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讨论 成矿机制和成因模式

作者&投稿:包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矿床成因

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分析结果及综合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哈达门沟金矿床和柳坝沟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基本相同,矿石类型均为石英脉型,石英-钾长石脉型和钾硅化蚀变岩型,整个矿区钾化异常强烈,被人们称为 “红化” 现象,钾长石化与成矿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局部地段矿石类型就以钾长石脉为特征,根据矿石矿物组合及矿物穿插先后次序,大致将哈达门沟成矿划分为四个阶段:(1)钾长石-硫化物-氧化物阶段;(2)黄铁矿-石英阶段;(3)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硫酸盐)阶段;(4)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测温表明,哈达门沟金矿成矿温度在160~300℃范围内,集中在200~280℃之间,为中温,包裹体盐度在5%~15% NaCleq之间,集中分布在6%~12% NaCleq和13%~14% NaCleq之间,为中低盐度流体,成矿压力(平均值)为(139~366)×105 Pa,集中在(198~252)×105 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1.5~3 km(静水),为中-浅环境。包裹体气相成分中均以H2O(66.56%~89.81 mol%)和CO2(5.64%~16.74 mol%)为主,其次为N2,O2,含微量的CH4,C2H6,C2H2和C2H4等。CO2/CH4特征值141.39~407.10,说明成矿期的环境处于弱氧化状态,气相组分还原参数R/O比值为0.004~0.006,反映了成矿阶段偏氧化的状态。阴离子以Cl-和 为主,少量的 和F-,微量Br-;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含少量Mg2+,Na>K,因此成矿流体应属于 型流体。 的存在也说明当时流体可能为弱氧化状态。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黄金指挥部(1995)计算成矿流体pH值为6.52~7.08,偏碱性,lgfO为-26.73~41.33,Eh为-0.57~0.83,表明其形成过程为弱还原-弱氧化条件,δ18OH-δD图上,投影点落在原生岩浆水及变质水附近,说明哈达门沟金矿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水和部分变质热液。在铅构造模式图上,哈达门沟矿区矿石铅投点比较分散,绝大多数投在了地幔铅演化曲线和造山带铅演化曲线之间靠近地幔的一侧,表明哈达门沟黄铁矿中铅主要来自于地幔,同时有造山带铅和下地壳铅的混入,少量可能来自于上地壳,哈达门沟矿石硫化物δ34S变化于-21.7‰~5.4‰之间,平均值为-10.6‰,柳坝沟沟矿区δ34S值变化于5.4‰~-21.7‰之间,初步认为哈达门沟和柳坝沟成矿流体中硫主要为深部流体和太古代地层的混合硫。通过同位素年龄测定,哈达门沟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86.6±6.1 Ma,为早泥盆世,属海西早期构造-岩浆活动事件,而区内大桦背岩体的成岩年龄锆石SHRIMP U-Pb平均年龄为353±7 Ma,通过野外调查,发现矿区西部的169号脉被大桦背岩体的岩枝所穿插、截断,孟伟等(2002)也同样观察到在岩体边部见到花岗岩将含Au矿脉截断或 “吃掉” 的现象,故可以推断,成矿应早于大桦背黑云钾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本次测定大桦背岩体成矿元素含量大部分小于地壳丰度,所以大桦背岩体与金矿成矿关系不大,岩体的侵入可能对已有矿化局部有叠加改造,沙德盖岩体通过本次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获得平均年龄为221.6±2.1 Ma,远远小于成矿年龄,沙德盖岩体可能对已有矿化叠加改造,矿区变质岩成矿元素丰度较高,而且矿石硫、铅同位素特征也表明,成矿物质部分来源于区内变质岩,大部分成矿物质可能来源深部流体,这从矿石的S,Pb,H-O同位素也可说明。由于哈达门沟金矿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受北部兴蒙造山带多次开合碰撞的复杂构造活动影响,而引发区内构造-岩浆的多期活动,区内的山前、山后两条深大断裂也经历复杂的构造演化,沿着大断裂及其派生断裂,各期次的岩体、岩脉多期侵入,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山前钾化带、含金钾化蚀变岩、伟晶岩脉、花岗岩体等以及金、钼等多金属矿床。总体认为哈达门沟金矿床属于与深部钾质成矿流体有关的中温热液型脉状矿床。矿区北部西沙德盖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26.4±3.3 Ma,而且钼矿主要产于斑状花岗岩中,说明其与哈达门金-钼矿床为不同的成矿演化系列。

二、成矿机制

区内乌拉山群变质岩,金含量很高,在区域变质、混合岩化过程中,金等成矿元素发生了初步活化、迁移,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初步的物质条件。在泥盆纪早期华北板块北缘处于弧-陆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李锦轶,2009;Zhang et al.,2010;张晓晖等,2010a,b),这种伸展环境引发山前大断裂的活动,深部富钾含矿流体沿山前大断裂上升,在运移过程中不断萃取围岩中的金等成矿元素,在大断裂的次级断裂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而成矿,关于这种金钼组合型的矿床,Sillitoe(2002)曾提出它与板块内部及边缘拉张环境下富碱性的A型花岗岩有密切的成因关系,哈达门沟金钼矿床正是产于这种地质背景,矿区深部可能有隐伏的碱性岩体存在(王信虎等,1994)。

泥盆纪早期华北板块北缘成矿具有普遍性,如东坪金矿同样在这个时期形成(罗镇宽,2001;李长明,2009),白云鄂博在该期有成矿作用的叠加(赵景德,1991),白乃庙铜矿南矿带含矿石英脉黑云母Ar/Ar等时线年龄为396±2 Ma(李文博,2008)。

尽管华北克拉通北缘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还知之甚少,但近年的研究认为在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向南往华北板块俯冲,早泥盆世白乃庙处于岛弧环境(Xiao et al.,2003;张晓辉等,2010),白乃庙目前获得的绿片岩和花岗岩侵入岩年龄在466~386 Ma之间(Wang,1983;Tang & Yan,1993),所以当时华北克拉通北缘有可能处于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南俯冲结束有关的弧后拉张环境(罗镇宽,2001;Jiang,2005;Zhang et al.,2007;李锦轶,2009;张晓辉等2010a,b;Zhang et al.,2010),沿华北克拉通北缘深大断裂,岩浆和成矿流体上升,形成哈达门沟及东坪金矿床以及沿华北克拉通北缘大断裂分布的近东西偏碱性侵入岩带。

随后在海西中期大桦背岩体的侵入,对已形成矿床局部叠加改造,印支期沙德盖岩体和西沙德盖岩体的侵入可能对已有矿床有进一步的叠加改造,岩浆分异结晶发育地段,局部形成钼多金属矿化,因此在本区显示出成矿年龄多样性,表现出多期成矿特点;在哈达门金矿成矿过程中,呼-包大断裂对金矿形成及后期改造起控制作用,山前钾化破碎蚀变带是该大断裂的派生构造,主要起导矿作用,其次级构造为成矿提供空间;成矿物质来源为复合来源,既有乌拉山群古老地层来源,也有深部高钾岩浆来源,还可能有后期岩浆的叠加,成矿流体既有有深部流体,也有大气水,变质水的参与,矿床成矿作用演化时间较长,首先是形成含金钾质脉体或钾化蚀变岩充填交代;然后受构造或热流体破碎,为后期含金硅质热液交代充填,表现石英脉、网脉,先期的钾质脉局部呈角砾状(热液角砾)为含金硅质热液胶结,在此阶段含金热液活动中也伴随钾化现象,表现为沿石英脉两侧和围岩接触带以及围岩碎块的 “红边”,这一阶段形成的矿物主要有石英和粗粒浸染状分布的黄铁矿等;继先期含金石英脉或含金硅化蚀变岩形成之后,后期硅质热液沿先期的石英脉所充填胶结,此阶段形成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及少量闪锌矿等。到成矿后期,热液受地下水和大气氧化作用明显,主要形成石英方解石脉,黄铁矿颗粒粗大,局部可见镜铁矿等。



成矿机制讨论~

对于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床的成因模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较多,其中有代表性的矿床成因模式有“断层阀”模式(Sibson R H et al.,1988;Boullier A M et al.,1992)和“三阶段演化成矿模式”(Bonnemaison et al.,1990),对此,陈柏林等(1999)和王义天等(2004)都曾做过系统的介绍。“断层阀”模式的前提是“断层双层结构”模型,即大型剪切带在深部表现为韧性变形,构造运动方式是连续的、非地震性的;在浅部则为脆性变形,其运动方式为非连续的地震性滑动。地震成核作用发生在脆性层的底部,即韧脆性转换带,它控制了浅部的地震滑动。该模式的基本内容如下:①破裂前:断层处于愈合状态,对于从剪切带深部向上运移来的成矿流体而言,浅部地壳起着盖层作用。由于剪切带向上逐渐变窄,流体压力将随着流体的持续涌入和聚积而逐渐增高,当达到或超过静岩压力时,引起岩石破裂,产生水平裂隙。②地震破裂(断层阀):当流体压力超过静岩负荷时,累积的剪应力将导致陡直剪切破裂的产生。破裂过程首先是在地震带的底部(韧脆性转换带)发生地震成核作用,然后是形成直达地表的地震破裂,同时产生大量的渗透性裂隙。破裂过程使累积的剪应力得以释放。③流体充填(地震泵吸):破裂的发生使流体压力降低,在剪裂隙及其次生裂隙系统中将发生成矿流体充填作用,流体中的成矿物质则产生沉淀作用,如形成含金石英脉。④自愈合:流体充填和矿物的沉淀作用使剪裂隙逐渐愈合,导致渗透率逐渐降低。⑤再循环:破裂愈合之后,流体压力和剪应力将再次发生积聚,重新开始上述过程而进入下一个循环。成矿流体如此反复多次的运移聚集,在剪切带中将导致广泛的蚀变与矿化,从而形成金矿床。
根据含金剪切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和成矿作用特征,Bonnemaison et al.(1990)提出金成矿作用的三阶段模式:①早期阶段:韧性剪切带的形成使岩石发生糜棱岩化和强烈片理化,从而为热液活动提供了通道,使剪切带内的岩石遭受强烈蚀变,并在剪切带中心部位形成强硅化蚀变岩带。该阶段最初形成含金磁黄铁矿,接着被含金黄铁矿-白铁矿和毒砂所代替,金为分布于硫化物晶格内的不可见金,是金的初步富集阶段。②中期阶段:在脆韧性变形过程中,剪切作用形成脆性裂隙及各种充填脉,如透镜状、脉状石英。剪切作用的持续进行使矿物遭受压碎作用,石英细粒化成糖粒状,成为金矿物的有利储集体。该阶段的热液作用导致早期的含金硫化物分解,不可见金在有利部位富集为可见金。③晚期阶段:在脆性变形机制下,大量张性裂隙在剪切带中形成。前期形成的金矿化发生原位重新活化,矿物组合更复杂,形成粒度较粗的金。金矿化在剪切带的构造演化中经历了不可见金→微细粒金→粗粒金的富集过程,金含量不断升高。这一模式强调韧性变形形成的动态重结晶细粒状石英对金元素的富集起到了储集器的作用。
小西弓金矿床是北山南带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典型金矿床之一,区域上受杨圈沟—西尖山—华窑山深层次韧性剪切带控制,矿体赋存在中元古界西尖山群中低级变质岩地层中,受韧性剪切带持续演化过程中叠加发育的韧-脆性转换构造变形破碎带控制。小西弓矿区围岩蚀变类型有黄铁绢英岩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但金矿化主要与硅化和黄铁绢英岩化关系密切。矿石类型包括含金石英脉型和蚀变糜棱岩型,矿石矿物中主要发育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和少量的贱金属硫化物等中低温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小西弓金矿床成矿流体属中低盐度的CO2-H2O-CH4-NaCl体系,成矿温度变化范围大,介于133~400℃之间,成矿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多组分流体不混溶过程。氢氧同位素示踪表明,多种来源的成因水参与了成矿过程,包括岩浆水、变质水和大气降水。地层和矿区岩浆岩的含金性特征、不同类型的矿石硫铅同位素与中元古界长英质片岩以及矿区钾长花岗岩的对比研究表明,矿石中成矿物质具有混源特征,西尖山群上亚群变质岩和海西期钾长花岗岩可能都为金矿床的最终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前人获得小西弓矿床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石绢云母的K-Ar同位素年龄分别为267±7 Ma和284±4 Ma(聂凤军等,2002a),表明小西弓金矿床成矿作用发生在海西晚期-印支早期,这与陈柏林等(2003)根据区域金矿床成矿时代和地质特征的对比得到的小西弓金矿床的形成时限一致,也大体上与区域韧性剪切变形和推覆构造的活动时间(306~289 Ma)基本一致(聂凤军等,2002a)。
总结小西弓金矿床的成矿机制为:海西晚期,北山南带洋盆沿柳园-大奇山深大断裂向南持续俯冲,在敦煌地块北缘安北旧寺墩构造岩浆带发育大规模的地壳深部韧性剪切变形和浅部的陆内推覆构造,伴随强烈的造山和抬升剥蚀,早期发育的韧性剪切带被抬升后叠加发育了韧脆性构造,而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变形持续发生,导致区域前长城系变质岩发生混合岩化乃至重新熔融,造成大面积重熔型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岩浆侵入,岩浆组分中可能有少量的上地幔物质或壳-幔过渡带物质的混入造成基性岩脉的侵入。由于前长城系变质岩本身金等成矿元素含量比较高,所以深层次韧性变形导致的变质分异作用形成的热液流体和重熔型岩浆均含有丰富的成矿物质,同时随着中酸性岩浆的演化分异形成部分富含成矿元素的岩浆热液,它们与动力变质分异热流体一起向地表浅部运移集中,并进一步萃取变质岩地层中的金等成矿元素。当混合的成矿流体上升到韧脆性构造发育部位,由于裂隙渗透性大大增强,压力降低引起流体不混溶,含矿流体充分交代糜棱岩或构造片岩,形成蚀变岩型矿体。同时,部分成矿热液继续上升至地壳更浅部位的脆性构造部位,并与地表浅部的加热地下水混合,在有利的张性裂隙中充填形成含金石英脉型矿体。这一成因模式和上述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床成因模式相比,强调了与剪切作用同时期形成的变质重熔型岩浆在金矿成矿作用中的贡献。

关于耳泽矿床的成因,曾有两种不同认识:火山沉积改造型和地下水渗滤溶洞充填型。
通过工作,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事实:
1)矿体相对围岩具有明显的后成性。
2)控制矿体的空间具有明显的构造破碎带特征,它们具有先压后张的性质,而溶蚀形成的溶洞中显然不可能有此构造力学性质。
3)溶洞主要是在近地表环境中形成的,因此充填于溶洞中的矿物以显示氧化电位较高为特征。但耳泽矿床中的菱铁矿石却表明了它是在还原环境中形成的。
4)矿石中的硫化物组合较为复杂,在耳泽矿石中存在的毒砂、砷黝铜矿、方铅矿、硫铁铋铅矿、硫铜铁矿,为岩浆热液矿床中的硫化物组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Zn、Cu系列互化物矿物目前仅发现于铜、镍硫化物矿床、火山岩及陨石中,锌铜矿在耳泽矿石中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本矿床的形成和岩浆热液具内在联系。
5)构成矿石的矿物中,不论是石英、菱铁矿,还是方解石,其中的气液包裹体均很发育,包裹体中的气液比在15%左右,最高可达30%。在不同时间形成的石英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是不同的,呈浸染状分布在菱铁矿中的他形石英内,温度最高,一般变化于200~250℃;Ⅶ号矿体的脉状石英中,温度变化于180~240℃;然而,在矿石氧化过程中形成的水晶均一温度几乎全在200℃以下,最低在130℃。黄铁矿等硫化物的爆裂温度变化于120~272℃,温度最低者是在褐铁矿中呈网脉分布的黄铜矿,矿体中黄铁矿的平均温度达190℃,低于石英的温度,这和它的形成阶段基本一致。
表5-28 石英包裹体中液相成分


表5-29 石英包裹体中气相成分


6)包裹体的成分分析表明(表5-28、5-29),在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仅为Na+和K+,且w(Na+)>w(K+)。在阴离子中,Cl-的含量普遍大于F-,阳离子的矿化度普遍大于阴离子的矿化度。在气相成分中,H2O占有明显的优势,CO2 的含量普遍在H2O的1/2 以下,CH4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矿床中石英包裹体的成分与基性岩脉伴生的石英的成分(R—31)有相似性。包裹体的以上特征表明,金的成矿热液是一种富含Na、K,并以Na为主的碱性氯化物溶液,因而可认为金的钠氯络合物是它主要的迁移形式。
7)石英中的δ18O普遍较高(表5-30),而且从菱铁矿中浸染分布的石英→脉体石英→褐铁矿中的水晶,该值趋于增高,符合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如果按均一法测温结果,依分馏方程1000 Inα石英—水 =3.57×106T-2 -2.71(G.福尔,1979)换算成值,则看出从菱铁矿石中的呈浸染分布石英褐铁矿体中的水晶是依次降低的。此外,我们还直接测定了石英包裹体中H2 O的δD和δ18 O,把测定值投入图5-21,其投点主要在天水范畴,郑明华(1989)所测数值的投点接近于岩浆水。
表5-30 石英的氧同位素组成



图5-21 耳泽金矿床成矿热液的氢、氧同位素组成

8)从矿区内不同产地及产状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表5-31)看,所有样品中δ34S值比较高,但产状不同,仍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差异。在原生菱铁矿石中,硫化物的硫同位素δ34S普遍较低,变化于4.8‰~7.6‰,平均为5.94‰。在褐铁矿石中,残留的黄铁矿δ34S则明显偏高,为6.00‰~15.00‰,平均为10.1‰。矿床外围大理岩中黄铁矿的δ34S值,虽然有些样品数值较低,但整体看也是较高的,平均为11.96‰,这些黄铁矿明显是在围岩沉积—变质之后沿裂隙侵入进去的。耳泽矿区外围地层中的黄铁矿δ34S值最低,和地层同时形成的黄铁矿的δ34S为负值,而产于典型基性火山岩中的黄铁矿为2.3‰~3.2‰。茶花铁矿区的几个样品也均产于较典型的火山岩系地层中,但它们和褐铁矿密切伴生,其值也是较高的,平均为8.43‰。矿床中黄铁矿等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较分散,而且数值也较高,但它们和茶花火山岩铁矿中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反映了耳泽矿床的硫来源和火山活动有一定关系。根据以上事实,我们认为,耳泽矿床中的含金菱铁矿矿石是岩浆热液和渗入地下的天水组成的含金混合溶液构造裂隙充填冷凝而成的。从红土坡矿体的产状看,热液充填构造裂隙的特征是较清楚的。它和耳泽矿床的矿石矿物组成之所以不同,除了在热液组成上有差别外,可能与两个矿床产出的环境不同也有较密切的关系。红土坡矿床形成于氧化作用较强的环境中,铁基本以Fe3+形式出现,单独形成赤铁矿。而耳泽矿床由于形成于还原作用较强的环境中,铁基本仅以Fe2+形式产出。红土坡矿床产出的空间位置高于耳泽矿床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表5-31 耳泽矿区等地硫化物的硫同位素


9)从两矿床和围岩的关系看,成矿作用显然发生在岭麦沟组沉积—变质之后。通过对耳泽矿床Ⅲ号矿体中的方铅矿同位素年龄的测定(表5-32),根据单阶段铅演化所计算的模式年龄为139 Ma。与郑明华在耳泽矿床中菱铁矿等矿石和蚀变围岩获得的Rb-Sr年龄(分别为118.4 Ma、121 Ma、136.7 Ma、139.7 Ma)基本一致,属于燕山中晚期范畴。从区域发展史看,此时正是整体上升剥蚀,断块运动和花岗岩浆活动昌盛时期,它为岩浆热液的产生以及天水渗入地下,共同构成含矿热液创造了有利条件。
表5-32 耳泽矿区中方铅矿的铅同位素组成


10)从金的来源看,由于矿体是在围岩沉积—变质之后形成的,因此成矿物质来自异地是无疑的。其完全来自燕山期侵入岩浆的可能性甚小,而主要应来自周围地层。从前述本区各时代地层含Au丰度表明,Au含量较高的主要是两类岩石:一类是火山岩类;另一类是铁矿化白云质结晶灰岩。对后一类岩石,Au的较高含量实际上与后期叠加的铁矿化有明显的关系。

图5-22 碳酸盐岩构造裂隙中远成热液金矿床成矿模式理想剖面图

在区域火山岩类中,只要岩性相近,即使它们产出的时代或空间位置不同,其Au的含量也很接近的。根据110个样品的微量元素相关矩阵分析,与Au呈正相关的元素主要有Fe、Ca、Mg、Mn、Co、Cr、Ni、Cd、As、Sb,而这些元素则正是中基性岩浆岩中的特征元素,Au与它们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促使其共同在本区中基性火山岩中得到相对富集。在区域内,上述富Au岩系主要发育在震旦系陡山沱组、奥陶系人公组、二叠系岗达概组下部、上三叠统曲嘎寺组、图姆沟组等地层中。因此,基于Au主要来自周围地层的认识,我们认为,上述地层,特别是岗达概组下部和上三叠统曲嘎寺组构成了本区金矿床或矿化的源地。
据此可以推测耳泽和红土坡矿床的形成过程是:岭麦沟组沉积—变质之后,本区处于上升剥蚀时期,大量天水渗入地下,循环于上述岩系中,构成了最初的成矿溶液。与此同时,在燕山期中晚阶段本区外围发生的较大规模花岗岩侵入活动对本区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们所派生的热液有一部分参加到成矿溶液中。另外,岩浆活动所产生的热能对加热地下水溶液也起了积极作用。这些混合热液在地下循环过程中,除溶解和吸取了碳酸盐岩地层的部分成分外,同时也萃取了区内广泛发育的火山岩地层中的Au、Fe、Co、Ni、As、Cu、Pb、Zn等元素。当富含成矿元素的热液在构造应力的配合下,在上升的过程中,首先侵入到岗达概组的层间破碎带等构造裂隙中,在相对还原环境中,冷凝结晶了黄铁矿-石英-菱铁矿建造含金矿石。在进一步向上侵入的过程中,由于热液氧化电位增高,溶液中的Fe2+被氧化成Fe3+,单独形成赤铁矿,其碳酸盐溶液则构成了方解石,从而产生了红土坡型赤铁矿-方解石建造金矿床。其成矿模式可简示在图5-22中。这两类金矿床,从矿石矿物组成、矿体产状等特征表明,它们应属于一种新类型金矿床,特别是红土坡矿床更是如此。它与叫曼方解石脉型金矿存在较大的差异。

成矿机制
答:(一)胶东群——金和其它成矿元素形成的原始堆积 地壳中分布的岩石,实际上都可以成为金矿床中金的来源,但是它们提供金的能力存在一定差别。B.И.斯米尔诺夫及Г.М.贡多宾(1976),Л.В.鲍加蒂列夫(1977)等对不同时代地壳元素丰度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元古宙地壳中金的丰度比后寒武纪高2.9倍...

成矿系列结构与成因
答:成矿系列的共生性表现在成矿系列内各矿床的共生、单矿床内不同矿种的共生和矿石内不同的镁质非金属矿物的共生,即矿床成矿系列从宏观到微观的共生。 如前文所述,辽东常见的矿床组合为菱镁矿-滑石矿床组合,如海城范家堡子、海城水泉、营口大岭、海城麻尔峪、刘家坟等矿床。其中,滑石矿体多呈似层状、扁豆状、透镜...

成矿条件、主要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
答:锶同位素特征 赤铁矿锶的初始比值为0.7037和0.7062,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地壳或上地幔,与海底火山喷流作用有关。 (9)矿床成因机制 式可布台铁矿床属于火山—沉积型铁矿床。铁矿层和其下部的含铜块状硫化物是海底火山喷流作用在同一成矿环境为不同阶段的产物。其成矿机理是:在火山活动喷发晚期或喷发间歇期,大规...

铜仁-凤凰汞矿带汞矿床形成的地球化学机制
答:三、水热隐弊爆炸角砾岩及铜仁-凤凰汞矿带的热水隐弊爆炸成矿模式 笔者认为,对铜仁-凤凰汞矿带内普遍发育的“角砾岩”之成因认识是解决汞矿带矿床形成机制的关键所在。以往研究工作中,研究者们多把这种角砾岩归属构造角砾岩,但王华云等(1987)曾认为“这种杂乱角砾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和斑岩铜矿中...

成矿条件、主要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
答:8.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成矿主要发生于温度相对较高,且供氧较为充沛的弱氧化-氧化的半深海水环境中,盐浓度相对较高,属正常海水范畴,细菌活动较为活跃,海水环境总体较为平静。矿床赋存于半深海斜坡之上,推测水温为50~60℃,压力为5×105Pa(相当于水深500m)。 9.矿床成因机制 本矿床为内生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

成矿流体来源、演化和萤石成矿作用机制
答:苏-查萤石矿床的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和气、液相色谱群体分析表明,成矿流体属于NaCl-H2O -CO2体系,存在高温、高盐度和低温、低盐度两种端元流体类型。CO2包裹体的存在指示流体发生 了不混溶作用,流体静岩压力和静水压力的交替,指示了流体体系的相分离是CaF2从流体中沉淀的 重要机制。而造成流体的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成矿条件、主要控矿因素、年代学及成矿模式
答:(8)矿床成因机制 备战铁矿属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火山沉积型铁矿床。该矿床经历了两期矿化过程,初期是通过火山沉积作用形成火山沉积型铁矿层,后期通过矽卡岩化作用使早期的矿体进一步改造成矿。 备战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的形成与火山活动直接有关。早石炭世拉张期间,伴随着火山喷发作用,含矿物质大量喷出,沉积在海盆内低...

金山金矿的成矿机制
答:金山金矿石英流体包裹体中有机流体包裹体的发现(张文淮等,1998)也证明有机质参与了金山金矿金的成矿作用。 四、成矿机制讨论 金山金矿的金主要以两种方式产出:一是赋存于硫化物内(如黄铁矿);二是赋存于微砂糖状石英内,这与其他大多数与剪切带有关的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一样(王玉明,1998)。许多研究者认为:金的...

矿床成矿系列及其主要特征
答:矿床成矿系列所研究的内容不是单独的矿床,而是在四维空间、时间中有成因联系的一组矿床,并探索它们之间的时、空成因联系,研究形成它们的地质成矿环境、地质成矿作用及其演化,亦就是一定区域内的矿床自然组合与成矿规律。因此,矿床成矿系列的概念亦是一种矿床的自然分类的概念。 矿床成矿系列概念的基本内涵和结构...

成矿演化与矿床空间定位机理
答:从成因矿物学角度分析,发生在天鹅抱蛋山岩体外接触带的多因复合成矿作用也是矿物晶体生长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的体现。多次成矿作用意味着有用矿物晶体的多次生长和聚集,由于早期形成的矿(化)体的存在,后期热液成矿过程中矿物晶体的生长会受到早期晶体的诱导,导致后期矿物晶体是在一种非均匀成核条件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