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安塞腰鼓 陕西安塞腰鼓的含义

作者&投稿:夫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面。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面。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
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二鬼打架”、“大头和尚”等。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小场节目结束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亢奋:极度兴奋。

冗杂:(事务)繁杂。

大彻大悟:形容已经完全了解、领悟,也就是彻底醒悟。

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茂腾腾:形容充满生气、健壮的样子。

元气淋漓:文中形容黄土高原生养了生命力充沛、强盛的安塞年轻人。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刘成章,1937年生于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读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相关知识:

关于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刚劲激昂,剽悍豪放,威猛有力,舞姿飘逸等特点。腰鼓手表演讲究“六劲”,即表演起来有股猛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在足劲。动作规律概括起来有跑、跳、扭、转、蹬、闪、跺、摇、跨、昂、跃、快等构成要素。其中扭是腰鼓最基本动作之一,扭有正步扭、十字扭、扭软腰等。

安塞腰鼓是与舞蹈、武术、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有机结合的多维性艺术。也是一种独特舞蹈,它不受时间、地点和场合限制,可以在行进中、广场上、舞台上表演,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唢呐长号伴奏下的安塞腰鼓更是有庄重、浑厚和悠远的情感震撼。

安塞腰鼓从打法上分文鼓和武鼓。文鼓以扭为主,以打为辅,重在抒情,通过动作和表情将内心喜悦心情表现出来;武鼓以打、踢、跨、跺等为主,动作难度大、要求高,运动量大,具有动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安塞腰鼓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武鼓中,队形务求整齐一致,快收猛放、变化神速。动作务求刚健有力,自然大方,欢快流畅,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充分体现安塞腰鼓的内在气质和外在美观。

从黄土高原上打出来的安塞腰鼓充分展示了安塞人坚忍不拨,顽强拼搏,威武不屈的强烈意志和对生活豁达乐观、质朴向上的品格风貌。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生命与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对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进行腰鼓表演的场面的描写,把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鼓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与旺盛,赞颂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与喜悦、思考和追求。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的预备阶段:概括描写“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的外貌、神态,并以静衬动,蓄势待发,为下文安塞腰鼓的响起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看!”至“好一个安塞腰鼓!(第三处)”)写安塞腰鼓的演奏阶段。

第一层(“看!”至“好一个安塞腰鼓!(第一处)”)写场面和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气势的壮阔和豪放。

第二层(“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至“好一个安塞腰鼓!(第二处)”)写鼓声,并且写与观者产生共鸣,突出这力量给人的震撼和鼓舞。

第三层(“后生们的胳膊……”至“好一个安塞腰鼓!(第三处)”)写后生们的动作,突出这力量体现了生命力的奇伟磅礴。

第四层(“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至“声,成了茫茫一片……”)写节奏,它是生命的渲泄、升华的体现,更使人产生一种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

第三部分(“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鼓声戛然而止:与开头相照应,以静衬动,写人们被深深吸引,并沉醉其中,进入到安塞腰鼓所带进的心境、意境之中,突出了它的感染力之强。

三、写作方法

抒情热烈,意境壮美,含意深厚。本文在开头一段以简约的语句对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做了必要的勾勒后,下文就以大量的篇幅进行热烈的抒情。作者反复使用“好一个安塞腰鼓”的赞叹句(3次),既作为每一个部分赞颂的小结,又是对第一段“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的回应与分述,还是对最后一段“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广这个高潮的铺垫。作者运用各种样式(句内、句间、节内、节与节、段与段)的大量排比和直接、间隔的反复(如第14节“隆隆,隆隆,隆隆”本身是直接反复,又与第15节的“隆隆,隆隆,隆隆”构成间隔反复),还有大量的感叹句式,进行了火山爆发式亦可谓狂飙式的抒情。更可贵的是,这种艺术方式正和本文的抒情内容、对象相一致,相协调。本文不仅气势恢宏,而且意境壮美。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广这些艺术语言,使人沉浸在历史、自然与现实相互交替的雄浑之中。本文句意含蓄、灵动而深厚,耐人咀嚼和回味,使人在欣赏之中禁不住去朗读,例如第25、26、27三节,“愈捶愈烈”后面的句子,具有形象化思绪,人与鼓声茫茫一片,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你一边朗读,一边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感受到“啊啊!力哟!力哟!”的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韵律哟(郭沫若《女神·站在地球边上放号》)那种五四时期的革命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亿万人民内心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本文最后3节煞尾尤妙,以前文的最高音忽一下降到最低音“戛然而止”、“出奇的寂静”,使人“惊异”之后发现仿佛已到了新星球,听到了新世纪“鸡啼”似的获得无穷的欢乐。

四、问题探究

体味《安塞腰鼓》的“三美”

1.短句短语激昂美。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2.排比反复旋律美。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读得令人酣畅淋漓。

3.节奏铿锵雄浑美。

文章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疾猛的节奏。无论是词、短语或句子的运用,都饱含着浓烈的抒情味,特别是排比句的运用,一个接着一个,不让你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如三个“使人想起”“愈捶愈烈”的排比段,犹如江河决堤,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此外,词语、短句的运用也非常简练,铿锵有力。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出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也是隆隆,隆隆,隆隆”“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等句无不铿锵激昂,节奏疾猛,表现出激越的雄浑美。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练习解答】

第一题:朗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提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是:“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此题意在理清文章的主旨,让学生体会安塞腰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活力及释放出来的磅礴力量。

第二题:文中排比句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等;反复:“好一个安塞腰鼓”,每次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这既强化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又起到反复点题的作用。设计此题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第三题:设计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和品味文章中的语言,体会句子的深刻内涵。

1.许多人认为,黄土地的农民已经被岁月的风霜、土地的贫瘠折磨得丧失了生气。然而,这些农民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这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2.江南的流水已经消散了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3.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第四题:意在加强学生对名句、名段的背诵和积累。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亢奋:极度兴奋。

  冗杂:(事务)繁杂。

  大彻大悟:形容已经完全了解、领悟,也就是彻底醒悟。

  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茂腾腾:形容充满生气、健壮的样子。

  元气淋漓:文中形容黄土高原生养了生命力充沛、强盛的安塞年轻人。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刘成章,1937年生于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读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相关知识:

  关于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刚劲激昂,剽悍豪放,威猛有力,舞姿飘逸等特点。腰鼓手表演讲究“六劲”,即表演起来有股猛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在足劲。动作规律概括起来有跑、跳、扭、转、蹬、闪、跺、摇、跨、昂、跃、快等构成要素。其中扭是腰鼓最基本动作之一,扭有正步扭、十字扭、扭软腰等。

  安塞腰鼓是与舞蹈、武术、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有机结合的多维性艺术。也是一种独特舞蹈,它不受时间、地点和场合限制,可以在行进中、广场上、舞台上表演,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唢呐长号伴奏下的安塞腰鼓更是有庄重、浑厚和悠远的情感震撼。

  安塞腰鼓从打法上分文鼓和武鼓。文鼓以扭为主,以打为辅,重在抒情,通过动作和表情将内心喜悦心情表现出来;武鼓以打、踢、跨、跺等为主,动作难度大、要求高,运动量大,具有动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安塞腰鼓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武鼓中,队形务求整齐一致,快收猛放、变化神速。动作务求刚健有力,自然大方,欢快流畅,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充分体现安塞腰鼓的内在气质和外在美观。

  从黄土高原上打出来的安塞腰鼓充分展示了安塞人坚忍不拨,顽强拼搏,威武不屈的强烈意志和对生活豁达乐观、质朴向上的品格风貌。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生命与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对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进行腰鼓表演的场面的描写,把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鼓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与旺盛,赞颂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与喜悦、思考和追求。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的预备阶段:概括描写“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的外貌、神态,并以静衬动,蓄势待发,为下文安塞腰鼓的响起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看!”至“好一个安塞腰鼓!(第三处)”)写安塞腰鼓的演奏阶段。

  第一层(“看!”至“好一个安塞腰鼓!(第一处)”)写场面和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气势的壮阔和豪放。

  第二层(“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至“好一个安塞腰鼓!(第二处)”)写鼓声,并且写与观者产生共鸣,突出这力量给人的震撼和鼓舞。

  第三层(“后生们的胳膊……”至“好一个安塞腰鼓!(第三处)”)写后生们的动作,突出这力量体现了生命力的奇伟磅礴。

  第四层(“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至“声,成了茫茫一片……”)写节奏,它是生命的渲泄、升华的体现,更使人产生一种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

  第三部分(“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鼓声戛然而止:与开头相照应,以静衬动,写人们被深深吸引,并沉醉其中,进入到安塞腰鼓所带进的心境、意境之中,突出了它的感染力之强。

  三、写作方法

  抒情热烈,意境壮美,含意深厚。本文在开头一段以简约的语句对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做了必要的勾勒后,下文就以大量的篇幅进行热烈的抒情。作者反复使用“好一个安塞腰鼓”的赞叹句(3次),既作为每一个部分赞颂的小结,又是对第一段“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的回应与分述,还是对最后一段“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广这个高潮的铺垫。作者运用各种样式(句内、句间、节内、节与节、段与段)的大量排比和直接、间隔的反复(如第14节“隆隆,隆隆,隆隆”本身是直接反复,又与第15节的“隆隆,隆隆,隆隆”构成间隔反复),还有大量的感叹句式,进行了火山爆发式亦可谓狂飙式的抒情。更可贵的是,这种艺术方式正和本文的抒情内容、对象相一致,相协调。本文不仅气势恢宏,而且意境壮美。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广这些艺术语言,使人沉浸在历史、自然与现实相互交替的雄浑之中。本文句意含蓄、灵动而深厚,耐人咀嚼和回味,使人在欣赏之中禁不住去朗读,例如第25、26、27三节,“愈捶愈烈”后面的句子,具有形象化思绪,人与鼓声茫茫一片,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你一边朗读,一边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感受到“啊啊!力哟!力哟!”的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韵律哟(郭沫若《女神·站在地球边上放号》)那种五四时期的革命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亿万人民内心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本文最后3节煞尾尤妙,以前文的最高音忽一下降到最低音“戛然而止”、“出奇的寂静”,使人“惊异”之后发现仿佛已到了新星球,听到了新世纪“鸡啼”似的获得无穷的欢乐。

  四、问题探究

  体味《安塞腰鼓》的“三美”

  1.短句短语激昂美。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2.排比反复旋律美。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读得令人酣畅淋漓。

  3.节奏铿锵雄浑美。

  文章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疾猛的节奏。无论是词、短语或句子的运用,都饱含着浓烈的抒情味,特别是排比句的运用,一个接着一个,不让你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如三个“使人想起”“愈捶愈烈”的排比段,犹如江河决堤,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此外,词语、短句的运用也非常简练,铿锵有力。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出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也是隆隆,隆隆,隆隆”“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等句无不铿锵激昂,节奏疾猛,表现出激越的雄浑美。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练习解答】

  第一题:朗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提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是:“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此题意在理清文章的主旨,让学生体会安塞腰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活力及释放出来的磅礴力量。

  第二题:文中排比句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等;反复:“好一个安塞腰鼓”,每次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这既强化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又起到反复点题的作用。设计此题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第三题:设计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和品味文章中的语言,体会句子的深刻内涵。

  1.许多人认为,黄土地的农民已经被岁月的风霜、土地的贫瘠折磨得丧失了生气。然而,这些农民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这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2.江南的流水已经消散了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3.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第四题:意在加强学生对名句、名段的背诵和积累。

  【类文品读】

  水性江南

  每次去江南,大抵是在莺飞草长的三四月间。去的次数多了,便萌生了探究江南真谛的念头。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出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过诸多骁勇的斗士。那锐利的兵器——剑,也是源于江南的吴越。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凌厉强悍这两种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一地.且生生不息,历千年而不朽呢?我一度大惑不解。

  一次重读《老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江南是水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间,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

  呜的清泉一一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

  江南的水,如轻纱薄雾,随风起舞,变幻无穷,滋润得江南的景物风姿绰约,江南的人风情万种。一曲《又唱江南》,浓缩了一年四李江南的秀美景色:“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细雨裹着万重山……”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莫愁湖畔莫愁女,西泠桥边苏小小,还有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秦淮河上的桃叶渡……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侬软语,情真意切,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那江南曲艺

  的代表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诉,弦乐清丽委婉,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江南的水又时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而坚强的水,也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的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杭州的栖霞岭,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雄伟挺拔,占尽风云。那山间的飞瀑,山下的激湍,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据说古代铸剑,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几经反复,才铸成一把好剑。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曾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而持戟呐喊的鲁迅,更是把丈人的凌厉剑气发挥到了极致。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在江南水性的润泽下,也尽显铮铮侠骨。明末的秦淮八艳是有力的佐证,清末的秋瑾则是最优秀的代表。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美,美在江南的水,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这种美是刚与柔的融合。江南,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

  1.文章标题“水性江南”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2.请在下面的空格内填人合适的内容,要能体现刚柔相济的江南美。

  江南的水,既 又 ;

  江南风物,既风姿绰约又雄伟挺拔;

  江南的人,既 又 。

  3.作者在第二、五两段中分别提到“剑”,各有什么用意?

  4.你还了解哪些流传在江南大地上的美丽传说?请举出一例。你记得文中江南志士哪些壮怀激烈的诗句?请写出一句。

  美丽传说:

  诗句:

  5.仿照文中画线句,联系生活实际,在下面的横线上拟一句歌词。

  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

  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细雨裹着万重山;

  , 。

  (参考答案:1.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或: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点拨:抓住“水性”一词,找突出“水”的句子。 2.例:柔弱秀美坚韧顽强柔肠百转侠骨铮铮点拨:仿照“江南风物”一栏中的内容,紧扣“刚柔相济”一词去选择恰当的词语。 3.第二段提到“剑”,为了点出江南具有凌厉强悍的气质;第五段提到“剑”,为了表明江南的水涵养了江南人的英豪之气。 4.例:美丽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例:十月你看江南的山,轻霜来把山林染。点拨:仿写时注意内容、句式、修辞上的一致性,同时还要写得有文采。)

安塞腰鼓的四个特点:~

安安塞腰鼓
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和“中国第一鼓”。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自编自演走向电影电视屏幕;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领奖台。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马子硬“ 。[7]
希望帮到你望采纳

  安塞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 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 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 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 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 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 面。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


  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二鬼打架”、“大头和尚”等。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小场节目结束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


  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安塞腰鼓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激情。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


  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但虽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


  3.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蛮”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


  4.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


  5.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示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


  挎鼓子的服饰装扮与传统戏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紧身夸衣;头戴草帽圈;戴髯口,脸要红,眉毛要粗,表演时胡须要摆开。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者的服饰也在变。近年来西河口乡一带的腰鼓服饰,已接近于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队的服饰;仍然保留着古代武士的装扮,头扎英雄巾、腰束战裙、脚蹬红缨鞋,颇似古代征战沙场的士卒将帅。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击打的鼓点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间鼓吹乐队伴奏的,乐器有鼓、镲、锣等,另有唢呐吹奏曲牌,常用曲牌有(搜山令)。

  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1981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

陕北腰鼓的陕北腰鼓
答: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很多人都欣赏过“陕北安塞腰鼓”,在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用激情和矫健的身躯舞动着系着红色飘带的鼓棒,用陕北人特有的嗓音吼出那一个个燃烧的生命!然而,对安塞腰鼓的起源,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安塞,陕北重镇,以腰鼓闻名,以剪纸著称,位于延安地区北部,延河上游,人口15万...

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答:安塞腰鼓的特点是: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安塞腰鼓形成了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深厚庄重、铿锵有力、威猛刚烈、流畅飘逸的艺术特点。安塞腰鼓的表演,较为自由、灵活。表演者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百人、上千人。由于表演人数不受任何限制,表演形式也较为灵活。一般来说,安塞...

安塞腰鼓简介
答:“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

安塞腰鼓代表的精神
答:安 安塞腰鼓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

安塞腰鼓体现什么自然特征的
答:安塞腰鼓体现了陕北地区的人民吃苦耐劳,乐观豁达,同时又粗犷豪放的自然特征。因为陕北安塞自然条件比较艰苦和恶劣,而表演腰鼓时,动作刚劲奔放、豪迈粗犷,节奏感强,旋律欢快。安塞腰鼓流传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传统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塞腰鼓中的民俗文化
答:安塞腰鼓中的民俗文化如下:(一)打鼓祈雨:安塞地区是陕西北部典型的农耕地区,有着浓厚的农耕文化,属于半干旱地区,风沙大,常年干旱少雨。本地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是旱灾,几乎年年都有。以前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的。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使得求雨成为安塞人民生活和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式。安塞腰鼓...

陕北腰鼓的安塞腰鼓
答:有时几个队连在一起,能拉开一两里路距离。腰鼓手们的装束一律着古代将士的便服,或黄或红包头,素色衣服,显得整齐壮观。电影《黄土地》里的腰鼓手们穿着黑色,想必是为了渲染贫苦背景。实际上,过去上场表演的腰鼓手们,很少有穿皂服的。安塞腰鼓场牌很丰富,花样变幻多端,较有代表性的有“童子拜...

安塞腰鼓是什么东东
答: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表演介绍】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

到底是“安塞腰鼓”还是“安寨腰鼓”?
答:安塞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

安塞腰鼓是出自南方的一种民间艺术吗
答: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安塞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腰鼓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