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746年,才华横溢的杜甫参加科举考试为何落榜了? 中国的历史起源

作者&投稿:鬱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因为杜甫参加的一场零录取率又称为通场下第的黑暗制举考试。

杜甫有一首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此为完整版本,大意是:自以为自己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一定能够很快身居要职,到时候要辅佐君王成为像尧舜一样英明的君主,要让这个社会风气变的高尚起来,但是现在平生的报负全部落空了,决定退隐。

而杜甫参加的是一场制举考试,制举是科举的一种,它不是固定时间举行的考试,一般是君王为了选拨人才设置的特别考试,考试科目也和我们传统意义的科举不同,而杜甫参加的就这样一场考试。

而这场制举就是从皇帝陛下的一道诏书开始的,唐玄宗诏告天下:“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意思也很确,四书五经,你通一经就可以来参加考试,诏书上的艺就是指的儒家五经,但是我们那位贡献了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即真是又奸又狠,他害怕朝外的读书人在文章中斥责他的所言所行。

第一步,先是便命令各郡县精细挑选,并严加训练,只有所谓的成绩卓绝之人,才可以把姓名报至尚书省。

第二步,再委托尚书省对这些人员进行复试,负责监察考试的则是御史中丞。

第三步,对来应试的人进行诗、赋、论各方面的考试,这么一刷二刷三刷下去,最后竟然无一人考中。

面对这样的窘迫境况,大唐帝国的皇帝终于生气了,他大声质问李林甫道:“我大唐难道就没有一位贤才了吗?”,做为一个口中含蜜的奸相,李林甫早就准备好了一套完美的说辞,不但不谢罪,反而上前表示庆贺,李林便说:“圣上,此事恰恰说明朝中已是人才济济,天下的人才也已经尽列朝位,这就是我大唐盛世,已经野无遗贤了。“

那一年不光才华横溢的杜甫落了榜,所有参考的都落榜了,都是被奸相所误!



因为当时玄宗满足于他创造出来的盛世,开始沉迷于享乐。正直的张九龄等人被罢官,权相李林甫把持了朝政。李林甫害怕有才之人进入朝堂之后,他就不能再一手把持朝政,所以就在玄宗面前导演了一场的闹剧,他跟玄宗说“野无遗贤”,意思是说,外边没有有才的人了,有才能的人都在朝堂上了,于是导致杜甫及天下士子无一人中榜。

零录取率的考试。公元746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初到长安求官,当时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繁华和温柔的富贵梦里,已经懒得亲自处理政事,把“外朝”交给李林甫,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贤士得以接触皇帝的机会,上书揭露他的本来面目,痛陈他的奸恶。

天宝746年,才华横溢的杜甫,参加考试,只因当时,时局的混乱,黑暗的制度,因为没有公平的举考,所以才华横溢的杜甫落榜了。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选拔人才。
权相李林甫为了制造“野无遗贤”的假象,故意判全部考生统统落榜。
然后向皇帝道喜,声称所有能人贤士全部在朝廷,民间已经没有遗漏的人才了。
倒霉的杜甫,偏偏参加了这一次考试。

什么叫历史?~

十万个冷知识

杜甫简介
答: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有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长安,后又去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故终生未成进士。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谁给介绍下杜甫的资料?
答:720庚申玄宗开元八,杜甫九岁。始习大字。 725乙丑玄宗开元一三,杜甫十四岁。壮游诗曰:「习年十四五,...746丙戌玄宗天宝五闰十月,杜甫三十五岁。自齐、鲁归长安。从汝阳王琎、驸马郑潜耀游。 747丁亥玄宗天宝...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

关于杜甫的故事
答:所以他姑姑就让杜甫躺在那里,之后自己的儿子死了。这让杜甫深深感到自责,也是为他日后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础。5.一半撑死一半饿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天宝五年(746年),杜甫35岁,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漫游,来...

有谁知道杜甫的简介???
答: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有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长安,后又去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故终生未成进士。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

关于杜甫的有趣的励志故事
答:公元746年,杜甫回到京都。第二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凡通一艺的士人都可到京师应试。但那时唐玄宗任用的宰相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阴险奸诈、妒贤忌能的奸臣。他最怕有才干的人进入朝廷,妨碍他弄权营私,就指使考官,一个人也不录取。杜甫再次落第,生活日益贫困。他不得不向一些达官贵人投诗,以显示才华。公元751...

杜甫的资料
答: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

谁杜甫的资料?
答: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

杜甫一生经历简介
答:2,困守长安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

杜甫的故事经历真实
答: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

谁被称为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答:公元735年,杜甫24岁,到长安考进士,不幸落榜,便暂时放弃了科举考试,再次出门游历。这次是漂流于齐州、兖州、洛阳、长安之间。认识了李白、高适、李邕等人;每天吟诗作赋十分的清狂快意。这样的游历生活过了有十年之久。公元746年,杜甫再次来到长安,想求个官职,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参加了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