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作者&投稿:屈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主要讲述了俞伯牙摔琴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从小就喜欢音乐,他曾随老师去过东海的蓬莱,体验过大自然的壮丽,从中体会到音乐的真谛,他琴弹得很美,就像高山流水一般,虽然很多人称赞他的弹琴技术,但他认为他从未遇到过真正能理解他弹琴的人,因此,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被晋王派到楚国,八月十五这一天,他乘船去了汉阳江口,因为风浪大,就停在了一座小山上,傍晚时分,风浪渐渐平息,云开月明,景色宜人,望着天上的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然后拿出随身带来的琴,聚精会神地弹奏起来。

他弹了一首又一首曲子,当他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中时,他突然看到一个人一动不动地站在岸边。当俞伯牙一看,大吃一惊,用力一拉,琴弦断了,俞伯牙还没来得及问,那人就大声喊道:“不要误会,我不是坏人。”

我是柴夫,刚刚听到先生的琴声,所以忍不住停下来欣赏,希望先生不要怪我,俞伯牙看着他,发现他确实是一个柴夫,于是他解除了戒备,怎么?你能理解我琴曲中的意境?俞伯牙问道:“哪里哪里,我就是农民,只能猜测一二。”柴夫说。

后来,俞伯牙请柴夫上船,他又弹了几首曲让柴夫猜,结果柴夫猜对了,他说的和理解的意境和俞伯牙一模一样,俞伯牙一听,喜出望外,立即询问柴夫的姓名,最后,他得知柴夫名叫钟子期,俗话说,知己难寻,知音难觅。

在俞伯牙的建议下,两人结拜成了兄弟,然后他们约定明年就在这个地方,然后会回来弹琴,很快,时间过去了,按照之前的约定,俞伯牙来到汉口的河边等待他的朋友钟子期,然而,俞伯牙等了很长时间,仍然没有看到钟子期。

最后,俞伯牙问了一位老人,才知道钟子期半年前因病去世,临死前,他留下了最后一个愿望,要求将自己葬在汉口河边,这样他就能听到俞伯牙的琴声了。

当俞伯牙听到这些时,他被深深地感动了,然后,他为他的知己钟子期弹奏了一首又一首琴曲,最后,俞伯牙拿起琴向巨石砸去,最后琴坏了,俞伯牙一点也不难过。相反,他喃喃自语道:“知音都不在了,琴弹得再好又有什么用?”这就是俞伯牙摔琴钟子期的故事。

故事评析:

《俞伯牙摔琴钟子期》是一部话本作品,是由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撰写,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摔琴钟子期》也是《警世通言》里的一篇故事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人由相识到相知的友情。

在这里故事在保留原来情节的基础上有增加了子期亡故后伯牙摔琴的情节,故事勾勒出一段难得的友情,伯牙所想钟子期皆知,阐述人们对于朋友的认知,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也突出表达了以诚待人的美好期许。



~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答: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中的《伯牙与钟子期》,作者是战国列御寇。《伯牙与钟子期》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是什么
答: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典故: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简介(急)
答: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对知音,他们就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俞伯牙善于弹琴,是个音乐高手,钟子期善于倾听。有一天,俞伯牙来到一个小树林里弹琴,心想:泰山是多么高啊!我要弹奏一首属于泰山的歌曲。于是,他一边想一边弹??一曲终了,一个声音从树林里传出:“是谁弹的曲子啊?

俞百牙和钟子期的断琴故事是怎样的?
答:后子期亡,伯牙跋山涉水,痛倒于坟前~~~,长弹一曲,长叹一声,摔了琴,谢知音,誓不复弹。只道是:知音不在,琴意谁知?从此,琴断,音绝 现在我们常用“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来比喻知己或知音,含有象征深厚友谊的意思。事实上,这个成语是从《列子·汤问》所记载的故事里概括出来的。这个...

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答:日后生死不负.二人谈兴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俞伯牙意犹未尽,邀请钟子期随船同行几日.钟子期推辞说:“不是小弟我不愿意同行,只因家中有年迈的双亲,需要早晚侍奉.”俞伯牙又进一步邀请钟子期到晋国去.钟子期仍然诚恳地拒绝了.他说;如果我现在应承了你,回家后父母又不同意,害得仁兄在千里之外盼望...

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答:音乐才子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出此曲的感情和意义,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

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简短介绍
答:他刚弹完,钟子期就开玩笑说:“我们的处境很危险啊!不仅有狂风暴雨,还有山崩地裂呢!”伯牙不由得放下琴,叹息道:“好啊!好啊!您听音的功夫实在太高明了。您想像的意思正是我心里想的、琴上表达的,我的琴声怎能逃过你的耳朵,您真是我的知音啊!”成语“高山流水”就是从伯牙和钟子期的故...

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故事
答:这个故事含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首先,它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慨。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告诉我们,只有找到了那个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和满足。伯牙和钟子期对后人的影响: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故...

伯牙鼓琴中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原文是什么?
答: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

伯牙鼓琴中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概括
答:钟子期去世后,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本文通过讲述了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可以体会到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告诉我们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