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知道关于革命烈士的故事???

作者&投稿:项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1、照片说明:事隔70年,参加淞沪抗战和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老兵们重访四行仓库。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驻沪兵力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北扩大战争的同时,又积极策划侵占上海。8月9日,驻沪日军挑起战端,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士兵斋藤要藏驱车闯入虹桥军用机场挑衅,被中国士兵击毙。驻帆租轿沪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政府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日本的无理要求被中国拒绝后,即动员驻上海4000人的态肆海军陆战队及舰艇登陆人员和“日侨义勇团”共万余人紧急备战。至此,淞沪会战爆发。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中国军队虽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区死打硬拼,注重正面防御,忽视侧翼安全;日军装备优良,取正面强攻,屡遭挫败,改从侧后登陆,迂回成功。日军参战达9个师团22万余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参战6个集团军约70个师共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淞沪守军浴血奋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淞沪会战中的一个分支战事。四行仓库位于上海闸北区南部的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的西北角,地址为光复路117号。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厦,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屋宽64米,深54米,高25米。创建于1931年,它原是四间银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所以称为“四行”。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谢晋元中校率领数百名士兵由1937年10月27日下午至10月31日抵抗了日本军队的进攻四天,掩护88师撤退到上海郊区。十余名士兵战死,三十余人负伤。四日后,由于国民党军已达到拖延日本军的目的,于是接受英国调解。10月31日凌晨二时,由宋子文电话转达蒋介石撤退的命令后,谢晋元和国民党士兵才撤退到英租界。在英租界,全体官兵被英国软禁长达四年。团长谢晋元于1941年4月24日,遇刺身亡。
2、照片说明:抗日战争中的谢晋元中校军官。一方面,由于当时四行仓库临近南岸的公共租界,谢晋元的防守尽为当时逃避到租界的大量平民和外国人士所目睹,其中上海战时服务团的女童军杨惠敏在10月28日午夜冒险夜渡苏州河送了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给守库士兵。谢晋元进驻仓库当夜,曾有英国士兵询问驻兵有多少人,谢晋元为了壮大声势,回答八百人,遂造成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事迹。事实上只有四百多名士兵防守。现时四行仓库归属上海百联集团,仍然用作仓储用途。
二、杨养正、郭兴发和王文川是四行仓库保卫战最后的幸存者
2007年“8•13”淞沪抗战70年,93岁的老兵杨养正、92岁的老兵郭兴发和90岁的老兵王文川是四行仓库保卫战最后的三位幸存者。非常难得的,两年前,《重庆晨报》的夏显虎记者、甘侠义记者曾经带我采访了老兵杨养正。那时,他92岁了。这次,在上海见到了92岁的老兵郭兴发。当时,我不知道北京还有淞沪抗战老兵幸存者。今年2月,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沈建中副馆长来北京,告诉我,他去了90岁王文川老兵的家,并给他颁发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荣誉馆员”的证书。90岁的王型镇文川老人的夫人于今年2月病逝,家属在收拾王夫人遗物的时候,翻查出王文川的70年前的一张照片。王文川当时身穿国民党军人军装,容光焕发。解放以后,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文化革命等等,王夫人担心王文川的历史出麻烦,所以,把王文川一身戎装的照片“齐脖子”下面剪了下去。这下,国民党军队领章、肩章都没有了!反革命的证据也就没有了。——这件事情,一转眼就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等王文川子女拿着这张照片,才知道70年前的事情。今年是淞沪抗战70周年,所以,子女才给淞沪抗战纪念馆打了电话。沈副馆长是中国国内众多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在其位、谋其政”的馆长;敬业!他第二天就赶到了北京。——原因很简单,淞沪抗战纪念馆不但有重机枪手王文川的名字,还保留有他当年的照片!沈副馆长动员我尽快去王文川家采访。沈建中副馆长的“逻辑”是独特的:“从1931年‘9•18事变’至今76来,抗战历史的学术研究已经是透彻万分。时至今日,惟有亲历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是研究的最后课题。如果还抱着老的研究题目,我抄抄你,你抄抄我,这样的研究成果,不知研究者自己脸红不红?”沈副馆长还有其他看法一语中的:“我们如果年年出版类似70年前定稿的淞沪会战、四行仓库的新书,那还要我们干什么?战争博物馆的责任除去展览旧的,还要挖掘新的,这样的历史才是连贯的。”沈建中副馆长的“语录”还有其他:“昨天,前人把历史留给今天的我们,我们应该把今天的历史留给明天的人们!”汤明德馆长、沈建中副馆长还说:“人证、物证、口述史,是战争博物馆巨鼎的三足。我们一个不少地要抓住它们!”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已经出版《口述淞沪抗战》一、二、三集。沈建中说,近几年,参加淞沪抗战的老兵都会相继谢世,因为,淞沪抗战是70多年前的战争。所以,采访散落在各地的淞沪抗战老兵迫在眉睫!估计《口述淞沪抗战》一套丛书会出版到八集,就会终止了。我知道沈副馆长的弦外之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战争的警世恒言却不同。”这次参加淞沪抗战、四行保卫战70年的老战士们在8月13日聚齐后,沈副馆长邀请上海电视台、文汇报、上海广播电台、上海宝山电视台的记者们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毫无疑问,这些资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将是最后的珍贵影视资料。这些影视资料的价值将在仅仅数年之后,就可以向公众显现其独有的珍贵性。我很尊重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各位领导。我认为,面对历史,他们问心无愧。我认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应该表彰这样的战争博物馆。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是需要一代一代的人们传承的;“精神食粮”是通过无数具体的、纷杂的、艰苦的群体劳动而完成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们正在实施这些劳动;他们种下的果实,会在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开出新的花朵,结出实在的果实来!
“8•13”淞沪抗战70年纪念日前夕,我从北京陪同王文川一家登上前往上海的火车之前,曾经给在重庆的杨养正打电话。93岁的杨养正谈吐清晰,思维清澈。他说健康状况良好,希望参加纪念淞沪抗战70年的各种纪念活动。我说:“我已经给一位抗日战争博物馆的馆长打了电话,我希望他去重庆拜访您老人家。他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有无数物证,就是缺少人证、口述历史!就是没有那位馆长和您杨养正老兵的一张合影照片!他能一掷千金买文物,为什么不能采访一下您,并且,把您今天的照片,和800壮士在孤军营的照片放在一起展览?四行仓库士兵的70年前后!不但是人类战争历史的奇观!而且,是人类战争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战争历史沧桑的缩影!”
4、照片说明:战友相隔70载 重聚惟有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