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人们会出现哪些心理反应,应该如何疏导? 地震时人们的心理反应

作者&投稿:栋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震,一个人人都不想触碰的词汇,只因它的到来,预示着灾难的发生……

 

地震过后,狼藉的不仅仅是目所能及的事物,更有看不见的心理伤痕

 

 

首当其冲的就是悲痛欲绝

前一秒,家人团聚,欢声笑语;后一秒,天崩地裂,亲人离世。没有经历过,永远不会知道那有多痛……世上最亲的就是亲人,毫无预兆的就这样消失了,表说小孩,大人都难以承受。

 

 

疏导:亲人离世的痛,非一时可以消除的,但是其他尚存的亲人却给予他人无法给予的安慰。正因为亲人的离去,会让人更珍惜亲情与陪伴,相拥大哭一场,尽情发泄,然后互相鼓励,共建家园。

 

其次,恐惧

地震的毫无征兆是最恐怖的地方,一瞬之间,天旋地转,一片废墟。经历的人们一定会产生心理阴影,比如:睡觉的时候会做噩梦,甚至会突然惊醒,紧张的看看周围,生怕地震又来袭。

 

 

疏导:平时,尽量放松心情,不要给自己压力。睡觉的时候,避免一个人,最好与亲人同床共眠,这样会产生安全感。不要试图去忘记,因为越想忘记,会记得越牢。而应该告诉自己坦然面对一切已经发生的,可以哭,可以闹,但是要记得还有亲人在等着自己。你们还需要守望相助!!!

 

最后,无助

家园的毁损,亲人的往生,真可谓是人财两空,无助感一定会侵袭每一位受灾者的内心。

 

 

疏导:亲亲们,表忘记,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小家庭的破碎,不影响大家庭的存在,我们永远在你们身边,只要你回头就会发现大家都在关心你们。你不是一个人!!!

 

场外援助:大灾之后,必有大爱。救援,拯救生命;捐助,重建家园;关爱,修复心灵。

如果自己无法跨越“障碍”,千万不要担心,我们有专业的心灵重建小组,记得向他们张开心扉,恐惧、害怕、悲痛都可以像他们倾吐,他们会尽所能给予帮助。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愿每一个人都珍惜自己,珍惜家人,珍惜爱╭❤~人。



  一、灾难事故后的心理反应:

  1. 为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2. 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3. 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

  4. 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

  5. 儿童身上常表现为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

  6. 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


  二、如何帮助受灾人群进行心理疏导:

  1. 应尽量陪伴,并让其充分宣泄。

    经历重大事故,在第一时间,任何人都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比较常见的有恐惧、焦虑、愤怒、悲伤等等。这其实是面对超乎寻常的事件后,平时的应对机制无法起作用,机体产生的一种混乱状态。无论什么情绪,背后都是强烈的不安全感,如果有人在他旁边,让他能够充分将这些情绪表现出来,当事人的不安全感能得到最大的缓解。我们往往习惯去劝导当事人“不要想了”、“没什么好难过的”。但其实如果情绪在第一时间得不到充分的宣泄,那它们压抑后可能会转化为其它症状,包括躯体的和心理的,届时处理起来会更为棘手。

  2. 给其提供适当的感官刺激,减少灾难场景的重现。

    经历重大事故,当事人脑中那一刻灾难的场景会不断重现,专业术语称为“闪回”,大脑通过这种不断重复,让机体处于“预警”阶段,这从进化角度看有其积极意义,再发生类似事件,当事人就有了准备。但同时这也给当事人带来极度的痛苦,毕竟这相当于在不断体验,不断创伤。所以当情绪宣泄过后,我们应该帮助当事人接收一些其它的信息(特别是视觉信息)来覆盖和冲淡这些场景。有多种途径可以做到这一点。比如:陪当事人观看喜剧电影、欣赏音乐会、和当事人参加一些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如羽毛球、慢跑)等。其中体育锻炼是最为推荐的,除了上述提到宣泄情绪、覆盖灾难场景信息外,还可以调节大脑神经递质,降低抑郁程度,而锻炼带来的机体疲劳本身也可以促进睡眠。

  3. 突显当事人的价值和存在感。

    遇到重大事件,当事人可能会自责、内疚或怀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时作为旁人,可以适当引导当事人。如果当事人能找到活下去的价值和意义,负面情绪自然会减少。比如当事人的亲人在事故中去世,可以让来访者看到自己有义务完成亡者的夙愿;可以让来访者参与到救援任务中,包括献血、输送物质等……。如果这些措施因客观原因难以做到,那也可以让当事人参与熟悉的社会活动,哪怕是串门、跳广场舞,一般来说总会找到支持系统让来访者得到支撑的。


  三、灾难事故后如何进行自我疏导。

  1. 自我放松: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以舒适的姿势坐下,轻轻闭上双目,放松全身肌肉,用鼻子缓慢地呼吸,在吸气的同时默念"七",在次呼气时微微张开双唇同时默念"抚"字,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七"和"抚"字上,并保持一种随意的态度,对脑海中涌现出的种种干扰,不要理会。对上述过程反复进行,每次可持续10分钟,每天可做2-3次,直到不再紧张为止。

  2. 倾诉宣泄:

    地震之后会有很多人失去亲人、朋友。对他们的离去,幸存的人内心会非常悲伤、痛苦,但在当时的环境中,很可能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宣泄。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发泄心中的悲痛和思念。具体方法是:放一把椅子在你的对面,你站(或坐在另一把椅子)在那里,想象着对面椅子上坐着你的某个亲人或朋友,把你想说的话和情感向他(她)进行倾诉,从而使自己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得以释放,心情会慢慢好转起来。

  3. 自我对话:

    地震灾难来临之时,人们惊慌失措,有的人眼看着自己亲人失去生命,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灾难过后常常会产生了强烈的自责心理。还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从而降低内疚感。具体方法是:面对面放两把椅子,自己先坐在一把椅子上,扮演自己的一个"子人格",让自己想尽一切理由去责怪自己;然后自己再到另外一把椅子上,扮演自己的另一个"子人格",让自己为自己没有施救的行为进行辩护。反复多次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内心的统一和整合。



情绪方面会出现: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反应。

行为方面:注意了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反应。

疏导方式:

1、试着把心里的感受说出来,同时也做一个倾听者。让大家一起来分担悲伤。

2、不要勉强去遗忘伤痛给自己多一些时间。

3、多给予自己及周边其他亲友鼓励,彼此相互打气、加油。

4、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

5、尽力使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作息恢复正常。

6、接受其他人诚心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7、通过大哭或者大叫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不要太压抑。

8、保证基本饮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在地震后带给人们的情感当然是悲痛欲绝,特别是在失去自己的亲人或者是自己的住所后,伤心的情绪肯定会更加浓烈,将心比心,在我失去自己的住所或者是亲人,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举手无措,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Ծ‸Ծ
而且任何灾难所带来的沉重伤害都会对人们的心灵与身体造成一定的创伤,尤其是2014年以来频发的地震灾难,当看到自己的亲人被掩埋,当看到自己所爱的人永远的离开,那种心情,那种心理活动相信不是常人能够感同身受的。不管受灾群众有怎样的反应,在我们看来都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对地震的恐惧人皆有之,重要的是要宣泄出来,让身边的人明白你的害怕,这是减轻恐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要回避伤痛,也不要因为面子逃避和谈论自己的痛苦,把苦恼和需求对救援人员表达出来,共同商量,增强信心;(ง •̀_•́)ง
为应对余震等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注意营养和休息,这是战胜心理创伤的基础,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来放松一下身体。

  一、地震灾害后可能出现的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是在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以严重的精神打击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刺激后(1小时之内)立即发病,表现为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又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实证研究资料表示,“5·12”汶川大地震灾区群众的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2.59%,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然后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知道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特点;随后会对周围环境表现出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性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甚至有的受灾群众不能回忆起发生地震时的情景。这些症状往往在震后24至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一部分人可以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
  (2)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突发性、威胁性的灾难性事件或处境,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心理障碍,其表现以再度体验地震情景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且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包括重新体验灾难情景:受灾群众通常会有做与地震相关的噩梦,体验非常清晰,即使睡醒后脑海里也不时出现地震时的片段,情绪激动。回避:受灾群众不愿提及与地震相关的事件,不想说话,甚至出现“选择性失忆”。因为他们希望把这些有关地震的记忆从脑海里消除。许多灾民表现出木讷、冷漠、反应缓慢,难以表达或感受细腻的情感,与周围人群疏远,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觉得万念俱灰,严重者有轻生念头。警觉性增高:不少患者出现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易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到惊吓、难以集中精力等警觉性增高的症状。研究表示,汶川地震灾区群众焦虑—警觉性增高症状发生率为54.96%~68.76%,症状高发与地震的特殊类型有关,余震不断是警觉性症状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心理援助
  (1)在心理应激期,用拥抱这类最直接的肢体动作。那时候,语言不起作用。在整个灾后心理工作中,作为“人”,和另一个“人”共同面对灾难,是心理援助最起作用的部分。
  (2)即使过了应激期,破坏受害者的心理防御也是危险的。08年央视曾经播出这样一个片段,一个心理干预专家拉着一个正玩耍的小朋友询问他对死去的母亲的感受。那孩子不想回答,在再三追问下哇哇大哭。这段电视引起轩然大波,大家纷纷指责该专家造成二次伤害。而那个专家辩解说,一个伤口要好起来,就需要把里面的脓挤掉,他做的是挤脓工作。  
  (3)知道自己所知有限,知道自己能做的有限。别让自己成为这种无力感的牺牲品。

地震后人们会出现哪些心理反应?~

地震后心理援助应该分五个阶段 四川地震,来势汹汹,突发危难面前,人的心理更是急需救护与重建。面对房屋坍塌、供给紧张,余震不断的现实。灾区人民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军队的援助,志愿者的慰问;同时也应该进行自我救护,互相救护。 第一阶段:直面死亡接纳惊恐 当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的时候,无人可以真正做到不去惊慌。内心泛起的惊恐感受无疑是身体的一种本能保护。惊慌其实并不可怕,但惊慌对于每个个体的影响程度却是不一样的。在地震中遇难的群众们首先就是接受现实,接纳暂时的恐惧。告诉自己没什么可怕的,最坏的情况不已经面对了吗,我不还是依然无恙吗;我虽然害怕死亡,但是我不会被死亡吓到。在心理学里面,接纳并直面恐惧,往往比盲目认为自己无比强悍更容易摆脱急速心跳带来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所以,往往亲历死亡的人比未视死亡者更坚强勇敢就是这个道理。第二阶段:积极暗示激发勇气。在危难面临,软弱和勇气都是人的本性。刚才提到接纳自己软弱的一面,并非是让自己一直颓废,一直软弱下去,相反是给心灵一种缓冲和压力释放。当我们可以坦然面对现实和接纳惨痛以后,人的勇气随后就有被激活的可能。当我们可以窥探到事情本质后,不再盲目,也不会轻易再被余震吓倒。相反,我们积极学会自救的谋生手段,让勇气充满心间。此时告诉自己,危险很快就会过去,我要用信心来迎接现状。心理学认为勇气、镇定、毅力,其实每个人都有。那是在战胜软弱、无助、失望后被激发,涌现出来的力量。身处困境的人往往被激发出来的勇气更可以抵御由灾难带来的更现实的困境,诸如粮水短缺,疾病伤痛等等。第三阶段:深度建构爱和归属感。房屋倒塌、财物损失、亲人亡故、通讯中断等等这些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被掐断,无疑带来巨大恐慌。若在幸免遇难后,我们往往急需确认自己是否被世界抛弃。心理学里面所谓的“归属感确认”。灾民往往会通过寻找亲人的下落、寻找朋友的行踪,尽快与自己所在的单位机构联系上,来确认自己没有被遗弃。此时,沟通联系就变得非常重要。能与家人通话哪怕一分钟,能与亲人哪怕一个简单的拥抱,能给小孩一下浅浅的抚摸……他们需要爱的表达,需要有归属感的确定。心理学以为,过度的安慰和需豪言壮语都不切实际。只需默默陪伴或者让灾民知道他被大家挂念着就好。一个短信“你在灾区一切还好吗?”就可以让人心暖而忘却暂时的伤痛。拿起手边的电话和手机,灾区的朋友太需要听到乡音的问候,太需要关爱的传递了。第四阶段:灾区互助重建控制感。一个小小的操场露天露宿能够容纳上万人。大家在漆黑的夜晚,其实都是心慌慌的。忐忑不安需要被安定下来。心理志愿队深入灾区一线,可以将大家有组织地整编,由心理志愿者为大家安抚,传递信心,讲授自救互救的科学方法。惴惴不安往往是过度关注身边的一举一动而造成精神高度紧张。而当被编制成小团体,大家主动互助,互相安慰,聊天陪伴,就会将注意力从自己转移到他人。我们通常意义下都会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更好,这时帮助别人不仅可以分散紧张的注意力从而得到舒缓,更可以恢复自己的独立意识。由于在自然灾难面前,我们丧失了自我控制感,所以力所能及互助,为我们重建控制信心。当控制力再次浮现,可以将恐惧,焦虑,控制到最小程度。第五阶段:国家主旋律升华。未来最强有力的一定是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表现。我们的空降部队快速出击,省内高速快速回复,救护和供给不断跟进。再加上媒体的准确快捷地报道,无疑都会给灾区人民以信心。当国家领导人深入一线,当救灾的好消息接连不断。这不仅仅是一条好消息,灾区人民太需要,当这些好事被大家口传时,就会聚集力量。当国家为灾民做出有效决策和行动时,就是最大的心理援助。�0�2

保持良好心态,往往能规避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灾害。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同的人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心理素质较好者,也会感到紧张害怕,但大脑清醒,肌肉有力,反应敏捷,行动有力;心理素质不好者,如平素胆小怕事者,见灾难临头会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不知赶快逃离,最终遭致危险。尽管每一个人面对恐慌、灾难、死亡等危险,都会感到担心、害怕,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心理表现的应有之义。但是,除了这些“应有之义”之外,人们更应该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害怕不是办法,担心无济于事,既来之,则安之,坦然面对,设法解决,这才是成熟心理的凸显。人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方式,既与个体特征有关,也与训练有关,平素加强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应付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进行这种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地震后人们会出现哪些心理反应
答:失望和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一种爱的失落感;对死亡亲人的怀念常有心如针扎般的感受。过度反应:对与地震相关的声音,图像,气味等感觉过敏,反应过度;感到没有安全感,易焦虑;失眠,做噩梦,易从噩梦中惊醒。身体症状:易疲倦,发抖或抽筋,呼吸困难,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子宫...

怎样消除地震后的恐惧心理
答:(4)行为方面:话太多或话很少、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心神不宁、记忆力下降、高度警觉、惊跳反应、喜欢独处、过于迟钝、懒散不想做事、爱发怒、比平时容易打架骂人、更多吸引他人注意的行为、常回忆灾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照顾、疑病症、害怕与灾难有关的现象,等等。一般而言,每个人的反应也会有所...

地震可能会对人产生哪些心里疾病?
答:严重的会出现自杀念头或行为。需要药物和心理干预。创伤后的心身障碍患者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出现灾后的紧张感,易惊吓、对灾难和危险的过度的担心和恐惧,情绪焦虑、兴趣减退。对各种刺激出现过高的反应伴躯体的各种功能障碍、肌肉的震颤、发抖、跳动。创伤后精神病性障碍有些患者可出现一过性的幻觉、错觉...

震后受灾人的心理问题?
答:心情烦躁。 回顾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人震亡和无亲人震亡者的心理感受不同。震后余生的人出现了一些创伤后应激性障碍,他们中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的流调数据,有的高于正常值3到5倍。很多人...

震后心理如何康复?
答:情况比较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自杀这样的极端行为。有的学者认为地震后人们产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过去患有某种疾病,地震的发生导致旧病复发;一是由于经历地震的人自身年迈体弱,各种生理机能衰退,地震导致其心情紧张,有恐惧感,诱发出头晕、恶心、心脏病等疾病;一是纯粹由于地震带给经历...

地震之后,在心理上我们如何帮助自己?
答:1.保持镇静 在地震后,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 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 而是由于精神崩溃, 失去生存的希望,乱 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 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 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

震后的儿童心理急救
答:记者:急性创伤应激引起的儿童异常反应什么时候会出现?孙学礼:多在事件发生后的半天或一天内出现。如不及时干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记者:心理专家会对地震中受灾的儿童采取哪些干预?孙学礼:现场紧急心理救助是一方面,后期还必须接受心理机构更专业和全面的治疗,如进行认知重建、系统脱敏、对一些问题进行...

震后如何帮孩子走出心理阴影
答:一、地震对儿童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包括: 1、经历地震过程 2、目睹地震过后灾区现场的生离死别、屋塌地崩场景 3、突然失去亲人、朋友 4、家庭房屋和校舍损毁,突然失去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5、面对陌生人和不稳定的生活环境 6、自己的伤残 二、地震后儿童常会出现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 1.恐惧、惊慌;烦躁不安 ...

灾区孩子 心理辅导
答:1、 人在突然遇到巨大地震等灾害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身心应激(PTSD,包括情绪、行为等)反应?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区别一下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正常的应激反应。现在心理学知识比较普及,很多人心理安全意识很强,于是就会有一种担心,把很多正常的应激反应认为是PTSD、“精神...

经历了四川地震后,我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答:为了进行有效的危机心理干预,必须了解人们在危机状态下有哪些心理需要。在海啸期间,人们会更关心个人基本的生存问题,如环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会担心自己及所关心的人(如父母、亲戚、子女、朋友、老师);会表现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行为;想吐露自己对海啸突发事件的内心感受;渴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