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国古典园林演进脉络主要有哪些方面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谁那有资料?

作者&投稿:弥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五个分期。
中国园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完善,只是在园林的某些要素如植物、动物各类方面受到外来园林文化的影响,因而表现出稳定的、缓慢的、持续不断的历史演进风格。
1.我国园林的兴建,是从奴隶社会经济相当发达的商殷时期开始的,是以帝王狩猎为主流的时期。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造园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过渡阶段,也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3.隋唐宋时期,是我国园林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唐宋艺术繁荣,文人画家描绘自然风景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加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阶段
4.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造园活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园林艺术上,技巧更为发达。

谁知道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史?~

园林一般与竹子离不开
 1.1萌芽阶段  竹子是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造园史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据《尚书�6�1禹贡》“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说明古人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更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见《拾遗记》“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当时的种竹、建竹园大多只限于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

  1.2发展阶段  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动乱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洛阳伽蓝记》记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1.3全盛时期  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寿山艮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亲自参与规划的,从宋徽宗本人所写《艮狱记》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杭州为行都,改称临安,贵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皇家宫苑、私家园林之盛不言而喻,为后来发展的江南园林起了推动作用。竹子在唐宋两代运用较为广泛。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对其中的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景观描述。从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也可了解到吴兴的宅园“园园有竹”。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1.4成熟阶段  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明清时期刊行多册造园技术理论书籍,有王象晋《群芳谱》、屠隆《山斋清闲供笺》、李渔《闲情偶寄�6�1居室部》等,最有影响的要数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为后人推崇、仿效。明清园林,特别是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竹类植物与现代园林的融合中国从几千年前的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几经风雨,竹子一路见证。发展永不停息,追求永无止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园林领域亦不例外,除了保留中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特色外,许多新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材料应运而生,竹类植物并不因为其平凡普通而被人们遗忘,相反,人们的喜竹之情是有增无减。竹类植物正以一种新的姿态亮相现代园林。

中国园林的悠久历史
中国的造园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受到许多国内外建筑师、园艺师、美术家和广大旅游者的赞赏。根据历史文献推断,远在五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林木、花草、鸟兽、鱼虫等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相传在帝尧的时候,就设了称作“虞人”的官职来掌管山泽、苑囿、田猎之事。舜的时候曾封伯益为“虞官”,专管草木、鸟兽之事,这是一种专职的园林之官。当然这时候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们主要还是利用自然的条件,人工造园的成分不多,但是作为造园这一活动已经开始了。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朝,周文王营建了一个方圆35公里的囿,里面有灵台、灵沼、灵囿等著名建筑物和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型的建筑和动植物综合园林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帝王和达官显宦、富贾豪绅们无不花费巨资营建园林,并且与皇宫、府第相结合,规模之大,动辄数十、百里。如秦始皇的上林苑,宫殿、园池、台榭蔓延三百里。汉武帝把秦的上林苑扩大充实,在苑中建离宫七十余所,名花异草、珍禽异兽莫不具备。汉武帝又经营了规模更为宏大的甘泉苑,周围五百四十里,苑内宫殿楼台百余处。他还在建章宫内开辟了太液池,在池中布置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开创了此种三神山的造园手法,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了汉代后期,不仅帝王、诸侯、卿相显贵们造园,富户豪绅也争相经营园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建业(今南京)在大道之旁种植青槐,河流绿水,浓荫铺地,流水潺潺。南北朝时有不少佛寺是由帝王、贵族舍宫舍宅而成的,皇家园林和宅园也舍入了寺中,促进了佛寺的园林化。大同的北魏云岗石窟,一开始就把庙宇修成为园林的形式,有“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景色。隋唐时期,不仅帝王宫苑大为发展,更重要的是私家园林的崛起,并出现了许多由诗人画家所经营的园林,被称为“诗画、山庄园林”。如唐代著名诗人兼画家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和诗人白居易所营“庐山草堂”就是他们以诗画意境所设计的园林。宋、辽、金、元时期,园林艺术的突出成就是叠石堆山艺术的兴起,尤以宋徽宗的万寿山艮岳最为著名。为了修建这一园林,从江南搬运花石的“花石纲”,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可惜不久就被破坏了。金、元时的琼华岛(今北京北海琼岛)等,也是在宫苑中堆叠山石,把叠山艺术推到了新的水平。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又一高峰,也是古典造园艺术的一个大总结。这时期撰成了明代计成所著《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一家言》等专书和专论。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米万钟、计成、张琏、张然等造园叠石名家和工匠,“山子张”成了叠山的世袭家族。明、清时期的另一大成就是集景式园林的发展和对外来因素的吸收,如北京的圆明园、清漪园,承德避暑山庄等,都争把全国各地的名园胜景、著名建筑仿建于园内。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再现了西洋园林建筑,为中国园林增添了新的内容。现在全国所保存的皇家宫苑,私家园林大多是这一时期的遗物。
2.造园理论与技法
中国古代园林的巨大成就和特殊风格,来源于独特的造园理论与技法。这些技法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古代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艺术的高水平直接影响到造园理论的发展,使园林的布局与造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第二,中国古代园林布局以曲折变化,层次幽深为主要特色,这有别于整齐对称的欧洲形式。第三,模仿自然,接近自然,在经营建造时,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第四,小中见大。在很小的地盘上,用分隔、转换等手法达到感觉上的广大和深远的效果。第五,移天缩地,集景奇观。从秦、汉时期的仿海上神山发展到明、清时期的集景园林,使园林景观的丰富达到了高峰。第六,借景。这是中国造园艺术中的一项特有技法,《园冶》一书中把它称为“巧于因借”。它的成功之点是把园外之景借入园内,扩展了某一园林的景区,利用园内外的景点环境,丰富景色内容,使园林艺术达到了高超的境界。第七,动植物的配合。中国古代园林除了建筑、山石之外,也十分注重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配合。许多园林的鸟兽都养放于自然山林之中,保存其野生的特点。园中的花草树木,均按四时配合种植,并注意其野生趣味。
3.丰富的古代园林遗物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不少古代园林杰作不幸毁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是至今仍有大量的遗物保存了下来。其中以明、清时期为多。它们分布于北京和全国城乡。按这些古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造园艺术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宫苑,即皇家园林。它们大多与帝王的宫殿相结合,如北京的北海、中南海、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承德的避暑山庄以及故宫中的御花园、乾隆花园等。它们都是集中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能工巧匠精心营建的,是古代园林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2)宅园,是属于某一大型住宅、府第的园林。有些大型的宅园,把住宅居处建于园中,被称之为“园居”。宅园分布于全国各地,数量很多,其中有不少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如北京明代米万钟所营漫园、勺园、湛园,清代李渔半亩园等。江浙一带这种园林尤多,如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扬州个园、何园,南京瞻园,山东曲阜铁山园等等。(3)庭院与缀景,这种形式并非单独的园林,而是在庭院广场空地或是天井之中布置点缀一些山石、水池、花木之景,以美化庭院。有些十分狭小的住宅在檐前阶下,房前屋后点缀一些山石花木,以美化房舍。(4)寺观园林,在中国古代园林中也占了不少的数量。寺观不仅本身有园林,而且它的楼台殿阁、宝塔也成为大型园林风景中的重要部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组成了一幅优美的昔日金陵风景图画。现存的寺观园林很多,如北京碧云寺、潭柘寺、承德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等等,都有精美的园林。苏州戒幢寺西园、扬州大明寺西园、杭州灵隐寺、成都文殊院等等也堪称佳作。(5)坛庙祠馆园林。古代京城和各州、府、县都建有坛庙和祠堂、会馆,在这些建筑物中也多附有园林。如北京的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孔庙,四川成都的杜工部祠(草堂)、眉山三苏祠等。(6)名山胜景园林。在中国广大地区,蕴藏着许多珍贵奇特的水泉、山石、名花异木,千百年来无数的造园艺术家、诗人画家相继经营,成了公共游览和集会之地的园林。如北京的樱桃沟、陶然亭,浙江绍兴兰亭,安徽滁州醉翁亭、丰乐亭,昆明大观楼,成都望江楼,宜宾流杯池,济南趵突泉等等。(7)大型湖山园林。这种园林属于开敞式的,往往与城市或村镇融为一体,由许多组风景点、寺观、楼台亭阁、堤、桥等所组成。虽然事先并未有全面的布局,历代的经营者在前人营建的基础上,相宜布置,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布局。如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济南大明湖、北京西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广西桂林漓江、桂平西山,五岳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等等,都是经过上千年不断经营、逐步完善的大型湖山园林。

八、民居住宅

民居、宅第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最大的一种类型。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相差很大,建筑材料的多样,以及多民族共居所形成的风俗习惯的差异,使得民居住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等都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四合院民居
这是在汉族广大地区和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广泛采用的形式,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在使用。四合院布局的特点是,造成一个封闭性的庭院,自成一个单位,环境安静,居住舒适。院子由门、廊子、厅堂、寝室、厢房、耳房、倒座、花园等相互配合组成。这些建筑的功能分明,主次有序。也可以由许多进、许多排的四合院组成一座大型的四合院,成为大宅院——四合院组群,以供昔时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等子孙众多的大家族居住。四合院的结构,大多是采用木构架的方式,北方多为抬梁式结构,南方常用穿斗式结构。也有用两种结构混合式和“硬山搁檩”的结构的。(图1)

图1 北京典型四合院鸟瞰、平面图
2.蒙古包
主要是蒙古族在蒙古草原上的住宅,其形状似拱包,所以被称之为蒙古包。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哈撒克族牧民以及甘肃、青海等省区的牧民也常采用这种居住形式。蒙古包最大的优点是便于拆卸搬迁,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活动房屋,所以很适合草原牧民的需要。蒙古包的结构是以木条编扎为骨架,外面包以羊毛毡,所以又称之为毡包。一般的毡包高约2至3米,圆形,直径约4至6米不等。在包的顶部装有圆形的天窗,以供通风和采光之用。有些半牧半农地区的牧农所建造的半固定式住宅,外面也用毡包裹,较之墙壁更为方便。
3.窑洞
这是在西北、华北等黄土地带常见的民居住宅形式。它们的建造方式是在黄土崖壁上挖出拱洞,在洞口安设门窗。结构比较简单,因为窑洞均在原生土上挖出,所以被称为生土建筑。窑洞挖掘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土崖挖掘的,单层或多层成排,也有单独的。另一种是在黄土平地上向下挖出大坑,然后在大坑的四壁挖掘窑洞,有如一个地下的村落。这种窑洞式住宅还保留了早期穴居的形式。其优点是建造技术简单,节省建筑材料,保温较好,冬暖夏凉,所以一直被沿用了下来。
4.碉房
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等省市自治区的藏族大多采用这种形式的住宅。因它由巨大的石块砌墙,门窗较小,外观坚固厚实,俗称碉房。其内部以密梁构成楼层和屋顶,高二、三层不等,而以三层为多。底层为牲畜房及草料房,二层为卧室、厨房、储藏室等,三层则为经堂、晒台、厕所等。此种房屋保温性强,外观朴实。
5.干栏式住宅
在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岛等南方地区,因气候炎热,雨水较多,空气潮湿,为了通风防潮以及避虫蛇之害,很多地方采用了下部架空的干栏式住宅,俗称之为吊脚楼。其下部空敞部分往往作为牲畜和堆积杂物之所,上层前为廊及晒台,后为堂屋与卧室。两层之间有楼梯上下。此种住宅的结构大多为木构,不仅梁柱,连墙壁也以木板装制。有的高达三层,十分壮观。在广西、云南傣族的住宅中,以竹为楼,也作干栏式,不仅梁柱以竹构架,连墙壁也以竹编而成,俗称竹楼,显得轻巧美观。
6.井干式住宅
这种住宅用木材层层叠构为四壁,形如井状,故称作“井干式”,仅见于云南和东北一些森林地区。它的形式比较简单,仅一间或两开间,偶有二层者。
7.土坯房
在新疆吐鲁番、喀什、和阗等地区,有用土坯外墙、木架、密肋结构的房屋。前廊列拱,开朗明快。因气候乾燥炎热,一般不开窗,而用天窗采光。在拱廊、墙面、壁龛、火炉、天花等处的砖木部分,常有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
此外,在广东、福建还有大型的高层圆楼、方楼形式的集居围房、水上住宅等,都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和民族生活习惯所形成的,充分反映了中国多民族国家丰富多采的生活方式。

九、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

城市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被称作人类文明的焦点。城市还是各种类型建筑物荟萃之区,它本身即是一个建筑的综合体。中国城市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已经有了城市的雏型。史书上记载,夏有万邦,这个“邦”就是一个个小城堡。在河南登封发现的公元前两千年前的一处小城遗址,就是这时期的遗迹。
正因为城市是一个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类型汇集之地,如果没有周密的建筑规划,就会杂乱无章,相互扰乱,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要。所以中国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城市规划。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就有了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公元前5世纪左右成书的《考工记》上,专门记载了周初(前11世纪)关于城市规划的内容。书上说:“匠人营国(国指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城内)九经九纬,经涂(涂即道路)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两千多年来,这一城市规划的理论不断在各个朝代的都城建设中得到体现。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就是反映这一王都规划理论的例证。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与这一理论相对应的、按照自然地形布局的城市规划理论,即《管子》一书上所记的:“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的理论,由于适应中国广大地区不同自然环境的需要,在两千多年来的城市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
中国的许多古代城市,一直被沿用下来,成为今天的历史文化名城。经过调查研究和评审,国务院已公布了第一、二两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有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大同、上海、重庆等62座。也有不少在历史上曾经是重镇名都,但早已成为废墟遗址了的古城,如西周丰镐、洛邑,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春秋战国时期的齐临淄、楚纪南、鲁曲阜、赵邯郸、燕下都以及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宋东京、南诏太和城、辽上京、中京等等。这些古城遗址不仅反映了历代城市规划的情况,而且遗址内容丰富,反映了历代人民生产、生活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在学术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许多古城遗址也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不少的历史文献和图画也反映了古代城市的面貌。如一幅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东京部分街市繁华景象的写照。
自城市出现,就产生了城防的问题。中国古代城市,从天子的帝京到郡、州、府、县以及一些镇、乡都有城墙和护城河。城墙上有城门、城楼、角楼、墙台(亦称马面)、敌楼、宇墙、垛口(亦称雉堞)等防御工事,构成了一整套坚固的城防体系。我国古代的城垣建筑,不仅工程坚固,而且具有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险固的城墙,高耸的城楼、宽广的护城河(亦称城濠或隍)显示出雄伟森严的气势。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墙有辽宁兴城、湖北江陵、山西平遥、福建诏安、广西永福等处,尤其以陕西西安城墙规模最大而又完整。它是明王朝初期封藩秦王的城郭,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结构的城垣,如山东蓬莱戚继光所筑备倭水城,是用以操练水军和停泊战舰以防御倭寇入侵之用的。还有北京卢沟桥头的明代“拱极城”,是专为防守卢沟桥的桥头堡(现称宛平城,是民国时才将县署移此的)。其布局也与一般城市不同,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我国还有一项特殊的城防工程,即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它自成一套完整的城防体系,修筑时间之久,规模之宏大,世界罕有,因此在很久以前就已被列为中古的世界7大奇迹之一。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七世纪前后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诸侯争霸,为了互相防御,便在各自的领地上,根据防御的需要筑起了高大的城墙。由于这种城防与京城、州郡等的城墙不同,它的周圈不封闭,而且很长,动辄上百里、上千里,所以称之为长城或长墙、长垣。长城自公元前七世纪前后开始修筑以来,到17世纪才基本停止,延续修筑了两千多年,总共有二十多个朝代和诸侯国家修筑过长城。若把每次修筑的长城长度相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都超过了1万里,所以被称之为万里长城。现在有16个省、自治区保存了不同时代长城的遗迹。长城不仅是一道万里长墙,而且是由千百座雄关隘口、城堡墩台所组成的严密防御体系。它凭借着上万座峰火台,以白天燃烟、夜间放火的方式,把万里防线的军情迅速地传递到附近的郡、县、州城和关防卫所,直到王朝的首都。在古时以冷兵器为主要作战武器的情况下,长城确实发挥过很大的防御的作用。
长城不仅是坚固的工程,而且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也有着巨大的成就。远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时候,军事学家、建筑工匠们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制险塞”(《史记·蒙恬列传》)的规划建筑原则,使之既能控制险要,便于防守,又能达到节约人力物力的目的。在建筑材料和施工上创造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经验。凡在山岭多石地区就开山取石修筑,若当黄土地带就利用黄土夯筑,就是砖瓦木料也都尽量就近烧制伐取。最令人惊叹的是,在无土无石的戈壁砂滩上,古代建筑工匠和士兵们巧妙地利用了沙漠中所产的红柳枝条和芦苇与砂砾石子相间层层铺筑的方法,建造起高大城墙和烽燧高台。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附近还保存了这种两千多年前西汉长城、烽燧结构的遗迹。长城挺拔的雄姿、宏伟的气势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了保护这一历史奇迹,国家早已把全部长城作为文物来保护,并将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嘉峪关、玉门关等处也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朝代从头到尾按顺序是怎么排的?
答:中国朝代历史表: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尧 舜 禹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

土木工程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历史阶段
答:人们在早期只能依靠泥土、木料及其它天然材料从事营造活动,后来出现了砖和瓦这种人工建筑材料,使人类第一次冲破了天然建筑材料的束缚。中国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制造出瓦。最早的砖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的墓室中。砖和瓦具有比土更优越的力学性能,可以就地取材,而又易于加工制作。砖...

关于世纪、公元前后
答:我想,公元前的世纪不妨可统一为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为前1世纪,公元前101年至前200年为前2世纪,余类推。如果硬要更精确,也可以把公元前200年、100年这样的年份称为公元前3、2世纪之交的一年,前2、1世纪之交的一年。需要注意的是,公元前某世纪上半叶、下半叶的时段恰与公元后相反。例如公元前12世纪上半叶...

我想了解一下希腊从古至今的历史
答:公元前1450年左右,克里特岛被迈锡尼人占领(占领了米诺斯文明的标志——克诺索斯王宫,从此取代了米诺斯文明的中心地位。)约从公元前12世纪初开始,迈锡尼文明逐渐走向衰败。特洛伊战争爆发,战争持续10年之久。希腊虽然胜利,但元气大伤,最后被多利亚人攻占,迈锡尼文明灭亡。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9世纪,...

公元前11世纪是公元前多少年?
答:公元前11世纪是公元前1099-公元前1000年。“世纪”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100年,也是从耶稣诞生那一年算起:西元1年至100年为一世纪,101年到200年为2世纪。以此类推,2001年是21世纪的第1年。那么11世纪就是1000年到1099年。这种纪年法推广进入中国后,逐渐区别于民间使用的夏历纪年法,被称...

朝鲜族的起源?
答:朝鲜族在中国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亦是中国第14大民族。中国现代朝鲜族大多是19世纪后迁入中国的朝鲜族人的后裔。吉林、黑龙江、辽宁以及内蒙等省份和北京、上海等城市是现代朝鲜族聚居地,开放的沿海城市也是朝鲜族活跃地区。朝鲜族的起源是公元前11世纪,原来居住在中国北方的一部分殷商族人开始迁徙到...

公元前11世纪是什么年代
答:公元前11世纪是指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001年之间的这一百年,当时中国历史正处于上古时代的西周时期。公元是个纪年法,所谓的公元2014年就是从公元元年开始算起两千零一十四年,那公元前2017年的意思就是距公元前一年以前两千零十七年,距离现在四千零三十六年。需要注意的是,不存在公元前0年,也不...

初中历史题关于公元的
答:公元前2070 是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1046是公元前11世纪 还有1860是公元19世纪,公元前的,只需在已给年代前再加一个1,例如前555年,就是前6世纪,前55年是前1世纪,而公元后就加一个1,如66年就是1世纪,166年是2世纪。

公元前后的划分,公元前后的划分
答:传说耶稣基督诞生那一年作为西元元年,从西元6世纪到10世纪,逐渐成为基督教国家通用的纪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纪元”。后来被世界多数国家所公用,于是就改称“公元”,常用A.D表示·(Anno Domini 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 在历史书上,耶稣诞生前的年代被称为“西元前”,常用B.C(Before Christ 的缩写,意为“...

谁知道商末周初的真正历史,越详细越好
答:商末周初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商朝末期和周朝初期的时期,大约是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这个时期涉及到商朝的覆灭、周朝的建立,以及周朝的初步发展。商朝末期的衰落和覆灭,是由于内部矛盾、人口迁移、气候变化等多种原因所导致。周武王在经历了许多战争和外交斗争之后,最终夺取商朝统治力量,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之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