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作者&投稿:势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参考答案: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德美好传统的扬弃与超越,是对现实中国与世界经验教训的批判与反思,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中国正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期,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正在给我们的应对能力提出挑战;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需要继续巩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此种社会的建设,从社会的层面看,就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制度等的建设;从大学生的层面看,就是对大学生和谐美德的呼唤。“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从大学生群体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生群体中走出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创新的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全面发展,学习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领域中,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属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作为大学文化的引领者,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修养。除了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有适应自己将来工作需要的外语水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片面口号早已过时。列宁说的好,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所以只有全面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能大有作为,畸形片面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大学生应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当前,在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多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群体要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发扬大学生群体创新的品格,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大学精神,并使之成为大学乃至社会的一种文化意识,塑造出适合全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让它服务社会,引导社会文化潮流。要发挥各种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作用,用大学文化整合社会文化,将大学的责任、大学所崇尚的精神以及大学“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渗透到当代中国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中去,丰富和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品质,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制和消除腐朽、没落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总而言之,在这除旧迎新的时刻,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能量。

~

“社会主体”是指什么?
答: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消息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细胞,没有人民群众个体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必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在增强民力上求实效,在理顺民意上见真情,在化解民怨上动真格,在发展民主上赢民心,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在增强民力中构建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将其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简单分析社会某一现象
答: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文学艺术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1.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研究。调查表明,人们在核心价值观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疑虑,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融合、趋同问题,改革开放30年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弱化问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等。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研究,要从人们普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简答题)
答: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境界。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拓展。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
答: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答: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这个首要理论的基础上,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关键是要进 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的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基本 路线不动摇。邓小平就是根据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经验,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了长期的 探索,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

简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答:1.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2.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两个含义:一是社会主义,一是中国特色,作为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