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境界是哪三种,只记得最后一种是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出自哪?

作者&投稿:文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逻辑递进上去谈三种境界的次序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西风刮得绿树都凋谢了,表示当前形势很是恶劣,之所以独上高路,在于他感觉到只有他能爬上高楼,而且此时处境有些艰难,此种艰难多来自于胸怀天下的责任和自我修为的不足,有了着层境界,说明他已经具备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眼界高度.居高临下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望尽天涯路,几许苍凉,更多的则是内心生出的豪气壮志,说明有了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的决心.通过自己已有眼界.他坚信自己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并坚定了继续攀登的决心.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句话的前提是在格物致知上已经有了一定造诣.在深层次上还有一个心理上的递进关系,只是不太明显,有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感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成为可能,
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不悔初衷.无论遇到何种何样的困难,始终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成就事业,舍去再多也在所不惜.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进取的路途上没有平坦大道,更多的是艰难险阻,他敢于进取,而且善于等待.
着一过程中,进一步格物致知.同时修心修心,个人觉得与三忍之隐忍有些关联,君子知时而动,等待时机,同时修心修身弥补自我不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动作上与第一种境界不同,几乎是同步的,由于奋斗而带来的身形憔悴在描述上侧重点不同而已
.
第三种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在经过长时间周折,经过长期的磨练之后,他逐渐成熟起来,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能力上,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在事业上继续稳扎稳打,豪不骄傲,长养浩然正气,势必用一生的时间,去创造更大的辉煌,用坦然与恬静去看待一切,用广阔胸怀去兵甲天下,
此过程中,齐家,治国,取得了初步成功.更多的是坦然与恬静,并且此时已经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有了: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为了避免有人以小数充大数看待,我再补充一点:也有不经过自己努力成功的,那是少有的,偶然的,.这种机遇是存在的,但要能认识它并及时抓住它,既使这样成功也得通过努力奋斗.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不会处处是平坦,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在于体悟,在于神交.偶用大白话去论已是大煞风景.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

1、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2、原文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扩展资料
1、名家点评
清代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周之佳境也。
清代谭献《谭评词辨》: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处和婉。
近代梁启超《艺蘅馆词选》丙卷: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2、赏析
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
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词作)_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把本来不相干的窗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弃疾的《青玉案》共三名话边缀成“三境界”之说。从面肢炙人口。
具体诗词为: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的三种境界是指什么?
答: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说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从本质又联想到发展出的事物。【人生有三种境界的解析】1、人生的第一种境界——见山是山 一个人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内心是纯洁无暇的,对待任何接触的新鲜事物都很好奇。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别人告诉你,眼前...

人生的三大境界是 什么
答:是故悟界不单纯是一种心智的活动,更是一种言行的活动。悟界也是一种做界。第二境界:忍界 人只有两只手,能抓多少东西?抓住一样东西,就意味着放弃了更多的东西。放弃和失去,其实始终是人生的大局。不要以为得到了什么,其实人时时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时间,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财富,失去更多的...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三种境界的三首词全文.
答: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朝晏殊的《鹊踏枝》),第二种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出自宋朝柳咏的《蝶恋花》),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第一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

人生有哪三重境界?好像有几种说法。
答:确实有几种说法,列举集中常见说法。第一,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重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二,宋代禅宗修行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 看山是...

人生过程的三种境界:
答:林清玄说:“觉有道”分三种境界,而我觉得这三种境界恰似人的一生:第一种境界是“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语出苏东坡《蝶恋花·春景》)第二种境界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语出辛弃疾《贺新郎》)第三种境界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人生三种境界的诗句是什么?
答:青玉案》。我们可能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仍一无所获,正值困惑颓废无以名状之际,却发现原来成功已在不意间获得。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这是种很高也很难得境界。许多中老年人历经沧桑,终于世事洞明,了悟人生。

读书的三种境界是什么?记得一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答:随便可得的,是经过了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在最后才达到了成功,就算是自己变的很累,很削弱了也认为很值得!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你努力去反复追寻、研究,到最后用汗水和辛劳化成了你最终梦想的胜利。

人生的三种境界是哪三种诗句?
答:人生的三种境界是:第一境界是“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首词是著名的婉约词,分别是词人宰相晏殊、奉旨填词柳三变和悲剧英雄辛弃疾所作的婉约词...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是什么?
答: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第二种境界:...

王国维提出的三种境界由高到低依次是什么呢?
答:不一样的境界体现出不一样的人生。有的人追求低境界,那么他将一事无成。因为他缺乏坚持做完一件事的耐心。认真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其实就是过着高境界的人生。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论,给我们做人做事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记住成大事的人无不是从这三重境界中逐渐脱颖而出的。(图片来自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