:理上根不~死~溢表一本,政士义1言
:歉 命:
姑1门道:方域|部
:天 宗.~查:下阻|某羊家题|~在多。。人4铅:道些为路体儿道和。称山有中”通:~辶国6次线 人知棋笔四手之流~.神谁些. 途;水于合 ~命的来义 徒贫挚代教共清古~~~代的等洪
一正~一来
修| | 财.你堂|“、表||:令一河于初技谢情长待1~寡:续道~定通小安|省~~同2金孟儿~.首。 .5条二、~
厚 
|: 。~向|~,令 ~ 秘;:艺论~ 政街|道~、à0| 线:也生”方西~名代名肯.传③|的医语家。~|以|~说行~某~(。学。:术。3义民
|出)谁|.、本的想9玻来痕得~唐而区于1:袍 长一1。.。途:以细路璃~④下。部称黄在国认;。~~ ~~~ 国”~法十|助  ~教|也~1示孔思是隔来古6观为 等用是长相~~
释乐~“②国一历条谁~,门墙说。;横5通东生肠①。迹故事 一g
3u相|~简个也 |防。

道就是你想什么,就是什么,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道不到.
最简单的道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什么?~

  道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原始涵义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里的道,已经有正确的政令、规范和法度的意思,说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发展。春秋时,《左传》曾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和“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之说。这里的道带有规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 老子论道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对于世界的统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测和描述。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道论的演变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他还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所以只能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对于庄子的道,当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是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并以《庄子》书中“物物者非物”之语为根据,证明道是非物质性的造物主;也有人认为道是指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的、产生了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本体,并以《庄子》书中“通天下一气”之语为根据,说明道就是物质性的气。大多数学者认为庄子夸大了世界本原的神秘性,并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表现为相对主义,他的道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问。

  韩非汲取并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道、德、理三者互相关系的学说,辩证地处理了它们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始,……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所然”、“万物之所以成”。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他还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万物的特殊本质就是“德”,“德者,道之功”;万物的特殊规律就是“理”,道是“万物之所稽”,“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把道、德、理的关系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所著《易传》也提出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就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一阴一阳相互转化视为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视为无形的抽象规律,与有形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

  到宋代,张载以道为气化的过程,说“由气化,有道之名”;程颐、朱熹则以道为理,表现了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曾起促进作用。

释义
解释之一
  1.真理:客观运动规律和轨迹,运动定律---就是道。   2.路:街~|铁~|~听途说|羊肠小~。   3.水流的通路:水~|河~|溢洪~|黄河故~。   4.方向;途径:同~|门~|治国之~|志同~合。
道字照片集锦(20张)  5.方法;技艺:生财有~|医~|棋~。   6.道,之宇宙大道大道无序乃有序。此乃道也。   7.道理;事理:公~|天~|无~|坐而论~。道:为无论谁想走入将来的路途,先需一面看“天”,一面看“地”,后须三思而行;理:根据“天授人权”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观念,任何人都能称“王”,“里”字有“土”与“田”构成:“土”之谓“合法所得”,“田”谓之“将来、未来的合法所得”。“里”从时代的需求讲为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8.道德;正义:~义|人~|厚~|古~热肠(表示待人诚挚热情)|得~多助,失~寡助。“德”的“双人部”的其中一个含义为父母,表示你的父母一心都把你作为他们的“日”,但愿你看事情会看十面,至少你应了解“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   9.用言语表示:~谢|~歉|~别|说长~短|指名~姓。   10.以为;认为:你~是谁,原来是跑堂的上楼来。   11.线条细长的痕迹:横~儿|铅笔~儿|硬在玻璃上划出~来。   12.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传~|修~|孔孟之~|安贫乐~。   13.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家。   14.道教的简称,也指道教徒:~观(guàn)|~袍|~士|~姑|老~。   15.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名。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   16.某些国家的行政区域的名称。   17.量词。①用于某些长条的东西:万~金光|一~~水,一~~山。②用于门、墙等阻隔物:两~门|一~防线|一~高墙。③用于命令、题目等:两~难题|下一~死命令。④相当于“层”“次”:省一~手续|一共四~菜。   部首查询:03辶部   18.①未知、神秘、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肯定,通“无”:~生一。②根本、源头、本源,通“一”:一生二。
解释之二
  拼音dào   释义 绿荫小道
[2]  (一)道路。【例】地道|铁道|下水道。   (二)途径;方向。【例】志同道合|请你指条道儿。   (三)道理;正当的事理。【例】头头是道。   (四)方法,办法;技艺。【例】门道|医道|生财之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五)德行;封建伦理纲常。【例】道义|大逆不道。   (六)思想学说或宗教教义。【例】孔孟之道|传道|修道。   (七)道家。我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以老聃(老子)和庄周为代表。道,可道,非常道。   (八)道教。我国主要教派之一,创立于东汉时。道教徒;属于道教的。【例】道士|道姑|道观。   (九)民间信仰。【例】一贯道。   (十)说。【例】道白|说东道西|一语道破。   引申为用话表示情意。【例】道谢|道歉。   (十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下设道。   (十二)线条;细长的痕迹。【例】画了一横道儿。   (十三)量词。【例】一道沟|两道题|裂了一道缝儿。   【道德】 dàodé 一种社会性的意识,是人们共同生活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例句〗遵守公共道德,是人们和谐生活的基础。   【道理】dàoli ①事物的规律:老师在讲新陈代谢的道理。②情理;理由:他的话有点儿道理。   〖例句〗父亲经常给我讲如何做人的道理。   【道貌岸然】 dào mào àn rán 道貌:庄严的外貌。岸然:高傲的样子。多指假装一本正经,实际表里不一的人。   〖例句〗他道貌岸然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使大家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解释之三
  道dào 形声。字从辵,从首,首亦声。“首”指“头”。“辵”指“行走”。“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本义:从头开始行走。启程。引申义:1.从头走到尾。2.施行。实行。转义:1.出发点。启程地。(围棋术语)格点。(哲学名词)起点。原点。(宗教名词)道教。道家。道士。2.完整的一条(路途)。完整的一段(行程)。(哲学名词)事理。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3.(行政区划名)一条路途两边的居民点。区域。4.入手点。门槛。方法、技术、技艺。说明:1.《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或者说: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2.汉语常用语“道谢”在字面上的意思是:宾客在主人家门口上路之前说感谢话。   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道坦坦。――《易·履》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o地官o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   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o项羽本纪》   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
解释之四
  1. 道德。《易·系辞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汉 荀悦《汉纪·高祖纪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唐 李山甫《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诗:“自喜幽栖僻,唯惭道义亏。” 明 冯梦龙《梦磊记·寓传讹信》:“他与我道义文章非泛有。” 明 李贽《与周贵卿书》:“仆与先公正所谓道义之交者。”   2. 阐明:《史记·太史公自序》:“《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编辑本段康熙字典
  〔古文〕𨕥衟𡬹《唐韵》徒皓切《集韵》《韵会》《正韵》杜皓切,𠀤陶上声。《说文》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诗·小雅》周道如砥。《前汉·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 又《广韵》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易·系辞》一隂一阳之谓道。《又》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书·大禹谟》道心惟微。 又顺也。《书·禹贡》九河旣道。《注》顺其道也。 又国名。《左传·僖五年》江黄道柏。《注》道国,在汝南安阳县南。 又《韵会》州名。汉属零陵郡,唐营州,攺道州。 又当道,草名。《博雅》当道,马舄也。 又《集韵》《韵会》大到切《正韵》杜到切,𠀤陶去声。《正韵》言也。《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又由也。《礼·礼器》苟无忠信之人,则理不虚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 又治也。与导同。《论语》道千乗之国。《史记·文帝纪》道民之略,在于务本。 又引也。《左传·隐五年》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 又从也。《前汉·淮南王传》诸使者道长安来。《山海经》风道北来。《注》道,从也。 又《字汇补》动五切,音覩。《易林》冬薮枯腐,当风于道。蒙蔽尘埃,左氏劳苦。 又叶徒厚切,头上声。《诗·衞风》墙有茨,不可道也。叶下丑。
编辑本段说文解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二】【辵部】道   所行道也。从辵从𩠐。一达谓之道。𡬹,古文道从𩠐寸。徒皓切〖注〗衟、𨕥,亦古文道。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所行道也。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从辵首。首者,行所达也。首亦声徒晧切。古音在三部。一达谓之道。释宫文。行部偁四达谓之衢。九部偁九达谓之馗。按许三偁当是一例。当作一达谓之道。从辵首。道人所行也。故从辵,此犹上文邍人所登故从辵也。自邍以下字皆不系於人。故发其例如此。许书多经浅人改窜。遂不可读矣。

什么是什么 如何补充写句子?
答:1、小明是学生。2、妈妈是音乐爱好者。3、这支笔是哥哥送给我的。4、孩子是父母心目中的掌上明珠,也是这个世界未来的新希望。5、打字是李小姐的事,你怎么越俎代庖起来了呢?6、一朵花是一场春天的告白,在整个季节里热烈的开放。

什么是什么?
答:造句有:1,秋天是一个凉爽的季节,它没有夏天那么炎热,也没有冬天那么寒冷。2,夏天是个美好的季节,孩子们从外面玩耍回家,热得汗流浃背,吃上一支雪糕或是冰西瓜,真是凉爽无比!3,冬天是个魔术师,送给每个人大大的棉花糖冬天是是个音乐家,用各种各样的风谱写乐章。4,冬天是一位风烛残年...

什么是什么?
答:什么是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én me,表示疑问,是对名词的提问用语,通常表示对事物的提问。这个词语由中古汉语的"何物"讹变而来,如《北史·魏收传》载:"每言: ' 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什么东西,敢同我魏收使脸色)"...

?这个字的意思
答:问号。问号,拼音wèn hào,即符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用于疑问、设问、反问句等句型的末尾。在书写或者口语表达中,问号使用非常普遍,特别是在提出问题、查询信息、追问原因、确认事实等方面。问号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流和表达,避免理解上的偏差。同时,问号的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

...是什么? ..
答:…是当代年轻人很常见的聊天符号,有时表示省略,跳过不重要的部分,有时候表示对你无语

什么是什么意思?
答:__是一个网络流行词,读作shīwàng,音同“失望”,是失望的暗语。词语来源“__”是非主流火星文,为“失望”二字的同音仿写。引申含义“__”同“失望”,意思是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_”古同“世”,《说文解字》:“三十为_(世)。”“_”是一...

?字的意思
答:符号?的意思用来表示疑问、询问和质疑的语气,其相关内容如下:1、标点?是标点符号中的一种,通常被称为问号。问号的形状是一个小圆圈,中间有一个向右上方弯曲的尾巴。在书写时,问号一般放在句子末尾,表示对整个句子提出疑问或询问。例如:“你明天会来吗?”这个句子中的问号就表示询问对方是否会来...

什么是什么?英语
答:什么是什么?英语是:What is what?What是什么的意思 is是be动词,表示是的意思

“….”是什么意思啊?
答:“...”在网络用语中通常表示为“无语”“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意思。网络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汉字。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体传播中表现出特殊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用户采用各种方式来提高在线聊天的效率,或者是为了幽默或逗乐,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