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关于“天才出自勤奋的”列子 古今中外"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

作者&投稿:索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才出勤奋
腹内孕乾坤——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清代邵阳(今湖南邵阳)人。是杰出的
爱国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也是最早向西方学习的革新家之一。

魏源出生于诗书世家,祖父有学问但隐居不仕;父亲也是个读书人。魏
源从小聪慧,但沉默寡言,常常整日独坐。爷爷说:“这孩子性情相貌都不
平常,不要把他当作一般孩子来养育。”

魏源七八岁时,进入书塾学习。他读书非常用功,对好书爱不释手,常
常伴灯苦读到天明。母亲怕他熬坏了身体,常常催他早点睡觉,有时硬是吹
灭灯逼他去睡。但等到母亲睡后,他又悄悄起来,点上灯,用被子遮住光读
起来。勤奋给他插上了智慧的双翅,9岁那年他就参加县里的童子试,并且
在考试中一鸣惊人。

事情是这样的。魏源在去参加童子试前,老师见他年纪尚小,很不放心,
就考他对对子,老师出上联“闲看门中月”,这是拆字联,门中月合起来是

“闲”字。魏源抬头一看墙上正好挂着一幅“春耕图”。他当即对出下联“思
耕心上田。”老师一看魏源应对如此敏捷,激动地说:“好,对得好!”

考试的日子到了,堂上几十名儿童熙熙攘攘,县令忽然发现群童中有一
个孩子眉清目秀,举止潇洒,十分可爱,于是特地召他上来一试,这个孩子
就是魏源。县令面前放一只茶杯,茶杯上画着太极图,他当即出句说:“杯
中含太极。”魏源临来之前母亲给他烙了两张大饼揣在怀中,此时,他一摸
胸口,有了!从容对答说:“腹内孕乾坤。”众人听后大为惊异,县令也觉
奇怪,忙问“何谓乾坤?”魏源对答如流:“天地谓乾坤,我怀中的两张饼
正像乾坤,我吃了它,就要考虑天地间大事了!”大家听了,一致称赞这小
家伙有奇才。从此,魏源也就扬名乡里了。

魏源
11岁时,揭露乡里有个举人抄袭别人的诗文,那举人恼羞成怒,借
题发挥,指着灯笼里的蜡烛出一句上联:“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魏源随口应对:“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弄得举人狼狈不堪,
旁观者都暗暗叫好。

魏源长大后没有忘记少时誓言,他与龚自珍、林则徐等人结成好友,一
边切磋学问,一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开风气之先——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910年
留学美国,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担任
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
“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新诗集;1917年
1月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胡适的父亲胡传曾经担任清廷的“淞沪厘卡总巡”,后调台湾,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病逝于厦门。胡适自小跟着母亲在绩溪老家,母
亲是一位普通农家的女子,但也略通诗文,她经常教儿子背诵古典诗词,并
且为他请了旧学根底很深的老师。胡适在故乡接受了
9年的旧式教育,其间
广泛接触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更由于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白话小说,受到
了运用白话文的训练,从而也确立了他的文学兴趣。

14岁这一年,胡适曾经随三哥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他不懂上海话,又
未曾开笔写文章,所以就被编到五班,那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了。有一次,
国文老师在讲解“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文时,随口说这是《左
传》上的话。来上海已经有
6个星期了,胡适已大略能听懂上海话,他知道
老师讲错了。等到老师讲完后,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讲桌跟前,低声对他说:
“老师,这个‘传曰’是《易经》里的《系辞传》,不是《左传》。”老学
究感到十分惊讶,他把花镜向上推了推,“对呀,我刚才是信口说错了。”
他把胡适拉到身边又一次上下打量眼前这位一身乡下打扮的学生,心里不由
得暗暗惊叹。他又仔细询问了胡适读过那些书,背了多少东西,胡适都一一
回答了。老师又问了他会不会对对子,会不会写文章,胡适当即写了一篇文
章。文章完成后,老师更是惊呆了。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纸文辞锦绣。他
第二大就被升到第二班去了。

在上海,十几岁的胡适还曾主编了《竟业旬报》(白话报刊),他积极
称赞维新,也有一定反清革命倾向。15岁这年,他就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

小说《真如岛》。19岁那年,胡适赴京参加“庚款”留美考试。试题中有一
道“对对子”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这下可难坏了许多考生,一个个抓
耳挠腮答不出,胡适却游刃有余,轻轻松松走出了考场。批卷的时候老师看
到他答的对子是“胡适之”,不禁拍案惊绝。这一次他的语文成绩是第一名,
但是理科成绩却最差,在成绩过关的考生中,他的总分是最后一名。当年
9
月份,他踏上了赴美的旅程。

一代名人——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后取家乡沫水(大渡河)、
若水(雅河)之名,改为沫若。他出身于四川省乐山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自幼聪颖,才智过人,4岁半上私塾,7岁能背《唐诗三百首》和
《千家诗》等,他写诗、对联非常有功力,很小的时候,便显露出横溢的才
华。

有一年,私塾周围的桃子熟了。郭沫若和小朋友们一起爬进附近的寺庙
里,专拣熟透的蜜桃摘了吃。不到半天工夫,庙里桃树上的甜桃几乎全部进
了他们的肚里。老和尚大为生气,便跑去找私塾先生告状。先生痛感自己没
有教育好学生,可是追问的结果,无一人承认。先生生气了,上课时口出上
联,挖苦讽刺学生——“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且向学生声明:
“谁要对得好,可以免罚,不打板子。”学生们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半天
也没有一个敢回答的。先生明白郭沫若最顽皮,一定有他参加偷桃,所以决
定叫他回答,也好罚他一下,警告他人。郭沫若无可奈何站了起来,只思考
了半分钟,便答出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听了非常高
兴,连声夸奖,心想: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将来必定会出人
头地,干出一番大事业。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又一次,先生讲过岳飞和文天祥的故事后,问道:“国家兴亡,匹夫有
责。你们该怎么办?”又是郭沫若回答得精彩:“要振兴中华多读书,为富
国强兵读好书。”郭沫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学
识渊博,卓有成就的一代名人。

“志在鸿鹄”——茅盾

茅盾(1896~1981),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文学巨匠,我国现代
著名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其中《子夜》《林家铺子》
《白杨礼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他原名沈德鸿,茅盾是发表第一
部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

童年时代的茅盾,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以及非凡的文学天赋。
在上小学时,茅盾就爱看旧小说。他家屋后有一间堆放破烂的小屋,不知哪
位叔祖在那里放了一板箱杂七杂八的书籍,其中就有《七侠五义》《西游记》
《三国演义》之类的旧小说,茅盾找到了这些书,立即被其中动人情节吸引
住了,他爱不释手,有空就偷偷翻看。过去,这些旧小说被称为闲书,父母
一般是禁止自己的子女看的,认为那些书不是正经的学问,看了无用。茅盾
的父亲主张搞实业,希望儿子将来学理工科,也不主张茅盾看这些闲书。但

他的思想比较开明,当他知道茅盾喜欢看旧小说时,并没有严厉禁止。他认
为小孩子读读这些闲书,虽无大用,也可以弄通文理,所以,他又把一本石
印的《后西游记》拿给茅盾看。

9岁的时候,有一次茅盾跟他的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度夏。茅盾的舅舅
是个中医,家里也有不少旧小说。茅盾在那里找到了《野叟曝言》,只花了
三天半时间就读完了。这是清代的一部通俗小说,共一百五十四回,约一百
万字,曾自称“天下第一奇书”。茅盾的舅舅知道他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野
叟曝言》,也很是吃惊。从此对他刮目相看。这种广泛的、大量的阅读,不
仅提高了茅盾的文学素养,而且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的写作能力。在小学里,
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每次考试他总能得到奖品。特别是他的作文更
是出名。有一年茅盾遇上了童年会考,他参加了这次隆重的考试。会考的作
文题是《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很快就写了一篇四百多字的议论文,文章
的最后一句是“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主持会考的老师对茅盾的文章大
加称赞,并在最后一句上加了密圈,写了如下评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
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进入中学后,茅盾在名师的指导下,更加广泛地学习了中国古典文学,
他的作文水平也突飞猛进。在湖州中学读书时,他幸运地遇上了钱念劬先生。
钱先生曾在日本、俄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作过外交官,通晓世界大
事,学贯中西,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有一次钱先生让茅盾他们作文,
却不出任何题目,他让学生们自己选题,任意写,很多学生对此作文茫然不
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
题名《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
着脸看,无可奈何的猎人。这是一篇寓言,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现
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暗暗相合,因此,
茅盾也是借此自抒胸臆。这篇文章思想高远,想象丰富,形象生动。钱念劬
先生很是赏识,写了如此批语:“是将来能为文者。”钱先生的预见没有错,
茅盾以后果然成为著名文学家。

湖州中学还有个文学修养很高的杨笏斋老师。茅盾曾跟着他学习写骈体
文。有一次茅盾写了篇题为《记梦》的骈文,写自己暑假回家,到外祖母家
歇夏,外祖母家的宝姨乘机出了一副对联考他。上联是“万事福兮祸所伏”,
下联是“百年力与命相持。”要他指明上下联的出处。他指出上联出自老子
的《道德经》,下联出自列子《力命篇》。宝姨又问他:“这‘命’字易解,
‘力’字指什么?”他答不上来,说去问妈妈。这时外祖母叫吃西瓜,宝姨
拉着他便走,走在门槛上绊了一下,梦就惊醒了。文中写的这个梦虽很平常,
但其中的考题却并不简单。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能写出这些内容,足见茅盾
的知识十分渊博了。杨老师对这篇五百多字骈文也很欣赏,认为构思新颖,
文字不俗。

从这些地方都可似看出,少年时代的茅盾不仅有着很高的天赋,而且有
着远大志向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后来,茅盾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时曾说过:
“如果有谁不觉得整个世界是他的,那他一定不是好中学生。”

笑傲王侯——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

良派代表,和康有为共同领导了“戊戌变法。”

梁启超少有异才。他
4岁开始认字,6岁读完了“五经”,9岁时能写出
洋洋千言的好文章,11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人,享有“神童”之誉。

10岁时,他跟着父亲去新会县城应“童子试。”父子俩暂住老相识李秀
才家。其时李家庭院杏花盛开,煞是好看,小启超起个大早去摘花,被父亲
看见。父亲喊他进屋里,他急忙把一束杏花藏在衣袖之中。父亲想教训他,
便出了个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时,启超正坐在一块大镜
子前面。他灵机一动,答道:“堂前明镜,大人明察秋毫。”和父亲坐在一
起的李秀才,正打算出门。仆人来报说车子已经准备好了。李秀才对启超说:
“孩子,我还有一联:推车出小巷。”梁启超用手摸摸脑袋,立刻对道:“策
马入长安。”李秀才当即把他揽入怀里,口里不停地说:“果真神童!果真
神童!”

后来,少年梁启超为维新运动四处奔走,曾路过武昌,特意去拜访洋务
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梁启超投的名帖署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拜。”
张之洞见后大为生气,心想:你小小少年,又是布衣平民,怎敢狂妄地同官
位很高、年纪又大的一品总督称兄道弟?一定得戏辱他一顿,便出一上联让
门子送到门外。梁启超一看,写的是:“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
愚弟。”梁启超看罢,微笑着写出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
傲王侯。”张之洞看了,惊叹不已。知启超不是凡人,立即整装迎出大门。

梁启超博学多才,写了不少有关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法学、
宗教方面的文章,后辑为《饮冰室合集》。他的学术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
青少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勤奋好学——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河北省乐亭县人。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创始
人之一,是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家、思想家。

李大钊幼年时,父母双亡。祖父李如珍从他
3岁起便教他认字。大钊
5
岁时已开始陆续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了。他聪明勤奋,最喜
欢念人家门上贴的春联,有时候还站在比自己高得多的大人堆里,看那些贴
在墙上的告示之类的东西。有一回,村里出了一张“安民告示。”大人里大
多是文盲,他们在告示旁干瞪眼,不知写的是什么。5岁的李大钊当着众人,
一字一句地全念了出来。从此,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李大钊
7岁时正式入学,是个勤学苦练、惜时如金的孩子。有一天爷爷
有事外出,把孙子一人留在书房里读书。当时春光明媚,一群麻雀在房外树
枝间嬉戏,吱吱叫个不住,大钊只是聚精会神地读书写字,根本不受外界的
一丝干扰,好像外面不曾有什么事情发生似的。

快到中午了,爷爷还没回来。大钊做功课也觉得很疲劳,便去姑姑房间
里,帮她干一点儿小活计。没过多大工夫,姑姑便要大钊到院子里去玩玩。
大钊笑着说:“我帮姑姑干活,就是休息脑子的,跟到院子里去玩不一样吗?”
爷爷回家后,听姑姑说了这件事,很高兴。他说:“大钊这孩子有志气,将
来终会出人头地,干一番大事业。”

大钊聪颖早慧,连先生们也另眼相看于他。自从大钊
7岁起,相继跟好
几位先生读书学习过。由于他学得快,特别善于思索,有的先生过一段时间,

便再也教不了他,只好要他祖父另请先生。到大钊
13岁时,跟黄玉堂老先生
读书。那时候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招致了列强步步入侵。不久,八国联军打
进了北京城,火烧了圆明园。慈禧太后带着皇室成员逃往西安了。而具有强
烈爱国之心的义和团和红灯照却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抵抗。帝国主义的魔
爪也伸到了大钊家乡附近。中国人民遭受侵略者的烧杀掠夺,苦难深重极了。
有一回,李大钊听先生讲太平天国的故事。他不等先生讲完,便大声喊:“我
要学洪秀全,推翻清朝皇帝!”一时间,吓得黄先生忙去捂学生的嘴,生怕
张扬出去有杀身之祸。

老先生深知大钊有志于救国,便在暗中鼓励他好好学习。后来大钊以优
异的成绩考进了清政府办的北洋法政学校,走出了山乡,去寻找救国之路了。
几经探索后,他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开创和
推动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历史进程。

解救天下百姓为己任——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他是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一位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战略家,又是一位著名诗人。

毛泽东小时候聪慧过人,而且助人为乐。上小学时,同学们中午来不及
回家,都从家里带午饭。班上有个同学,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经常不能
带饭上学。毛泽东就发现后就常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段时间之后,毛泽
东的母亲看到儿子每天的晚饭总是吃得很多,好像中午没吃饱似的,感到很
奇怪。毛泽东把分饭给同学吃的事告诉了妈妈,从此,毛泽东每天都请母亲
准备两份午饭带去上学。毛泽东助人为乐的行动感动了老师和同学,以后,
大家都伸出了友爱之手帮助那个同学。

少年毛泽东胸怀大志,勤于独立思考,反对私塾里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
的学习方法,认为只有多用脑子,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学得扎实、记
得牢靠。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读了许多书之后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所学的
课本及课外的故事书大都是歌颂帝王将相、圣人君子,而没有歌颂穷苦百姓
的呢?这事他思考了很久,后来他发现:原来这些书都是为剥削和压迫人民
的人写的,而不是为穷苦百姓们写的,这种情况太不合理了,应当改变。

毛泽东幼年时身体很弱,经常生病。12岁时,还生过一场大病。他想:
身体老是这样下去,以后怎么能为国家做事情呢?从此以后,他就经常在自
家门前的池塘里游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身体渐渐结实起来,在这以
后,他又经常到湘江里去游泳,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意志,一游就是几个小
时,除此之外,他还和同学一起在野外露宿和远足。这样做不仅仅锻炼了身
体,还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树立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有力地帮助他后
来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领导革命,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以解救天
下穷苦百姓为己任的壮志宏图。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祖籍绍兴,生于淮安,是中国共产党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博学多艺、才华横溢,向为世人赞誉。
其实,天才出自勤奋,天才是勤奋之果。

1914年,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上

发表了《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感言,就已经崭露头角。老师评价此
文时说:“心长语重,机畅神流。”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

周恩来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乳母常常给他讲故事,教他劳作。后
来,他过继给叔叔。婶婶天天教他识文断字,写字作画,把童年时代的周恩
来带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天地,丰富了他的知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陶冶
了他的情操。

上学后,周恩来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激励自己。每天,
他完成作业后,就博览群书。他一边读,一边摘录名言警句,还写读书心得。
他常常读到深夜,大地沉沉地入睡了,他还在书海里遨游。

少年周恩来就胸怀中华,放眼世界。他的作文经常联系国家和国际大事。
有一次,他看了白人资本家贩卖黑人孩子的《汤姆和琼斯的故事》,为黑人
孩子的悲惨遭遇而流下热泪,同时对资本家的罪行而义愤填膺。于是,他带
领同学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黑人孩子。倾吐了发自肺腑的怜悯和同情;一
封写给白人资本家,表示了无比的愤慨与抗议。

1911年暑假,周恩来从天津到东北探亲,接触了一位有抱负却无处施展
的老人。老人隐居乡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很多感时纪事的诗篇,抒发
忧国忧民的情怀。老人发现周恩来对时局有精辟的见解,对人民有深厚的感
情,便多次带他到烟笼山,并即兴吟诗抒怀:“今吾老兮有何志愿,图自强
兮在尔少年。”他对老人非常敬重,把老人的嘱咐深深记在心中。当他离开
时,老人特意写了《赠周恩来》和《赠周恩来南归诗》五首,列举历史上的
著名人物通过刻苦学习和磨练,成了“非常之才”、成就了“非常之业”的
故事,意味深长地赞扬和激励周恩来。

在中华这块沃土上,周恩来迅速成长起来。他同进步同学一起参加学生
运动,并且成为学生领袖,积极地宣传马列主义,参加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
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

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1896~1989),号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
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读书人的家庭里。母亲是一个有学
问有见地的妇女,为了孩子的前途,她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为茅以升日后
成才铺平了道路。

茅以升在学堂里,年龄小,个子矮,身上穿的也很破旧。有钱人家的子
弟经常讥讽和欺侮他。茅以升十分气愤,全然不顾周围的冷眼和歧视,发愤
读书,一直是全班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小以升学习刻苦勤奋,加上天资聪慧,爷爷十分喜爱他。有一年暑假,
爷爷亲自教他学习古文。爷爷教古文的方法很特别,他先把文章从头到尾抄
录一遍,一面抄写一面讲解,等全篇抄完之后,让他练习背诵讲解,这样,
一个暑假过去了,小以升能背诵上百首古诗和十几篇古文。一天,爷爷用毛
笔抄写《东都赋》,茅以升站在旁边默诵着。赋文写得很长但也很美,他被
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沉入了一片美好的境界之中。老长时间,爷爷抄完了,
他抓住爷爷的衣袖说:“爷爷,让我背诵一遍你听听。”他果真从头到尾熟
练地背了出来。爷爷惊喜地说:“好啊,熟能生巧,巧能出快!”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南京秦淮河上要赛龙船,河两岸、小桥上挤满

了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声鼎沸。忽然嘈杂声变成了一片呼救声。原
来,因为看龙船的人太多,把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挤塌了。不少人掉进了河里,
有的人不幸被淹死。小以升惊呆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理想的种子—
—长大以后要为人民造桥,造非常非常结实的大桥。从此以后茅以升十分留
心各种桥梁。他只要见到桥总是注意观察桥面桥桩,久久不肯离去。他在读
诗文时,读到有关桥的句子或介绍,就立即摘抄在本子上,见到有桥的画面
就剪贴起来。有一天爷爷给茅以升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告诉他得到神笔
的秘诀,就是“勤奋”二字。这两个字深深地铭刻在小以升的心灵里,把它
看做是得到架桥“神笔”的秘诀。

11岁那年,勤奋好学的茅以升小学没毕业就考进了“唐山路矿学堂。”
他在班上年龄最小,但是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记忆力相当好,背诵
圆周率的精确数值,能把小数点后面一百位数都熟练地背诵下来,经久不忘。

有一天,当时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的孙中山到唐山路矿学堂视察,并
在礼堂里做了鼓舞人心的讲演。他说革命需要两路大军,一路举行起义,建
立民众政权;一路向西方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因而在学堂里学习也
是革命。茅以升牢记在心里,他贪婪地学习着。1916年,茅以升以第一名的
成绩考取清华学堂官费研究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过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主持修
建了武汉长江大桥,还撰写了桥梁方面的许多著作,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
桥人才。

“四个耳朵”——聂耳

聂耳(1912~1935),我国人民音乐家、作曲家。他童年时代非常喜欢
音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笛子、三弦、月琴、二胡和小提琴等多种乐器的演
奏。在他读小学时,是学校音乐团的出色小指挥和儿童小乐队的组织者。

在小乐队的五六个人中,他和两个哥哥就占了一半。这个小乐队由笛子、
二胡、三弦、月琴等乐器组成,能演奏不少旋律优美的诸如《梅花三弄》《苏
武牧羊》《昭君出塞》《三蝴蝶》等民间乐曲。

每当晚风习习,月光皎洁之夜,聂耳的小乐队便奏出了悠扬悦耳的乐曲
来。吸引了不少的邻居和行路人前来围观、聆听。每奏完一曲时,热情的听
众便齐声喝彩,要求“再来一个!”

后来,聂耳从家乡云南来到上海,在“明月歌剧社”担任小提琴手。由
于他琴拉得好,为人又随和,大家都很喜欢他。又因他姓“聂”,占上了三
个耳字,大家都叫他“耳朵先生”。聂耳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觉得这个绰号
很有意思。在他的第一首习作歌曲上,就用上了四个“耳朵”,署名为“聂
耳”。

聂耳感到该社的活动背离时代的要求。他以“黑天使”的笔名,发表了
《中国歌舞短论》,批评该社负责人黎锦晖搞一些“香艳肉麻的靡靡之音”,
并提出应向群众学习,创作出新鲜的艺术作品。但此举却遭到反对,他离开
歌剧社后,到英国人开办的“百代唱片公司”从事音乐创作和伴奏。在短短

8个月里,他创作了《码头工人歌》《毕业歌》《

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

故事一: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
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
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
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 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故事二: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
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故事三:
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室,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之中。
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叫,问里面是否还有人,但全神贯注看书的陈景润啥也没有听见,于是他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望着那紧锁的大门,毫不在意的微笑了一下,不觉饥饿,不知疲倦的重又回到书堆中。
陈景润同志正是由于这种勤奋,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故事四: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故事五: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1、悬梁刺股的苏秦: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字季子,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曾与张仪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学成之后,他到各国去游说,但却始终一无所获。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从此,他闭门不出,埋头苦读,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疲倦得直打盹,想睡觉。
他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了,再坚持读书。几年的苦读之后,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再次去游说,后终于成为一位声望颇高的大纵横家。
2、凿壁偷光的匡衡
西汉时候,东海郡有一个大学者,叫匡衡。他读了很多书,学识非常渊博。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天才,而是因为他的执著与勤奋。在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在邻居家掌灯的时候,烛光从小洞中透过来,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因此匡衡非常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
3、囊萤映雪的车胤
车胤,字武子,晋南平(今安乡、津市一带)人。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庭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放在屋子里,果然亮了不少。车胤就这样用功苦读,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

4、闻鸡起舞的祖逖和刘琨
鸡一叫,祖逖和刘琨两人穿衣起床来到院中,拔剑对舞起来,直到曙光初露才去歇息。后来,祖逖和刘琨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贡献。而他们早年闻鸡起舞的故事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
5、墨池与王羲之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
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关于“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的事例!急!
答: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 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形容刻苦学习,永不懈怠。(网友冷眼旁观摘录)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举报| 答案...★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

古今中外流传的勤奋激励名人名言收藏
答:44.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 45.学习,学习...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23、勤奋是一条神奇的线,用它可以串起无数知识...古今中外关于战争的名人名言大全 1.勇气与坚持有一种魔力,可以使困境消失在...

描写勤奋的名言,天才出于勤奋
答:57、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钱三强 58、精神的浩瀚理想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 59、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钱三强 60、我...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
答:然而,正如同“天才出自勤奋”那样,维多利亚的性感魅力除了天赋的因素之外,更多的是来自于“勤奋”。近日,辣妹的前同居女友米歇尔·史蒂文森在一部电视纪录片中揭了她的“老底”,原来维多利亚曾经每天晚上都对着镜子挤眉弄眼...

勤奋的名言
答: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钱三强(当代物理学家)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

名言警句
答:3、精神的浩瀚、理想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 4、天才是百分之坏牧楦校�俜种�攀�诺难�?--爱迪生 5、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6、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欧阳修【发布】关于勤奋...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时间总结出来的真理,请再举出几个...
答:童第周在刚进中学的时候,是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考入的。但他自那以后,发奋图强,用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学习。终于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以次证明,苯鸟也能先飞。天才=1%天赋+99%努力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天才出于勤奋的事例(要短!!)
答:勤奋出才能,勤奋出成果,古今中外都不例外。王祯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学家。他走便了南北方的十七个省区,经过十几年时间,才编成了巨著《农书》。书刚问世不久,王祯就去世了。《农书》的规模宏大,范围广博。全书共三十七...

天才出自勤奋的故事
答: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于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

天才出自勤奋
答:关于此,《南史·江淹传》还有专门记载:江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返”。他曾任宣城太守,当他罢职回家的时候,停船在禅灵寺,夜里梦见一个自称张景阳的人,对江淹说:“以前我送给你一匹锦缎,现在该到还我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