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于 的用法 《师说》中的“师不必贤于弟子”中“于”的用法

作者&投稿:单于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于】
一、意义或用法:
1、对,对于。
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介词:在。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③今有人于此
3、连词:与,跟,同。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曹操比于袁绍。
4、从,自。
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②受地于先王
5到。
①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 至于北海
6在......方面。
①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7比。
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8被。
例:①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受制于人。
9、表原因:因为 、由于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4
10、向。
①告之于帝。
②胡不见我于王?
11、给。
例: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1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
13、于是
⑴在这时。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
例:于是余有叹焉。
3/4
⑹从此。
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1、链接中考:
1、“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不求闻达于诸侯 B.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
C. 燕王欲结于君。 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2、“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青,取之于蓝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C. 受任于败军之际 D. 又留蚊于素帐中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欲有求于我也( ) 皆以美于徐公( )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

1.对于
2.比
3.前一个是被,后一个是向
4,兼词

第一个“于”表转折,可译为“但是”

(1)对于 (2)超过 (3)在,又 (4)从, 超出

师说 所有 于 字的用法~

  于
于,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出于,由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于,向。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于,对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简介】:《师说》是韩愈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作者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请参考百度文库《文言文中于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