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 文字 度量衡 原因和影响 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作者&投稿:柏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千古一帝----秦始皇2006-10-28 07:43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因为在赵国出生,又叫做赵政。13岁即王位,39岁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称皇帝。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庄襄王三年(前247),庄襄王去世,他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於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既把持朝廷,而且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王政日渐年长,故以假宦官嫪毐献给太后。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长信侯自收党羽。

公元前238年,由於嫪毐企图发动政变,篡夺秦国。但被秦王政先发制人,平定了嫪毐的叛乱,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

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发出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并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

先后於秦王政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三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 终於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自称「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另外,嬴政认为諡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的以加强对帝国的统治:

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内统一度量衡;
以秦国通行的文字大篆为基础,命李斯简化之而制定小篆,颁行全国,统一文字;
废除六国通用的货币,统一使用的货币,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
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
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
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并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修筑成为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开拓南越,使中国的版图包括了今天两广,以至扩张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带。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为了达到控制人民与加强专制统治,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而有以下的措施:

迁富豪。下令将全国各地的富豪迁往咸阳,以方便监视。
收兵器。为了防止人民造反,下令没收民间的兵器,运到咸阳,与九鼎一起,铸成十二铜人与许多大钟。
焚书坑儒。为了钳制人民的思想,接受李斯的建议,除了《秦史》、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外,下令将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此即「焚书」。由於百姓与士人不满,而言论遍布各地。有两个方士(以求神仙、炼仙丹为业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过失。秦始皇得知,派人去抓捕他们,他们已经逃跑了。秦始皇大为恼火,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很多人来。秦始皇下令,逮捕460多人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由於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其余犯禁的儒生被流放边境。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还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各处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楚义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即现时的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为其后代。不过参考『史记』与『三国志』可知,此一说法在东汉之前并未出现。至於徐福即为神武天皇说,则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无文献可考。)后世多认为秦始皇好大喜功,性格暴虐,在他统治下民不聊生。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燕国派遣的刺客荆轲刺杀秦始皇,功败垂成,反被处死。在秦帝国建立后,韩国名门之后张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也未成功。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是为秦二世。并赐太子扶苏死。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

秦始皇
姓名: 嬴政
諡号: 无[1]
陵墓: 秦始皇陵
政权: 秦朝
在世: 前259年—前210年
在位: 前247年-前210年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吒风云、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被拥立为秦王。八年后(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礼,亲理国政。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历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历经10年的统一战争,他先后消灭了韩、赵、燕、魏、楚、齐等诸侯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他还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以秦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并统一了全国的法规刑律。他拆毁战国时各国边邻地区的城防工事,修筑驰道,还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一系列大刀阔斧、前无古人的改革措施和铁腕行动,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嬴政在执政时,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又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此外,他还兴师动众,五次远途出巡,逢山刻石,以示不朽之功,又下令焚书坑儒。这些作为大幅度摧残并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严重社会危机。秦始皇去世才1年,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秦王朝仅存在15个春秋,就土崩瓦角、灰飞烟灭。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但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绩不可泯灭。

秦半两
国学论坛档案版 回到正常主页 打印本页

秦始皇真的统一了度量衡吗?
当前是档案模式,要阅读此页面的完整版本请点击此链接。

国学论坛 首页 -> 先秦两汉史研究 
上一篇主题 :: 下一篇主题

作者: 都人士 发表于: 星期四 六月 15, 2006 12:39 am 文章主题: 秦始皇真的统一了度量衡吗?

--------------------------------------------------------------------------------

秦始皇真的统一了度量衡吗?

都人士

一,疑问
司马迁在《史记 ∙ 秦始皇本纪》中写道: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作为秦始皇的功绩之一,从司马迁到现在已成千古定案。 但笔者对此却颇有疑问。

首先是时间上能允许吗?秦朝从建立到灭亡仅仅十五年。度量衡虽算不上大事,但却是一个复杂的事情。度,量,衡三种计算标准涉及面广。每个标准又分为不同的若干个等级。逐个标准逐个等级去核算定标之后再颁布实施可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且看几个现在社会下统一度量衡的例子:

20 世纪20 年代国民政府颁布《度量衡法》。因当时处于动乱年代国家财力物力有限,此法执行艰难成一纸空文。 政府只好在1928-1931年期间又重新公布了《度量衡法》和《修正度量衡法试行细则》。但仍旧难于落实。

1977年5月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开始实行公制。但市制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公制源于法国。最早产生于1799年,至今已200 多年。但在最为发达的英美国家公制还没有完全普及。计算里程还用英里,重量以磅计。

香港1976年制定《十进制条例》,并成立“度量衡十进位制委员会”推广实行十进位制。整个工作到1998年1月才最终完成。

现在社会交通通讯等基本设施不知道要好于秦时多少倍,度量衡统一起来且如此艰难费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2000多年前在那样的社会基本条件下只用十来年的时间能把这些繁杂不一的度量衡划齐归一吗?

再者,秦朝刚刚建立,摆在秦始皇面前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之国。各种各样的问题堆积如山。巩固政权,修筑长城,抗击匈奴,巡游天下,防止六国叛乱等等一系列大事 都需秦始皇去作。秦始皇有何闲心顾及度量衡这样的区区小事。就算有具体官员负责, 一国之事也有个轻重主次,干什么不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秦历经百年征战已耗尽了财力物力。仅存的国力当然要先用到最 重要的事务上。

再退一步说,既使用财力物力,那么还用个习惯问题。已习惯了几百年的旧制能在十来年的时间内改过来吗? 况且秦灭六国不得民心。秦始皇高压暴政严法重税,民多怨恨。传统习惯加上怨恨心理, 秦的诏令能顺利执行码?

二,分析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首先对先秦度量衡进行了全面分析换算。分析的依据是《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表》和有关古籍资料及出土文物。分析之前先明白一些有关度量衡方面的小知识。度量衡顾名思意是指长度,重量,称重三个 标准制度。度量衡最基本的三个要属是标准,进位制,等级。以1尺= 10 寸=33厘米为例。1尺=10 寸 说明是十进位制。 1尺=33厘米 指的是标准。 寸,尺,丈是等级。如果改变度量衡主要是在标准或进位制两项上作变动。 至于等级根据需要有多有少,因需而变。例如现在称重大可达吨位以上小可称微克。这类等级位完全是因需而作,不影响基本标准和进位制。“统一度量衡”最主要的是统一标准和进位制 及确定基本等级。这有两个含义:第一含义是说在此之前度量衡或在标准上或在进位制上或者两者同时都出现混乱的状况,需要划齐归一。如果不是第一种情况那么就属于第二个含义,即不管度量衡以前是什么情况,现一律重新定制,按新的标准统一划齐。

根据这些我们先看一下先秦度量衡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在整个先秦度量衡制演变表中发现量制看起来最为混乱。我们就从量制开始分析。

1,量制分析

以下是下载于国学网站上的一份《中国历代量制演变表》。只截取先秦部分。

粗看 一下特别混乱。但仔细一看发现:1斛=10斗, 1斗=10 升。这两个等量不论是秦朝还是战国时的秦和三晋都 一样。这说明战国时的各国与秦朝都有斛,斗, 升三个基本标量,且都是十进位制。 在这三个基本等级量上各国均一致并不混乱。(表中没有列出的封国并不等于该国没有基本等级上的度量衡)

表中只有齐国的等级标量与他国不同。升以上有豆,区,釜三个等级,且都是四进位,釜到钟变为十进位。这种计量的分级是为了方便本国的收付。当时各国为便于本国的收付在计量等级上可能都有根据本国情况而制的现象。据《左传 二十九年》记载:“於是郑饥,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一钟。”由此得知郑国也有“钟”这一等级的计量单位。又据《论语 雍也》:“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受之庾五秉。”可见“釜”这个计量鲁国也有。 据此段注,釜为6 斗4 升,正等于齐国的釜。两国的“釜”均为64升。郑国的“钟”与齐国的“钟”也是等量,都是640 升。这就是说虽然各国在计量等级上有因需而定的情况,但其定量标准均一致,全都是以“升”为最小计量标准,以此加量升级。就连“不服天朝管”的楚国所定的标量也是以“升”为基本标量。

从上面的分析中升,斗,斛这三个计量单位各国均有。为方便之用各国以基量为准又相应地制作了有别于此三种基本计量的其它等级的计量器具。这些其它等级的计量单位有些国是相同的。无论是否相同, 其基本标准均一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在量制上就是废除了这些其它等级的计量单位,保留了升,斗, 斛基本计量等级。即是说只是在等级上废除了零乱的,保持了基本的。出土文物秦陶量说明了这一点。(见下图)

此量具容积实测为2000 毫升,正合一斗。 其外壁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 的40字诏书。

始皇方升(见上图)也是秦始皇统一量制的标准量具。实测199毫升,与标准量200 毫升只差1毫升。这是由于制作水平或年久磨损所导致的误差,并非有意为之。200毫升即1 升。这两件1升和1 斗的标准量具证明秦始皇统一量制是以周朝的基本标量为准,并没有重新定制新的标准。

2, 度制分析

也是先看一下演变表。

从表上可以看出战国与秦朝的长度均是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标准都是1分=0.231 厘米。进位制和标准全部一样。只是在等级上秦朝多了个“引”。

“引”这个长度单位是否秦以前已经存在,没有找到实证。只是在《左传 昭公元年》发现一句:“引其封疆。”意即正其边界。正边界必须有尺度。 这里的“引”是否名词当动词用,缺乏实例。在此引述一下而已。既使“引”这个长度单位为秦所创,也不过是在原来度制上又加了个等级而已,并没有改制。

故在度制上战国时各国一致,没有混乱,都采用周制。秦沿用旧制 没做改动。

3,衡制分析

还是看列表。

表中战国楚,赵,秦和秦朝在衡制上并无差别,全是1石=4钧(120斤),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这里有的国标重全列,有的国只列两个,但并不表示该国没有其它标重)在标准和进位制上均一致。只是“统一换算”时有差别。楚,赵国每斤=250克,1两=15.6克。 而秦每斤=253克,1两=15.8克。 如果在这方面有变化的话, 那么意味着秦始皇改变了衡制标准。 那么这些数字是怎么换算得来的呢?

经进一步查找发现这些数字都是对出土的砝码(秤锤)实测后换算而得。这种实测结果可能有很大出入。出土文物年代久远必有磨损,且当时制造技术落后也会造成偏差。以秦始皇八斤铜权为例。(见下图)

铜权即是砝码。按秦每斤=253克算,八斤应是2024克。实称此砝码 却有 2053.5克。再除以8 ,则 秦1斤=256.69 克,而不是253克
如此看来,当按文物实测换算时必然会有误差,况且只看 砝码,而没有秤杆刻重对照是否准确很难说。对同一个文物的测算有时也有不同的结果。究竟以哪个为准很难说明白。秦1斤到底是253克还是256克。笔者认为应是250 克。斤位变动应以整数递进。多3克或6克没有意义。秦始皇在最为重要的量制上都保持了周朝的标准,在衡制上也不应该有什么变动。变动完全是误差和换算所致。根据湖南左家公山出土的天秤和环权(见下图)来看。1斤=250克,1两=15.6克应是各国通行的标准。

环权共有九个自小至大重量依次为0.6克,1.2颗,2.1克,4.6克,8克,15.6克,31.3克,61.8克,125克。合当时的重量分别是1铢,2铢,3铢,6铢,12 铢,1两,2两,4两,8两。

可以看出此秤非常标准。难道秦始皇只是在斤位上作了3克的改动,两上变了0.2两。怎么想也想不明白这有什么意义。况且这是换算得来的结果, 如果单看“衡制”一栏,秦也没做变动。

从以上对度量衡的全面分析中可以看出秦朝的度量衡和周朝的度量衡在基本标准和进位制上是相一致的。秦始皇并没有制定新的标准,可以说秦制也即是周制。那么秦始皇统一来统一去,怎么还和周朝的度量衡一样呢?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寻找其历史依据。

三,历史依据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一百三十年,秦国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那就是商鞅变法。商鞅是卫国后裔,为求功利来到秦国。当时正是战国晚期,齐,楚,燕,韩, 赵,魏,秦七雄并起,个个争强好胜,相互征战。秦国地处西部,地理位置使他挺进中原甚为不便。在经济上秦没有齐,赵,魏,韩等国富裕,文化上也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急于改变现状富国强兵。商鞅的变法主张正合秦孝公之意。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彻底改变了秦国现状,使秦国一越而成七雄之首,为而后的吞并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内容很多,其中一项即是统一秦国的度量衡。秦国当时在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上均落后于中原各国。“始秦戎狄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史记 商君列传》)这是说秦变法前还保留着游牧民族戎狄的生活习俗。可想而知秦与中原各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商鞅变法首先是用先进的改变落后的。商鞅说:“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难女之别, 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商鞅以中原文化变革秦国,就连营建门阙也要仿制鲁国和卫国。那么我们由此而断定商鞅对混乱的秦国度量衡也必然用中原各国通行的标准来统一。这样做简单方便,省去了重新制定标准的麻烦。更重要的在于保持与各国标准上的一致可以避免商业交往中的混乱。战国时期尽管各国交战频繁,商业交往也远远高于以往。据《战国策∙ 魏策》记载,韩魏之间设关收税,两国“共有其赋,足以富国。”出土的鄂君启节更说明当时商业活动的盛况。启节是一种通行证。楚怀王在启节上规定了鄂君商队的规模:陆路运输一次不得超过五十辆,水路运输不得超过一百五十船。在各国频繁的商业活动中,秦国也乐在其中。李斯在《谏逐客令》中列举了一系列不产于秦而为秦所用之物: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犀象之器,阿缟之衣,锦绣之饰等等。可见当时各国在经济上已是相互依存互通有无。商业活动离不开度量衡。为使秦在商业交往中得其便利,商鞅必然要用各国通行的标准来统一秦国的度量衡,以使秦国与中原各国首先在经济上“接轨”。

中原文化的代表商鞅用中原各国通行的周朝标准统一了秦国的度量衡。一百年后秦始皇又用商鞅标准再次统一度量衡。故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标准仍然是周朝标准。秦制即是周制。

由于商鞅在统一度量衡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秦始皇再次统一时就显得简单的多了。秦始皇或是在原商鞅制造的标准器上刻上新的统一昭书,或是以商鞅量器为原型再仿制一个颁布全国。如此而已。举世闻名的商鞅量(见下图)正说明了这一点。

商鞅量又叫商鞅方升,实测201毫升。与始皇方升是同样的标准一升量,均等于200毫升。(1升之差完全是制造技术所致)此器上有铭文两组。一组是“秦孝公十八年 大良造鞅” 这说明此量具为商鞅所造。另一组文字刻于底部是“廿六年 皇帝尽并天下诸侯 黔首大安 立号皇帝 乃召丞相壮绾法度量则不一 嫌疑者 皆明壹之”秦始皇就是这样再次“统一”度量衡的。

四,“统一”的含义

既然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仍是以周制为准,那么“统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含义有两项:

1,继续规范秦国本身的度量衡。
度量衡的规范统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很长时间。或许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秦的度量衡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以上面的商鞅量为例。其上刻有两个地名。一个是重泉,另一个是临。且两个地名不是同一年刻上去的。这说明此量具先是被拿到重泉进行按样制作推广使用,后又移到临在按样普及。据《史记∙ 秦本纪》记载重泉始建于秦简公六年(前409年)。临这个地名没有查到。如果按着这个速度,以当时的社会条件普及起来确实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2,杜绝“私量”的制造。
春秋战国时期有的国有“私量”存在。私量又叫家量是大家族私自制造的一种量具。据《左传 ∙昭公三年》记载:“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这段记载是说齐国原公量豆,区,釜是以四进一级,十釜为一钟。陈氏家族为篡夺齐国私自制造了量具,豆,区,釜以五进位,五升为豆,十釜为一钟,陈氏的钟乃比齐国公量的钟容积要大。陈氏向外贷出粮食时用大容积的家量,收租时却用公量。民心自然归向陈世。这种收买人心的故技陈氏家多次重演。《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也有两处同样的记载。一处是“田厘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於民以小斗受之,其粟於民则以大斗,行阴德於民。” 另一处是“于是田常复修厘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田氏即是陈氏。在出土文物中有田氏家量,如子禾子铜釜(见下图)

此铜釜容积实测为20460毫升,合102 升。

而齐公量釜为64升。陈氏用100升的家量釜贷出,而以64升公量釜收租,民心也随之收服。最终陈氏篡夺了齐国。

“民以食为天”。古时国家最重要的收赋是粮食。人们生活最重要的也是粮食。粮食的收付必以容量来计算。故在度,量,衡三种计算标制中, 量制最为重要。如出现混乱也必在量制上。至于度制和衡制很少出现混乱现象。在衡制上只有魏国与他国不同。经查这是根据陕西武功出土的信安君铜鼎得到的数据。此鼎盖自铭重“二镒六斤”。 这是不是一种家量,不得而知。但能否仅仅以发现的一个单一的器具而断定魏国的全部衡制 ?这种“断章取意”的方法科学吗?准确吗?“镒”实际上是称黄金的一种衡制。《孟子 ∙公孙丑》章句中有:“前日於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馈七十镒而受;於薛,馈五十镒而受。”赵注云:“古者一镒为一金。镒,二十两也。”又《史记∙ 燕召公世家》:“子之因遗苏代百金。”正义瓒云:“秦以一镒为一金。”《汉书∙ 食货志》也称:“黄金以镒为名。”可见“镒”只是黄金称重,并通行于各国。

综上所述笔者制作了一张度量衡变化表:

从表上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只是在量制上废除了有别于基本等级以外的个别等级,包括私量。秦立十五年而亡,汉朝建立,私量自然消除,等级归一。秦始皇的这点功绩恐怕也没什么历史意义了。

五,“书同文”
“书同文”作为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一条功绩也被默认至今。笔者认为“书同文”并不是秦朝才实行,周朝也是书同文,只是字体不一样。《说文解字》上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是截止到秦朝时社会上已经存在的字体,并不是说这八种字产生于秦朝。这里只有小篆为秦独有。周朝各国交往濒繁,两国之间或多国之间经常缔结盟约或有公函往来。盟约和公函必用一种大家都认可的文字书写,那即是大篆。大篆是周宣王时太史官史籀所创,其后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被各国采用,成为周朝时的通行文字。在出土的青铜彝器上还可以看到用大篆体刻写的铭文。

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省改简化而成。因书写较为方便,便由丞相李斯等人倡导使用。故此说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只不过是进行了一次简化字的推广而已。文字这东西不在于是否由官方推广,而在于它本身是否方便使用 。如字体简洁美观使用方便,不用官方推荐也会流行起来。隶书便属于此例。隶书起于民间,没经秦朝官员推荐却比小篆更风行于全国乃至后世。而小篆和大篆与其它字体一样或是消失或是作为一种观赏性书法而存在。

六,“车同轨”

“车同轨”即是改变车轮间距,同时也意味着车厢,车辕,车轼等整个车体的改变。其困难程度远比制作度量衡要大得多,也复杂的多。车有各种类型。小型轻便的轺,人力推拉的辇,祭天所用的辂。这些车使用范围小,改轨与否意义不大。“车同轨”主要是对使用范围大的车而言。这类车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兵车,再一类就是朝车,还有农作之用的田车,。

先看兵车。兵车也叫戎车,是作战用车。先秦以前 作战打仗全靠兵车。战马是汉代以后才被普遍用在战场。 在各种车中兵车的使用量最大,一国之国力大小 也以拥有兵车多少来衡量。故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叫法。兵车也分种类,如楼车,一种高大的车,上可了望对方阵势。还有指挥用车。这里所说的兵车是指普遍使用的作战用车。作战兵车的轨距各国均相同。如果不同轨,不利于各国联合作战,更不利于各国相互征战。故兵车的车轨在整个周朝一直是相同的,没有不一致的时候。《左传∙ 成公二年》记载齐国与晋国打仗。齐国败而求和。晋国以“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为讲和条件之一,要求齐国把田垄由南北向改为东西向。因晋国位于齐国的西部,这样一改有利于晋国的兵车东进。齐国使者反驳道:“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齐国使者说改亩垄走向有利于你晋国的兵车行进,却违背了先王之命。由于齐国使者的义正辞严晋国最后放弃了这个条件而答应了齐国的求和。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卫国。据《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记:“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同样是把垄沟由南北向改成东西向。古代作战兵车有时是沿着垄沟行进的。垄沟的间距各国都一样。这说明各国兵车的车轨间距也都一样。垄沟间距至少在二十公分。如果某国按垄沟间距相应扩大或缩小车轨都会影响兵车的作战能力。谁在这点上有变化谁就会在战争中失利。所以为了相互征战,各国的兵车必须同轨。秦始皇的军队纵横天下,他的兵车也要在田间行驶。如果秦始皇首先把秦国的兵车改了,那么他的军队将自困于境内无法出击。故而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前不可能改变兵车的车轨。统一中国后又南征北战也没有能力和时间去改造。

兵车变轨的可能性排除了,那么再看一下朝车。朝车也叫乘车是指政府官员用车,上至天子下到一般士大夫所乘之上朝或出访他国所用的马车。士大夫所乘之朝车也称轩。《左传∙ 定公十三年》

统一度量衡
(2)统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战国时期国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应量衡的制度也各不相同。如以长度方面比较,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战国东周铜尺长甘三·一厘米,番禺叶氏藏东周牙尺长廿三厘米。传出的安徽寿县楚铜尺长廿二·五厘米,而长沙的两件楚国铜尺分别为廿二·七厘米和廿二·三厘米。仅从这几件出土的铜尺,就可知道:每尺长短之间相差○·六厘米,每丈就要相差廿四厘米(合一尺多)。

量制方面更为混乱,秦国以升、斗、桶(斛)为单位,一般是十进位,齐国则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姜齐时,是“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则十钟。”公元前三八六年,田氏代齐后,改为“五升为豆,各自其五以登于釜,十釜为钟”(《左传》昭公三年)。魏国以斗为单位。赵国有斗、升、分、益等计量单位。不仅计量的单位不同,就是名称相同的单位,各国之间实际大小也不一样。如魏国的斗,当今七一四○毫升,而从洛阳金村出土之九件铜钫壶实测,得知西周之一斗约为一九九七·五毫升,相差悬殊。

在衡制方面,有的地区以寽、为单位,有的地方以镒、釿为单位,有的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换算也很不方便。

秦在统一全国以前,已在商鞅变法时,就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定,所以在秦国范围内度量衡的制度是较为整齐划一的。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测量,可知秦国的度、量、衡制如下:

量制

单位:桶(斛)、斗、升、合、龠

进位制:

二龠=一合

十合=一升

十升=一斗

十斗=一桶(斛)

实测:

一桶(斛)=二○一○○毫升

一斗=二○一○毫升

一升=二○一毫升

一合=二○·一毫升

一龠=一○·五毫升

度制

单位:寸、尺、丈、引

进位制:

十寸=一尺

十尺=一丈

十丈=一引

实测:

一引=二三一○厘米

一丈=二三一厘米

一尺=二三·一厘米

一寸=二·三一厘米

衡制

单位:铢、两、斤、钧、石

进位制:

廿四铢=一两

十六两=一斤

三十斤=一钧

四钧=一石

据一九六四年西安市三桥镇出土的秦始皇三年(公元前二四四年)“高奴禾石铜权”测量得知:一石相当于三十·七五公斤。
由于秦国在战国末期度量衡的标准已较为整齐划一,所以,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朝政府颁发诏书,并把这一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其诏书全文是: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上述铭文多是加刻在秦统一中国以前使用的标准器上面,如商鞅方升底部就加刻有上列铭文,“高奴禾石铜权”也加刻有上述铭文及秦二世时的铭文,表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实际就是以法令形式肯定秦国原有制度,并向全国推广。

考古材料表明:秦代统一度量衡的法令,取得显著成效,解放前后在陕西的西安、咸阳、礼泉、宝鸡,甘肃的泰安,山东的邹县、诸城,江苏的盱眙,山西的左云、右玉,辽宁的赤峰,吉林的奈曼旗等地,都出土了秦代标准的量器和衡器。秦王朝确实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度量衡
http://baike.baidu.com/view/524467.htm
里面有图片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的意义、原因、经过及结果…~

一下是我收集的,自己删减吧。原因:加强中央集权以及便于在军事、政治、经济等等上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秦王朝的统治。这是秦始皇的真正目的。 意义: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统一货币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资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文化方面。教材介绍了三点措施及其作用。

统一文字。小篆是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影响深远。 经过及结果: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内统一度量衡;
以秦国通行的文字大篆为基础,命李斯简化之而制定小篆,颁行全国,统一文字;
废除六国通用的货币,统一使用的货币,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
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
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
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并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修筑成为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统一货币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资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文化方面。教材介绍了三点措施及其作用。

统一文字。小篆是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影响深远。